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香港與內地深化文物建築領域合作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與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今日簽署《關於深化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框架協議書》,以進一步推動內地與香港在考古和文物建築領域的文化遺產交流與合作。
框架協議旨在建立雙方在考古和文物建築領域的恆常交流合作機制,展開交流合作專案,並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到的共建人文灣區,協助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深化兩地民眾對中華民族歷史的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
在框架協議下,發展局和國家文物局會在多方面加強交流和合作,包括考古工作和考古遺產保護;研究文物建築保護技術、理念、活化利用等;共用文物建築資源信息,分享文物資源登錄經驗與做法;以及文物高科技應用和傳統技術。
此外,雙方會加強大灣區文物遊徑建設,促進展覽交流、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合作和人才培養,以及舉辦青少年活動和教育宣傳活動等。
-
政府接獲港鐵列車事故初步報告
政府今日收到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就荃灣線列車本月13日事故向機電工程署提交的初步報告。報告指事故與列車和軌旁金屬護欄組件發生碰撞有關,港鐵會於兩個月內,即不遲於明年1月12日再向政府提交詳細調查報告。
運輸及物流局表示,初步調查報告交代事發經過、初步評估的事件成因、港鐵公司的即時事故處理和未來跟進工作,政府正審視其內容。
港鐵公司已成立調查委員會查明事故成因,相關政府部門也會參與。
機電署表示,在事故發生後,該署即時進行調查,包括實地視察事發地點和肇事列車,並循外物因素、機件狀況等方向調查事故成因。
機電署會繼續跟進事故的調查工作,並會委聘獨立專家為改善措施、設備狀況評估和維護計劃提供意見,確保維修保養措施合適得宜,鐵路運作安全。
-
將藍隧道可分流三至四成車量
將軍澳---藍田隧道與將軍澳跨灣連接路下月11日通車,早上繁忙時段往返日出康城和觀塘市中心,行車時間最多可縮減約20分鐘。運輸署預期,三至四成現時行經將軍澳隧道的車輛將轉用新道路。
雙程雙線的將藍隧道全長約3.8公里,其中約2.2公里為隧道路段,駕駛者可從將藍隧道單線分支隧道,經東區海底隧道過海到港島,無須取道將軍澳道、鯉魚門道等。
運輸署表示,前往日出康城、將軍澳工業邨的駕駛者使用新路段較為快捷,若前往寶琳、坑口,則將軍澳隧道仍然較為方便。
至於最終使用哪一條道路,署方指駕駛者可留意路面情況決定,當局會在區內增設多個行車時間顯示屏,方便駕駛者選擇適合路徑。
運輸署表示,新道路有助應付將軍澳區持續發展帶來的交通需求,並且起分流作用,估計三至四成現時取道將軍澳隧道的車輛將轉用新道路。
至於跨灣連接路,則是香港首條同時具備行車道、單車徑和行人路的海上高架橋,除可分流環保大道的車輛,也與將軍澳海濱單車徑連接,組成全長五公里的沿海環迴單車徑,橋上設有三個觀景台,供市民欣賞將軍澳灣及東邊水道美景。
土木工程拓展署東拓展處副處長簡漢成表示,跨灣大橋是全港最大跨度的鋼拱橋,應用高強度鋼材,以及先進組裝合成技術,將預製組件如砌積木般組裝,令整體工程的碳排放量減少25,000公噸。
政府會在將藍隧道和跨灣連接路通車當日起,豁免使用將藍隧道和將軍澳隧道的收費,並於翌日開始新增五條巴士路線,又會研究在新道路開通後兩至三個月,改劃另外四條巴士路線至行經將藍隧道和跨灣連接路。
因應駕駛者或需時適應,運輸署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土木工程拓展署、警方,以及公共交通營運商會在道路開通初期密切監察交通情況。
-
葵涌非工業地11億批出
地政總署公布,新界葵涌荔崗街一幅非工業用地以11億元批予中信泰富旗下的Might & Right Limited,批租期50年。
地皮為葵涌市地段第515號,佔地約3,880平方米,指定作非工業用途,但不包括倉庫、酒店和加油站,樓面面積介乎16,494平方米至23,280平方米。
-
9月批出23份建築圖則
屋宇署9月批出23份建築圖則,港島九份、九龍八份、新界六份,包括14項住宅及商住發展、四項商業發展、三項工廠及工業發展、兩項社區服務發展。
獲准動工的建築工程項目六個,完成後可提供住宅樓面面積70,486平方米,涉及791個單位,非住宅用途面積4,126平方米。
另外,該署接獲五個建築項目的上蓋工程動工通知。
月內發出30份入伙紙,港島五份、九龍12份、新界13份,涉及住宅樓面面積189,023平方米,共3,453個單位,非住宅用途面積244,256平方米。
-
卓永興視察清拆招牌行動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到旺角視察清拆招牌行動,了解屋宇署處理危險及棄置招牌的工作。
屋宇署接獲市民舉報後,早前向西洋菜南街一大廈外牆四個棄置招牌的擁有人發出拆除危險構築物通知,要求他們拆除招牌。由於招牌擁有人沒有在限期內遵辦拆除通知,屋宇署遂採取清拆行動。行動今早8時30分進行,以盡量避免阻礙交通或對附近商鋪和行人構成不便。
另外,屋宇署上月下旬完成深水埗區的定期巡視招牌行動,發出近300張拆除通知,清拆或修葺逾700個危險或棄置招牌。至於荃灣區的定期巡視招牌行動則預計會發出約140張拆除通知,涉及約200個危險或棄置招牌。署方預期今年根據拆除通知拆除和修葺危險或棄置招牌最少1,700個,明年最少1,800個。
屋宇署強調,如招牌屬棄置或危險,署方會按《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向擁有人發出拆除通知。如拆除通知不獲遵辦,署方會安排清拆,再向擁有人追討工程費用。
-
港鐵周三須提交車門脫落初步報告
港鐵昨日發生車門脫落事故,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表示,已要求港鐵公司星期三提交初步調查報告,並於兩個月內完成整個調查。機電工程署已要求港鐵全面檢視鐵路網絡的軌旁設施和構築物,確保它們穩妥。
林世雄今日出席活動後會見傳媒時說,經過一晚搶修,在安全情況下,港鐵荃灣線今早回復正常服務,市民上班、上學所受到的影響也減至最低。
他說,已聽取港鐵匯報,並要求港鐵在星期三提交初步調查報告,涵蓋事件發生的初步原因、跟進工作、港鐵處理這次事件的工作、疏散程序等。
此外,局方要求港鐵兩個月內完成整個調查,相關部門也會參與其中,其間若有跟進工作,並不需要等待調查報告完成才進行。
機電署今日向港鐵發出書面指示,要求全面檢視鐵路網絡的軌旁設施和構築物,並制訂嚴格的定期檢查和維修措施,確保鐵路系統可靠安全。
-
將藍隧道及連接路下月11日通車
運輸及物流局宣布,將軍澳---藍田隧道和將軍澳跨灣連接路下月11日通車,市民可利用這條全新道路往來將軍澳至觀塘和東區海底隧道,早上繁忙時段往返日出康城和觀塘市中心最多可縮減約20分鐘行車時間。
將藍隧道是連接將軍澳和市區的新主幹道路,全長約3.8公里,其中約2.2公里為隧道,東面接駁跨灣連接路和寶順路,西面連接東區海底隧道、觀塘茶果嶺道和興建中的T2主幹路。
局方表示,將藍隧道為現有的將軍澳隧道提供替代路線,開通後可分流往來將軍澳的交通,有助應付該區持續發展帶來的交通需求,也為豁免將軍澳隧道收費締造契機。
將藍隧道和跨灣連接路通車當日起,政府會豁免車輛使用將藍隧道、將軍澳隧道的收費,方便市民出行。
至於跨灣連接路是香港首條行車道、單車徑和行人路兼備的海上高架橋,全長約1.8公里,其中約一公里為海上高架橋,連接將藍隧道與日出康城旁的環保大道。
當局指,跨灣連接路可分流環保大道的車輛,海上高架橋與將軍澳海濱單車徑連接後更組成全長五公里的沿海環迴單車徑,橋上設有觀景台,供市民欣賞將軍澳灣和東邊水道的美景。
土木工程拓展署和承建商正處理最後階段的工作,包括進行系統最後測試和相關演練,以及將軍澳隧道豁免收費的安排。該署也正與不同部門、隧道管理公司為開通相關路段作好準備。
-
政府責成港鐵調查車門脫落事故
港鐵荃灣線今早發生車門脫落事故,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對傷者致以慰問,強調政府非常關注事件,已責成港鐵公司調查及盡快提交報告,並在安全情況下盡快回復受影響路段的鐵路服務。
事故導致兩人受傷、數百名乘客受影響。林世雄到油麻地站視察情況和聽取港鐵公司的匯報後說,政府會參與調查,並按現行機制處理事件。他又指,在回復服務的安排方面,港鐵須與市民清晰溝通。
機電工程署已派員實地視察事發地點和肇事列車,將循外物因素、機件狀況等方向調查事故成因。署方已要求港鐵公司盡快提交事故報告,以及制定和執行改善措施,確保鐵路運作安全。
與林世雄一同到場視察的運輸署署長羅淑佩表示,事發後16條公共巴士路線即時加強服務,港鐵也安排接駁巴士接載受影響人士。署方會監察路面擠塞情況,盡量增加巴士班次,疏導乘客。
在港鐵服務恢復前,運輸署會按需要與各公共交通營辦商聯絡,通力合作應對事件。
-
新南丫島北角碼頭明日啟用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網誌表示,新南丫島北角碼頭明日啟用,為改善碼頭計劃下首個完成的項目。新碼頭提供兩個更長的靠泊位,又增建上蓋和斜道等設施,比舊碼頭更安全、方便和舒適。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11月1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政府近年推行改善碼頭計劃,旨在提升位於新界及離島偏遠地方公共碼頭的結構安全,並改善碼頭配套設施,照顧一些主要倚靠船隻出入的村民及漁民作業的基本需要,以及便利市民前往郊遊景點等。當中,改善後的南丫島北角碼頭將於明日啟用。今次,我邀請了土木工程拓展署同事為大家介紹這個在計劃裡首個完成改善工程的項目。
考慮公共安全
不少位於偏遠地方的公共碼頭已使用多年,老化問題嚴重,但礙於以往的政策主要考慮碼頭的使用量來決定改善碼頭的優次,令這些碼頭的改善工程未能開展。為此,政府於2017年推出改善碼頭計劃這項新政策;除了考慮碼頭使用量,改善碼頭計劃委員會亦通盤考慮公共安全、通往郊遊景點和自然遺產的暢達性、地區訴求、環境、土地等多項因素,敲定計劃各階段的碼頭項目。委員會目前揀選了23個公共碼頭,分兩個階段推展改善工程。
首兩階段項目陸續完成
第一階段涵蓋十個碼頭,而第二階段則涵蓋13個碼頭。南丫島的北角碼頭是計劃下首個展開改善工程的項目,並於明天正式啟用。餘下22個碼頭中,七個正在施工,兩個預計於今年底展開工程;另外兩個正進行詳細設計,其餘大部分正進行可行性研究,預計這些碼頭的改善工程在2024年起陸續完成。
新南丫島北角碼頭
現有一條往來香港仔及榕樹灣的渡輪服務以南丫島北角碼頭作中途站,每日約有20班次船隻使用該碼頭,主要服務北角舊村和北角新村的村民、旅遊人士等。不過,舊北角碼頭只有一個簡陋的靠泊位,船隻只能「頂頭埋」,加上這種靠泊情況容易受海面大浪影響,令乘客上落時有安全風險。
對於新碼頭的落成,村民和旅客都很高興。他們表示,新碼頭容許渡輪側靠泊岸,加上設有斜道,方便年長或坐輪椅的乘客上落,以及「拉車仔」購物;新碼頭既安全又新穎,亦方便旅客到南丫島觀光。有市民認為,縱使碼頭位處偏遠地方,鑑於碼頭主要是讓乘客上落,市民安全最重要,所以有需要進行改善工程。
乘客上落更安全
土拓署工程師(改善碼頭工程組)羅梓馨介紹說,新碼頭提供兩個更長的靠泊位,可讓渡輪側靠泊岸;靠泊位亦設有減浪板,提升靠泊船隻的穩定性,讓乘客上落時更安全和方便。
碼頭工程創新
他又說,按以往建造碼頭的方法,近水的構件需要在現場澆灌混凝土,有關工序只可在合適的潮汐間進行,這不但增加施工時間,亦為工人帶來安全風險。有見及此,新碼頭的工程更廣泛地應用混凝土預製件,可減低潮汐對工程進度的影響,更保障工人安全和確保工程質量。
增添配套設施
為讓碼頭使用者有更完善的體驗,新碼頭亦增添了不少配套設施。土拓署工程師(改善碼頭工程組)李學儀表示,設施包括上蓋、太陽能發電板(用作碼頭照明系統)、斜道、Wi-Fi、飲水機、充電設施等。同時,為了配合周邊環境和善用自然光,新碼頭上蓋使用了強化玻璃配搭環保木條;欄杆更加設計成「丫」字以代表南丫島。
碼頭附近的旅遊景點
北角碼頭附近的南丫島家樂徑連接了島上不同地方或旅遊景點,包括北角咀、燈塔、北角山、南丫風采發電站的風車、榕樹灣、索罟灣、模達灣等,方便遊人欣賞島上南北風光。
土拓署將於明日至12月11日在新南丫島北角碼頭舉行為期四星期的展覽,當中會有展板介紹改善碼頭計劃及各式各樣的展品和布景板,並會派發紀念品,市民既可拍照留念,亦能深入了解改善碼頭計劃及工程。
發展局和土拓署會繼續全力推展改善碼頭計劃下其他碼頭的改善工程,務求盡早令市民享用到更安全、方便和舒適的碼頭設施,以及便利大家遊覽香港的生態、文化及地質景點。
-
林世雄網誌談移動激光掃描系統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撰文指,路政署引入厘米級高精度車載移動激光掃描及影像系統,無須封路便可測量路況,大大提升道路維修和樹木護養的效率,也能協助工作人員觀察擬建構築物對環境的影響。
以下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11月1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不知道各位駕駛人士有沒有在馬路上遇過這款車緩慢行駛呢?有沒有好奇過它究竟在做甚麼?
全港有超過2,000公里的道路,路政署同事每日也要進行道路設計、建設、保養和維修,這些工作需要使用不同的測量數據。傳統的收集數據方法,一般是放置儀器在行人路上進行定點測量,有時無可避免需要封路。為了減少對道路使用者構成影響,同時提升效率和安全,路政署引入了一部厘米級高精度車載移動激光掃描及影像系統(MLSI)。
該系統主要由兩組激光掃描儀和攝影系統組成,儀器安裝在設有特製支撐架的測量車上(即上圖所示的車輛),可在行車期間進行激光掃描測量和影像拍攝。這系統的定位裝置包括兩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接收器、一部慣性測量部件和一部測距儀,用來計算車輛的軌跡。
收集數據時,測量車會以時速約40公里行駛,確保數據精確度符合工程需要。車上系統會高速掃描路面,掃描速度可以達到每秒200萬激光點,測量範圍遠達120米。此外,MLSI系統可每隔三米收集一套道路影像,然後接合成為2,400萬像素的全景照片,使測量人員能清楚看到道路設施的實際情況。
舉一些日常實例,可能更能掌握這系統的好處。
測量青馬大橋路面狀況
路政署人員利用MLSI系統全面測量青馬大橋六條行車線,以偵測路面是否有損毀或欠妥狀況,作為規劃維修保養工程的參考。如果只採用傳統的測量方法,需要至少兩星期才能收集到整個道路範圍的數據,使用MLSI系統則縮短到一小時左右完成。由於移動激光掃描技術在操作時不需要封閉道路,而且可在短時間內收集道路切面的資料,所以能有效地進行維修保養工作。
建電梯和行人走廊
興建電梯或行人走廊等工程前,路政署人員利用MLSI系統採集項目範圍與毗鄰環境的三維點雲模型,然後將現狀環境模型與擬建構築物的設計模型重疊,從而觀察擬建構築物對現有環境的影響,及早解決設計和現狀環境存在的衝突,令日後工程能順暢地進行。
樹木管理和維護
另外,MLSI系統亦可應用於樹木管理和維護,我們能夠較易和快速地測量車路及兩旁樹木凸出的樹枝,適時移除一些少於與路面最低高度距離的樹枝。
所以,下次當你遇上這輛慢駛汽車時,請多多包涵,因為它正幫我們持續優化香港的道路網絡。
-
歷史建築文物展細訴家國情
國家文物局和發展局合辦的首個展覽「血濃於水:香港歷史建築中的家國情」今日開幕。展覽為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慶祝活動之一,在九龍公園文物探知館舉行,免費入場,展期至本月20日。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陸進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為展覽主持開幕禮。
陸進表示,香港歷史建築承載香港特有的城市記憶,也承載中華兒女共同的歷史記憶,希望通過展覽讓民眾銘記香港與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歷史,並從歷史中汲取團結一致、攜手奮進的精神力量,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
甯漢豪表示,香港擁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每座歷史建築都承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不少更與近代中國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息息相關。展覽將歷史建築承載、無形但濃厚的家國情懷活現眼前,讓市民可從屹立古今的歷史建築回顧香港與祖國之間的聯繫和情感,細訴承傳教化和危難互濟的感人故事,意義深遠。
展覽展出約140件與香港歷史建築有關的文物、圖片、影片和模型,介紹辛亥革命後赴港文人的文化活動、抗日戰爭、「秘密大營救」行動、香港慈善和金融團體對內地的支持、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的交通運輸系統等,闡述香港與祖國之間的聯繫,以及連綿悠長、歷久彌新的家國情懷。
展覽的重點展品包括孔聖講堂「闡揚聖教」牌匾、香港達德學院修業證明書、東華醫院「神威普佑」牌匾、中國銀行香港分行1940年協助發售的建設金公債債券、安放在香港大會堂紀念龕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陣亡戰士名冊等。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下一頁
- 第 10 頁,共 7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