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聶德權到訪機電工程署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今日到訪機電工程署,了解該署應用科技優化服務和提升效率的情況,以及部門最新發展。他並與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參加者見面,了解他們在機電署的實習體驗。

       

    聶德權先與機電署署長彭耀雄及首長級人員會面,聽取他們簡介部門在規管機電安全、推動能源效益,以及向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提供機電工程服務的情況和挑戰。

       

    他說,適逢機電工程營運基金今年成立25周年,機電署作為服務提供者,應以新思維和新角度,透過機電創科帶來安全又具效能的智慧生活環境,提升生活質素,惠民便民。

       

    聶德權隨後參觀區域數碼監控中心,了解部門如何以數碼技術遙距監察多個場地的機電設備,以減少實地視察,讓部門調配人手更靈活,同時藉數據分析提升機電設備的能源效益,例子包括為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的冷藏系統和機電設備設置遙距監察系統,確保新冠疫苗在合適溫度妥善保存。

       

    他又到智能貨倉區,聽取工作人員簡介利用智能貨倉管理及創新科技整合工作流程,並配合自動導航機械車及智慧儲物櫃提升貨倉儲存量和運作效率。

       

    聶德權也在機電創科專區參觀機電署與本港大學、初創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開發的創科展品,涵蓋物聯網、自動化科技和人工智能等。他得悉機電署與合作夥伴善用創新科技,協助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應對不同機電工程挑戰。

       

    70多名來自基層家庭的「Y-WE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學員早前透過公務員事務局的推動和聯繫,獲分派到24個部門和機構實習。聶德權訪問機電署期間與其中兩名學員會面,欣悉他們透過實習擴闊視野和累積工作經驗。

       

    行程結束前,聶德權與部門各職系員工代表會面,就關注事宜交換意見。他說,疫情爆發以來,機電署一直支援政府的防疫抗疫工作,包括為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提供技術支援。

  • 政府就巴士新專營權徵公眾意見

    政府邀請市民就城巴機場及北大嶼山巴士網絡、龍運巴士和新世界第一巴士新專營權的相關要求提交意見,9月10日截止。

     

    城巴的機場及北大嶼山巴士網絡、龍運現有的專營權2023年5月1日屆滿,而新巴的專營權則於2023年7月1日屆滿。三間專營巴士公司均表示有意申請為期十年的新專營權。

     

    公眾可將書面意見遞交至運輸署網站、郵寄至九龍油麻地海庭道11號西九龍政府合署南座16樓運輸署巴士及鐵路科、傳真至2802 2679,或以電郵方式提交。

     

    相關文件可在運輸及房屋局網站和運輸署網站下載。

     

  • 三項高層官員任命公布

    政府今日公布三項高層官員任命,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劉俊傑10月8日出任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接替即將展開退休前休假的林世雄。

     

    政府產業署署長戴淑嬈9月2日出任郵政署長;香港電台副廣播處長馮建業9月13日出任政府產業署署長。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表示,劉俊傑是資深高級公務員,擁有豐富工務知識及經驗,領導和管理才能優秀;戴淑嬈和馮建業均為資深政務主任,領導和管理才能出色,他有信心三名官員能在新崗位為市民提供專業高效的服務。

     

    此外,聶德權說林世雄過去35年一直盡忠職守,熱誠投入工作,在基建發展、增加土地供應措施和保育等範疇貢獻良多,他祝願林世雄退休生活充實愉快。

  • 開學日學生應預早出門

    運輸署提醒就讀新校的學生,下周三開學日預留充裕乘車時間,並預先了解交通工具路線,駕駛人士則應盡量避免前往學校區。

     

    該署也提醒主要公共運輸服務營辦商在開學日提供充足的公共運輸服務,應付乘客需求。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會密切監察當日的交通和公共運輸服務。

     

    市民出門前應留意電台和電視台最新交通消息,查詢可致電該署熱線2804 2600或1823電話中心。

     

    該署呼籲保姆車和校巴司機切勿超速、超載或把學童單獨留在車上,接載幼稚園或小學生時須安排保姆跟車。車輛應保持清潔衞生,加強消毒。

     

    家長應盡早與學校、保姆車或校巴營辦商訂定接送子女上學和放學地點。

  • 政府持之以恆覓地建屋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明白市民關注公屋輪候時間長、樓價租金高企等問題,政府一直以最大決心,持之以恆覓地建屋。政府已覓得330公頃土地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可滿足未來十年需求。

     

    陳帆在立法會回應議員梁美芬的提問時說,積極覓地建屋是增加房屋供應的最根本方法。

     

    他指,該330公頃土地可滿足未來十年約301,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其中約三成半單位供應來自新發展區和大型發展項目、約四成來自改劃用地、其餘來自包括棕地在內的其他項目,反映政府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初見成果。

     

    未來十年的公營房屋供應中,三分二會於十年期較後時間落成,政府定必堅持努力,絕不鬆懈,克服困難和變數。

     

    至於房屋委員會公共屋邨全面結構勘察計劃進度,陳帆指房委會在第二輪勘察計劃下已完成11個公共屋邨的勘察工程,涵蓋90幢樓宇、約42,000個公屋單位。房委會已增撥資源加快工作,預計2032年前可分階段完成第二輪勘察計劃。

     

    對於重建公共屋邨,他指房委會按樓宇結構狀況、修葺工程的成本效益、屋邨附近有否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潛力,謹慎考慮是否重建個別屋邨。房委會會積極檢視在現有公共屋邨範圍或鄰近空置土地加建公營房屋是否可行,若其適合用作重建高齡公共屋邨的遷置資源,會與上述重建原則一併考慮。

     

    陳帆指出,重建公共屋邨長遠而言或可增加公屋供應,惟需時甚久,且往往要在項目較後甚至最後階段才能提供額外單位。此外,由於重建公屋須動用大量單位安置受影響居民,令公屋供應即時減少,延長等待上樓家庭的輪候時間。

     

    他認為,劏房戶等輪候公屋人士的住屋需要遠較公屋現有住戶迫切,故當局必須兼顧長遠規劃和輪候人士需要,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考慮有序重建個別公共屋邨。

     

    他重申,政府有決心解決房屋問題,在新房屋供應仍未完全到位時,政府會推行措施紓緩居住環境惡劣或長時間輪候公屋人士面對的困難,包括興建過渡性房屋。

  • 政府修例配合不停車繳費系統推行

    配合各政府收費隧道和青沙管制區由明年底起陸續推行不停車繳費系統,政府安排《道路交通(繳費貼)規例》本周五刊憲,為發出和規管繳費貼提供法律依據。

     

    不停車繳費系統利用科技,通過讀取貼於車輛擋風玻璃上、配有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繳費貼,偵測有關車輛使用政府收費隧道和青沙管制區。

     

    政府會設「車輛貼」和「車種貼」兩款繳費裝置,以供選擇。其中「車輛貼」只供指定車輛使用,某一車輛獲發的第一張「車輛貼」費用全免,而「車種貼」則按車種分類。

     

    規例就發出「車輛貼」及「車種貼」訂定條文,並訂明繳費貼的使用要求,包括每輛汽車只可使用一個適當的繳費貼,相關人士須按照規例規定妥善張貼繳費貼等。

     

    當局計劃由明年年中開始向車主發出「車輛貼」,並會通過指定服務途徑讓公眾購買「車種貼」。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並就《2021年不停車繳費(雜項修訂)條例》的第九部制定生效日期公告,由11月1日開始,當車輛負責人辦理與車輛有關的申請時,運輸署可收集其電郵地址或流動電話號碼,以便當局以電子方式發出隧道費繳費通知。

     

    規例和生效日期公告下周三提交立法會,進行先訂立後審議程序。

  • 李天柱任航空學院總裁無利益衝突

    對於民航處前處長李天柱在管制期內出任國際航空學院行政總裁,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表示,有關申請經機制審批,其間有獨立諮詢委員會提供意見,絕無利益衝突或延後利益。

     

    聶德權今日在立法會出席會議後會見傳媒,被問及李天柱出任國際航空學院行政總裁事宜。他說,首長級公務員離任後有12個月禁制期,再有兩年管制期,李天柱是在管制期內就該工作提出申請。

     

    按照離任公務員就職安排機制,公務員事務局會徵詢相關政策局和部門意見,並獲離職公務員就業申請諮詢委員會意見後才審批申請。

     

    他說,設立國際航空學院之議源於2016年施政報告,學院隸屬機場管理局,而機管局是法定機構。就本質而言,離開政府後到學院工作與任職於私人企業的情況不同。此外,當局最主要考慮因素是人才需要,而學院乃為培訓空域管理人才,具有公眾利益性質。

     

    聶德權提到,李天柱出任民航處處長期間,曾以機管局董事局成員的當然身分討論成立學院,李天柱當時是代表政府參與,旨在反映政府意見,但就討論學院招聘或有關薪酬而言,李天柱並沒參與其中。

  • 6月批出18份建築圖則

    屋宇署6月共批出18份建築圖則,港島五份、九龍七份、新界六份,包括五項住宅及商住發展、四項商業發展、四項工廠及工業發展、五項社區服務發展。

     

    獲准動工的建築工程項目十個,完成後可提供住宅樓面面積共154,163平方米,涉及3,646個單位;非住宅樓面面積21,058平方米。

     

    此外,該署接獲九個建築項目的上蓋工程動工通知。

     

    月內發出19份入伙紙,港島九份、九龍三份、新界七份,涉及住宅樓面面積65,786平方米,共1,170個單位;非住宅樓面面積43,996平方米。

  • 十四五規劃機遇千載難逢

    尊敬的駱惠寧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黃柳權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各位宣講團成員、各位嘉賓、各位同事: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由香港特區政府主辦有關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宣講會,我要首先感謝中央對宣講會的重視,安排了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帶領宣講團訪港。宣講團的成員來自國務院港澳辦、國家發改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以及國務院新聞辦港澳台新聞局,令宣講的內容可以涵蓋多個重要範疇;我也要感謝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通過視頻為我們介紹,更要感謝中聯辦主任駱惠寧親自出席並發表講話。今天的宣講會全程通過政府新聞處和香港電台電視31、32台直播,讓更多特區政府同事和業界,以至廣大香港市民認識國家的最新規劃,並了解香港可以如何通過自身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直接涉港的部分,包括第61章《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或我們形容為港澳專章的部分,和第31章《深入實施區域重大策略》有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部分。這兩部分的表述充分體現中央對香港特區的支持,對港人福祉的重視。

     

    在經濟發展方面,《十四五規劃綱要》一如既往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此外,《十四五規劃綱要》加入了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及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對這些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的表述,尤其是四個新增的中心深感鼓舞。自公布以來,各界反應十分正面,並向特區政府提出了不少可達致發展目標的具體建議。

     

    在民生方面,《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內地與香港各領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發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事實上,過去幾年,按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7月視察香港時重要講話中,提出「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措施,為香港同胞到廣闊的祖國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不同部委已先後落實多項便利港人的措施。

     

    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方面,《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不少亮點,包括加強粵港產學研協同發展、完善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河套、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促進人員、貨物、車輛便捷高效流動、擴大專業資格互認和打造粵港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

     

    我在《十四五規劃綱要》公布後,曾經公開說過,國家規劃內容是「一字值千金」,單從我剛才的介紹,相信大家都會同意十四五規劃將為香港帶來源源不絕的活力和千載難逢的機遇。

     

    除了規劃的內容,編製《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過程也讓我有深刻體會:一是香港的發展必須與祖國緊密相連,依托祖國,面向世界,是香港繼續成功的基因;二是中央堅定不移地支持香港。從2019年初特區政府獲通知做好十四五規劃的前期工作,到把香港提出的主要內容納入《十四五規劃綱要》文本,到《綱要草案》(徵求意見稿)接納特區政府有關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意見,都是一個既專業嚴謹,又關懷備至的過程。我藉此機會向國務院港澳辦、國家發改委和其他相關部委,表示由衷的感謝。

     

    自回歸以來,香港已先後納入了國家的十二五規劃和十三五規劃,但有了好的規劃,更重要的是執行。今天,我對特區落實十四五規劃充滿信心,這是由於過去一年多,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特區整體的情況出現了根本性的正面發展。去年6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香港國安法》,並在香港頒布實施,令香港由亂及治。《香港國安法》不單是止暴制亂的定海神針,更是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的重要基石;而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3月通過經修訂的《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完善特區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則為香港政治體制正本清源,回到行政主導的初心。在行政立法互相配合下,必定能切實提升特區管治效能,就以本年度的立法會為例,在過去短短三個月,就先後通過了四項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議員議案,包括以口岸經濟帶動新界北發展、積極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機遇、積極把握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振興疫後經濟和全面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發展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

     

    港澳專章是放在《堅持「一國兩制」 推進祖國統一》的第18篇中,就說明要通過中央在十四五規劃的支持,提升香港競爭力,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離不開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要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區憲制秩序,要落實中央對特區全面管治權,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要防範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要達致這些根本性的要求,我們必須加強《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和增強港人的國家意識和國民身分認同。對此,特區政府責無旁貸,但我呼籲全社會共同努力。

     

    最後,我再次感謝宣講團成員的到來和各位參與討論的嘉賓,祝願今天的宣講會和宣講團在香港的各項活動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8月23日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宣講會的演辭)

  • 陳帆對大埔交通意外表示難過

    大埔廣福道今日上午發生致命交通意外,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十分難過,向死傷者的家屬致以深切慰問,並希望傷者早日康復。

     

    他表示,相關政府部門已跟進,為死傷者及其家屬提供協助,警方也會調查交通意外的原因。

  • 保育歷史建築 公眾攜手參與

    走在般咸道上,大家有否留意到一所白色的校舍,弧形的外牆,線條簡單,但極具特色與美感。這幢戰前落成的建築已有80年歷史,昔日為專上學院校舍,現時為般咸道官立小學校址,一直用作教育用途。政府今年7月宣布把校舍列為法定古蹟。今次,我特別邀請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同事為大家介紹其建築特色和歷史。

     

    校舍80年

     

    般咸道校舍建於1940年至1941年,為香港首間全日制師範學院—羅富國師範學院的舊校舍。日治期間,學院關閉,校舍被日本憲兵用作總部,及至1946年重開。學院1962年遷往沙宣道,般咸道校舍由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使用,直至1971年書院遷往沙田。1973年完成翻新工程後,校舍交還當時已易名的羅富國教育學院作分校,直至學院1997年併入香港教育學院並遷往大埔新校舍。自2000年1月起,這幢歷史建築一直為般咸道官立小學校舍。

     

    現代流線型風格建築

     

    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蕭麗娟介紹,校舍主樓樓高三層,以混凝土建造,另建有地庫;建築呈E字形布局,中間部分狹長,兩端各有附翼,左右對稱。主樓的設計是現代流線型風格建築的典型例子,特點是多用曲線及橫線,着重功能,極少裝飾。建築物最富特色的是面向般咸道的弧形外牆連中央旋轉樓梯,而主樓內的木門、木/鋼框窗戶及其小五金、意大利批盪作飾面的水泥階磚,以至木地板,均為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並保存得十分良好。

     

    主樓地庫曾作防空洞

     

    般咸道校舍一直用作教育用途。現時主樓外牆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範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主樓興建時,地庫設有兩個防空洞,各有氣閘,亦可作逃生出口之用;現已用作圖書館和活動室。這種防空洞的設計在香港現存的歷史建築中頗為罕見。

     

    校方致力推廣文物保育

     

    保育香港的歷史建築,除了政府的努力外,民間的參與亦十分重要。般咸道官立小學在校內致力推廣文物保育。本身為羅富國教育學院校友、現任般咸道官立小學校長的萬麗英說,校方特意在校本課程中加入歷史建築元素,加強學生的保育意識。剛完成小六課程的畢業生袁叡澧分享說,參與專題研習加深了他對保育歷史建築的認識,以及對學校歷史及建築特色的了解。

     

    致力保存校內文物

     

    另外,羅富國校友會前會長馮源介紹了學校另一個歷史印記。他說,以法國物理學家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命名的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是學校興建時安裝的天文裝置,以證明地球自轉。傅科擺自旋轉樓梯頂部吊下,除增加同學對物理的興趣,也像一個圖騰,為校方悉心保存的其中一件校內文物。萬麗英校長說,校方一直教導學生小心保護文物,例如在窗戶張貼通告或學生作品時,同學們會用魚絲把物品掛起,避免損壞具歷史價值的窗戶。

     

    誠然,保育歷史建築不能單靠政府投入資源,當中必須與社會各持份者,包括私人歷史建築業主及廣大市民攜手合作,加強社會整體對歷史建築保育的認知和重視。在此,我特別感謝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同事和般咸道官立小學的師生、家長和校友們,致力保存這座古蹟,並推廣文物保育,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8月2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斗室匯人才

    斗室之內,人才匯聚。位於科學園的創新斗室今年正式啟用,提供逾500個住宿單位,塑造智慧生活和創新協作社區,吸納創科人才,同時促進互動交流,推動本港科研發展。

     

    滿足需要 適應生活

     

    姜琪去年年底隻身由內地來港發展,在位於科學園的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任職工程師,負責材料研發。

     

    來港工作初期,人生路不熟,姜琪經同事介紹,以每月約9,000元租住酒店,後來創新斗室啟用,他毫不猶豫遷入,單人房月租約7,000元。

     

    「最初租住酒店,只因不少同事也住在那裏。創新斗室租金相宜,且鄰近辦公室,所以我和同事一起到這裏展開新生活。」

     

    同事也是鄰居,姜琪說有助適應香港的生活。

     

    「剛到香港不久,朋友不多,幸得同事幫助,現在同住創新斗室,閒時更可一起做飯。健身中心就在我所住的樓層,我能時常與朋友一起運動。」

     

    四類單位 租金相宜

     

    創新斗室樓高17層,由418個以高性能物料製造的組件組裝而成,是香港首幢以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的高樓層建築,可說本港建築界的現代化典範。

     

    大樓提供逾500個住宿單位,供科學園園區公司創辦人、內地及海外員工,以及到訪的學者和科技專才租住,租金水平約為市值租金六成,租約最長一年。

     

    單位分四類,包括單人房、雙人房、套房和THE POWERHUB,滿足創科人的個人、家庭或工作需要。

     

    其中,THE POWERHUB設八個開放式單人宿位和一個獨立工作空間,適合團隊進駐,齊心完成科研等工作項目。

     

    空間共享 促進交流

     

    創新斗室並融入科技,讓住客體驗智慧生活,又設約三萬平方呎公共空間,包括會議室、閱讀空間、健身中心等,吸引不少創科人入住。

     

    來自英國的Henry Adenusi在園區一間科研公司任職研究員,租住創新斗室單人房。

     

    「無論閱讀、做飯以至健身,我有很多機會與其他住客接觸。」

     

    創新斗室更提供各類興趣消閒活動,促進住客交流,Henry認為有助激發創造力。

     

    「能認識不同背景的人,很有意思。他們在不同公司工作,這也有助我拓展人脈。」

     

    匯聚四海 推動科研

     

    香港科技園公司首席項目總監黃煜新相信,創新斗室有助園區企業、科研機構吸納新僱員和留住人才,更期望塑造一個智慧生活和匯聚創新協作的社區,推動科研發展。

     

    「我們希望這項目成為現代版72家房客,讓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在同一屋簷下生活、交流,互相幫助,在創科路上創一番事業。」

  • 第 52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