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古洞北福利服務大樓明年中開幕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撰文介紹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工程。大樓預計2023年年中開幕,為長者、殘疾人士和智障人士提供院舍服務,也會安置受古洞北新發展區規劃影響的石仔嶺花園安老院院友。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5月2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興建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是政府推展古洞北新發展區的其中一個先導項目,不但為長者、殘疾人士及智障人士提供院舍住宿照顧服務,亦會用作安置現時居於石仔嶺花園安老院舍而受古洞北新發展區規劃影響的合資格長者。今次,我邀請建築署兩位同事介紹如何在建造、設計及提供服務方面,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為入住者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

     

    樓高八層 明年年中開幕

     

    綜合大樓建於古洞北新發展區第29區用地上,樓高八層,總建築樓面面積約44,000平方米。工程於2019年年底動工。現時,大樓已建至天台,預計明年年中開幕。

     

    提供約1,750個長者宿位

     

    建築署高級工程策劃經理關潔玲介紹綜合大樓的主要設施,包括地下將用作展能中心暨嚴重弱智人士宿舍及嚴重殘疾人士護理院;一樓和二樓設有長者日間護理單位;一樓至七樓可提供約1,750個長者宿位。這些設施由不同非政府機構或服務經營者營運和管理。大樓亦提供其他附屬設施,包括戶外綠化空間、屋頂花園、上落停車位等。

     

    智慧之樹為主題

     

    人口老化,安老院舍服務能否配合需求,讓長者安享晚年,無疑是大家十分關心的課題。建築團隊為綜合大樓的室內設計花了不少心思,以智慧之樹為主題,為不同樓層設計不同的果實圖案,象徵長者累積豐碩成果,而大樓外牆色澤光鮮,當中的綠色和棕色代表智慧之樹的樹蔭和樹幹。

     

    收集老友記意見

     

    關潔玲表示,建築團隊在大樓建造初期,邀請很多非牟利社福機構、安老院舍營運代表及長者照顧者參與線上諮詢研討會,並與長者直接交流,收集意見,結果大多數老友記選擇以水果和不同顏色作為各樓層的主題,與建築團隊的設計意念十分吻合,最後建築師以七種水果圖案作為不同樓層的主題,配以七種柔和色彩,加上精心設計的家具、擺設等,務求營造溫馨、舒適的氛圍。

     

    營造自然舒適環境

     

    此外,由於安老院舍位於高速公路旁,為減低居住區域的噪音及加入最大的綠化面積,建築團隊設計大樓呈H型,即分為東西兩翼,以中央樞紐連接。外牆配以建築鰭片,有效阻隔交通噪音,而其他位置則以綠化元素覆蓋,令南北兩側設有兩大景觀區域。團隊亦善用大樓外的自然景觀,把陽光和自然風引入室內,營造自然和舒適的環境。

     

    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

     

    近年,不少建築項目均採用創新和先進科技。建築署二級監工(屋宇)廖詠欣表示,綜合大樓以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興建,由超過1,700個MiC組件組成,透過先裝後嵌的概念,把建築工序轉移至廠房預製,然後一併運往工地裝嵌,像堆砌積木般疊起,有效提升生產力、工地安全、控制質量及縮短施工時間。工程團隊也運用機電裝備合成建築法,在走廊加裝機電線槽以作配合。

     

    電能發電機 達到零碳排放

     

    另外,工程團隊利用電能發電機來推動四部重型天秤,吊運及安裝MiC組件,以減少使用柴油發電機所產生的空氣和噪音污染,達到零碳排放、更寧靜及安全。同時,為保障工友的健康,承建商添置了一部自動空氣消毒機械人,定時為建築工地、工人飯堂等進行消毒。承建商亦採用自動物料運輸機械人,協助工人運載重物,既縮短運輸時間,亦減低工人因搬運重物而造成勞損或受傷的機會。

     

    為進一步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我知道建築署和社會福利署致力引入智慧安老院舍設備,例如為大樓配備穩定、安全和可擴展的數碼技術基礎設施,以配合未來的智能家居系統。我期望,創新科技設施的應用,令長者的居住環境更安全、方便和舒適,入住者的親友更安心,並可減輕安老院舍員工的負擔。 

     

  • 過渡性房屋供應逾二萬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在網誌撰文指,政府積極推動過渡性房屋建設,計及投入服務、已動工、已招標、已啟動前期工作,以及深入研議項目,過渡性房屋單位逾二萬個,有助改善基層家庭生活。

     

    以下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5月28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踏上密不透光的樓梯,在昏暗燈光下打開門,小朋友在床上玩耍、吃飯、溫習的情境,在我們過去數年探訪劏房住戶時不時重現。對住在劏房的小朋友來說,劏房就是他們的世界。劏房有多大,他們的世界就有多大;劏房有多闊,他們的想像空間就有多闊。房屋問題的確令人揪心。

     

    覓地建屋是治本之道。經過我們多年努力,現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足以興建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可滿足未來十年30.1萬個公營房屋的需求。

     

    我們一方面加快公屋建設,另一方面,為協助及紓緩居於不適切居所家庭的生活負擔,我們已推出現金津貼試行計劃和劏房租務管制,紓緩他們的財政壓力和保障劏房租戶。

     

    除此之外,我們積極推動過渡性房屋,既為基層家庭提供安全衞生的居所,亦減輕他們的租金負擔,讓他們可以累積社會資本。到了今天,已投入服務的過渡性房屋(5,215個單位)連同已動工(2,587個單位)、已招標(10,960個單位)、已啟動前期工作的過渡性房屋(1,651個單位)及深入硏議中的項目(1,176個單位)已有逾二萬個單位。

     

    凝心聚力 成就契機

     

    過渡性房屋的出現,印證同心就事成。感謝公益金及社創基金在2017年的支持,合共撥出5,000多萬元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讓我們能結合業主、非政府機構等有心人的力量,將合適的舊單位翻新,讓非政府機構租予有需要的基層家庭,鋪墊日後民商官攜手踏上征途,推動過渡性房屋。

     

    建築技術的成熟與進步,亦為興建過渡性房屋帶來契機。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既「起得快」、又「拆得走」的組裝合成建築法,令我們在尋找空置單位翻新以外,亦可善用短期閒置土地,把握土地有待發展的時空,以時間換空間,作過渡性房屋之用。

     

    撥款到位 全力開動

     

    立法會在2020年6月批出首筆共50億元的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讓我們可以為非政府機構提供財政支持,全面推動過渡性房屋建設。

     

    計劃推出以來,已有30個非政府機構參與,反映社會對過渡性房屋的需求殷切,我們的目標由原本提供一萬個單位,兩度加碼至現時的二萬個,而資助計劃的撥款亦兩度增加至116億元。

     

    生活改善 重現歡顏

     

    縱使疫情在過去兩年多肆虐,各個過渡性房屋的建造工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民商官三方盡力與時間競賽,爭取讓更多基層家庭盡早遷離劏房。我與副局長Raymond(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及政助Mark(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政治助理符傳富)不時探訪劏房家庭。告慰的是,他們在迫人的生活壓力下都沒有意志消沉。他們在遷入過渡性房屋後,甚或已知上樓有期,他們臉上掛着的笑容反映着對開展人生新一頁的期盼和喜悅。

     

    我們去年夏天到過大角咀探望唐先生,他住的劏房只有一個向着後巷天井的窗,長年不能打開,室內通氣不足,毛巾不時發霉,個多月就要更換一條。

     

    其後,他與太太搬進樂屋,一幢用作過渡性房屋的B Hotel,房內有採光大窗,亦有乾淨整潔的獨立廁所。Raymond與Mark上月再次探訪他們時,喜聞唐先生已跟房屋委員會進行編配公屋前的詳細審查會面,獲配公屋在即。他們搬走後騰空出來的單位,亦會繼續讓有需要的基層家庭入住。

     

    今年元旦,我與Raymond探訪了住在荃灣劏房的俞先生一家五口及居於葵涌劏房的葉先生一家四口。

     

    俞先生一家住的劏房位處街市樓上的二樓,五口子擠在只能放兩張碌架床的空間。大女兒剛完成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他們住在劏房時,姐弟兩人只能坐在兩張碌架床的上格,上網課、溫習也只能在一張床的空間進行。他們最小的弟弟仍未上小學,與父母同睡一床。劏房外燈光昏暗、衞生欠佳、品流複雜,俞先生一家已在這裡住了十年。

     

    葉先生住的劏房環境亦同樣淺窄,但父母對兩個兒子的愛卻沒有受到空間限制,小小地方放滿小朋友的書本和玩具。同樣對着天井的窗戶,在房內亦不能得見陽光,而可走動的空間也只有方寸之地。幸而兩兄弟活潑依然,介紹我認識了他們的毛公仔好友。年紀小小的他們更已立志,作為鐵路迷的哥哥希望長大後加入港鐵工作,弟弟則希望成為救弱扶傷的救護員。

     

    俞家及葉家現已由各自的劏房搬到長沙灣英華街的過渡性房屋,我們最近再次探訪他們。

     

    俞家新居的空間足以讓各人平排站在一起合照,大女兒終於可由上格床重返地面,與我們坐着見面。街市的喧鬧聲不再,附近治安亦良好,居住環境的改善為三姐弟的成長帶來希望。

     

    葉家兩兄弟的毛公仔好友亦跟隨他們搬到新居,而且毛公仔家庭成員數目似乎有上升趨勢。斜陽透過窗戶照進屋內,即使隔着口罩,亦可看見一家人的笑臉。

     

    砥礪前行 燃點希望

     

    過渡性房屋雖然只是基層家庭踏上房屋階梯的起步點,然而對身在困境的人,可說是漆黑旅程的歇腳站,可以紓一口氣、減一點壓,為前路燃點希望。我們衷心感謝沿途有心人,大家持續的支持鼓勵,與我們砥礪前行,絕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改善基層家庭生活的機會。每一張在過渡性房屋展現的笑臉,都是我們堅持不懈的動力。

     

  • 兩局長視察啟德社區隔離設施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今日視察啟德社區隔離設施,了解其運作。

     

    黃偉綸和陳肇始由建築署署長何永賢陪同,聽取承建商介紹項目規模和特點,以及施工期間遇到的挑戰,他們隨後視察隔離單位和設施。

     

    啟德社區隔離設施2月19日動工,每幢樓高四層,附設升降機,共有約3,000個單位,全部有獨立廁所和浴室。單位以組裝合成法建造,有效縮短整體施工時間。

     

    黃偉綸再次感謝中央全力支援、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大力協調和建築團隊日以繼夜施工,讓項目依期分批交付,提升香港的抗疫能力。 

  • 民航處回應滑翔傘活動調查報告

    申訴專員公署發表民航處對滑翔傘活動的規管主動調查報告,民航處表示感謝,並接納申訴專員提出的部分建議。

     

    報告提出八項建議,對於其中四項,即提供更詳細專業分析予警務處跟進滑翔傘活動的投訴、加強巡查、執法和宣傳,民航處已經或計劃推行相關措施。部門會繼續與警方、漁農自然護理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部門合作加強巡邏和執法,並繼續與本地滑翔傘組織保持聯繫,以作宣傳教育,提升參與滑翔傘運動人士的安全意識。

     

    民航處指,現時民航法例專為規管民航飛機而設,並非為規管滑翔傘運動制訂,就報告其餘四項涉及政策和立法的建議,該處會與相關政策局商討,包括透過有關部門和滑翔傘組織作更有效管理,促進滑翔傘運動良好發展,同時保障公眾安全。

     

    民航處90年代在《香港航行資料匯編》列出可進行滑翔傘活動的空域邊界和操作高度。因應近年滑翔傘活動在香港有所增加及其對民航安全的潛在影響,該處於2018年主動檢視滑翔傘活動的規管,在諮詢本地持份者及參考該運動普及地區的做法後,發布《滑翔傘活動安全指引》,進一步加強本地滑翔傘的運作安全。

     

    指引提醒任何人士以滑翔傘提供航空服務作出租或受酬,須獲民航處處長批出許可證。

  • 防洪工作 防患未然

    踏入雨季,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撰文介紹渠務署的防洪工作,包括保養維修雨水隧道及蓄洪池、實施及時清渠安排、適時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等。部門並積極應用新科技,協助加強監測和分析水浸風險。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5月2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渠務署一直致力防洪工作,為雨季做好準備,以進一步減低暴雨期間的水浸風險。今次,我邀請三位渠務署的同事介紹不同的防洪工作,包括為排水設施進行清淤及保養維修、實施及時清渠安排,以及應用新科技協助監測和分析水浸風險等,務求全方位提升防洪能力,減輕惡劣天氣對市民的影響。

     

    渠務署署長視察多個防洪設施

     

    雨季來臨,各政府部門都提高警覺,做好應對工作的安排。本月中,香港先後發出黃色及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渠務署署長彭雅妮視察了多個防洪設施,並到訪緊急事故控制中心,聽取部門協調及應對雨季期間及不穩定天氣的工作。

     

    防洪設施規模龐大

     

    渠務署管理的防洪設施規模龐大,包括超過2,400公里的地下雨水渠管、超過360公里的人工河道、四個總容量超過18萬立方米(相等於72個標準游泳池)的地下蓄洪池,以及四條總長約21公里的雨水排放隧道。當中牽涉的工作包括:處理日常公共渠管淤塞報告、機電及結構的定期檢視、老化和受損雨水渠道的復修、排水設施的清淤工作等。

     

    保養維修雨水隧道及蓄洪池

     

    渠務署香港及離島渠務部工程師劉耀文表示,當中甚具挑戰的是雨水排放隧道及地下蓄洪池的清淤及保養維修工作。為免妨礙設施在雨季運作,有關工作會安排於每年旱季(即11月至來年3月)進行,但近年受氣候變化影響,11月時有大雨,也會早於2月出現強降雨,因此部門很多時只有兩至三個月時間完成有關工作。

     

    與時間競賽 為雨季做好準備

     

    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內為排水設施完成清淤及保養維修工作,殊不簡單。每年我們由四條雨水排放隧道及四個蓄洪池合共清走的沙石、淤泥多達500噸,相等於大約34部雙層巴士的重量;加上設施結構及機電設備需要勘測,故我們需要與時間競賽,為雨季做好準備。

     

    實施及時清渠安排

     

    另外,每年踏入雨季,即4月至10月,渠務署會實施及時清渠安排。在預測大雨來臨前,署方會調配人手巡查全港約200個容易受垃圾或枯葉等阻塞的位置,如發現渠道淤塞,會立刻安排清理工作,進一步減低大雨期間的水浸風險。

     

    適時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

     

    當紅色、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以及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署方會即時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渠務署渠隊管理組通渠工長賴義明表示,同事會24小時輪流當值,專責處理市民有關水浸的求助個案,盡快前往現場清理被雜物阻塞的排水渠。去年10月颱風「獅子山」及「圓規」先後襲港期間,中心接連運作了大約60小時。

     

    防洪工作成果有目共睹

     

    賴義明說,他在渠務署工作的34年間,見證着部門多年來防洪工作的成果,大規模水浸由十多年前時有發生,至現在已甚少出現。縱使清理渠道工作非常繁忙,但能夠幫助市民,得到他們對防洪工作的認同,令他很有滿足感。

     

    積極應用新科技

     

    為應對因氣侯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渠務署亦積極應用新科技,協助加強監測及分析水浸風險。渠務署土地排水部工程師麥兆偉介紹說,署方在各區設立共超過100個水文站,並在大約190個防洪要點安裝了傳感器,24小時實時收集全港各主要河流和水道的水位、雨量或潮汐等數據。部門今年亦開始在多個主要進水口安裝閉路電視系統,實時監察進水口情況。

     

    透過應用新科技,我們可全面掌握實況,預早及迅速分析各個位置的水浸風險,以便及早安排隊伍出動,以及協調其他部門迅速採取應變措施。有關數據亦有助長遠規劃防洪措施。我期望各部門繼續採取防患未然的策略,積極解除雨季可能帶來的威脅,將市民安全放於首位。

  • 三建築列法定古蹟

    政府宣布,位於中環的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和香港大會堂,以及旺角的雷生春列為法定古蹟。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建於1915年至1916年間,布局呈狹長的長方形,沿東西向的軸線而建,正門位於東面,朝拜牆位於西面,朝向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出生地沙特阿拉伯城市麥加的克爾白。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具豐富伊斯蘭清真寺建築特色,例如宣禮塔蓋有圓拱頂,配以尖飾、正門門廊和禮拜殿入口的多葉形尖拱門、彩色玻璃窗上方的尖拱等。

       

    香港大會堂於1962年由時任港督柏立基揭幕,由低座、紀念花園和高座組成,由有蓋行人通道連接。紀念花園和位於中央的12邊形紀念龕,是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保衞香港而犧牲的軍民。大會堂是罕有及重要現代主義建築,引領當時香港的建築潮流,並成為標誌性建築。

     

    雷生春是一幢四層高唐樓,建於1931年,由九巴創辦人之一雷亮擁有。2003年,雷氏家族將建築物贈予政府作保育之用,是首次有業主向政府捐贈歷史建築。雷生春由建築師W H Bourne設計,屬混入裝飾藝術元素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有明顯的水平線條和大量古典細節,建築物正立面採用弧形設計。

     

    三項古蹟的詳細資料已上載發展局文物保育網頁

  • 電動可移動工具試驗下周一推行

    運輸署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合作推行電動可移動工具先導試驗計劃,獲發許可證者下周一起可在港鐵大學站至科學園長約三公里的單車徑使用電動個人移動工具或電動輔助單車,為期六個月。

     

    先導試驗旨在了解在單車徑上使用電動個人移動工具、電動輔助單車往來工作地點和主要交通樞紐的短途出行情況,以取得更多運作經驗。

     

    運輸署會向已登記的先導試驗參加者發出許可證,其餘人士不可參與試驗。該署提醒,使用沒有許可證的電動個人移動工具或電動輔助單車,或在許可證指定範圍或期限以外使用有關電動可移動工具可能違法。

  • 政府收回土地發展元朗南

    地政總署今日張貼收回土地公告,收回元朗379幅私人土地,涉及面積約19公頃,以進行元朗南第一期發展計劃。

     

    政府根據《收回土地條例》和《道路(工程、使用及補償)條例》收地,受影響土地於收地公告張貼後三個月復歸政府所有。

     

    第一期發展計劃包括工地平整和基礎設施工程,讓已平整的土地可用作發展公營房屋、容納棕地作業的多層樓宇、鄉村遷置區、公共休憩用地和部分環保運輸服務預留用地。

     

    元朗南發展定位為元朗新市鎮的擴展部分,按現時建議的發展規模,將提供約32,900個住宅單位,可容納新增人口約98,700人,並創造約13,700個就業職位。第一期發展計劃的預備工作對順利推展整個元朗南發展計劃非常重要。

  • 大嶼山自駕遊第二階段7月實施

    運輸署表示,由於需求殷切,7月1日起實施第二階段大嶼山自駕遊計劃,公眾假期以外的星期一至五每日配額由25個增至50個,其中十個為電動私家車配額,以推動綠色運輸。

     

    為配合第二階段自駕遊,並進一步加強發放配額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署方下月1日推出抽籤系統,讓市民在一個月前透過該署網頁申請配額。

     

    此外,署方會以試行方式發放配額予接載輪椅使用者的出租汽車,以便行動不便者前往大嶼山南部,配額每日五個,先到先得。

     

    運輸署會密切留意措施落實後的情況,並已製作駕駛指南和短片,提醒參與自駕遊人士在大嶼山南部封閉道路駕駛時須注意的事項,以及介紹申請配額和抽籤流程。

  • 90後工程師攜手抗疫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撰文,載述三位90後工程師參與增建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的感受。他指,90後是建造業的生力軍,透過參與這次抗疫工程,他們不但認識到建造業的革新,更為日後的工作生涯增添非一般歷練。

     

    他又說,對建造業前景抱持樂觀態度,尤其是工程量持續增長,政府支援和推動建造業採用創新建造技術,業界求賢若渴,他期望見到更多青年加入建造業。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5月1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自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發生以來,政府總動員齊心抗疫,當中不乏年輕的面孔。在嚴峻疫情下,他們勇於面對挑戰,積極參與增建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今次,三位分別來自工務部門、公用事業機構和承建商的90後工程師,分享他們參與這些緊急工程項目的經歷,如何迎難而上,攜手抗疫。

     

    體會隔離設施的重要

     

    政府積極覓地興建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數位年輕工程師均有份參與不同項目,獲得寶貴的經驗。在建築署任職助理工程監督的李甲烽表示,有幸參與竹篙灣、青衣和啟德社區隔離設施的項目。他早期參與建設竹篙灣第一期社區隔離設施項目時,自覺經驗尚淺,幸好得到上司悉心指導。他相信這些工作經驗能為日後的工作生涯打好基礎,將來無論遇到任何挑戰,他都會迎難而上。

     

    守護香港七百多萬人健康的城牆

     

    其間,李甲烽曾不幸確診新冠肺炎,令他深深體會到隔離設施的重要,更促使他康復後,立即投入青衣社區隔離設施的工作,協助監督工程質量,結果項目在短短一星期內竣工,為確診者提供適切隔離設施。他形容,這些隔離設施不是普通的建築物,它們就像守護香港七百多萬人健康的城牆;過程中,他感受到工作不僅是為薪酬,而是為市民服務。

     

    公用事業機構發揮電能專業

     

    除了政府部門同事參與抗疫,我亦十分感謝公用事業機構和承建商的全力協助。來自中華電力的梁智來是輸電及供電業務部的高級工程師,專責供電規劃及設計的工作。他表示,今次疫情嚴峻,起初他沒有想過可以在工程界出一分力,發揮自己的電能專業,一同參與抗疫工作。隔離設施的電力工程可謂分秒必爭,他們的工程團隊知悉政府要興建多個社區隔離設施後,隨即展開供電規劃及研究工作,並調配大批工程人員和資源,為新建抗疫設施建設供電網絡,使其盡快投入運作。

     

    破紀錄速度完成多個供電項目

     

    一般而言,工程由規劃到正式供電予客戶,需要數個月或以上的時間,但梁智來表示,中華電力的工程團隊為社區隔離設施全天候24小時工作,大大縮短工程時間,最後更以破紀錄的速度完成多個供電項目,令他感到非常鼓舞。今次的抗疫工作也令他深深體會到抗疫工作無分界別和年齡,只要時刻裝備自己,年輕人亦可在不同崗位,發揮所長,回饋社會。

     

    環境惡劣堅持迎難而上

     

    另一位年輕人趙偉是中國建築工程(香港)見習工程師。他說,自己加入建造業僅一年多,能夠參與抗疫工作,為社會出一分力,他感到十分榮幸。回想今年2月,他和團隊是第一批到竹篙灣新一期隔離設施工作的工程人員,當時惡劣的天氣和環境無阻他們迎難而上。眼見確診數字飆升,為了盡快協助完成興建設施和減少接觸家人,趙偉曾連續兩星期沒有回家。

     

    香港與內地一脈相連

     

    為應對這波疫情,中央接受特區政府請求,委託內地施工團隊協助建造社區隔離和治療設施,這亦造就香港和內地前線工友攜手合作。趙偉說,今次中央援建項目反映兩地一脈相連,在危難時大家互相幫助,令他感到工作別具意義。

     

    竹篙灣大幅度運用MiC

     

    三位90後的年輕人坦言,參與興建抗疫設施令他們眼界大開,並對建造業的工作環境和前景充滿信心。李甲烽說,以前認識的建造業離不開釘板、扎鐵、落石屎等,但近年很多工程均採用不同科技,例如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趙偉表示,工程團隊將廠房生產的獨立組裝合成組件(已完成飾面、裝置及配件的組裝工序)運送至工地,再裝嵌成一幢幢隔離設施,大幅縮短建築時間、提升生產力等。

     

    梁智來則對不同持份者能夠緊密合作感受至深,例如落馬洲河套區的援建項目,區內本身沒有供電網絡,透過中華電力工程團隊、承辦商、政府不同部門等合作,設立臨時指揮中心,協調工程分隊靈活調配人手及資源,並商討應變供電方案,才令供電網絡的建設工程順利推進,結果他們以破紀錄的速度,十天內由米埔變電站鋪設多組長達八公里的電纜至河套區。

     

    90後是建造業的生力軍,透過參與今次的抗疫工程,他們不但認識到建造業的革新,更為日後的工作生涯增添非一般的歷練。我們對建造業的前景抱持樂觀態度,尤其是工程量持續增長,政府支援和推動建造業採用創新建造技術,業界求賢若渴,我期望見到更多青年人加入建造業這個大家庭。

     

  • 灣仔非工業用地下周五招標

    地政總署公布,2022至23年度賣地計劃內一幅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的用地下周五招標出售,下月17日截標。

     

    地皮為灣仔皇后大道東內地段第9061號,面積約1,226.6平方米,指定作非工業用途,但不包括倉庫、酒店和加油站,樓面總面積須介乎6,477至10,794平方米。

     

    賣地文件下周五上載至地政總署網頁

  • 會展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明啟用

    因應港鐵東鐵線過海段星期日通車,會展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明日起啟用,取代現時位於鴻興道的灣仔北臨時公共運輸交匯處,以該處為總站的17條巴士路線同日遷移至會展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此外,由5月15日起,新巴將開辦來往會展站公共運輸交匯處至黃泥涌峽的1M號循環線,提供往來會展站的接駁巴士服務;與新鐵路服務範圍接近完全重疊的現有過海巴士301號線則會被取消。

     

    運輸署預計東鐵線過海段通車後,東鐵線途經地區乘客的乘車模式將有所轉變,因而制定公共運輸服務調整計劃,並按實際需求情況分階段實施重組計劃方案。

     

    該署提醒市民計劃行程時預留充足時間熟悉新鐵路站和新鐵路服務安排,並留意最新交通消息。

     

    本月16日為東鐵線過海段通車後首個正常上班和上學日,運輸署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當日會加強監察運輸和交通情況。

     

  • 第 31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