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屋宇署調查柏傲莊工程問題
對於大圍站上蓋私人發展項目柏傲莊第三期部分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混凝土強度低於屋宇署批准圖則的指明等級強度,屋宇署表示高度關注,並已展開調查。
柏傲莊第三期即該發展項目第一座和第八座住宅大廈。署方上月18日收到該發展項目的註冊結構工程師通知,指根據於第八座七樓至八樓部分鋼筋混凝土支柱取樣的抗壓測試結果,發現混凝土強度低於屋宇署批准圖則的指明等級強度,因此已暫停該座相關上蓋建造工程並作進一步測試。
屋宇署本月6日再接獲通知,指第八座的鋼筋混凝土承力牆、第一座部分鋼筋混凝土支柱和承力牆也出現類似情況,第一座相關上蓋建造工程也因而暫停。
署方翌日派員視察,確認第一座和第八座的整體結構沒有明顯危險,並要求負責該發展項目的認可人士、註冊結構工程師和註冊一般建築承建商提交詳細報告,以及須就項目其餘五幢已完成上蓋主體結構工程的住宅大廈進行額外測試和提交報告。
屋宇署知悉項目發展商擬拆卸兩幢大廈受影響樓層,將與有關認可人士和註冊結構工程師跟進拆卸及補救工程細節,確保工程和建築物安全及符合法規要求。
該署已就事件有否違反《建築物條例》展開調查,並會視乎調查結果,按條例規定採取適當行動。
-
第二季批八份預售樓花同意書
地政總署第二季批出六份住宅項目預售樓花同意書,涉及3,486個住宅單位,並批出兩份非住宅項目預售樓花同意書。
六份同意書包含六個住宅項目,黃竹坑和啟德各有一個,共涉及1,101個單位,預計明年落成;其餘四個分別位於啟德、旺角、沙田和屯門,共涉及2,385個單位,預計2023年落成。
截至6月底,有待核准的住宅項目預售樓花同意書申請共23份,涉及12,639個單位;有待核准的非住宅項目預售樓花同意書申請則有四份。
此外,該署正處理六份住宅項目轉讓同意書申請,涉及4,238個單位。
-
政府就劏房租務管制將提法案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政府會向立法會提交法案落實劏房租務管制,法案如在本立法年度內通過,最快可於今年底或明年初實施。
陳帆今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同意政府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草案》,政府今日已向立法會提交法案參考資料摘要。
根據擬議劏房租務管制框架,劏房業主與租客必須簽訂列明雙方權利和責任的書面租賃協議。租客會獲為期四年的租住權保障,租期則固定為兩年,期內只可減租不可加租。租期首12個月過後,租客可給予一個月通知終止租約,而業主則不可在期內提出終止租約。
續租時的租金加幅也受限制,須參照差餉物業估價署編製和公布的私人住宅物業(所有類別)租金指數變動,並以15%為上限。此外,業主不可向租客濫收公用設施費用。
陳帆相信,建議的框架可達致為劏房租客提供合理保障的政策目標,特別能為租客提供租住權保障,避免業主濫收水電費和任意加租,並顧及依法保護私有財產權。
規管除適用於住宅大廈內的劏房,也適用於工商大廈又或天台屋、平台屋等臨時構築物的劏房。陳帆說,當局主要考慮到居於這類劏房的租客可能較居於一般住宅大廈劏房的租客更為弱勢,需要租務管制措施的保障。
他強調,此舉並非將工商大廈或臨時構築物內的非法劏房合法化,不會影響政府部門按照現行法例採取的執法行動,特別是建築物安全和消防安全方面。
有關法例草案星期五刊憲,下星期三在立法會首讀。法案如在本立法年度獲通過,預期最快於年底或明年初實施。
-
九巴員工接種新冠疫苗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到九龍巴士的九龍灣車廠,了解170多名員工和家屬透過政府外展接種服務接種復必泰疫苗的情況。
本港每日有九成出行市民選用公共交通服務,其中逾三成乘搭專營巴士。陳帆表示,專營巴士從業員接觸不少市民,接種疫苗十分重要,既護己護人,也為社會建立保護屏障。
他鼓勵所有公共交通服務從業員顧己及人,盡早參與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並呼籲各公共交通營辦商積極推動和安排員工接種。
-
6月樓宇買賣升4.6%
土地註冊處公布,6月樓宇買賣合約共9,381份,按月升4.6%,按年升13.7%;合約總值926億元,按月升5.7%,按年也升31.7%。
其中,住宅樓宇買賣合約佔7,591份,按月升7.2%,按年升8.6%;合約總值809億元,按月升5.3%,按年也升24.8%。
月內市民查冊518,795次,按月升0.6%,按年也升8.7%。
-
啟德空中花園 注入航空元素
位於啟德前跑道的啟德空中花園早前開放,其設計概念源自昔日啟德機場,勾起不少市民對舊機場的集體回憶,現為啟德發展區的嶄新地標。今次,我特別邀請土木工程拓展署同事介紹空中花園的設計和特色,並分享遊覽公園的樂趣。
首個行車道上大型公園
啟德空中花園位於承豐道上,是一條沿舊機場跑道中軸線興建的空中園景平台,全長約1.4公里,面積約兩公頃。土拓署東拓展處副處長朱展強說,為增加公共綠化空間,工程團隊以一地多用的概念,採用創新的方法,把狹長的承豐道隔音屏障頂部闢作園景平台,成為香港首個建於隔音屏障和行車道上的大型公園。
春夏秋冬四個主題區
空中花園的中央行人路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主題區,種植超過80種花草樹木,在不同季節綻放不同的花朵,四時轉換,豐富市民的觀賞體驗。朱展強說,花園亦是一條綠色連接通道,設有多條樓梯及升降機,把承豐道附近多個地標聯繫起來,包括啟德郵輪碼頭、啟德跑道公園、日後的都會公園和旅遊中樞,以及未來的海濱長廊。晚上,市民亦可在柔和燈光和水池襯托下,欣賞維多利亞港與東九龍一帶的璀璨夜景。
三個特色廣場
另外,空中花園設有三個各具特色的廣場,分別為富時代感、設計簡約的花園廣場、設有草坪和教育園地的草地廣場及設有小型表演舞台的噴泉廣場。空中花園南面地面則設有圓形露天劇場,一級級的台階,讓市民與三五知己共聚閒坐,或進行各式各樣的休閒娛樂活動。現正值夏季,園內花卉開得正盛。
首個波浪式設計隔音屏障
空中花園東北兩旁的隔音屏障,也是嶄新設計的一大亮點。土拓署東拓展處高級工程師朱致康說,它是全港首個採用波浪式設計建造的隔音屏障,營造出如水流的視覺效果,象徵舊機場跑道三面環水的環境。隔音屏障運用了超過1,000塊透明隔音板組成,每塊需要度身訂製,突顯施工的挑戰和施工人員手工細膩。
設計注入航空元素
作為香港昔日的機場,啟德在航空史上佔有令人難忘的地位,故空中花園在整體設計上注入不少航空元素,以緬懷啟德機場的光輝歲月。朱致康說,園景平台的結構,採用伸展式設計,刻意模仿機身及機翼的造型;至於北面半月形園景廊的外形,則是參照機場內機橋的設計。同時,空中花園的照明系統別具心思,特意營造出舊機場跑道晚上的獨特氛圍。
13、31兩組數字別具意義
另外,花園兩端寫上的13、31兩組數字,別具意義,象徵昔日機場跑道兩端用作識別方向的「一三跑道」和「三一跑道」的標記,以表達飛機升降的兩個磁方位---135度及315度。13、31跑道名聲不小,曾是世界公認最具挑戰的跑道之一。到訪的遊客不要錯過13、31這個「打卡位」。市民亦可透過園內期間限定的三維(3D)擴增實境(AR)手機應用程式,拍攝各款有趣照片,提升遊樂體驗。
體現啟德規劃願景
我知道,空中花園內亦加入不少環保元素,例如風力發電機及太陽能板,為園內的照明設施提供電力;地面亦設有多座天窗,讓自然光可以透射到花園下的行車道上。空中花園運用創新及獨特的空間模式,加上航空主題的設計概念,除了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空間,也成為聯繫歷史的地區標誌,充分體現了啟德作為維港畔一個富有特色、朝氣蓬勃、優美動人及與民共享的新發展區的願景。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7月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粉嶺住宅地逾26億批出
地政總署公布,位於粉嶺粉錦公路與青山公路---古洞段交界的住宅用地以26億1,680萬元批予永泰地產旗下Wisdom Sign,批租期50年。
地皮為丈量約份第91約地段第4076號地盤,佔地約4,400平方米,指定作私人住宅用途,樓面面積須介乎15,840平方米至26,400平方米。
-
發展局再推兩空間數據項目
為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發展局於空間數據共享平台陸續推出短期示範項目,繼去年12月呈獻地圖應用程式介面後,兩個新項目今日推出,分別為區域性空間信息儀表板和地理位置標記工具。
區域性空間信息儀表板是以網絡為本的應用程式,包含臨時空置政府用地、安老服務、幼兒中心服務三大主題。儀表板利用簡易的互動數據可視化工具,在單一屏幕上,按照所選地區展示市民感興趣的分析結果。
地理位置標記工具則為網絡為本應用工具,市民無需具備運作地理資訊系統的進階技術,也可將數據轉化為具有地理元素的空間數據。
市民可經香港地理數據站---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入門網站,又或區域性空間信息儀表板、地理位置標記工具專屬網頁免費使用。
空間數據共享平台旨在提供以地圖為本的數碼基礎設施,加強空間數據運用、管理、探索和共享,從而讓使用者作出穩妥決策,推動社會創新和創造價值。
局方表示,餘下另一短期示範項目為便於地址搜索的地址數據基建,該項目將於第四季推出。
-
政府來季出售兩幅住宅用地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政府表示,來季將招標出售兩幅位於九龍塘和元朗的住宅用地,合共提供約200個單位。連同其他來源的私人房屋供應,本財政年度首兩季單位供應量佔全年目標五成以上。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會見傳媒,公布7月至9月賣地計劃詳情。他說,除政府推售的兩幅住宅用地外,港鐵公司季內會就東涌配電站物業發展項目招標,預計可建單位約1,600個。
市區重建局也計劃就土瓜灣庇利街/榮光街發展項目招標,料可提供約1,150個單位。
至於私人發展和重建項目,當局預計季內有四個項目可完成所須的地契修訂程序,共可提供約2,450個單位。
綜合各項土地來源,第二季私人房屋單位總供應量預計5,400個,是近年單一季度較高水平。
連同第一季可供應的1,650個單位,本財政年度首兩季度私人房屋土地合共可興建約7,050個單位,佔全年私樓供應12,900個單位的目標逾五成。黃偉綸指,對於能否達到全年目標供應量,政府持審慎樂觀態度。
商業用地方面,他說,政府早前已推售位於銅鑼灣加路連山道和中環海濱的兩幅大型用地,預計共提供約25萬平方米樓面面積,當局暫無計劃在第二季推出更多商業用地。
他表示,政府會繼續以多管齊下方式增加土地供應,努力回應市民在住屋、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需要。
-
展城館翻新後重開添互動元素
展城館是香港首個以規劃和基建發展為主題的展覽館,早前進行局部翻新工程,上月起恢復全面開放。翻新後的展城館增添不少互動遊戲和「打卡」位,今次,我邀請規劃署同事介紹新增的展品和設施,而土木工程拓展署同事亦會分享在館內舉辦的專題展覽詳情。
增添互動趣味元素
香港發展迅速,展城館亦與時並進,更新了地下、三樓及四樓的展品及設施,增添不少互動及趣味元素。規劃署署理總城市規劃師陳巧賢介紹說,全新體驗由踏入展城館一刻開始,接待處旁的「規劃視窗」,透過一個像眼球的圓形屏幕,配合香港地貌模型上的互動投影,加上聲光效果,帶訪客進入一段探索香港規劃與基建發展的旅程,了解在城市發展中面對的挑戰、機遇和願景。模型製作認真,在當中穿梭的飛機和船的投影,均依照現實的航道行駛。
介紹不同城市發展經驗
在「規劃視窗」旁,為全新的「城市印象」和「卓越城市」互動展品,訪客可利用觸控屏幕,比較香港和全球多個城市的不同,例如城市形態、人口密度、最高大樓等趣味資訊;並提供一些城市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優秀案例,例如韓國首爾清溪川工程、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防洪兼作公路使用的「聰明隧道」、丹麥哥本哈根零碳排放經驗等。
穿梭古今呈現發展旅程
翻新後,三樓更新的展品包括「規劃里程碑」和「海岸及天際綫」互動展品,讓訪客細探香港及維港兩岸由1900年至今的發展與變遷。走上四樓,「香港今昔」讓訪客在觸控屏幕觀看不同地點的新舊照片,細味城市的演變;同層的「尋寶城市」為多座模型,大家可從中欣賞社區的新舊建築物,不同年代的交通工具,還有昔日遊樂場的玩意,例如氹氹轉、又長又高的金屬滑梯等。
加設共融設施
陳巧賢說,展城館加設了不同的共融設施,希望做到以人為本,貼合不同年齡層和傷健人士的需要,例如在四樓可以飽覽維港兩岸美景的位置,他們特別加設了一幅設有「觸感---聽覺」互動系統的維港兩岸建築圖,讓視障人士可以透過觸摸、點字、語音來認識和感受維港兩岸的特色。在四樓增設的「薈友廊」,訪客可安坐舒適的座椅,閱讀有關城市規劃和基建發展的書籍。
期間限定「綠•活大嶼」展覽
自6月初,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在展城館地下舉辦「綠•活大嶼」專題展覽,透過文字、照片及短片,介紹辦事處在大嶼山推動綠色生活的工作,包括進行多項保育大嶼山的項目、推廣可持續休閒和康樂活動,以及在發展項目中融入綠色及智慧元素,實現大嶼山的可持續發展。
大嶼山生物摺紙藝術作品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公共關係經理丘春暉說,展覽亦設有大型棋盤遊戲,讓訪客認識有關大嶼山的郊遊禮儀;訪客更可在展覽中欣賞到由著名摺紙藝術家陳柏熹創作的大嶼山生物摺紙藝術作品。展覽將於7月26日結束,未參觀的朋友萬勿錯過。
展城館這個獨特的展覽場地,展示了香港主要的規劃建議和基建項目,並介紹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我鼓勵部門多向社區作推廣,共創香港成為宜居、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6月2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砥礪前行 完善鐵路網絡
歐陽伯權主席(香港鐵路有限公司非執行主席)、梁君彥主席(立法會主席)、陳智思議員(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張仁良教授(交通諮詢委員會主席)、各位立法會議員、各位嘉賓、各位傳媒朋友、各位同事:
歡迎各位出席今日屯馬線的通車儀式。這是繼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中環及灣仔繞道、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以及香園圍公路之後,另一項在本屆政府落成啟用的重大運輸基建。
隨着明日正式投入服務的宋皇臺站和土瓜灣站,全長56公里的屯馬線正式全線開通,成為一條貫穿新界東部、西部與九龍地區的鐵路,使鐵路網絡更加全面,乘客出行更加方便。
屯馬線是本港最長的鐵路,由屯門至烏溪沙一共有27個車站。它將現有的屯馬線一期從啟德站擴展至紅磡站以連接現有的西鐵線,途經新開通的宋皇臺站與土瓜灣站,以及現時何文田站及紅磡站擴建部分的新月台。屯馬線有六個轉線站,接駁東鐵線、觀塘線、東涌線及荃灣線,四通八達,比起以往主要利用九龍塘、太子或者旺角等車站轉線,乘客將有更多轉線選擇。此外,鐵路服務將擴展至九龍城和土瓜灣,不僅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機會,亦為整個城市提供更全面通達的交通服務。
建設大型基建往往需要面對不少可見或未能預見的挑戰。屯馬線的其中一項挑戰是文物保育。宋皇臺站附近的帝皇歷史由來已久,屯馬線建造期間進行的詳細考古工作,更加發現大量宋元時期的文物和遺蹟。經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及地區之後,政府宣布原址保留大部分重要遺蹟。港鐵公司亦修改了車站設計以結合考古元素,並於車站大堂加設展櫃,供古物古蹟辦事處策劃和展示出土文物。
在車站內的「聖山遺粹---宋皇臺出土宋元文物展」,有超過400件珍貴的出土文物,有宋代貨幣、宋元時期陶瓷和建築構件的考古遺存,亦有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的日常用品。車站大堂天花已經預留位置,原址重置一個在興建鐵路期間發現的古井,將來乘客可以抬頭觀賞。展覽亦介紹建造期間的考古工作、主要考古發現和宋皇臺的歷史。我鼓勵乘客日後在使用鐵路時,可以透過這個考古文物展覽,對香港的歷史及考古和保育工作有進一步的認識,而且享受不一樣的觀賞文物體驗。
屯馬線自展開建造工程以來亦遇到種種大大小小的挑戰,特區政府、港鐵公司和我們建造團隊都會視每一項挑戰為創新的動力,既竭力解決眼前的問題,亦致力總結經驗,令日後工程更加順利。事實上,興建和營運鐵路一直是香港的城市優勢,本屆政府更提倡運輸基建先行,希望以發展包括鐵路在內的項目開發更加多可建屋的土地。其中,我們會加緊落實北環線,以釋放北區沿線土地的發展潛力、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並改善新界東與新界西之間的運輸連接。隨着特區選舉制度得以完善,立法會回復為理性討論的平台,特區管治效能有望提升,將有利推動大型基建項目發展。特區政府會繼續砥礪前行,與立法會、港鐵公司、地區人士及社會各界攜手合作,完善鐵路網絡,令市民出行更加便捷,促進地區的聯繫,香港繼續向前發展。
屯馬線可於明天投入服務。我在此衷心感謝港鐵公司、工程團隊、承建商和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以及數以千計工程人員的貢獻。
最後,我祝願在座各位身體健康!多謝大家!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月26日出席屯馬線全線通車慶祝典禮的演辭)
-
陳帆網誌介紹智慧出行措施
隨着時代變遷,科技發展,世界各地都紛紛推動智慧城市發展。交通運輸作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動智慧出行尤其重要。運輸署於2019年7月發表《香港智慧出行路線圖》,制訂適合香港的整體策略,有序地落實各項智慧出行的措施,是將香港構建成為世界級智慧城市的關鍵元素,當中一項主要政策---不停車繳費系統的相關條例草案本周三獲立法會通過,我衷心感謝議會支持,令智慧出行政策能向前邁進一大步。
智慧出行配合你生活每一方面
香港地少而人口稠密,我們需要突破傳統運輸策略,如擴展道路基建等,充分善用嶄新的感應偵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才可以應付與日俱增的運輸及交通需求。運輸署一直不遺餘力,按《香港智慧出行路線圖》提出的三大關鍵範疇,即智能運輸基礎建設、數據共享和分析、應用和服務,推行相關智慧出行措施,讓駕駛者及市民都有更便利的出行體驗。
I. 智能運輸基礎建設
不停車繳費系統
我們計劃於政府收費隧道及青沙管制區陸續推出不停車繳費服務,並正進行多方面的籌備工作。駕駛人士將來可以利用繳費貼輕鬆遙距繳付隧道費,無須再在收費亭停車或排隊付款,令行車更暢順,亦有助改善隧道一帶的交通。推行系統後,我們可以拆除隧道的收費廣場,所騰出的空間可以用作其他與交通有關的用途,例如擴闊現有巴士站及改善候車區設施,以及加設巴士轉乘設施。因此,不停車繳費系統不但便利駕駛人士,亦令其他出行的市民受惠。各條政府收費隧道和青沙管制區將在明年年底起陸續推行不停車繳費系統。
自動駕駛車輛
近年自動駕駛車輛科技發展迅速,我們亦一直積極配合業界在現行法規下進行自動駕駛車輛測試,由2017年起為相關車輛發出車輛行駛許可證,測試地點包括零碳天地、西九文化區、科學園、科技大學、大埔工業邨、香港空運貨站和生產力促進局等。
為進一步推動自動駕駛車輛在香港發展,我們建議為自動駕駛車輛設立新的規管框架,令業界能更廣泛、靈活地進行相關測試和應用,鋪墊自動駕駛車輛在港的長遠發展。我們計劃於明年向立法會提交相關條例草案。
另一方面,機場管理局現正計劃推展航天走廊項目,興建連接航天城與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的橋樑系統。首階段會先使用電動車輛,最終計劃利用自動駕駛運輸系統,並延伸至東涌市中心,加強整體交通網絡及容量,建立一個連接東涌市中心、機場島及香港口岸人工島的完整及環保交通接駁系統。
實時交通燈號調節系統
除了駕駛者,市民橫過馬路亦可以感受智慧出行措施的好處。我們現正展開實時交通燈號調節系統先導計劃,透過應用感應和分析技術,收集路口的實時交通流量和自動調節最理想的綠燈時間。
先導計劃會在指定交通燈路口的交通燈柱上安裝感應器,實時探測人流和車流,從而改善分配予車輛及行人的綠燈時間,減少擠塞及延誤。我們已在今年3月於五個燈號控制路口完成系統安裝工程,並會在本年內檢討系統成效。
II. 數據共享和分析
全新版「香港出行易」及公共交通數據
全新版的「香港出行易」流動應用程式已於3月推出,新版採用全新用戶介面,提供個人化交通運輸資訊,以及更多實時到站資訊,讓市民一機在手,一站式按自己需要篩選及查閱合適資訊。
市民可在「香港出行易」及「資料一線通」找到空置泊車位、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實時交通資訊。當中包括已開放數據的新巴、城巴、新大嶼山巴士、電車、港鐵,還新增了九巴及龍運巴士的預計到站時間。專線小巴方面,乘客現時可在「香港出行易」查閱165條路線未來三個班次的預計到站時間。我們會與業界緊密合作,分階段發放餘下約400條路線的實時到站資訊,希望在明年全面覆蓋所有專線小巴路線。
「香港出行易」可以個人化接收交通資訊,駕駛者可看到沿途實時交通情況,乘客可記錄經常去的車站在首頁;又提供點對點路線搜尋,找出最便宜及快捷的交通路線組合。步行路線更有室內路線選擇,不用怕好天曬、落雨淋。
III. 科技應用和服務
新一代停車收費錶
相信大家亦留意到街上陸續有新的停車收費錶。我們已於本年1月開始分階段在本港安裝約12,000台新一代停車收費錶,並預計於明年年中或之前全面完成有關安裝。
新停車收費錶可支援多種付費方式(例如八達通、信用卡及電子錢包)繳付泊車費,市民亦可使用新開發的「入錶易」流動應用程式在現場及遙距繳費。內裡亦配備感應器,以透過「入錶易」提供實時資訊,協助駕駛者尋找空置泊車位,節省尋找泊位的時間。截至現在,我們已安裝了約3,600台新停車收費錶。
自動泊車系統
相對傳統停車場,自動泊車系統會增加三成至一倍的泊車位。政府至今已物色到七個推展自動泊車系統項目的選址,以期日後可在政府和私人公眾停車場推廣使用自動泊車系統。
位於荃灣區的首個自動泊車系統項目,預期於本年下半年投入服務。深水埗欽州街與通州街交界的項目則計劃在本年內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出規劃許可申請。為更有效運用空間以提供更多泊車位,運輸署亦正研究在其他合適用地加設自動泊車系統的可行性。此外,機管局亦計劃於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分期興建自動化停車場,長遠預計可提供約6,000個泊車位供經由港珠澳大橋駕車來港轉飛海外或訪港旅客使用,首階段計劃於2024年落成。
智慧交通基金
落實「智慧出行」的一個重要舉措,是成立十億元的智慧交通基金。基金接受研究機構、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本地大學、專業團體、行業商會、非政府機構及公司申請資助,以推行與車輛有關的創新科技研究及應用。
項目須以便利駕駛者出行、提升運輸效率,以及改善駕駛安全為目的,例子包括大數據分析以方便市民計劃出行、車聯網技術以提升路面使用效率、車輛防撞技術以提升交通安全等。每個包括研究及應用的項目最高資助額可達港幣2,000萬元,而純研究項目則可獲最高800萬元的資助,申請者亦須承擔項目的部分經費。
計劃已於今年3月31日開始接受申請。由運輸署副署長(策劃及技術服務)出任主席,有多個部門代表、學者及專業人士組成管理委員會,會分批批核申請。有興趣的機構可以透過基金網頁提交申請及了解相關資料。
實現智慧出行,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共謀獻策。我呼籲各機構踴躍申請「智慧交通基金」,推動香港邁向交通新時代。
隨着各項智慧出行措施落實,相信市民駕駛、乘坐交通公共工具及出遊時都會更輕鬆、方便。乘客可以查閱公共交通到站資訊輕鬆登上合適班次、得知最新交通狀況隨時變陣,乘坐其他交通工具。駕駛者可利用空置泊車位資訊以避免「白行」等等。
我們會繼續積極按照路線圖,推展智慧出行措施,使香港成為更宜居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6月2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下一頁
- 第 56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