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成立新辦公室推動減碳工作

    (可按這裏收看行政長官發表施政報告整段附有手語翻譯的影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公布一系列建設香港成為宜居城市的措施,涵蓋減碳排放和減廢等範疇;為達致此願景,政府亦會從市區更新方面入手,加快舊樓重建。

     

    林鄭月娥表示,環境局即將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定下更進取的減碳排放策略和措施。該局會成立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協調藍圖所訂工作,亦會成立專責諮詢委員會提供意見,以及推動主要持份者包括青年人積極參與。

     

    立法會已通過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為有效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的籌備工作,環境保護署將會接手食物環境衞生署管理的垃圾收集站和家居垃圾收集服務,把廢物收集、回收、運送、處理一條龍結合。

     

    面對樓宇急速老化、樓齡達50年或以上私人樓宇數字急增,市區重建局會以創新方式加快油麻地和旺角的市區更新工作,包括在合適重建項目試行轉移地積比和街道整合等規劃,同樣的地區規劃研究會在荃灣和深水埗舊區展開。

     

    施政報告亦建議研究降低《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下的強拍門檻,以加快舊樓重建。

     

    林鄭月娥表示,過程中發展局會充分考慮小業主利益、樓宇狀況等因素,並聽取持份者意見。

  • 建北部都會 拓鐵路系統

    (可按這裏收看行政長官發表施政報告整段附有手語翻譯的影片。)

     

    施政報告建議香港北部建設為都會區,為房屋、科技發展開拓用地,估計可提供住宅單位約16.5萬至18.6萬個,區內職位數目將大幅增至約65萬個。在有關策略中,政府提出多個鐵路項目。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發表施政報告,闡述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和布局。她說,都會區面積達300平方公里,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更縱深的腹地,將盡享港深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紅利,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該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區內有天水圍、元朗、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和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新界北新市鎮共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和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

     

    林鄭月娥指,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該區擁有七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聯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林鄭月娥談及港深緊密互動中形成的「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認為這有利港深政府共同促進經濟、基建、創科、民生、生態環境等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該三圈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覆蓋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深圳的都市核心區,以及香港的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五個鐵路項目,包括連接洪水橋/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延伸北環線、東鐵線,並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

     

    延伸北環線方面,其中一項建議是把正在規劃的北環線向北延伸,經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另一項建議是由古洞站向東延伸,接駁羅湖、文錦渡、香園圍一帶,再南下經打鼓嶺、皇后山至粉嶺。

     

    至於東鐵線,策略提出探討把該線延伸至深圳羅湖,並在深方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在現有羅湖站和上水站之間增設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以釋放羅湖/文錦渡和上水北一帶的發展潛力。

     

    按照發展策略,落馬洲管制站遷往深圳新皇崗口岸後騰出的土地和毗鄰的部分魚塘和鄉郊土地可以善用,加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內原有用地規劃,共可增加約150公頃土地作創科用途,以構建新田科技城。

     

    策略並建議,當局可藉此契機提升洪水橋/厦村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並在與前海隔灣呼應的流浮山建設具規模、地標性的創科設施,為北部都會區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此外,本港濕地可加強保育,為北部都會區締造優質生活環境。

     

    林鄭月娥表示,根據目前在北部都會區內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住宅單位預計約35萬個。按照有關策略,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估計可提供住宅單位約16.5萬至18.6萬個。

     

    她說,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39萬個住宅單位,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區內職位數目則由11.6萬個大幅增至約65萬個,其中15萬個為創科產業相關職位。

     

    林鄭月娥指出,要有效落實發展策略,建設北部都會區,特區政府須提升高層督導,強化跨局部門協作,制訂成效指標方便監察,並與深圳巿政府緊密聯繫,共同推進相關項目。她說,其中一個可能性是下一屆政府設立副司長職位,負責領導包括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願景等大型區域發展。

  • 精簡流程 加快土地房屋供應

    (可按這裏收看行政長官發表施政報告整段附有手語翻譯的影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房屋政策首要目標是讓市民安居。政府持續覓地的努力已見成效,會透過壓縮土地開發和建屋程序,興建更多公私營房屋單位,並採取多項措施加快土地供應。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指出,當局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比去年公布的數字略高,足以滿足未來十年需求。

     

    她說,公屋輪候時間居高不下,但本屆政府五年任期內的公屋建屋量達96,500個單位,已較對上五年增加三萬個。鑑於未來十年涉及的30多萬個單位可能只有三分一在首五年落成,她已督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竭力壓縮房屋委員會的建屋程序,爭取盡快建成更多單位。

     

    為此,房委會和房屋協會將更廣泛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和其他嶄新建築科技,房委會也會在合適項目採用新的採購模式,引入承建商一併負責設計和建造,藉此騰出額外資源協助房屋署開展前期設計工作,並進一步優化整項建造工作的流程。

     

    林鄭月娥又指,她已要求發展局與運房局就2027至28到2031至32年度每幅公屋土地提交季度報告,如土地交付時間或建屋進度未如理想,她會親自作出指示。

     

    另外,她會邀請房委會研究在合適條件下,重建樓齡約60年的西環邨和馬頭圍邨,並在發展局配合下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以期多建公屋單位。

     

    私營房屋方面,政府爭取未來十年準備約170公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建約十萬個單位的用地。連同市區重建局和其他私人土地發展項目,加上土地發展程序進一步精簡,政府有信心私人房屋土地供應維持穩定。

     

    至於過渡性房屋,林鄭月娥建議加建5,000個單位,令未來幾年的整體供應增至20,000個,相關資助計劃的資助額也增至116億元。

     

    為確保十年後持續有土地供應,林鄭月娥說,政府積極推進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和新界北多個發展區的相關研究。近岸填海方面,發展局會審視龍鼓灘填海和屯門西地區規劃,兩者各涉約220公頃土地,目標在明年上半年爭取立法會撥款啟動開拓土地的規劃和工程研究,敲定未來路向。政府也會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主要提供創科用地。

     

    她指,持續推進的大型項目和策劃中的項目可望於中、長期提供約40萬至50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加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可供興建16.5萬至18.6萬個房屋單位的新土地,2031至32年後下一個10至15年供應量可高達56.5萬至68.6萬個。

     

    施政報告並提及,當局會多管齊下加快土地供應,包括進一步檢視綠化地帶的發展潛力。規劃署將進行新一輪綠化地帶檢討,集中檢視坡道較高和距離已建設地區較遠的用地,預計明年中完成篩選並展開技術研究。

     

    由於新界有不少祖堂地可供發展,政府考慮修訂《新界條例》以釋放相關土地。民政事務局局長將與新界鄉議局成立工作小組,一年內完成檢討並制訂具體修訂建議。

     

    此外,發展局會把適用於重建工廈的標準金額補價模式擴展至新發展區的原址換地申請,目標於明年首季推出。

     

    至於現有兩項活化工廈措施,即放寬舊工廈重建地積比率、免收整幢改裝的地契豁免書費用,將延長至2024年10月。

     

    林鄭月娥表示,土地由開發到可供建屋涉及多項必要的法定和行政程序,但為加快土地和房屋供應,發展局正領導相關部門致力壓縮土地開發流程。

  • 未來20至25年逾百萬單位應市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記者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只要持之以恆開拓土地,未來20至25年會有逾100萬個單位應市,足以滿足香港市民需求。她相信,給予市民置業、上樓的希望可穩定社會和樓價。

     

    林鄭月娥今日在記者會闡述施政報告內容時說,現已覓得足夠土地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根據《長遠房屋策略》,未來十年對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為301,000個,現時預計的供應量完全達標。

     

    私營房屋方面,林鄭月娥相信,要達到未來十年129,000個私營單位供應目標毫無難度。她指,政府會在未來十年準備好約17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十萬個單位。計及私人發展商透過換地、土地修訂契約、重建等發展,一定可以達標。

     

    至於十年後的土地供應,政府會推進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和新界北多個發展區項目,預計可提供40至50萬個公私營單位,連同施政報告公布北部都會區額外開拓的土地可建165,000至186,000個單位,最少有995,000個單位,最多可達1,116,000個,而這些數字尚未計及私人發展所涉土地。

     

    林鄭月娥說,私人持有的土地為數不少,政府若再精簡法定行政程序,多推行土地共享計劃、釋放祖堂地的發展潛力,相信可進一步增加土地供應,最終建屋量會高於110萬個的水平。

     

    她又指,目前全港有約294萬個單位,未來如有逾百萬單位應市,增幅達三成以上,由於出生率低、人口老化等因素,香港人口不會同樣大幅增加,因此,政府如有能力全數推動這些項目,她有信心香港的房屋問題能徹底解決。

  • 北部都會區土地用途多元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記者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北部都會區屬綜合性發展,區內既提供就業機會,具經濟動力,也有居住和遊玩的地方,日後與維港都會區互相輝映,並駕齊驅。

     

    林鄭月娥今日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闡述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和理念。她表示,本港首兩個核心商業區位處中環和九龍東,兩者組成維港都會區。若要在香港建設另一個都會區,選址北部屬理所當然,因為本港北部大體上為未開發成熟的地區。

     

    北部都會區包括北區和元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政府期盼日後南北兩面都有發展成熟的都會區,南面的維港都會區以金融和商業帶動發展,北部都會區則藉創新科技引領經濟發展,各具特色,各有所長。

     

    林鄭月娥指,維港都會區未來最大的發展將會是明日大嶼願景下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建設。工程完成後,它將成為本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她形容發展北部都會區意義重大,因為這是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製,在空間觀念、策略思維上跨越香港和深圳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突破思維,她期望藉此構建一加一大於二、強強聯手的雙城故事。

  • 政府可發債支持都會區發展

    (可按這裏收看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電視論壇節目附有手語翻譯的影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發展北部都會區是一盤賺錢的生意,前期發展所需資金可透過發債支持,不應視為耗費財政儲備,任何負責任的政府也應擁抱這盤生意,想方法做好。

     

    林鄭月娥晚上出席施政報告電視論壇節目,被問到政府的財政是否足以支持北部都會區發展。她說,香港沒有做過虧蝕的土地開發工作,希望大家看待北部都會區發展有如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不應短視,即使填海、收購魚塘、開發土地涉及金錢,每分每毫也是為香港建設。

     

    她指,不論北部都會區發展或交椅洲項目均涉及很多綠色環保項目,希望做到低碳甚至零碳社區,適合透過發債支持前期投入,而發債另一得益是壯大香港債市,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她強調,除了金錢得益,發展北部都會區也能製造更多就業機會、提供更多房屋,任何負責任的政府也應擁抱這盤生意。

  • 9月樓宇買賣跌6%

    土地註冊處公布,9月樓宇買賣合約共7,400份,按月跌6%,按年則升12.4%;合約總值668億元,按月跌5.2%,按年卻升30.1%。

     

    其中,住宅樓宇買賣合約佔5,844份,按月升5.4%,按年升16.3%;合約總值561億元,按月升2.9%,按年升29.1%。

     

    月內市民查冊489,429次,按月跌5.3%,按年升6.6%。

  • 投資基建 為年輕工程師提供機會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林世雄80年代加入政府,見證了香港從70年代開始經濟與基建發展騰飛的年代,其間參與過多項大型基建工程,令他至今深刻難忘。今次,我特別相約林世雄談談箇中的感受,分享經驗。

     

    林世雄1986年加入政府,任職助理工程師,其後於2009年升任總工程師,2014年晉升為首席政府工程師。他於2015年擔任土木工程拓展署港島及離島拓展處處長,2016年榮升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2018年10月起出任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至本月榮休。

     

    見證香港工務發展

     

    在政府工作35年,世雄說,很開心可以見證香港70年代至今的工務發展。70及80年代,香港發展新市鎮、公路及鐵路網絡,90年代有赤鱲角機場核心工程,至2000年代的十大基建項目,他都有幸參與其中。2018年,他擔任常任秘書長後,更帶領建造業推行建造業2.0,透過創新、專業化及年輕化,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他說,能夠投身政府,服務社會,是他最大的光榮。

     

    難忘兩項「膽粗粗」工程項目

     

    回首公務生涯,世雄以「膽粗粗」來形容兩項最難忘的工程項目。一個是90年代的汀九橋建造工程,另一個是去年必須於短時間內完成的檢疫設施及臨時醫院項目。

     

    參與建造大型斜拉索橋---汀九橋

     

    90年代新機場核心工程計劃,兩條世界著名的橋樑---青馬大橋和汲水門大橋1992年開始興建,由外間工程顧問負責設計和建造。在此之前,香港並沒有設計和建造這類大跨度鐵索橋的經驗。1993年汀九橋項目上馬,政府決定把項目交予路政署負責,世雄亦參與其中。他說,工程團隊欣然接受挑戰,而且十分拼搏,無論在設計、施工、維修方面都走到最前線。工作雖然辛苦,但團隊在過程中建立了深厚感情,至今仍不時聚首,緬懷昔日點滴。

     

    以MiC興建檢疫營舍和臨時醫院

     

    至於第二項令他難忘的工程,要回到去年初疫情發展初期。他說,為提升應對疫情能力,建築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膽粗粗」地承諾在極短時間內,以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興建檢疫設施。當時香港還未有一個以MiC來完成的項目,加上內地生產線和本地地盤可能受疫情影響而隨時停工,故他與同事去年農曆新年期間已不停商討,以盡快落實工程。工程期間亦以視像緊密聯繫、監察施工進度。

     

    憑藉團隊上下一心,結果不辱使命,在數個月內於不同地方完成約4,000個檢疫單位。相關經驗亦令他們成功於四個月內完成超過800張病床的臨時醫院項目(現名為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他感激各部門同事、承建商、前線工友及顧問公司均將士用命,才能及時完成任務。

     

    寄語新一代工程師要吃得苦

     

    世雄說,政府將持續在基建項目上投放資源,拓展空間讓香港進一步發展,更讓新一代工程師有發展事業的機會。離別在即,他寄語年輕的工程師要吃得苦,因為書本上所學的都是理論,工程經驗還需透過點點滴滴的實踐累積起來。同時,他鼓勵年輕人放開懷抱,擁抱創新理念,才能為香港的建造及工程界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

     

    回首過去幾年與世雄並肩合作,工作可謂充滿挑戰,同時亦十分愉快。在他言談間,我深深感受到工務同事的勤奮及辛勞,為香港默默耕耘。我相信無論政府部門、承建商、顧問公司、或者前線員工也好,看到自己有份參與的基建項目時,都應該為自己所付出而感到自豪。在此,我祝願世雄退休生活美滿,身體健康!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0月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跟進啟德隧道鄰近道路沉降事宜

    啟德通風大樓及行政大樓地基工程施工期間,鄰近啟德隧道行政大樓旁的輔助道路監測點於9月30日錄得25毫米沉降,超逾預設停工指標,路政署即時指令承建商全面停止地基工程並進行全面評估。

     

    路政署接到報告後,已即時派員視察工地附近的啟德隧道、啟德隧道行政大樓和周邊構築物及公用設施。根據今日最新的監測數據,鄰近工地的公眾設施只錄得10毫米輕微沉降,遠低於預設預警指標,啟德隧道行政大樓也沒有錄得超逾預設停工指標的沉降。

     

    承建商的獨立檢測顧問已為有關設施作進一步檢查及評估,確認有關設施的結構及運作目前仍然安全。路政署已安排承建商採取加固措施,包括以灌漿方法改善鄰近地質情況,現時沉降情況已趨穩定。

     

    路政署會繼續與承建商和駐工地工程人員密切監測情況,確保上述構築物和公用設施的安全及運作不受影響,並已要求承建商制訂緩解措施,採取減少對構築物和公用設施影響的施工方法。

     

    在接獲承建商的緩解措施方案和復工要求後,路政署會嚴格審批。承建商若同時建議調整工程的監察指標,署方會考慮受影響構築物和公用設施持份者及相關部門的意見,按情況考慮承建商的建議。復工要求獲接納後,路政署會向公眾公布。

  • 8月新批住宅按揭減0.2%

    金融管理局公布,8月新批出住宅按揭貸款額543億元,按月減少0.2%。

     

    其中,一手市場交易批出貸款75億元,按月增加8.3%;二手市場交易批出貸款363億元,按月減少4.6%;轉按交易批出貸款106億元,按月增加11.6%。

     

    月內新申請貸款個案13,927宗,按月減少8.2%;新取用按揭貸款額396億元,按月增加0.9%;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16,798億元,按月增加1%。

  • 來季兩住宅用地招標出售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政府表示,來季將招標出售兩幅位於大埔和淺水灣的住宅用地,合共提供約210個單位。計及不同來源的私人房屋土地供應,本財政年度首三季單位供應量已超越全年目標。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會見傳媒,公布10月至12月賣地計劃詳情。他說,除上述兩幅住宅用地,市區重建局計劃就土瓜灣鴻福街/銀漢街發展項目招標,預計可興建約750個單位。

     

    私人發展和重建項目方面,季內料有12個項目可完成地契修訂程序,共提供約6,150個單位。

     

    綜合各項土地來源,第三季私樓單位總供應量預計約7,110個,以單一季度計屬近年新高。

     

    連同上半年供應的7,320個單位,本財政年度首三季推出的私人房屋土地共可興建約14,430個單位,較原定的全年目標供應量12,900個多逾一成。

     

    黃偉綸指,私樓單位供應量雖已達標,但為了向市場持續供應土地,政府在第四季會繼續招標出售土地。連同港鐵、市建局和其他私人發展項目,當局估計全年私樓單位供應量有望超過17,000個,較目標高出三成。

     

    此外,政府計劃在第三季推出一幅位於粉嶺的工業用地,總樓面面積約8,200平方米,但暫無計劃在季內推出商業用地。

     

    黃偉綸表示,政府未來會加快造地建屋的步伐,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回應市民在住屋、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需要。

  • 聶德權訪房屋署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今日到訪房屋署,其間與管理層和各職系員工見面,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和關注事項。

     

    聶德權首先與運輸及房屋局常任秘書長(房屋)兼房屋署署長王天予、首長級人員會面,了解部門處理公營房屋事務的最新情況和挑戰。

     

    行程中,發展及建築處建築設計組人員向聶德權介紹規劃、設計和建造公屋工作,並介紹深水埗海達邨、觀塘安泰邨等最新項目。

     

    聶德權欣悉署方人員致力建造可持續發展的公屋,提供適切的社區設施,以提升居民生活質素。在海達邨設計和興建深水埗康樂文化大樓項目中,署方建造跨度長達145米的行人天橋連接海達邨和海盈邨,此舉既加強兩個屋邨和鄰近公屋項目的暢達性,也方便居民前往長沙灣海濱一帶。

     

    他表示,公屋是市民十分關注的民生議題,公務員應從用家角度出發,致力為市民解決問題和提供服務。

     

    此外,聶德權聽取屋邨管理處轄下土力工程管理小組介紹如何利用科技便利工作,包括在本年初推出新的斜坡保養管理系統,讓人員在辦事處或戶外進行斜坡保養工作和緊急維修工程時可隨時查閱、上載或分析有關斜坡的資料,並與相關工作小組聯繫和共享即時資訊,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行程結束前,聶德權與部門各職系員工代表見面,就他們關注的事宜交換意見。

  • 第 49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