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政府跟進鐵路設施輕微沉降事宜
政府表示,搬遷尖沙咀消防局行動支援設施、消防同樂會等至九龍渡華路的工程項目進行地基工程期間,港鐵東涌線九龍站與奧運站之間隧道一個監測點的沉降記錄本月7日達20.27毫米,輕微超逾預設停工指標,相關工程同日暫停。
屋宇署和建築署已派員視察隧道,確認其結構安全。機電工程署已檢視港鐵公司提交的相關監測記錄,確定鐵路狀況符合安全運作要求。
上述建築工程沒有影響鐵路設施結構和鐵路運作安全。建築署和港鐵公司會繼續密切監察情況,並與屋宇署和機電工程署保持溝通,確保鐵路設施結構和運作安全不受影響。
建築署會連同港鐵公司要求負責的承建商制訂緩解措施,並採取減低對鐵路設施影響的施工方法。
-
合適公屋用地將採組裝建築法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房屋委員會將積極物色更多適合的公營房屋用地,以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
該建築法將已在工場組裝的牆身、地板及外牆合併成一個單位,並將所有需要的裝置一併裝上,然後直接運到地盤組裝。
陳帆今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回答柯創盛議員的提問時說,房委會較早前已選定東涌第99區公營房屋發展計劃的其中一幢住宅大廈作為組裝合成建築法先導項目。
該計劃現正進行地下停車場挖掘和相關建築工程。連同上蓋建築工程,項目預計2024年落成。
陳帆說,並非所有房委會房屋發展用地都能夠完全滿足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的條件,例如部分用地比較狹窄和細小,沒有足夠組件儲存空間或用地位處於陡斜的山勢。
為探討長遠解決用地限制的方案,房委會在6月將德田街一幢住宅大廈和安達臣道石礦場三幢住宅大廈作為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的項目。
陳帆表示,房委會會在建造過程中檢視組裝合成建築法的成效,並詳細分析建築時間、工序和成本,與業界一同研究方法,優化應用成效。
-
新設或優化口岸宜採一地兩檢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行政長官質詢時間的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特區政府會以更長遠、更宏觀視野,構思本港配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事宜。日後如有新口岸啟用,又或有舊口岸進行優化,基本會採用「一地兩檢」安排。
林鄭月娥今日在立法會答覆議員提問時表示,在陸路口岸方便人流、物流往來,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為有利。今年初,立法會通過無約束力動議重建皇崗/落馬洲口岸並落實「一地兩檢」,此舉讓當局有信心循此方向與深圳商討,其他口岸的優化和提升均可實施「一地兩檢」。
她指出,日後啟用新口岸或優化舊口岸時,基本會採用「一地兩檢」方式。此外,當局更可利用科技,推行澳門和珠海在青茂口岸「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做法。
談及新界北發展,林鄭月娥說,前海擴區方案面積由約15平方公里擴至120平方公里,與新界西北部僅一灣之隔,她完全同意考慮新界北發展時應有更整全部署,以抓緊前海現代服務業樞紐帶來的機遇,而基建聯繫為其中重要一環。
林鄭月娥表示,她會在本年施政報告詳細交代整個新界北部發展事宜。
-
本港不宜採取與病毒共存策略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行政長官質詢時間的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不可也不應採取與病毒共存的防疫策略,否則與內地通關的希望將更為渺茫。當局會與中央商討通關所涉措施,有關事宜需要專業對接。
林鄭月娥今日到立法會出席行政長官質詢時間,其間多位議員關注通關時間表,她說,第四波疫情減退後,她一直向中央反映香港市民對免檢疫進入內地的期盼,並已向中央提議由兩地專家對接,以期實現逐步有序通關。
她說,本港設有檢測、個案追蹤、污水監測等機制,即使有輸入個案,相信也可防止病毒在社區傳播。香港已連續超過21天沒有錄得本地個案,盼能持續清零,當局下一步會與中央商討通關所涉措施。
對於市民遵從檢測、佩戴口罩等防疫抗疫措施,林鄭月娥表示感激,但她同時指出,新冠疫苗接種數字對通關很有幫助,而該數字近日跌至令人擔心的狀況,如要在本月底首劑接種率達致七成,則每日要接種22,600劑首劑疫苗,惟現時每日僅一萬多劑。她重申各界應繼續努力,令接種率迅速提升。
被問及跨境學童支援措施時,林鄭月娥說,她知悉某學校在深圳成立中心,讓跨境學童在當地上實體課堂並參與課外活動,教育局局長會研究如何促成在深圳設立更多同類項目,以協助跨境學童。
去年教育局曾實施特別安排,讓部分跨境學生來港上課,林鄭月娥說,當局今年開學前曾就此研究,但始終因為不放心而沒有推行。倘若內地當局商討時提出有利通關的先決條件,特區政府會盡全力配合,以便跨境學童得以早日來港上課。
-
航空業迎接復蘇 按目標啟用三跑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蘇澤光主席(香港機場管理局主席)、林天福行政總裁(機管局行政總裁)、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今日我和大家一樣非常高興,為香港國際機場第三條跑道主持鋪設工程竣工典禮。記得在2017年7月1日,即本屆政府上任的第一日,我陪同國家主席習近平來到香港國際機場,視察機場發展及三跑道系統工程,當時工程剛啟動不足一年,可以說是尚未成形;時至今日,整個三跑道系統大約650公頃的填海工程已經大致完成。整項填海工程造地的總面積大約是34個維多利亞公園之大,眼前的第三條跑道長達3,800米,鋪設工程已經竣工。工程期間香港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社會動亂、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能有此進度,實在有賴機管局的董事局、管理層、施工團隊和所有協助三跑工程的有關機構和人員,再次證明香港的can-do spirit,在此我請大家和我一起為蘇澤光主席鼓掌!
三跑道系統是重大的基建項目,亦都是香港建造業的里程碑。三跑道填海工程是香港首次將深層水泥拌合法應用於海事工程。這種嶄新的環保填海技術能夠在無須移除海床淤泥的情況下填海造地,減低工程對附近水質及生態環境的影響,亦較傳統的填海方式更加快完工,在數年間便可提供大片土地供發展用途。我知道這種新技術已經應用在東涌新市鎮擴建的填海工程,相信日後亦都可以在明日大嶼的填海工程上大派用場。
香港國際機場享有地理和管理的優勢,雖然新冠疫情重創全球航空業,香港也不例外,但我們對於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仍然是充滿信心。事實上,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都明確提及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我們預期在國家的支持下,加上香港的自身優勢,香港航空業會在新冠疫情後逐步復蘇,甚至會一如我們在貨物出入口貿易方面快速反彈。因此,即使面對目前的短期困難,我們仍然要為香港航空業的未來發展做好準備,並按原定目標,於明年啟用第三條跑道,以及於2024年全面啟用三跑道系統。
三跑道系統是我們由「城市機場」蛻變成為「機場城市」願景中的重要項目;根據早年進行的研究預測,到2030年,三跑道系統帶來的直接、間接及連帶貢獻價值,將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約5%,可見三跑道系統未來將為香港國際機場,以至香港整體經濟帶來新動力。我相信香港航空業一定會充分利用香港國際機場的獨特地理位置優勢及優越的服務水平,把握本港各項新基建發展帶來的機遇,結合機場核心功能與相關產業,發揮更強大的協同效應。
航空業界與社會各界一樣,目前最重要的目標是克服疫情。航空業界積極參與抗疫,就以接種疫苗為例,我很高興知道截至8月底,空中服務員和機管局職員分別已有大約九成接種了第二劑疫苗,為日後全面復飛作好準備。此外,機管局亦都贊助了五萬張機票,送予完成接種疫苗的市民進行抽獎,希望推高整體疫苗接種率,為香港築起免疫屏障,我藉此機會對機管局的貢獻表示感謝。
今天機場第三條跑道鋪設工程竣工,標誌着三跑道系統工程進入新階段。剛才Jack(蘇澤光)說的「黎明前的前奏」都令我有一番感受。事實上,我是很肯定地對大家說,我對香港的前景充滿信心。除了近日我們知道的好事、喜事之外,我亦預告中央支持香港特區發展的措施陸續有來;現時最需要的是我們全社會團結一致,迎接這個新的未來。這幾年間,我與機管局的合作,無論是Jack或是Fred(林天福),我都感受到他們那種想幹事的動力,差不多每一個月Jack和Fred都有新的東西上來介紹給我知道。香港現在正正需要有這種想幹事的精神。事實上,過去不想幹事是有很多因素的,我在此必須澄清Jack剛才所說的一句話,特區政府不是不願意投資在基建,而是惡劣的政治環境、立法會的不斷「拉布」,令同事很怕把一些撥款交上立法會。不過,這些已經是過去式,我們今年通過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撥款高達2,800億元,只是短短一年,立法會批出了2,800億元,這給予我信心,以後特區政府是不會怕去立法會,這種想幹事的魄力會重新在香港出現,從而令我們可以幹成事,為香港的未來繼續打拼。我有信心機管局在Jack的繼續領導下,必定會全力以赴,和相關的政府部門緊密聯繫,為明年啟用的第三條跑道做好各項籌備工作。我在此預祝三跑道系統工程繼續進展順利,未來為香港的國際機場,以至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作出貢獻。多謝大家!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9月7日出席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鋪設工程竣工典禮的演辭)
-
座談會介紹工程界融入大灣區政策
發展局今日與國家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合辦座談會,向香港建築、測量、規劃、園境和工程業界介紹多項便利相關企業和專業人士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開業、執業的優惠政策和開放措施。
座談會在北京、廣東和香港三地以視像形式同步舉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為主持人之一,相關專業學會、協會、專業註冊管理局、企業等代表逾百人參與。
自然資源廳於會上發布《港澳地區城市規劃專業企業在廣東省執業備案管理》新措施,包括進一步擴展大灣區備案管理措施的涵蓋範圍,容許香港城市規劃相關的專業企業和在香港規劃師註冊管理局註冊的專業人士備案後於廣東省提供服務。
黃偉綸致辭時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策略,發展局一直積極推動香港建築及工程業界朝此方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惠港措施出台為業界帶來喜訊,肯定粵港兩地多年合作的成果,並體現中央對香港的支持和認同。
他期望香港相關企業和專業人士能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拓展商機。局方會繼續與建築及工程業界同心協力,以大灣區建設為切入點,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香港建造業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
此外,座談會介紹發展局早前與住建廳、前海管理局和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制定的備案措施。
由住建廳推出的《香港工程建設諮詢企業和專業人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業執業試點管理暫行辦法》今年1月1日起實施,涵蓋建築、工程、測量和園境四個專業界別。措施容許屬政府兩份名冊上的顧問公司、香港相關專業註冊管理局註冊的專業人士透過備案方式獲得內地相應資格,在大灣區直接提供服務。目前45間企業和189名專業人士已完成備案。
前海和橫琴也有類似措施,分別於去年10月和2019年12月實施。除上述兩份名冊的顧問公司外,香港認可公共工程承建商名冊上的公司、香港專業學會或商會的公司會員也包括在內。目前,51間企業和331名專業人士已在這兩個自由貿易區完成備案。
-
深港合作 簽訂多份協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9月6日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與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為首的深圳市政府代表團在深圳舉行深港高層會晤暨2021年深港合作會議,並見證港深雙方簽署四份合作協議。
雙方政府總結自上次深港合作會議以來的工作成果,並展望來年合作方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加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令港深合作邁向新台階。香港會用好「一國兩制」優勢,堅持香港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以積極進取、互惠共贏的取態與深圳優勢互補,發揮大灣區內的雙引擎功能。
港深雙方在創新及科技、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前海發展、教育、醫療、青年發展、投資推廣等重點範疇的合作均有進展,同時穩步推進環境保護、文化、養老等方面交流。
創新及科技方面,兩地政府今日簽署《關於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區兩園」建設的合作安排》,共同發展由港深創科及科技園和深圳科創園區組成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科技園公司也與深圳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有限公司簽署框架協議。
法律服務方面,特區政府積極為香港法律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提供發展平台,繼續向香港業界推廣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並將與內地機關合作為通過考試的香港法律執業者安排內地法律實務培訓。此外,兩地政府今日在會議後見證一邦國際網上仲調中心與深圳國際仲裁院簽署合作備忘錄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進駐儀式,共同建設大灣區完善的糾紛解決機制。
中央政府今日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大幅擴展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面積,特區政府會與中央相關部委商討如何透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落實前海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的措施。前海管理局連同深圳市市場監督局、前海稅務局推出前海港澳e站通在港服務平台,為港澳人士免費提供商事登記、涉稅服務等一站式線上服務,進一步便利港人港企在前海發展。
至於教育合作,深圳市人民政府與香港大學今日簽署辦學備忘錄,開展港大在深圳成立分校的籌備工作。另外,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開辦一條龍中小學,為港籍學生提供香港課程,林鄭月娥和王偉中今日為該校開學禮擔任主禮嘉賓。
展望未來,港深雙方會推動不同範疇的高水平合作,並以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精神,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兩地政府早前同意成立19個工作專班,全方位推進港深合作。林鄭月娥強調,這些專班會務實推進工作,定期向深港合作會議匯報進展,不容半點鬆懈。
-
前海與橫琴方案有利粵港澳合作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歡迎中央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期望社會各界在特區政府政策支持下把握機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林鄭月娥說,前海片區十年前開始建設時就定位為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一直按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要求,「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匯聚大量香港企業。今日公布的前海方案有利推動更高水平的港深合作,發揮兩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雙引擎的功能,這再次表明國家通過大灣區發展豐富「一國兩制」實踐,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的重大部署。
她表示,前海方案以現代服務業為切入點,加深粵港、港深合作,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但能充分發揮香港在高端專業服務業的固有優勢,協助提升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功能,更能促進香港專業服務業的長遠發展。
根據前海方案,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大幅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推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在前海建立與香港聯通、國際接軌的現代服務業體制。香港會充分發揮優勢,協助前海推動服務貿易全面自由化、擴大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等,並為香港不同界別的專業人才和企業締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林鄭月娥又指,在中央支持下,港深政府一直為香港專業服務進入前海搭橋開路,容許合資格的法律、建築及工程專業人士在內地提供服務。為在前海推動更高水平的合作和落實更多措施,港深政府早前同意成立高層次工作專班,港方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擔任組長。
此外,特區政府將與中央部委商討如何透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盡快落實前海方案中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的措施,也樂意為相關業界就擴區後的前海在金融、創科、法律和營商環境方面提供意見和配合。
至於中央昨日公布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林鄭月娥指,該方案為澳門產業多元化創造條件,並提供有利產業發展的措施,相信香港商界和專業服務提供者都感到雀躍。
她說,自港珠澳大橋開通,港澳和港珠的距離大大拉近,為香港參與橫琴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在中央和廣東省支持下,港珠兩地機場會進一步合作,提升空運和物流能力,相信這會有助橫琴的產業發展。
特區政府會通過港澳政府的合作機制,探討香港可如何為實施橫琴方案提供支持和作出貢獻。
-
政府研提前展開新田落馬洲工程
本屆政府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努力開拓土地,其中,新界北新發展區是中長期土地及房屋供應的重要措施之一,包括三個具發展潛力地區---新界北新市鎮、文錦渡、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涉及超過1,500公頃土地,預計可提供不少於十萬個單位,容納不少於28萬人口,同時發展創新及科技等,創造約20萬個就業機會,加上位處策略性邊境位置,鄰近深圳口岸經濟帶,可把握粵港澳大灣區高速經濟增長帶來的機遇,發展潛力無限。
與立法會議員視察新界北
早前我與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委員前往新界北三個具發展潛力地區考察。我們首先到香園圍邊境管制站,隨後前往缸瓦甫,從高處眺望深圳和擬議新界北新市鎮發展用地現時的情況,同時聽取規劃署同事簡介發展計劃詳情。其後,我們乘車視察擬議的文錦渡物流走廊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了解該兩個具發展潛力地區的土地用途規劃。局方亦與議員就當區的房屋及交通規劃交換意見。
新界北新市鎮容納20萬人口
新界北新市鎮位於上水、粉嶺東北面,約1,100公頃(包括約160公頃棕地),地勢較平坦。考察當天,從高處可看到整個新市鎮發展範圍,涵蓋香園圍、坪輋、打鼓嶺、皇后山及恐龍坑一帶。規劃署總城市規劃師周日昌說,區內現時主要為村落、農地、棕地作業如工場、貨倉等,透過恰當的規劃及城市設計,以及提供足夠基建設施,將可充分釋放該區的發展潛力,更有效運用荒廢農地及棕地,建設新社區,並改善環境。預計新市鎮最少可容納約20萬人口,提供約13萬個職位。
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
至於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周日昌說,其可行性研究已大致完成。樞紐涵蓋總面積約320公頃的土地(包括逾80公頃的棕地),約有一半為私人土地。根據初步土地用途規劃,該發展樞紐可支援住宅發展項目,提供約31,000個單位,容納約84,000名居民,同時提供用地作經濟及就業用途,創造約64,000個就業機會。樞紐會利用新界西北新鐵路線---北環線的新田站,釋放該區的發展潛力。
善用邊境地理位置優勢
新界北新發展區位處策略性邊境位置,涉及五個口岸,便利往來深圳及粵東地區。周日昌說,新界北新市鎮與文錦渡,位處邊境位置,接近深圳、羅湖、蓮塘工業區等,可善用地理優勢,發展科研、現代物流、倉儲及其他新興行業。至於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其北面設有企業及科技園,可供創新科技之用;加上位置相鄰落馬洲/皇崗口岸,方便跨境交流,並可配合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加強與深圳科研發展的協同效應。
交通配套考慮
隨着新界北大規模發展,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提升新界北新發展區與周邊地區及市區的聯繫。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將利用擬議的北環線新田站作對外及市區連接。另外,周日昌說,政府正進行的《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探討香港鐵路及主要道路基建的未來布局,包括連接新界北所需的策略性運輸基建。視乎發展區的規模及相關的研究結果,會考慮適當的南北走向運輸連接,方便將來的居民往來附近的新市鎮或市區。
爭取盡早展開工程
感謝立法會財委會7月中通過撥款支持新界北的發展,當中約八億元是為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進行勘查研究及詳細工程設計的費用,我們會研究進一步爭取提前於2024年展開工程,讓人口和企業提早入伙;其餘二億元是為新界北新市鎮及文錦渡展開規劃及工程研究,期望可在三年內完成研究,以盡早分階段開展工程。上述兩項研究將於今年稍後展開。
我們已就展開相關設計/研究的建議諮詢當區持份者,他們普遍不反對有關建議,但亦有就不同的議題表達意見。我們亦曾諮詢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委員表示政府有需要充分善用新界北土地資源以進行發展,並應加快落實發展的過程,以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因應委員的意見,我們承諾會探討擴大具發展潛力地區及加快落實相關項目。另外,行政長官早前委任了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就加強推動兩地的跨境合作發展提出建議,這些策略建議相信會為新界北新發展區即將開展的研究,提供策略元素。
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
此外,特區政府舉辦的三場重要選舉,當中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一般選舉將於本月19日進行投票。完善後的選舉委員會工程界別分組和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景(簡稱建測規園)界別分組,設立了各15名當然委員及15名以團體為投票主體選出的委員;而地產及建造界則設16名以團體為投票主體選出的委員。
當然委員由界別內的專業學會、重要的法定組織及諮詢組織的負責人出任。他們都是界別內不同領域的翹楚和資深持份者,能深入掌握界別的專長與局限,以協助選出合適的立法會議員及行政長官,帶領香港可持續發展,改善經濟民生。至於選舉委員則由專業學會、法定委員會、專業人員協會、主要的工程及建測規園公司等團體及商會成員選出。這些為界別內的主要參與者,由他們選出的選舉委員,更能代表界別的利益,避免泛政治化、以政治立場或口號去選出相關委員。
我相信,落實完善選舉制度,重新構建選舉委員會和賦予其新職能,將更能體現界別及香港社會的整體利益,從而強化行政主導的政治體制,提升特區管治效能。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9月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房委會再度延長非住宅租金寬減
房屋委員會宣布,轄下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通過再度延長向合資格非住宅租戶或暫准證持有人提供的75%租金寬減,為期六個月,下月1日生效。
房委員會表示,此舉配合財政司司長上月25日公布的政府支援企業和個別業界措施。租金寬減期內,非住宅處所的合資格租戶或暫准證持有人,如須遵照政府防疫規定或指示而關閉處所,可繼續就暫停營運的時期申請全額租金寬免。
為確保審慎運用資源,超級市場和超級廣場租戶須提出申請並提供銷售額下跌證明文件,才可獲延長租金寬減。超市和超級廣場租戶在延長租金寬減期內總銷售額若較上一年同期下跌,房委員將按銷售下跌百分比提供相同比率的租金寬減,上限為75%。
延長寬減措施估計可讓約2,500個零售和約3,300個工廠大廈單位、約70個廣告牌租戶、約40份巴士車長休息室租約,以及約4,200名停車場使用者受惠。
新一輪寬減措施將令房委會租金收入減少約6.6億元。2019年10月至今年3月,房委會向合資格非住宅租戶或暫准證持有人提供租金寬減而少收的租金總額約為29億4,600萬元。
-
7月新批住宅按揭減6.8%
金融管理局公布,7月新批出住宅按揭貸款額544億元,按月減少6.8%。
其中,一手市場交易批出貸款69億元,按月減少17.9%;二手市場交易批出貸款380億元,按月減少3.1%;轉按交易批出貸款95億元,按月減少11.8%。
月內新申請貸款個案15,176宗,按月減少1%;新取用按揭貸款額393億元,按月增加0.4%;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16,638億元,按月增加0.9%。
-
黃偉綸網誌介紹宋皇臺站文物展
大家來到宋皇臺站,不時看到乘客駐足觀看站內的宋元文物展。這個名為「聖山遺粹---宋皇臺出土宋元文物展」是香港首個在車站內設置的文物展覽,展品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在出土的70多萬件宋元陶瓷碎片、宋代銅錢等文物中精選出來。這次,我邀請古蹟辦的同事為大家介紹文物展背後的籌備和研究工作。
宋皇臺站工程範圍考古遺存
宋皇臺一帶的帝皇歷史由來已久,清代中葉時的地方文獻已記載刻有「宋王臺」三字的巨石。隨着九龍城及土瓜灣的發展,尤其是前啟德機場早年的擴展,宋王臺巨石所在的聖山被夷平,成為前機場北停機坪的一部分。2012至2015年間,配合宋皇臺站建設工程,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委託考古專家於工程範圍進行考古工作,結果出土大量宋元時期的考古遺存,包括宋代石構水井、70多萬片宋元陶瓷碎片等。
以宋元時期陶瓷為主
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說,宋皇臺站考古工作共發現70多萬片文物,以宋元時期陶瓷器物為主,辦事處同事正運用專業知識和經驗,積極進行整理、保存及研究工作;而為了讓公眾了解考古發掘的成果,古蹟辦特別與港鐵商討在站內展出出土的文物,港鐵亦配合並提供兩個分別長七米及15米的展櫃,供古蹟辦展示及介紹文物。
首個港鐵站文物展
蕭麗娟說,在港鐵站陳列考古文物是新嘗試。這次展覽展出的出土文物超過400件/片,以宋元時期陶瓷器碎片為主,種類包括香爐、龍泉窰系青瓷、福建窰系青釉瓷等,還有宋代貨幣、宋元時期建築構件。展覽亦介紹配合宋皇臺站建設的考古工作、主要考古發現、宋皇臺的歷史,以及出土文物的特色與重要性。
考古發掘2012年展開
配合宋皇臺站工程而進行的考古工作2012年展開,2015年完成;文物移交則在2017及2018年分批進行。古蹟辦的工作主要分為三方面:(一)審閱港鐵委聘的考古團隊的考古工作計劃;(二)監察考古工作,包括向考古學家提供意見和參與討論、進行實地視察;(三)接收考古團隊移交的文物,進一步整理和研究。
測量記錄 進行研究
古蹟辦考古組館長馬文光說,接收文物後,同事會進行整理和研究工作,包括記錄文物的器型、狀況、文物的長闊高等,並多角度拍攝文物,以作紀錄。文物和其出土資料,會妥善地以透明膠袋儲存。同時,文物的資料會輸入古蹟辦文物管理電腦系統,方便研究、查閱和管理。
填補缺失 盡力還原
宋元時期文物埋藏地下超過700年,大部分出土時只是碎片,很難看出文物原本的模樣,需要人手作後期修補。古蹟辦同事會為器物進行拼對,並以特別的黏合劑把屬於同一器物的碎片拼貼,亦會以白色石膏填補器物缺失的部分,盡力把它們還原。公眾可透過文物的顏色,分辨哪部分是修補,哪部分是器物的原件。馬文光說,修復出土文物是很專業的,同事需要具備豐富的古代陶瓷知識和很用心,才能完成修復工作。
尋本索源 深入研究
另外,為了對考古遺存的價值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古蹟辦的同事需要翻查大量資料,例如尋找出土陶瓷的產地、分析所屬窰口等重要課題;並要參考不同地方相關的考古工作報告、對比陶瓷標本資料等,以追尋線索,深入研究。此外,古蹟辦同事亦會以超高像素的數碼相機拍攝文物,把文物細節如紋飾、工藝特點等清晰地顯示出來。
經過古蹟辦、路政署、港鐵以及有關專家的努力,聖山遺粹展覽於6月下旬順利開幕。自開放以來,深受市民歡迎。在此,我特別感謝古蹟辦的同事,他們以一貫認真和專業的態度,把文物帶到宋皇臺站,讓大家有不一樣的觀賞文物體驗,窺探宋元古人的生活面貌。我知道同事現正密鑼緊鼓籌備下一個宋皇臺站的文物展,大家密切留意古蹟辦的公布。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8月2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下一頁
- 第 51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