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去年樓宇成交量升逾31%

    土地註冊處公布,2021年樓宇買賣合約共96,133份,較2020年升31.1%,較2019年則升28.5%。

     

    去年樓宇買賣合約總值9,178.4億元,較2020年升46.1%,較2019則升32.6%。

     

    期內樓宇轉讓契約共117,459份,較2020年和2019年分別升32%和27.8%;總值9,248.4億元,較2020年和2019年分別升40.5%和20.9%。

     

    年內市民查冊次數逾578萬次,較2020年升15.5%,較2019年則升14.6%。

  • 劏房租務管制新例月內生效

    規管分間單位租賃的《2021年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本月22日生效,訂明租期、租金、租住權保障等規定。差餉物業估價署負責條例執行工作,該署成立的新小組會協助公眾認識規管制度。

     

    根據該條例,分間單位租賃的規管周期須連續兩項規管租賃組成,租期兩年;分間單位首期租賃的租客有權獲授予次期租賃,享有四年租住權保障;租期內租金不得上調;次期租賃租金加幅不得高於差估價署全港性租金指數相關期間的百分率變動,上限為10%。

     

    條例並訂明,業主不得向租客濫收雜費或指明公用設施及服務包括水電收費的付還,業主須在租期開始後60日內向差估署提交租賃通知書。

     

    差估署負責條例執行工作,該署新小組會協助公眾認識新條例的規管制度、處理查詢、就租務事宜提供免費諮詢和調解服務、在新法例實施後發布申報的劏房租金資料,以及採取適當執法行動。

     

    政府已委託非政府機構設立六支區域服務隊,協助差估署在地區層面宣傳就實施分間單位租務管制的新法例,幫助業主和租客認識根據條例雙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並處理一般查詢。

  • 市區更新基金推動地區活化

    踏入2022年,首先祝願大家身體健康、新年進步!早前,我出席市區更新基金成立十周年論壇。基金的成立是2011年《市區重建策略》的其中一項重要措施,一直秉持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的市區更新模式為理念,協助受重建計劃影響的居民,同時推動文物保育及地區活化。今次,我邀請基金董事會主席倪錫欽教授介紹基金的工作,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如何令居住的社區做到連結、傳承、共創、共融。

     

    社區服務隊協助重建項目居民

     

    基金在市區更新工作中一直擔當着重要的角色,其中一項主要的工作,是委任由專業社工組成的社區服務隊,為受市區重建局重建項目影響的業主及租客提供支援,協助居民面對重建過程及所帶來生活上的轉變和問題,以及適應新的居住環境。倪教授說,過去十年,服務隊已為40多個市區重建項目、共逾五萬多位受影響居民提供協助,無論是具體的程序手續上或情緒上,服務隊均會給予適切的支援,紓緩受影響居民的壓力。

     

    推動文物保育及地區活化

     

    另外,市區更新不單把舊樓拆卸、重建,同時需活化舊區,為舊區注入活力。倪教授說,過去十年,基金為多個社區共創項目提供資助,鼓勵地區人士參與在市區更新範圍內推動文物保育和地區活化,例如以各種藝術形式或活動與社群互動,連結街坊街里;深入搜尋舊區人情故事,將集體回憶傳承至下一代;研習民間傳統工藝;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建立共融社會等。

     

    項目總參加人數逾70萬人

     

    倪教授說,至今,基金已舉辦五期計劃,批核共19個保育活化項目,資助撥款超過1.1億元。而19個項目的執行機構包括多個界別(如非政府組織、社區團體、文化藝術機構及學校),涵蓋十多個舊區(如西營盤、九龍城、旺角、油麻地、觀塘、北角等)。目前,已完成的16個項目,總參加人數已超過70萬。早前,我亦出席其中一個資助項目,由香港藝術中心籌辦的「路過北角」生活節開幕禮。

     

    「路過北角」為舊區添活力

     

    倪教授說,北角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地區,有許多老店和豐富歷史,「路過北角」希望做到新舊交融。義工會收集許多北角的故事和回憶,讓街坊認識多些自己居住的地方,藝術家們則以藝術的方式把故事呈現出來,設計具地區特色的藝術裝置,活化公共空間,並展現北角的獨特魅力。我與倪教授當天便參觀北角海濱帶有北角糖水道歷史的街頭健身裝置「Sugar Factory」、集休憩與使用者互動的「北角交響樂」裝置,以及北角渡輪碼頭內描繪社區獨特風景的特色石柱等。

     

    葵涌「小區濃情」推動文化交流

     

    倪教授亦分享另外兩個資助項目,透過重塑舊區面貌,推廣地區特色,促進人地相連,並藉以營造社區歸屬感。第一個是在葵涌一個巴基斯坦小社區推行的「小區濃情---葵涌多元文化社區傳承計劃」。過去八年,該計劃致力活化社區,美化休憩空間,改善居民的互動空間,最關鍵的是設立共融館,定期舉辦展覽、導賞、工作坊等,豐富了社區生活,亦成功推動本地和南亞文化交流,促進多元文化共融。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

     

    第二個項目是建立九龍城主題步行徑。九龍城是一個充滿不同歷史、文化、景點及特色小店的多元社區,計劃內的步行徑是目前全港最長的步行徑,全長約6.5公里,分五個不同特色路段,串連九龍城、土瓜灣、紅磡社區的重要地標,並舉辦文化活動和設立訪客中心,以促進區內歷史文物保育、藝術文化推廣等。整個項目2018年開展,預計明年年中將完成所有路段。

     

    優化城市面貌需要集思廣益及不同界別的支持和配合。在此,我感謝市區更新基金、各專業機構和團體多年來的努力。我期望基金未來會繼續支持政府的方向,實現城市可持續市區更新及改善居民生活質素,提升社區活力。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月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將軍澳連接路與將藍隧道成功連接

    踏入2022年的第一天,我與同事祝願大家身體健康,新年進步!去年的農曆大年初二,我撰寫網誌向各位介紹,以「活力無限」為設計主題的將軍澳連接路雙拱鋼橋即將運送抵港。約一年後的今天,將軍澳連接路的工程已終點在望,我與常任秘書長陳美寶及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李偉彬,在星期四(2021年12月30日)見證項目的另一里程碑---將軍澳跨灣連接路的主橋與將軍澳---藍田隧道的將軍澳海上交匯處連接工程(俗稱「合龍」)。

     

    將軍澳跨灣連接路與將軍澳---藍田隧道成功「合龍」

     

    「合龍」工程是要安裝重量超過800公噸的最後一段預製混凝土橋樑。我們採用吊重量達1,000公噸的起重船協助安裝,有賴工程團隊的專業及努力,整個「合龍」過程從起吊、調較到準確安放在橋墩上,只用了短短約一小時便宣布完成。

     

    嶄新的「砌積木」建造方案

     

    還記得去年2月16日,長達200米的主跨雙拱鋼橋經水路由內地運抵將軍澳灣。隨後五個月,大橋中央的三段鋼橋面,和前後九段鋼筋混凝土橋面,如「砌積木」般陸續在海面上架起,全長一公里的海上高架橋亦逐步呈現眼前。

     

    這個有如大型「砌積木」的組裝合成法,是跨灣大橋工程採用的其中一項嶄新建造技術。我們要在內地廠房進行大規模的場外預製組件,並利用先進的大型運輸和吊重建造機械,將預製組件運到香港,然後直接在工地進行裝嵌。我們先後引入首次在香港作業、吊重量達4,000及5,000公噸的世界級起重船,以及負載量達24,000公噸的半潛船,為大橋進行安裝工程。

     

    與傳統建造方案相比,使用大型預製組件能夠縮短現場澆築混凝土的需要,大大降低因天氣、工作環境變化等導致的不確定因素,並減少對海面交通的影響。在預製廠房環境施工,亦能提升安全性、品質、材料運用及整體工程效率。

     

    這項嶄新技術配合S690級高強度鋼材的應用,讓鋼材結構部件變得更輕巧,減少橋墩及地基的規模,從而提高工程的成本效益及降低碳足印,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靈活升降的起重船

     

    在早前裝嵌大橋的工序,團隊引入吊重量屬世界級的起重船。但因應「合龍」工序所需及空間限制,起重船需穿過雙拱鋼橋底進出將軍澳內灣以建造連接路,我們這次採用靈活性較高的起重船。這起重船吊重量雖然較輕,但足以應付工程所需;同時又可按實際環境需要升降,把起重裝置降低以穿越大橋底的吊重船。其靈活性大大縮減這次「合龍」工序所需的時間。

     

    「活力無限」延伸將藍

     

    工程團隊現正全速推展將軍澳---藍田隧道及將軍澳跨灣連接路的後續工序,以期兩項基建能在今年同步開通,提供更便捷的道路聯繫,直接往來將軍澳和觀塘,以及東區海底隧道。

     

    跨灣連接路將會是香港首條同時具備行車道路、單車徑及行人路功能的海上高架橋。屆時,除了駕駛者可以更快捷地往返將軍澳東南部及將軍澳市中心,喜愛單車及跑步的市民亦多一段可飽覽美景的運動路徑選擇。

     

    將軍澳跨灣連接路的外型設計彷如代表無限的數學符號「∞」,以帶出「活力無限」的設計主題。我在此亦再祝願全港市民在新一年同樣活力無限,事事如意。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1月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駐港貨機人員檢疫安排收緊

    政府宣布,所有曾在海外地區或台灣逗留、目前須入住指定檢疫酒店三天的駐港貨機機組人員,元旦起返港後須入住該類酒店直至取得第七天的核酸檢測陰性結果。他們離開酒店後仍要在醫學監察期間接受多次定期核酸檢測,以進一步保障公共衞生。

     

    對於涉及駐港機組人員的確診個案,政府指,航空公司已按當局要求展開全面、深入的調查,會盡快提交詳細報告。

     

    政府對個別機組人員的違規行為表示遺憾,責成航空公司嚴肅跟進,並要求航空公司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機組人員嚴守防疫規定。

     

    政府指出,貨機機組人員違反醫學監察通知書條件或觸犯《預防及控制疾病規例》。政府會嚴肅審視個案,若發現違法行為,必依法追究。

     

    為減緩檢疫措施對運力的影響,當局會批准和支援更多貨運包機運作,並已敦促本地航空公司加強閉環式運作的管理。

  • 兩新措施助市民置業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社會最關心房屋問題,政府會繼續加快建屋和協助市民置業安居。就此,當局會推出兩項新措施,包括容許輪候公屋逾一年者購買綠置居貨尾單位,以及收緊資助房屋的轉讓限制。

     

    林鄭月娥今日會見傳媒交代政府來年重點工作時說,明年出售的資助房屋單位達13,600個,其中8,900個屬居屋單位,4,700個是綠置居單位。計及這些單位,本屆政府五年內推出的資助房屋單位達38,300個,較上屆政府多約四倍。

     

    按照2018年6月實施的新定價機制,上述居屋單位將以五一折出售,是2014年復售居屋以來的最高折扣,單位最低售價為124萬元。綠置居單位則以四一折出售,折扣率是2016年推出綠置居以來最高,單位最低售價為79萬元。

     

    林鄭月娥並公布,政府會將本期未售出的綠置居單位開放予輪候公屋逾一年的人士申請。她認為,即使僧多粥少,但措施仍可給予有關人士置業機會,中籤者可直接購買綠置居單位,無需再輪候公屋。

     

    有關措施會以先導計劃形式推行,當局會視乎計劃執行情況和受歡迎程度再作檢視。

     

    此外,政府會收緊明年起出售的居屋和綠置居單位的轉讓限制,以確保珍貴房屋資源落在有需要人士手上。

     

    業主不得以高於原價在第二市場轉售單位的年期將由現時兩年延長至五年,業主第六年開始才可在第二市場自行議價將單位轉售予合資格人士;禁止業主為居屋或綠置居單位補地價後在公開市場自行議價出售的年期則延長至15年。

     

    林鄭月娥又說,政府會竭力壓縮和精簡建屋程序,發展局檢視土地發展相關法例後會於明年首季向立法會提交具體建議,期望年內完成修例。房屋署也會大幅增加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並已物色其他適用項目,預計可額外提供約20,000個公屋單位。

  • 專題網頁助市民處理滲水問題

    由食物環境衞生署和屋宇署組成、負責處理樓宇滲水個案的聯合辦事處推出一站式滲水事宜專題網頁,讓業界和市民取得相關資訊。

     

    專題網頁載有滲水成因、家居檢測滲水方法的資訊;聯辦處提供的協助和相關程序;勘測滲水的專業人士、提供專業意見的顧問公司和持牌水喉匠名單。

     

    聯辦處並已設立顧客服務小組,推廣有關樓宇滲水的公眾衞生教育,同時就滲水爭議提供解決方法。

  • 來季標售住宅地單位面積設下限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政府表示,本財政年度私人房屋土地供應預料提供逾兩萬個住宅單位,超越全年目標約55%,屬近年新高。當局來季會招標出售屯門一幅住宅用地,提供約2,020個單位,設有最低單位面積要求。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會見傳媒,公布明年1月至3月賣地計劃詳情。他指,為了回應市民希望居所更寬敞的訴求,政府會於屯門青山公路---大欖段住宅用地的賣地條款訂明每個單位實用面積最小26平方米,即約280平方呎。

     

    他指,去年推出的觀塘安達臣道港人首次置業先導項目為資助房屋,單位設23平方米實用面積下限,而屯門地皮乃私營項目,處於置業階梯更高位置,面積下限應較資助房屋高。

     

    除了政府賣地,港鐵公司也會於下季度招標出售將軍澳百勝角通風大樓物業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約550個單位。港鐵公司也會跟隨政府做法,施加相同最低單位面積限制。

     

    此外,市區重建局計劃招標出售土瓜灣鴻福街/啟明街、榮光街/啟明街兩個發展項目,預計共提供約890個單位。私人發展和重建項目方面,季內料有五個項目可完成地契修訂程序,共提供約2,220個單位。

     

    綜合各項土地來源,第四季度私樓單位總供應量預計約5,680個,連同首三季度約14,400個單位的土地供應,預計本財政年度的私人房屋土地共可提供約20,080個單位,較目標供應量多約55%,屬近年新高。

     

    商業用地方面,政府計劃來季重新為東涌第57區地皮招標,總樓面面積約120,000平方米。

     

    黃偉綸表示,政府會繼續加快造地建屋步伐,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並維持供應持續穩定,回應市民在住屋、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訴求。

     

    被問到施加最低單位面積限制對市民置業的影響,黃偉綸表示,市場上呎價三萬元以下的單位選擇相當多,以約280呎單位面積計,樓價約800萬元,首置可承造八成或九成按揭,相信不會令市民選擇大幅減少。

  • 三類產品須貼新能源效益標籤

    機電工程署宣布,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下有關獨立式空調機、抽濕機和慳電膽的新能源效益級別標準周五起全面實施,鼓勵供應商引進更高效能的型號,方便消費者選購更節能的產品。

     

    由周五起,本港供應的獨立式空調機、抽濕機和慳電膽均須貼上按新能源效益級別標準評級的能源標籤。新能源標籤參考編號將以U2為字頭。

     

    新能源效益級別標準推行後,估計每年可節省約三億度電,相當於每年可減少約21萬公噸碳排放。

     

    政府去年修訂《產品能源標籤實務守則》,提升上述三類產品的能源效益級別標準約35%,所設一年寬限期明日屆滿。

  • 大埔住宅地逾13億批出

    地政總署公布,大埔公路---大埔滘段的住宅用地以13.68億元批予參明旗下茂堡有限公司,批租期50年。

     

    地皮為大埔市地段第234號,地盤佔地約14,002平方米,指定作私人住宅用途,樓面面積須介乎12,601.8平方米至21,003平方米。

  • 善用綠化地帶 加快土地供應

    彭志宏主席(九龍樂善堂主席)、梁志堅主席(會德豐地產有限公司主席)、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今日我非常高興出席九龍樂善堂的大埔樂善村過渡性房屋項目動土儀式,見證大埔區內最大型的過渡性房屋項目,正式動工興建。這次是我今年內第三次出席過渡性房屋項目動土儀式,三個項目由不同非牟利機構負責,但都有一些共通點,都是規模大,合共可提供約5,000個單位,配套服務多,並由私人發展商借出大片土地。對越來越多項目起動、越來越多私人發展商參與、越來越多居於惡劣環境的基層住戶有望改善居住環境,我感到十分欣慰。

     

    九龍樂善堂一直積極參與政府過渡性房屋的發展,現時營運的項目包括翻新九龍城唐樓、改建樂善堂小學、在宋皇臺的政府土地興建組合屋,以至租用酒店作過渡性房屋,合共提供約4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全數都在九龍區。我衷心感謝樂善堂今次衝出九龍,來到大埔承辦它至今最大型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大埔樂善村在2023年年中或之前完成後,將提供約1,200個單位,比樂善堂現時營運眾多項目總數加起來,還多了兩倍,足以反映樂善堂對協助紓緩基層居住問題的善心和承擔。

     

    我亦同時要感謝會德豐以象徵式租金租借出這幅超過15公頃的土地,這幅亦同時是他們借出的首幅過渡性房屋的用地。會德豐在提供土地以外,亦協助進行規劃、前期地盤平整工程及提供專業意見,相信亦為營運機構解決了不少技術上的難題。

     

    在推動過渡性房屋的工作中,令我們最感欣慰和鼓舞的是租戶的歡樂與笑容。我10月時曾跟彭主席到過宋皇臺探訪,租戶都表示離開劏房到過渡性房屋後,他們生活有即時的改善,財政負擔即時減少,生活空間即時增加。宋皇臺項目有棵大榕樹,旁邊有很寬敞的公共空間,讓大朋友、小朋友談天、玩耍,那日我在那裏派糖給小朋友時,其他住戶的孩子就一呼百應出來。這種鄰舍交流、互助亦是在提供住屋硬件同時,讓租戶累積社會資本的體現。我相信這種鄰舍守望相助的精神,將會在大埔樂善村延續。

     

    我們今日身處的黃漁灘,部分土地屬於綠化地帶。大埔樂善村是首個興建在綠化地帶上的過渡性房屋項目,這亦正與我在今年施政報告提出,綠化地帶的生態價值較郊野公園低,我們可以進一步檢視其發展潛力,加快土地供應的方向不謀而合。

     

    處理住屋問題,我們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決心。我們不但竭盡所能供應土地,亦同時需要突破思維,用好現有未能發展長遠房屋的土地與房屋資源,不放過每個改善市民生活的契機。我在施政報告提出,在原先承諾提供1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基礎上,額外提供5,000個單位,令未來數年的整體供應增至20,000個,相關資助額也會由83億元增至116億元。至今為止,運輸及房屋局已覓得可提供約16,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土地,約2,000個單位正在營運,逾4,400個單位的項目正動工興建,另外的大約10,300個單位的籌備工作亦已展開。

     

    除了決心,我們亦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我希望社會人士都有機會親眼看看現時一些劏房的惡劣環境,以及基層住戶特別是小朋友對生活獲得改善、由心而發的喜悅。要徹底解決香港住屋問題仍要一段時間,我們現階段仍要依賴過渡性房屋,為基層市民提供紓緩。過渡性房屋承載着基層人士改善生活的期盼,希望社會各界人士,包括項目附近的居民都會給予支持,共同建設更關愛、更包容的社會。

     

    我再次感謝九龍樂善堂及會德豐對過渡性房屋的支持和貢獻,衷心希望大埔樂善村工程順利,早日落成,讓各個入住的家庭的生活即時有新局面、新氣象,大家可以齊心同行,開創未來。多謝各位!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2月29日出席大埔樂善村過渡性房屋項目動土禮的演辭)

  • 建築保育 爭分奪秒

    上星期,我邀請建築署的同事,介紹署方如何修復及維修保養對歷史、建築及文化有重大意義的舊建築物。這星期,建築署另外兩位同事會詳談,保育歷史建築也要隨時候命,尤其是遇有突發事故,同事更需要趕赴現場,進行緊急勘察,確保受損的舊建築不會對公眾構成危險。

     

    最古老及仍然運作的郵局

     

    大家可能都知道,香港現存最古老及仍然運作的郵局,是位於黃麻角道2號的赤柱郵政局,1937年建成,已有逾80年歷史,屬二級歷史建築。今年5月5日傍晚6時半,一輛由數碼港開往赤柱村總站的巴士,由東頭灣道右轉赤柱村道時,與一輛電單車發生碰撞,再撞向郵局,導致郵局部分圍欄、外牆及屋頂部分木枋等損毁。幸好巴士先撞向郵局旁的一棵大樹,緩減了大部分衝擊力,減低對郵局造成的損毀,令這座郵局得以保留,可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建築署啟動緊急協調機制

     

    建築署高級物業事務經理王嘉儀憶述,車禍發生後,建築署立刻啟動緊急協調機制,首要任務是確保建築物的安全。當晚,保養承建商接報後,隨即趕抵現場,在警方及消防員的協助下,先把有關建築物圍封;同時,建築署當區負責維修保養歷史建築的同事,連同結構工程的同事,即時為舊郵局進行了初步勘察及評估,確定建築物沒有倒塌危險。

     

    即晚進行初步結構勘察

     

    建築署高級結構工程師李卓恒說,當晚為建築物進行初步結構勘察及評估時,主要針對兩方面:第一是郵局的主結構有沒有受損,包括四邊的磚牆和承托屋頂的木製桁架。根據觀察,被巴士撞毀的地方只涉及屋頂前端小部分及簷篷位置,主結構沒明顯受損。第二是損毁的部分會否對公眾產生安全問題。雖然主結構沒有明顯受損,但受損簷篷的其餘部分可能有鬆脫的危險,故除了圍封建築物,避免公眾進入,亦安排保養承建商以臨時支架承托簷篷受損的部分,確保不會對公眾構成危險。

     

    隨時候命發揮團隊精神

     

    在這次緊急行動中,建築署迅速調動人手趕赴現場,各個專業團隊各司其職,大家發揮團隊合作精神,順利及迅速地在凌晨時分完成任務,妥善處理這次突發事件。

     

    建築署隨後在郵局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協助下,安排進行所需的復修工程。其間,郵政署在現場設置臨時郵箱及安排流動郵車繼續提供郵政服務,以減低對公眾的影響。

     

    赤柱郵政局極具歷史價值。這座金字頂單層建築物的設計簡樸實用,保存了不少舊有建築特色,例如原有的人手操作郵票售賣機、鑄鐵郵箱、原裝窗花、原有木製屋頂結構等。經過部門和承建商的努力和合作,修復工作在10月中旬完成,這座稱為「郵政歷史時間囊」的赤柱郵政局亦得以再次呈現在市民的面前。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2月2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第 41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