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漆咸道南防洪工程助減水浸風險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網誌撰文指,渠務署今年第三季會展開尖沙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計劃,在市政局百週年紀念花園興建地下蓄洪池。工程預計2027年完成,冀能剔除漆咸道南水浸黑點。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4月1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自1995年至今,渠務署消除共127個水浸黑點,現時全港只剩餘四個水浸黑點,其中,尖沙咀漆咸道南的防洪工程預計於今年第三季展開,期望最終能把該水浸黑點從名單中剔除。今次,我邀請渠務署的同事介紹尖沙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計劃的細節、如何提高區內的排洪能力及減緩水浸風險。
2009年起進行小型渠務改善工程
尖沙咀介乎加連威老道和柯士甸路之間的一段漆咸道南為現時其中一個水浸黑點,位處低窪,加上鄰近海邊,排水口較易受潮汐漲退影響。另外,當區的部分雨水管道排洪能力不足,以致過往曾出現較大型的水浸事故。渠務署自2009年起在漆咸道南一帶進行小型渠務改善工程,以加強雨水收集系統能力,並連同其他政府部門加強巡查及清理集水溝雜物,情況已有所改善。
建地下蓄洪池和雨水泵房
為長遠減低尖沙咀區的水浸風險及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渠務署計劃於尖沙咀進行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當中包括於市政局百週年紀念花園興建地下蓄洪池和雨水泵房,並建造新的雨水渠等。渠務署工程管理部高級工程師郭志權表示,擬建的地下蓄洪池共兩層,底層用作蓄洪用途,接近地面的一層則用作擺放機電設施,以減少佔用地面空間。兩層設計亦可達到地盡其用,善用土地資源,從而騰空更多珍貴的市區土地作其他用途。
他說,有關改善工程已考慮因氣候變化而增加的降雨量及海平面上升的影響,能有效改善區內現有排洪能力及減緩水浸風險,期望最終把漆咸道南從水浸黑點名單中剔除。我們會盡快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期望工程於今年第三季展開,並於2027年完成。
善用土地資源
就蓄洪設施選址方面,署方除了已考慮有關位置能否有效達到所需的蓄洪作用,還考慮了可用面積和整體用地規劃。署方亦已考量設施在施工和運用時對環境、交通、其他公用設施等的影響,務求善用土地資源及減低對公眾的影響。綜合以上因素,漆咸道南旁的市政局百週年紀念花園的地下空間為最合適選址。
採用智能設計運作
郭志權介紹說,擬建的地下蓄洪池和雨水泵房將採用智能設計運作。設於上、下游及蓄洪池內的水位感應器能提供實時數據,配合天文台的氣象數據,將有效監察及控制蓄洪池及雨水泵房的運作,並提升設施運作的成本效益。有關工程亦將積極採用綠化外觀設計及環保建築物料,並會設置水資源回收系統收集雨水,加以處理後用作灌溉等用途,促進可持續發展。
工程甚具挑戰
不過,漆咸道南周邊的商業活動頻繁,亦是其中一條通往尖沙咀的主要道路,故要在如此繁忙的位置進行渠務工程甚具挑戰。另外,複雜的地下管道網、地面的空間限制、工程附近的建築結構地基影響等,均大大增加施工的困難。
無坑挖掘減影響
為減低對當區交通及行人的影響,郭志權表示,工程大部分管道採用無坑挖掘,亦會盡量避免在交通繁忙時段進行路面工程。署方會與相關部門仔細規劃臨時交通管理措施,並於工程前進行試驗,以及在可行情況下,盡量縮短交通管理措施的時間及範圍。
現時,香港有四個大型地下蓄洪池,分別位於大坑東、上環、跑馬地及安秀道。渠務署正規劃興建六個地下蓄洪計劃,包括漆咸道南和較早前在隨筆中介紹的觀塘秀雅道蓄洪計劃。相信當這些大型工程陸續完成,將更有效地減低當區的水浸風險,進一步提升香港的防洪能力。
-
隔離用途公屋及過渡屋本月內交還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記者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政府宣布,經考慮疫情發展和社區隔離設施供應量,本月底會把早前改裝為隔離設施的粉嶺皇后山邨第1座和第7座、荔景邨恒景樓交還作公屋用途,兩個被徵用的過渡性房屋項目下周也會歸還營運機構。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在抗疫記者會上表示,本港現有數類社區隔離設施,其中由中央援建的六個方艙社區隔離設施可提供約5,000個單位,合計逾17,000個床位,日後將進一步成為主要隔離設施。
她說,隨着確診個案減少,六個隔離設施的單位並未用盡,但有必要保留,以應付可能出現的新一波疫情。如非極端情況,當局不會把互不相識的患者編配到同一單位。
至於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除闢作中學文憑考試特別試場外,也會為染疫長者和兒童作出特別安排,讓他們與照顧者一同入住。此設施與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將繼續運作,供新冠患者隔離之用。
把酒店用作隔離設施方面,林鄭月娥說,隨着方艙社區隔離設施逐一落成,不少酒店已改變用途,包括轉為供安老院舍和醫院管理局員工入住的閉環式管理酒店、內地援港醫療隊下榻之處,又或指定檢疫酒店。目前只剩三間酒店繼續用作隔離設施,提供約1,700個房間。
政府亦於五個室內體育場館設立長者暫託中心,連同設於亞洲國際博覽館、啟德郵輪碼頭的同類設施,共約2,900張病床可供受感染或正在康復的院舍長者入住。
林鄭月娥指,基於上述社區隔離設施供應充足,以及對疫情變化的評估,政府決定將早前徵用作隔離用途的三幢公共屋邨樓宇和兩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共約5,500個單位悉數交還。
一同出席記者會的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當局本月底會向房屋委員會交還該三幢公屋樓宇,即皇后山邨第1座和第7座、荔景邨恒景樓,涉及單位3,000多個,預計5月底至6月中分批入伙。
元朗東頭同心村和錦田江夏圍村兩個過渡性房屋項目約2,500個單位,則於下周分別交還予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和博愛醫院,讓有需要家庭在5月內陸續遷入。
陳帆說,衞生署人員會清空單位作徹底和深層消毒,單位內的家具和合適設備將送往其他隔離設施或送贈予上述兩間營運機構,供入住家庭之用。房委會和營運機構亦會檢視大廈和單位狀況,進行還原和修繕工作。
就延遲入伙對準租戶造成不便,陳帆感謝相關住戶體諒和配合。他說,政府早前已動用防疫抗疫基金,向約1,200名受影響的公屋申請人發放每戶一筆過8,000元津貼,下月會再向約600戶已簽署租約的過渡性房屋住戶發放特惠津貼。
此外,房委會會為受影響的公屋申請人作出特別編配安排。約860名獲編配入住皇后山邨第1座的申請人中,絕大部分獲重新編配到同邨第2至6座單位,當中約一半人接受安排。恆景樓方面,數名申請人表示不會等待入住原本獲編配的單位,房委會正為他們安排遷往其他屋邨單位。
-
新田隔離設施排污系統一周竣工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撰文介紹新田社區隔離設施公共排污系統的工程,指相若規模的工程一般以月計才能完成,而渠務署動用三間承建商共約200人,就項目24小時工作,令污水系統七日內完成接駁。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4月10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為應對第五波新冠疫情,發展局成立專班,配合內地援建團隊全速推展各個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其中,渠務署和承建商在七日內,成功為新田社區隔離設施接駁新建公共排污系統。這次,我邀請渠務署前線同事講解這項抗疫緊急任務的細節、挑戰及感受。
新田社區隔離設施的公共排污系統工程包括建造一所污水泵房和鋪設1.8公里長的雙管加壓污水渠(即鋪設總長3.6公里的喉管),把隔離設施內的污水送往落馬洲管制站內的污水處理設施。排污系統的興建過程充滿挑戰,包括需要大量人手、籌集物料、選定泵房位置、短時間內完成泵房設計等。
約200人24小時工作
是次工程時間緊迫,渠務署工程管理部工程師吳霆康表示,相若規模的工程一般要以月計才能完成,而署方動用三間承建商合共約200人,於新田社區隔離設施24小時工作,令污水系統於七日竣工。
改變原定走線 節省工程時間
規劃加壓污水管的走線是一大挑戰。吳霆康表示,總長3.6公里、直徑200毫米的加壓污水管,原定走線是橫過主幹道新深路,涉及封路、挖掘、鋪喉、回填、重鋪路面多重工序,需時最少兩星期。幸好工程團隊群策群力,最終找到替代路線,避免影響路面交通,並大大節省工程時間。
另外,疫情期間,物料供應十分緊絀。3.6公里長的加壓污水管物料足足相等於九條運動場跑道的長度,除了向五間不同物料供應商採購外,還需向渠務署的污水處理設施及水務署籌集物料。
施工品質是重要一環
雖然時間緊迫,但施工品質仍是大家關注的一環。在污水系統竣工當晚,渠務署轄下不同組別的同事合作測試泵房及加壓污水管,以確保整個系統沒有滲漏問題。吳霆康說,當晚接近凌晨時分,泵房正式開始運作,數分鐘後,收到落馬洲管制站污水處理設施同事的電話,確定成功接收新田社區隔離設施的污水時,他和在場的渠務署同事皆鬆一口氣。
不斷改良設計及施工程序
至於泵房選址方面,機電工程部工程師羅梓偉表示,署方需要考慮不少因素,包括隔離設施的污水設施分布、周邊可用的政府土地、泵房日常維修保養等。同時,署方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泵房設計,即時採購機電設備及建造物料。其間,團隊不斷改良設計及施工程序,以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工程。
舉例說,傳統污水泵房濕井一般建於地面以下,但考慮到深層挖掘工程需時較長,故建議把濕井設置在地面上。為加快工程,部分同事於現場與承建商商討建造的可行性,另外一些同事則同時着手更改設計,可謂與時間競賽。
工友自願縮短晚餐和休息時間
新界北渠務部工程師封雪表示,施工方面,團隊除了要顧及傳統釘板、紮鐵、落石屎等土木結構工程,還需與機電工程承建商協調,安裝所需喉管、水泵及其他機電設備。前線同事連日來日以繼夜趕工,每晚回家休息短短數小時,又馬不停蹄返回工地。其中一晚,為了在凌晨前完成最後的落石屎工序,工友皆自願縮短晚餐和休息時間,全力以赴。
工程能順利完成,有賴工程團隊上下一心。渠務署署長彭雅妮多次親臨工地,為同事打氣,感激他們積極參與抗疫工作。羅梓偉表示,很高興能夠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香港抗疫出力。吳霆康說,很榮幸能夠身為「渠記」的一分子,為香港抗疫出一分力。封雪則想起施工期間,家人給予她莫大的支持,雖然她早出晚歸,但小孩總會在她清晨離家前說:「媽媽加油,注意安全!」,給予她很大的動力。
多個社區隔離設施相繼落成,令更多確診市民得到適切隔離,我感謝工務部門同事在這項緊急項目中發揮團隊精神,正如同事所說,一個人的抗疫力量是渺小的,當我們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定能凝聚成一股強大力量,戰勝疫情。
-
配水庫事件檢討報告發表
發展局就水務署和古物古蹟辦事處處理清拆前深水埗配水庫一事公布檢討報告,提出短、中期改善措施,以期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有關措施包括修改技術通告及發出新技術指引,闡述工程代理和古蹟辦處理具潛在文物價值項目的詳細要求。政府也會定期舉辦聯合研討會,改善部門之間的溝通,以及提高員工對具潛在文物價值項目的認知。
此外,當局會透過保育歷史建築基金就不屬於建築物或構築物而具潛在文物價值的項目展開研究,以探討合適處理方法。
俗稱主教山配水庫的前深水埗配水庫去年6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為一級歷史建築。經考慮古蹟辦從文物保育角度提出的技術意見,水務署完成配水庫臨時加固及改善工程並確保其結構安全,去年12月開辦公眾導賞團。
發展局會研究長遠保育和活化配水庫的方案,並參考公眾意見,考慮將配水庫納入第七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借助民間智慧和創意、透過公開機制選出活化方案,為配水庫物色最合適的夥伴和新用途,讓市民享用此地。
檢討報告的行政摘要已上載至發展局網頁。
-
3月樓宇買賣跌4.3%
土地註冊處公布,3月樓宇買賣合約共3,828份,按月跌4.3%,按年跌57.8%;合約總值348億元,按月跌3.4%,按年跌55.4%。
其中,住宅樓宇買賣合約佔2,869份,按月跌1.5%,按年跌61.5%;合約總值269億元,按月跌8.6%,按年跌61.2%。
月內市民查冊376,631次,按月升29.1%,按年則跌30.4%。
-
四局長到各區派發防疫包
多名局長今日到不同地區向當區居民派發防疫服務包,內有口罩、中成藥、快速抗原測試包、防疫資訊小冊子和心意卡。
其中,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到鰂魚涌派發防疫服務包,他指局方和工務部門上下一心,在中央全力支援、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緊密協調和建築團隊日以繼夜施工下,中央援建的首批共六個社區隔離設施已竣工並交付,提供約二萬張床位;竹篙灣和啟德兩個興建中的社區隔離設施將額外提供約二萬張床位。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到訪觀塘區一幢舊式樓宇,向超過300個住戶派發防疫服務包。他表示,在第五波疫情中,除了加強支援院舍抗疫外,關顧和支援長者居家安老同樣重要。他感謝同工做好感染控制措施,維持社區和住宿照顧、家庭及短期食物援助等服務,支援弱勢社群。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到黃大仙區派發防疫服務包,其間連同該局人員和義工在「三無」大廈向住戶派發。曾國衞感謝中央堅實支持香港抗疫物資需要,指特區政府必定以穩控疫情為壓倒一切的任務,在總動員公務員及各方支援下一起抗疫。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率領團隊到訪荃灣「三無大廈」,向居民派發防疫服務包。聶德權表示,公務員同僚也藉此向基層家庭了解其生活狀況,令政府在提供服務、制訂政策時更明白他們所需。
各局長均表示,市民收到防疫服務包後,應在星期五至星期日一連三日進行快速抗原測試,這有助早日截斷新狀病毒傳播,一起戰勝疫情。
-
建造業檢測日成效非常理想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撰文指,建造業議會及業界上月在該局支持下推行五次建造業檢測日,免費向業界派發逾50萬個快速抗原測試包,支援全港約1,400個工地、超過15萬名工友和工地人員同時進行檢測。
建造業檢測日有助識別染疫工友,達致早發現、早隔離和早治療的目標,且可避免工地出現交叉感染。疫情最嚴峻時,檢測日快測陽性的工友比率為1.8%,至最後一次檢測日,比率則降至0.1%,證明檢測日成效非常理想,令工友安心上班。
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在發展局的支持下,建造業議會與建造業界推出多項抗疫行動,包括建造業抗疫關愛行動2.0、建造業檢測日、疫苗通行證等,以紓緩疫情可能對業界造成的影響。今次,我特別邀請剛於2月履新的議會主席何安誠,介紹他們連同業界和前線工友如何同心協力,一起支援業界和社會抗擊疫情。
五次建造業檢測日成效理想
政府一直推行以風險為本的檢測策略,以達致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目標,盡快截斷病毒傳播鏈。政府早前便免費提供快速抗原測試(RAT)包予工地人員使用,並由議會及業界協助分發。議會及業界在發展局的支持下,於3月推行了五次建造業檢測日,向業界派發超過50萬個免費快速抗原測試包,支援全港合共約1,400個工地、為超過15萬工友及工地人員同時進行檢測。
何安誠表示,全港工地負責人於檢測日早上,安排所有工地人員進行檢測,不但識別不適的工友,讓他們及早自我隔離和接受適合的治療,還可避免在工地交叉感染的風險。在疫情最嚴峻的日子,檢測日識別了初步確診工友的比例為1.8%,而在最後一次的檢測日,初步確診工友的比例下降至0.1%,證明了檢測日的成效非常理想,令工友安心上班。
率先實施建造業疫苗通行證
疫苗通行證是政府防疫抗疫措施之一,目的是鼓勵更多人接種疫苗,以保障市民的健康。在政府向部分處所實施疫苗通行證的同時,議會和業界持份者亦率先在全港工地實施建造業疫苗通行證,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於3月7日開始試行,3月14日全面實施,除獲豁免人士外,所有工友、工地人員及其他進入工地人士包括訪客,須接種最少一劑新冠疫苗才可進入工地。第二階段為4月14日,所有進入工地人士須接種最少兩劑新冠疫苗。至今99%的工友及工地人員已接種一劑新冠疫苗,接種兩劑新冠疫苗的比率亦高達95%。
九成工友已復工
何安誠表示,在疫情最嚴峻時,全港工地僅有六萬名工友上班,因為有些工友或家人受感染,所以他們不敢上班。完成建造業檢測日和疫苗通行證後,至上星期已有10萬至11萬工友上班,生產力達到九成。
建造業抗疫關愛行動2.0
早於2020年初,香港經歷第一及第二波疫情時,議會發起建造業抗疫關愛行動籌款活動,短時間內籌逾4,000萬元善款和物資,協助受感染的工友,期間獲批資助的工友超過5,000人。有關行動已於2月底結束。
在第五波疫情期間,議會在發展局的支持下撥款1億2,300萬元,延續建造業抗疫關愛行動,並在行動的2.0階段繼續為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病及須進行隔離的工友提供適切支援。何安誠表示,行動2.0的申請手續如上次般簡單,旨在紓緩工友的經濟壓力。行動2.0將於4月初接受申請,詳情稍後於議會網站公布。
改裝貨櫃給醫護人員休息
另外,在嚴峻的疫情下,醫護人員和安老院舍照顧者亦面對極大壓力,包括擔心受感染或把病毒帶回家。議會連同業界率先捐贈逾40個由貨櫃改裝的休息室予各大社福機構及醫院,室內設有電燈、抽氣扇、冷氣機等,為醫護人員和安老院舍職員作休息之用。現時,約20間護老院或醫院受惠。行動開展後,很多建築商立即響應議會的呼籲,加入捐贈的行列,預計會有更多護老院及醫院受惠。另外,何安誠日前到訪由貨櫃建成的加路連山道短期社區疫苗接種中心,讚揚承建商能在三星期內完成建造和質量檢查,是「平、靚、正」的建築方法。
建造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從業人口眾多。我非常感謝議會和業界率先推行多項防疫抗疫措施,包括為有需要的工友處理申請及派發現金援助的工作,協助建造業共渡難關。在這個非常時期,希望大家各盡一分力,眾志成城,定能成功擊退疫情。
-
未來運輸策略結合新思維新科技
在香港這地少山多、人煙稠密的彈丸之地上,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每日處理約超過1,200萬的出行人次。而我們的交通系統於可持續發展方面,在25個國際大都市之中排名第一1。香港今天能擁有各項引以為傲的運輸基建,及先進可靠的公共交通網絡,全憑過去多年社會同心協力,發揮敢於創新、勇於克服困難和積極尋求突破的精神。但作為國際大都會,本港交通運輸發展必須緊貼世界前沿,相關工作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把挑戰變為機遇---研究嶄新交通運輸策略
面對新發展區人口急劇增長、市民出行習慣改變、私家車數目不斷上升、市中心地區可供運輸發展的空間趨向飽和,以及運輸基建的建造成本越來越高。我們須以嶄新策略,解決交通擠塞問題,以至支持香港未來發展。
另一方面,大灣區的蓬勃發展、新發展區的新闢土地、交通運輸相關科技的迅速發展、市民嚮往更環保和健康的生活,也為香港運輸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我們除了秉承過往規劃交通基建及發展公共交通的良好基礎,亦要擁抱創新思維,在原有運輸策略上尋求突破,引進創新技術和運作模式,為未來構建一個安全可靠、環保高效的交通運輸系統。
我們於去年12月開展高層次和具前瞻性的《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全面審視並制定直至2050年的運輸策略藍圖,應對未來運輸發展和需求,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並鞏固競爭力,促進大灣區內的人流和物流。
以人為本的運輸策略
策略性研究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以市民角度出發,按他們不同出行需要,提供更便捷、舒適,同時可靠的交通服務。策略性研究重點聚焦如何全面提升乘客的出行體驗,以及更有效地運用道路和基建設施。研究範疇有四個方針:(一)提供以人為本及有效率的公共交通服務;(二)充分利用有限的道路空間;(三)提倡綠色運輸和主動出行模式作為健康生活的方式;及(四)把握機遇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交通聯繫。
策略性研究開展了約三個月,運輸署及顧問團隊已着手研究個別較重要和嶄新專題,並會推出試驗或先導計劃,期望可以盡早與業界及公眾凝聚共識。以下是幾個專題研究的初步構思:
(I)構建新一代運輸交匯樞紐 全面提升出行體驗
策略性研究建議於適合位置建設新一代運輸交匯樞紐,並改善乘客候車或轉乘環境的設施,如冷氣候車間、服務班次資訊及指示屏幕、購物及餐飲設施等,提升市民的出行體驗;並盡可能配置泊車轉乘服務,積極研究使用自動泊車系統,令市民更樂意使用公共交通,從而提升交通效率、容量及便捷程度。
(II)提升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
策略性研究已就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展開專題研究,並會配合資訊科技應用、新能源車輛及自動駕駛技術等快速發展的契機。短中期而言,研究會先透過引入車隊管理概念,提升現時的士管理及服務質素。長遠而言,會探討如何結合一站式資訊科技平台,提供按實時需求的交通預約服務,並與各持份者協調相關測試安排。運輸署亦會按新能源汽車及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趨勢,為未來點對點交通服務的大方向,制定長遠發展路線圖。
(III)利用新科技 引進智慧公路管理
科技及大數據發展一日千里,透過新科技更充分利用有限道路空間,和提升道路網絡的運載效率,亦是策略性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們正在研究智慧公路設施,目的是利用大數據實時分析道路網絡的交通狀況,提供更適切的交通信息,分流路面交通或應對突發事故。我們亦會探討自動駕駛及車聯網的普及化進程,讓車輛與道路設施互相傳輸資訊,為未來實施更靈活及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創造條件。
(IV)配合土地發展 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聯繫
交通規劃與土地發展關係密不可分。策略性研究將會宏觀檢視香港交通系統布局,促進本地各區發展,進而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交通聯繫。例如,運輸署正研究善用北部都會區的地理優勢及發展潛力,配合跨界鐵路,設置新一代運輸交匯樞紐,讓市民在本港出行,以至往返大灣區其他城市時,都能體驗舒適及無縫的交通連接,促進香港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策略性研究亦會在新發展區應用綠色運輸及主動出行模式。以北部都會區為例,策略性研究正探討在鐵路系統之上,進一步應用新一代綠色集體運輸的可行性,以及建設更全面和完善的單車徑網絡,鼓勵市民在短途出行時減少乘搭私家車或其他接駁公共交通服務,創造更宜居環境。
2050運輸策略藍圖
我們的目標是在2023年下半年公布策略性研究的初步建議,並於2025年公布以2050年為規劃願景的運輸策略藍圖。我們殷切期望策略性研究描繪的運輸藍圖,令本港交通系統更以人為本,同時更安全可靠、環保高效。而全港市民亦能參與描繪和支持這項與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運輸藍圖。
12021年7月國際顧問麥肯錫公司所發表的研究報告。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4月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團隊協作 隔離設施極速完成
為應對第五波新冠疫情,政府成立專班協調抗疫工作,其中發展局所負責的援建項目專班由工務部門專業人員組成,致力與其他部門和公用事業機構溝通合作,確保社區隔離設施項目全速推進,盡早啟用。
爭分奪秒 克服困難
第五波疫情中,政府積極覓地興建社區隔離設施,迅即覓得八個地點。其中,青衣社區隔離設施經各部門通力合作,七日即告竣工,供有需要的市民入住。
參與項目的建築署高級建築師劉天行表示,工程以效率為先,可謂爭分奪秒,建造團隊日以繼夜悉力以赴,項目最終極速完成。
青衣項目採用大量組裝房間,短時間內要在內地搜羅所需物資,安排運送到港,殊不容易。劉天行強調,團隊精神在該緊急項目發揮重要作用,不同部門互相幫助,不論硬件或軟件,均獲各方充分配合。
「硬件方面,例如用地外圍要接駁喉管,建造團隊一經通傳,其他工務部門馬上施援。軟件方面,保安局就項目制定營運和管理措施,更為接受隔離的兒童購置玩具,滿足他們的心靈需要。」
專班專項 靈活變通
因應疫情發展,政府成立不同專班協調抗疫工作,發展局負責援建項目專班,匯集各工務部門專業人員,其中土木工程拓展署肩負統籌興建基建配套,協調各部門、承建商和公用事業機構施工。
工程難免遇上突發事件,必須隨機應變。該署高級工程師林振卓憶述,青衣項目動工期間,隔離設施組件逐步運抵,有待組裝搭建,工地空間因此驟減,影響設施運送和工地運作。面對運輸瓶頸問題,團隊急謀應變,理順程序,力保進度。
「我們決定封閉工地對出行車路,把其中兩條行車線用作臨時工地。為落實此方案,我們第一時間與運輸署和警方溝通,並獲全力支持。由構思到審批,整個方案只用了一日時間。」
把握時間 精準完工
對渠務署來說,項目要與時間競賽,部門重點工作是盡快建成一條直徑300毫米的污水管,提高隔離設施的排污能力。
鋪設工程最終如期完成,其間卻有段小插曲,該署高級工程師梁光宗憶起驚險一刻,猶有餘悸。事緣污水管快要完成,署方卻發現其中一段可能會與地下水管碰觸,情況相當危急。
「我們立即與水務署探討緊急方案,倘若兩者碰撞,水務署馬上須為水管改道。後來經過準確測量,污水管剛好能在水管上面通過。」
保持溝通 全面配合
作為援建項目專班的負責機關,發展局除與相關部門聯繫,也與公用事業機構保持溝通,以期工程全速推展。
發展局助理秘書長(計劃管理)張富強說,當局早在各項目施工初期已聯絡電力公司安排相關工程,包括鋪設電纜、提供配套等,以便啟用後有足夠電力供應。
「由於洪水橋、元朗潭尾等電訊覆蓋較弱,我們也即時聯絡電訊公司安排工程,加強網絡覆蓋。」
公用事業機構在援建項目方面也有積極角色,以落馬洲河套區項目為例,煤氣公司在四天內為應急醫院貫通煤氣管線。
各項目推展過程中,承建商要有中轉場地,用於場外組裝和物資臨時存放,發展局就此聯繫各部門提供協助。
張富強指,除該局和地政總署努力覓地外,工務部門也主動借出轄下工地範圍內土地,承建商得以可更彈性調配資源,有利項目盡早完成。
-
防疫基金向客運業提供補貼
因應第五波疫情和社交距離措施,本地及跨境客運業的經營環境受到沉重打擊。政府透過第六輪防疫抗疫基金向運輸業提供補貼,協助業界應對當前經營壓力。
就本地非專營公共巴士、學校私家小巴、本地出租汽車、跨境巴士、跨境出租汽車、的士和紅色小巴,合資格登記車主可獲每輛車一筆過三萬元非實報實銷補貼。運輸署會發信通知車主申領補貼詳情,並在完成核實車主提交的資料後一至兩個月內以自動轉帳形式發放補貼。
公共小巴(專線)服務客運營業證持有人也可獲每輛綠色小巴一筆過三萬元非實報實銷補貼。截至昨日,運輸署收到159份申請,涉及3,188輛綠色小巴,該署已陸續向申請獲批的持證人發放補貼。
街渡方面,合資格營辦商可就每艘用於街渡航線的船隻獲發一筆過兩萬元非實報實銷補貼,運輸署已陸續發信通知各街渡營辦商有關補貼的安排。
至於跨境渡輪,每艘合資格船隻的營辦商可獲一筆過50萬元非實報實銷補貼。海事處已致函通知營辦商,並會在完成核實對方提交的資料後陸續發放補貼。
查詢可發電郵至運輸署或海事處,或致電2547 1312聯絡後者。
-
350萬份防疫包料提早完成
政府表示,防疫服務包的包裝工作順利展開,昨日已完成160萬份,全數350萬份料可提早完成。多名局長今日到訪不同包裝中心,參與包裝工作,並為參與的公務員和義工打氣。
公務員團隊和超過17,000名義工繼續在133個防疫服務包包裝中心全力以赴,務求在計劃的三日期限完結前完成餘下190萬份服務包的包裝工作。派發工作星期六展開,爭取七天內完成,全港18區所有住戶均會獲發。
多名局長到訪不同包裝中心,其中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陳積志先後到訪油尖旺區花園街體育館、黃大仙嗇色園黃大仙祠鳳鳴樓和鳳德社區中心、荃灣區荃灣官立中學、沙田香港科學園和九龍城馬頭涌官立小學(紅磡灣)。
陳積志對整體進度理想感到鼓舞,指包裝中心超額完成製作的服務包達45.5%。他有信心350萬份服務包可提早完成,把中央和特區政府心意傳給市民。
此外,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先後到訪中西區香港公園體育館、油尖旺區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和沙田香港科學園,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則到訪西貢康城社區會堂。
防疫服務包透過不同途徑派發,其中公屋住戶會由房屋署和房屋協會派發,私人屋苑住戶主要經業主立案法團、業主組織和物業管理公司派發,「三無大廈」及基層家庭由義工和公務員逐戶派發,偏遠地區住戶則透過鄉議局和鄉事委員會派發。
為補漏拾遺,政府會在全港18區設立派發點,讓未能透過上述途徑領取防疫服務包的市民領取服務包。
-
東涌非工業地逾27億批出
地政總署公布,東涌第57區非工業用地以27億7,800萬元批予參明有限公司旗下的Wealfort Investment Limited,批租期50年。
地皮為東涌市地段第45號,佔地12,335平方米,指定作非工業用途,但不包括住宅、酒店、倉庫和加油站,樓面面積介乎70,310平方米至117,182平方米。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下一頁
- 第 34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