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粉嶺土地收回建公營房屋
地政總署今日張貼公告,收回19幅共約1.8公頃的私人土地,以在粉嶺第48區興建公營房屋、道路和學校。
政府根據《收回土地條例》、《道路(工程、使用及補償)條例》收地,受影響的土地於收地公告張貼後三個月歸政府所有。
粉嶺第48區的公營房屋發展全面落成後,將提供約4,000個單位。首批公營房屋住戶預計2029年入伙。
-
4月批出21份建築圖則
屋宇署4月共批出21份建築圖則,港島五份、九龍八份、新界八份,包括11項住宅及商住發展、兩項工廠及工業發展、八項社區服務發展。
獲准動工的建築工程項目14個,完成後可提供樓面面積共39,089平方米,涉及單位797個,非住宅用途面積520,609平方米。
另外,該署接獲11個建築項目的上蓋工程動工通知。
月內發出16份入伙紙,港島五份、九龍兩份、新界九份,涉及住宅樓面面積143,427平方米,共3,696個單位;非住宅樓面面積98,592平方米。
-
東鐵線過海段起分流作用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港鐵東鐵線過海段通車能為其他鐵路線分流。據港鐵公司觀察,荃灣線和觀塘線早上最繁忙路段的乘客量分別下降逾兩成和約一成,令鐵路網絡乘客量分布更平均。
陳帆今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回答劉國勳議員的提問時說,東鐵線使用新九卡列車和新信號系統後,來往上水站和紅磡站的車程縮短約八分鐘;早上繁忙時間的班次則由過海段通車前約三分鐘一班加密至現時約2.7分鐘一班。
另外,因應早上繁忙時間個別時段、個別車站和列車乘客較多,港鐵公司採取一系列措施疏導人流,包括在粉嶺、太和等新界北車站引導乘客到較多空間的月台位置上車,透過「過海易」顯示屏、車廂載客情況顯示等協助分流乘客到較多空間的鐵路線及車卡,以及於早上繁忙時間在沙田站和大埔墟站安排往金鐘站的短途班次。
政府會繼續督促港鐵公司因應乘客量和實際情況調整列車服務,按需要加插短途班次以應付乘客需求。
至於長遠鐵路網絡規劃,陳帆表示,當局正進行研究,探討鐵路及主要幹道基建的整體布局,以及為走線和配套設施進行初步工程技術評估,讓規劃配合發展,甚至預留容量,滿足北部都會區等長遠發展需要。
他指,研究也檢視運輸基建對現有運輸網絡的影響,並擬訂相應對策。當局計劃今年下半年整合初步研究結果及展開公眾諮詢。
-
特首訪元創方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到訪PMQ元創方,與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創辦人會面,感謝他們為建立元創方所付努力,並藉機了解項目的最新發展。
同心基金早年成立元創方管理有限公司,成功爭取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活化項目營運權,把該座位於中環鴨巴甸街的三級歷史建築改造成為標誌性創意中心,以非牟利社會企業方式營運,並命名為元創方。
林鄭月娥指,元創方2014年開幕至今,致力培育本地創作企業家及設計師,並通過吸引本地和海內外旅客,向社會各界推廣創意及設計精神,推動本地創意文化。
她感謝同心基金創辦人朱裕倫、馮紹波和梁家齊出錢出力,將元創方打造成為潮流文化創意活動及新進藝術家的集中地,為新進設計及企業家提供創業平台,亦讓國際及本地設計品牌展示和銷售其產品或服務,多年來共吸引逾2,000萬人次造訪,為香港創意與旅遊業發展作出貢獻。
參觀元創方期間,林鄭月娥到訪數個創意工作室並與租戶交談,欣悉隨着本港在新冠疫情下的復常之路穩步前行,元創方人流逐漸回升,租戶業務得以改善。
-
四歷史建築活化方案公布
發展局公布,第六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選出由非牟利機構提交的方案,活化位於大潭的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群、半山的景賢里、汀九的白樓和馬灣的芳園書室四幢歷史建築。
屬法定古蹟的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群將活化成以自然體驗為基礎的幼兒教育學校,提供教師培訓和課後自然體驗活動,並會設展覽區,展示本港供水歷史。
另一法定古蹟景賢里活化後將提供課程、身心靈活動、餐飲服務等,加深公眾對普洱茶和中醫藥的認識,推廣健康生活。
三級歷史建築白樓將活化成學習中心,將中國文化和歷史研究融入環境教育中,通過展覽、導賞團、講座、工作坊等,加深社會大眾對環境、歷史、文化的認識。
同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芳園書室將會在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等活動加入創科元素,吸引不同年齡群組人士參與學習,貫徹芳園書室的教育使命。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在記者會表示,政府將預留約5億8,600萬元資助四幢歷史建築的復修工程,另會撥備約1,500萬元資助項目的初期營運開支。
黃偉綸預期,四個活化項目2025年陸續開始營運,並可提供90多個職位。項目啟用後,將開放歷史建築的大部分範圍,並會舉辦免費導賞團和開放日。
此外,位於深水埗的二級歷史建築前北九龍裁判法院較遲納入第六期活化計劃,黃偉綸指該項目收到30份申請書,預計今年下半年公布評審結果。
-
居屋白居二攪珠結果公布
房屋委員會出售居者有其屋計劃單位、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今日攪珠,以決定申請者的選樓次序,結果已上載至居屋和白居二相關網頁。
攪珠儀式由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碧如主持,全程網上直播。
房委會收到約252,000份居屋申請表,白表約佔203,000份,綠表約49,000份;白居二申請表約117,000份。
是次推售的七個新建居屋發展項目分別為東涌裕雅苑、沙田愉德苑、北角驥華苑、馬頭角冠山苑、觀塘安秀苑、將軍澳昭明苑、啟德啟欣苑,合共8,926個單位。
此外,因買賣協議撤銷而收回的15個沙田彩禾苑和粉嶺山麗苑單位、27個房屋協會資助出售單位,以及約500個租者置其屋計劃回收單位也納入這次銷售計劃。
房委會預計今年第四季起按申請類別優先次序,分批邀請合資格申請者選購單位。
至於白居二配額4,500個,房委會料於今年第四季向成功申請者發出申領購買資格證明書的批准信,讓他們在六周內申請該證明書。
購買資格證明書由簽發日期起計12個月內有效,持有人可於有效期內購買房委會居屋第二市場或房協住宅發售計劃第二市場的未補價單位。
-
雷生春活化項目深受歡迎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撰文指,上月列為法定古蹟的雷生春於2012年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迄今已逾21萬人次到雷生春就診,訪客也超過52萬人次,反映此活化項目非常受市民歡迎。
他說,當局會繼續努力,集合眾人智慧,探討如何適當挑選、保護、保存和活化香港歷史文化遺產。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6月1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上月,政府公布把雷生春列為法定古蹟。雷生春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其中一個項目,由香港浸會大學於2012年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既保存其文物及建築特色,亦為社區提供多元化的中醫醫療服務。今次,我邀請了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同事和浸大代表,為大家介紹雷生春的歷史意義、建築特色,以及活化後的雷生春如何繼續服務社區。
曾用作藥店及居所
雷生春位於荔枝角道與塘尾道交界一幅三角形用地。1929年,雷亮先生購入這塊地,並邀請建築師W.H. Bourne設計和興建雷生春。建築物於1931年落成,地下曾用作雷亮先生開設的藥店,名為「雷生春」,樓上各層則是雷氏家人的居所。
見證雷氏家族歷史
雷亮先生於1944年逝世,藥店於數年後結業。1960年代,雷家人丁興旺,大宅不敷應用,家庭成員相繼遷出。2000年,雷氏家族計劃把建築物贈予政府作保育之用,轉讓業權程序於2003年完成。為彰顯其文物價值,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09年確定雷生春為一級歷史建築。2022年5月,雷生春正式列為法定古蹟。
生產跌打酒造福社群
雷生春不僅見證了雷亮家族在香港的早期歷史,更記錄了深水埗區過去民眾的生活、經濟活動和香港當年的建築風格。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形容,雷生春充滿人情味、歷史豐富和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令人百看不厭。雷亮先生經營很多生意,當年雷氏家人在雷生春地下生產和售賣一種跌打藥酒,主治骨傷跌打,希望造福社群,非為牟利。
建築設計中西合璧
雷生春是少數自1930年代留存至今的特色唐樓,設計中西合璧,正立面採用弧形設計,配以長方形框架及有設計特色的欄杆,是新古典主義的象徵。地下有八根花崗石柱,使遊廊延伸到行人路上,形成廻廊;廻廊上方的遊廊寬闊、下鋪上居,以及建築物頂部刻有「雷生春」店名的灰塑等,都是本地典型戰前唐樓設計。寬闊的遊廊既使室內有充足自然光和通風,亦可為路人遮蔭擋雨,設計充滿人情味。
建築物亦有精巧的設計元素,例如欄杆有甕形裝飾,柱頂也點綴簡單的線條,而地面的水泥階磚是用模具壓製出來。
活化盡量保留原有特色
2008年,政府將雷生春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浸大成功獲選。活化工程於2012年初竣工,同年4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正式投入服務。浸大物業處處長方雪原表示,浸大十分榮幸和高興參與活化項目。在活化雷生春過程中,項目團隊按照最少干預的原則進行,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只作適量改裝加建,以應付營運需求及符合建築及消防條例的要求。
過程充滿挑戰
方雪原分享說,項目團隊花了很多心思進行修復和加固工程,特意以反光度最低的清玻璃圍封遊廊,盡量原汁原味地保留建築物的外貌,又能遮風擋雨,讓室內可加裝空調,同時讓行人欣賞到建築物內的情況,可說是一大挑戰。
其他活化工程還包括:在建築物背立面外廊旁邊加建鋼造樓梯作走火通道、方便長者及輪椅人士出入的升降機、可供殘疾人士使用的洗手間,以及把太陽能熱水器、消防水缸及空調系統隱藏在天台等。
保留建築物原貌及構件
在活化過程中,雷生春原有的特色及構件均得以保留,例如地下的雷生春木牌匾、商店櫥窗連遮板、正門上飾有雷生春商標的玻璃嵌板、水磨石外牆、建築物頂部的大型灰塑等。方雪原表示,這些特色和構件都是雷生春很重要的元素,令整幢大樓散發着獨有的韻味。
改建為中醫藥保健中心
浸大於2012年把雷生春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一直營運至今。浸大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教授表示,活化項目令這個地標式的地方可以服務更多市民。中心地下設有涼茶鋪,正是回應雷生春以往的特色;樓上既提供中醫門診服務、讓學生跟老師實習,亦設有關於雷生春的展覽。第五波新冠疫情亦提升市民對中醫藥的認識,浸大希望繼續運用這個別具歷史價值的地方,把中醫藥發揚光大,令市民得到更好的健康服務。
我知道迄今,到雷生春就診的人數已超過21萬人次,訪客也超過52萬人次,反映這個活化項目非常受市民歡迎。香港寸金尺土,要平衡保育和發展並不容易,社會也有一些意見,但我們會繼續努力,希望集合眾人智慧,探討如何適當地挑選、保護、保存和活化香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希望在疫情過後,大家到雷生春參觀,細味和感受其獨有的魅力。
-
擬推擠塞徵費 重訂過海隧道收費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撰文表示,政府建議藉明年接收西區海底隧道的契機,配合不停車繳費系統技術,重新釐訂各過海隧道收費,推行擠塞徵費;徵費應以控制私家車使用過海隧道為重點,騰出有限道路資源供其他車輛使用。
當局6月17日向立法會相關委員會簡介擠塞徵費原則,展開第一階段諮詢,聽取公眾意見後制訂調整隧道費的具體方案,並計劃今年內再徵詢各界意見。
以下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6月1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相信大家都有留意到近日市面人流增加,交通流量亦回升。我們樂見市民生活逐步回復正常。但當車流暢旺起來,交通擠塞問題也逐漸浮現。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單靠興建道路不足以解決交通擠塞問題。我們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包括透過改善運輸基礎設施、擴展和改善公共交通服務,以及管理道路的使用,紓緩道路交通擠塞。
政府在1993年把為期30年的建造、營運及移交專營權批予西區海底隧道有限公司,而專營權將於2023年8月1日屆滿,屆時政府會接收西隧,負責營運、管理和維修該隧道。隨着西隧即將回歸為政府隧道,正好提供一個契機,讓我們對症下藥處理困擾市民多時的過海隧道擠塞問題。
另一方面,政府近年致力推展智慧出行,透過更廣泛運用創新科技,提高交通管理效率,不停車繳費系統正是重點工作之一。運輸署計劃於2022年年底起逐步在各政府收費隧道(包括即將接收的西隧)及青沙管制區引入不停車繳費系統,透過讀取貼於車輛擋風玻璃上、配有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繳費貼,偵測車輛通過並遙距收取隧道費,令繳費更快捷方便。
因應我們稍後接收西隧,以及實施不停車繳費的最新情況,讓我們可以因應整體過海交通的情況,全面考慮各過海隧道的收費,包括在不同時段收取不同費用。
擠塞徵費理念
相信大家都留意到,過海隧道擠塞情況在上下班的高峰時間特別嚴重。秉持交通管理、科學為本的理念,運輸署於2019年7月展開擠塞徵費研究,檢討及重新制訂政府收費隧道及道路的收費水平。擠塞徵費以善用有限的道路空間為理念,因應隧道在不同時段的擠塞情況收取不同費用,並針對效率偏低的車輛,希望改變駕駛人士的出行習慣,鼓勵他們轉乘公共交通工具,或於繁忙時段以外使用相關隧道和路段,遏抑和分散繁忙時段超額的交通需求,提高整體道路網絡的使用效率。
過海交通情況
現況一:整體過海交通持續增長
根據2021年9月底至12月的交通調查,在平日早上最繁忙的一小時,過海車輛數目超出過海隧道整體容量逾四分之一。單計紅隧和東隧的交通需求,早上南行方向及傍晚北行方向,車輛數目在最繁忙的一小時,更超過容量高達50%。駕駛人士在早上繁忙時間分別平均需約25分鐘及17分鐘,才可通過紅隧和東隧,行車時間約為交通暢順時的三倍。西隧整體交通現時雖未及紅隧和東隧般繁忙,但在平日早上繁忙時間,西隧的使用量亦已達到其設計容車量,近年亦時有出現交通擠塞情況。
現況二:影響非過海交通及地區道路
即使出行時並非過海,相信不少市民亦試過受過海車龍影響,無辜辜塞埋一份。在繁忙時間,過海隧道擠塞的車龍延伸至多條連接道路,阻塞其他跨區或地區道路,例如九龍中、港島北,甚至香港仔的多條主要道路和地區道路,均受到紅隧車龍嚴重影響。而東隧車龍則影響觀塘、藍田及東區走廊一帶的交通。
此外,現時各過海隧道收費不同,相信不少司機,尤其是私家車司機,會選擇繞道行駛收費較低的隧道以節省隧道費。舉例來說,當一名駕駛人士要從西九龍前往上環,他未必會選擇最直接,但最昂貴的西隧,而是選擇繞路到收費最低的紅隧。繞道的車輛為九龍和港島個別繁忙路段(例如在這例子中的加士居道、告士打道及干諾道中)帶來額外車流,進一步加劇市區道路擠塞情況。
現況三:過海私家車數目和比例不斷上升
如果大家坐車塞過海時望出窗外數一數,可能會發現每七架私家車,才會見到一架巴士。2011年至2021年間,私家車在平日繁忙時間佔過海車輛的比例,由約五成不斷攀升至約六成,卻僅運載不足兩成的過海乘客。反觀運載近八成過海乘客的巴士,只佔過海車輛約8%。私家車佔用了大量路面空間,令巴士和貨車可用的路面空間減少,未完全善用過海隧道,影響公共交通和貨物運送效率,而且有持續惡化趨勢。
徵費原則
西隧目前再沒有剩餘容量分流紅隧和東隧的超額車流,倘若政府收回西隧時,維持所有過海隧道收費不變,擠塞情況將會持續。如果政府只調低西隧收費,則會進一步加劇現時過海隧道,以及周邊道路在繁忙時間的擠塞情況,並非解決過海擠塞的方法。
參考運輸署的顧問研究結果,政府建議藉着接收西隧的契機,配合不停車繳費系統的技術,在釐訂各過海隧道費時引入擠塞徵費概念以管理交通需求,從而適度調節整體過海交通流量。研究提出可用下列原則,作為釐訂各類車輛使用過海隧道收費的考慮:
i.不同時段不同收費
初步構思是按整體過海交通情況將平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收費時段,即(一)繁忙時段、(二)一般時段,以及(三)非繁忙時段。總體來說,一般時段將收取一般收費。早上或傍晚繁忙時段則需在一般收費之上,附加擠塞徵費,從而遏抑和分散繁忙時段超額的交通需求,改善過海隧道交通情況和減少相應行車時間。而在非繁忙時段則因應交通情況,收取較一般收費為低的非繁忙收費,讓使用該時段的人士受惠。
ii.減低車龍對非過海交通的影響並鼓勵減少繞道行駛
擠塞徵費的目的是令部分駕駛人士避免於繁忙時段出行,或改乘公共交通工具,從而紓緩繁忙時段路面的擠塞情況,降低隧道車龍對非過海交通及附近地區道路的影響。此外,假如各過海隧道在同一時段的收費,調整至相若水平,甚至均一,可鼓勵駕駛人士減少因隧道費不同而繞道,節省衍生的額外行車時間,提高整體道路網絡的使用效率。
iii.效率優先
過海交通的增長主要來自私家車,而私家車載客量少,效率卻偏低。因此,擠塞徵費應以控制私家車使用過海隧道為重點,騰出有限的道路資源給其他車輛使用。載客效率高的如專營巴士,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服務,在運輸政策上應得到支持。貨車等商用車輛支援各種經濟活動,亦缺少替代運輸工具,故此現時普遍較私家車為高的收費水平應予檢討。如以效率優先為原則,根據各類別車輛的載客效率,以及對社會的經濟效益釐訂收費水平,應將能更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路面空間。
務實理性 共謀獻策
過海車輛數目持續上升,但紅隧和東隧的隧道費,卻因種種原因,多年未有因應管理和紓緩交通的需要而作出調整。不斷惡化的過海隧道擠塞情況,令香港付出日益沉重的社會成本,當中包括行程延誤、浪費燃料和加劇污染等。我們期望藉着收回西隧,以及實施不停車繳費的契機,重新釐訂各過海隧道收費,推行擠塞徵費,協助減少整體過海車流。同時研究引入隧道費調整機制,定期檢討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出行習慣改變、科技創新和應用等會影響過海交通的因素,維持擠塞徵費管理交通的效用。尤其當經濟活動包括跨境旅運全面復蘇後,交通需求將大幅上升,進一步加重過海隧道的壓力,我們認為有需要盡快採取措施,避免過海隧道及鄰近地區的擠塞情況更加惡化。
我們亦不會忽視整體處理擠塞問題,除了引進擠塞徵費外,亦要繼續推展交通基建、公共交通系統,以及優化道路管理和效率等方面的措施,包括擴展鐵路網絡、持續改善公共交通服務。我們亦會監察和適時採取不同方法,例如財政措施等,控制私家車增長,多管齊下,令整體社會得以受惠。
我們將於6月17日的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向議員簡介擠塞徵費的原則,展開擠塞徵費的第一階段諮詢。我們會在聽取公眾對擬議擠塞徵費各原則的意見後,利用交通模型評估不同隧道收費方案對交通的影響,制訂調整過海隧道費的具體方案,並計劃在今年內再就具體方案徵詢各界意見。若得到社會共識,我們會就調整過海隧道的收費方案,透過修訂法例予以落實。
我衷心希望社會可以好好把握這次機會,藉務實、客觀和理性的討論,共謀策略,同心處理過海隧道擠塞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落實有利交通管理以至整體民生的方案。
-
保存本地文化 鼓勵民間參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典禮上說,大坑舞火龍多年前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肯定這項傳統習俗的價值。政府致力保存和推廣本地文化傳統,並且鼓勵民間參與。
以下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月11日在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典禮的演辭:
Andrew(大坑火龍文化館理事長林筱魯)、Anthea(大坑火龍文化館常務副理事長羅詠詩)、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我真的很高興今日可以出席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四期項目---大坑火龍文化館的開幕典禮,與各位一同見證這幢三級歷史建築的活化成果。正如剛才Andrew所說,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始於15年前,當時由於社會上對保育工作有爭議,而特區政府認為我們應該把這些爭議化為動力,為香港保留更多歷史建築,亦豐富香港的旅遊資源,我知道在座有很多旅遊界朋友。
大坑火龍文化館所在的書館街12號原址是晚清時創立的孔聖義學。校舍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戰後獲區內居民捐助,於1949年原址重建。多年來,建築物一直用作教育用途。現時通過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大坑坊眾福利會活化為今日的大坑火龍文化館,以嶄新用途繼續服務社會,讓市民有機會欣賞和使用這座歷史建築之餘,亦認識大坑舞火龍及傳統客家文化和歷史。若非剛才Andrew提起,我亦不知道原來它是把歷史建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起來的第一個項目。
大坑舞火龍的習俗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是香港傳統的中秋節慶活動。時至今日,這項習俗已成為蜚聲國際的節日慶典,吸引不少中外旅客慕名而來,體驗這項既傳統又充滿活力的節慶文化。大坑舞火龍於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肯定了這項傳統習俗的價值。特區政府一向致力保存和推廣本地的文化傳統,並且鼓勵民間參與。我深信大坑火龍文化館的成立,將可進一步把舞火龍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我於2017年曾經親自來到這裏,與當時的馬會主席一起燃點那幾萬支香的其中一部分,亦都感受到舞火龍為地區帶來的熱鬧。
大家都知道,在我2007至2012年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對香港的文物保育非常熱愛,所以推出了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通過與非牟利機構合作活化再用一些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為這些建築物注入新生命。至今共22幢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被納入一共六期計劃,其中五個項目更獲得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對本地活化再用歷史建築的水平予以肯定,令人鼓舞。今日較早時我與陳智思去了第一期的項目---大澳文物酒店,文物酒店屬於我剛才所說的五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揚項目的其中一個,希望這個項目亦可以奪得這個殊榮。
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三個項目中,薄鳧林牧場已開始試業,我早前已參觀過。隨着大坑火龍文化館今日啟用,餘下的項目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亦擬於今年內投入服務。這些項目都會為各個地區帶來新氣象,成為香港市民和旅客的好去處,展示香港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我知道第五期項目現正在建設中,而發展局將會在下星期公布第六期的結果,萬眾期待的當然是景賢里,因為我時常被人問到景賢里進行了這麼大的復修工程,為何到現在還未能活化再用,所以請發展局努力!
大坑火龍文化館這個活化項目得以順利推展,我衷心感謝大坑坊眾福利會所付出的貢獻。希望大家繼續支持香港文物保育的工作,傳承香港獨特的多元文化風貌。多謝大家!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下一頁
- 第 29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