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政府已覓萬五過渡房屋所需土地

    陳謳明大主教(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鄉議局劉業強主席(新界鄉議局主席)、Donald(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董事會暨執行委員會主席李國棟醫生)、Raymond(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Thomas(新鴻基地產郭氏基金董事郭炳江)、Adam(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郭基煇)、Jane(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各位嘉賓、各位同事:

     

    今日我非常高興出席這個以「同心村」命名的過渡性房屋項目。

     

    同心精神,貫穿了整個過渡性房屋政策。有別於龐大的公屋建屋計劃,由提供土地、規劃設計、交通配套、到建造分配都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和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但過渡性房屋需要民商官三方,同心協力、分工合作。以今日這個項目為例,面積約23萬平方呎的土地由新鴻基地產,以名義租金一元借出、為期至少八年;聖公會福利協會負責興建及營運;並由特區政府提供建造經費和由運輸及房屋局轄下的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積極牽頭推動,三者缺一不可。「同心村」在2022年年中落成後,可以提供一共1,800個單位,惠及數以千計家庭。

     

    同心除了代表群策群力外,亦代表一顆從心出發、代入受眾需求的同理心。在提供適切居所的同時,聖公會福利協會將引入首個在過渡性房屋項目應用的「康健八指標」,針對住戶日常生活必須的八個方面,包括科技、健康、情緒、靈性、社交、環保、理財和就業,按這個指標提供服務,鼓勵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建立自信,在身、心、靈各方面都得到照顧。主辦機構亦積極授人以漁,為居民提供就業支援,優先考慮安排在區內就業,減少他們跨區工作的奔波及交通費的負擔。

     

    「同心村」設計宗旨是以人為本,村內設有公共空間,提供休憩、康體和兒童遊樂設施,而且有一條十米闊的中央步道,方便居民多做運動,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建立居民間的聯繫。村內亦會有便利士多、生活用品借用館和社區小廚等,並會舉辦節日活動,讓「同心村」和鄰近居民參與,推動社區共融發展。在照顧人的同時,這個項目設計亦顧及對附近濕地生態的影響,採用了植物作遮光屏障,避免晚上的燈光影響在濕地棲息、香港特有的屈翅螢火蟲,秉持可持續發展原則,設計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各位朋友,過去一段頗長的日子,政府與商界,特別是地產界的協商和合作往往都會被反政府或激進派人士大肆攻擊和抺黑;往日的議會亦對官商合作採取泛政治化的立場,久而久之,令官員有所避忌,不敢為提升施政、改善民生而有所作為。隨着完善特區選舉制度的本地立法工作完成,我期望能見到特區切實提升管治效能。

     

    事實上,過渡性房屋計劃的推展對社會帶來一定的啟發。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的同事在過程中與業主、營運機構緊密聯繫,跟他們實地視察及商討,協助進行初步評估,與各政府部門協調,再協助營運機構計算及申請資金等。這協作精神和團隊的付出帶來有目共睹的成績,我們現時已覓得足以提供約1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土地和樓宇,其中56%,即超過一半,是由私人發展商提供;但我們不會自滿,未來仍然會繼續努力,全速落成過渡性房屋單位,盡快為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帶來曙光。

     

    我在此特別感謝聖公會福利協會及新鴻基地產對過渡性房屋的支持和貢獻,衷心希望「同心村」工程順利,早日落成,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一個富有同心精神和溫暖的家。多謝大家!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月16日出席元朗東頭「同心村」過渡性房屋項目祝福暨動土禮的演辭)

  • 政府研於將軍澳建臨時混凝土廠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政府正研究在將軍澳第137區的臨海地點提供臨時用地設置混凝土廠,以支援東九龍和新界東的發展。選址研究將於今年完成,預計混凝土廠最快於2024年投入運作。

     

    黃偉綸今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回答柯創盛議員提問時指出, 混凝土材料混合後會在短時間內凝固,必須及時運送到工地,因此,混凝土廠需設在對混凝土有需求的地點,也要考慮土地用途的兼容性、對環境和交通的影響,以及便利混凝土廠運作的先決條件,例如臨海用地可提供水路運送製造混凝土的各種材料,減低陸路交通的壓力。

     

    他認為,為配合東九龍和新界東的發展,市場有實際需要在區內物色合適用地設置混凝土廠,而經考慮各項因素後,政府現正研究在將軍澳第137區的臨海地點提供臨時用地,供市場競投營運混凝土廠。

     

    擬議混凝土廠可提供持續和穩定的混凝土供應,支援東九龍和新界東的發展,包括將軍澳第137區將來的建造工程和發展項目,也可減少跨區的混凝土運輸。

     

    他表示,計及所需法定程序、招標和建造的時間,預計混凝土廠最快於2024年投入運作。

  • 私家車下周三起可申港珠澳橋配額

    運輸署宣布,港珠澳大橋往來港澳的300個香港跨境非商用私家車常規配額下周三起接受申請

     

    港澳兩地政府2018年推出首批300個配額今年10月23日屆滿,以公開形式重新接受申請,公司和個人配額各150個,有效期不超過三年,至2024年10月23日止。配額持有人預計最早可由10月24日起使用大橋。

     

    配額申請資格維持不變,其中公司配額供在港澳兩地均有註冊的公司或在澳門有關連公司的香港註冊公司申請,個人配額則供在澳門從事受薪工作或開設公司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申請。獲取配額後,私家車可不限次數經大橋進出澳門市內。

     

    申請期至下月7日止,有意者可親身或經代理人遞交申請,查詢可致電2804 2600。

  • 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顧問合約批出

    土木工程拓展署批出明日大嶼願景下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的顧問合約予奧雅納工程顧問,合約價值約2.2億元。有關研究明日展開,預計42個月內完成。

     

    合約內容包括為鄰近交椅洲約1,000公頃的人工島進行詳細規劃和工程研究,並為連接人工島的優先道路和優先鐵路進行技術可行性研究。

     

    行政長官在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中部水域人工島為增加土地供應措施之一,以紓緩香港中長期土地供應嚴重短缺問題,並配合長遠房屋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 兒童醫院 以心和關懷建造

    2020年度優質建築大獎早前公布結果,並舉行頒獎典禮。由建築署負責設計和興建的香港兒童醫院連奪兩項大奬,分別為大會最高殊榮的「優質卓越大獎」,以及「香港非住宅項目(新建築物---政府,機構或社區)」優質建築大獎。今次,我特別邀請建築署署長何永賢、建築署工程策劃總監李翹彥介紹醫院的設計和建築特色;本屆籌委會主席莫國和亦會分享香港兒童醫院項目榮膺最高殊榮的原因。

     

    創建都市.用心建造

     

    兩年一度的優質建築大獎,由本地九間大型建築及建造業界相關的學會及機構合辦,今年已踏入第十屆。本屆主題為「創建都市.用心建造」,秉承着以人為本的信念,強調行業和社區的關係,嘉許一直以心和關懷來改善社區的建築項目,以及在項目中充分發揮團隊精神的優秀隊伍。

     

    關懷和愛心的設計

     

    香港兒童醫院項目摘取今年最高殊榮,建築署署長何永賢說,很高興建築署能奪得今次的大獎,並且感到意義重大。因為醫院是一個很複雜的項目,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務,所以建築團隊一方面要配合醫療專業團隊的需要,讓醫院開展服務時運作暢順;一方面又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加入關懷、愛心和窩心的設計,為病童及家屬、員工提供一個舒適、親切的治癒和工作氛圍。

     

    懂得說故事的醫院

     

    她說,建築團隊設計兒童醫院時,在醫院內外都加入許多動物圖案和裝飾,令它成為一所懂得說故事的醫院。病童由進入醫院的一刻,前往乘搭升降機,以至到達病房,每個位置都有動物的圖案或裝飾作伴和引路,其柔和的色彩更有助紓緩他們緊張的情緒。加上不同樓層以不同的動物為主題,例如馬騮仔層、熊貓仔層等,除有助引導病童和家屬到所需的樓層,趣致的動物圖案,更為醫護人員、家屬和病童之間提供說故事的元素,有助減輕病童的壓力。

     

    整體綠化覆蓋率達四成

     

    另外,兒童醫院是取得香港綠建環評最高級(鉑金級)認證的項目。何永賢說,雖然醫院地方面積很大,但它要設置的設施亦多,因此建築團隊爭取在建築物的邊沿地方種植攀緣的植物,以垂植綠化來增加綠化覆蓋率。兒童醫院的整體綠化覆蓋率達四成,高於啟德發展區要求的三成。垂直綠化能夠成為大廈的隔熱層,緩和場地的溫度和濕度,亦能過濾灰塵和減少噪音。

     

    高空工程較複雜

     

    談及興建兒童醫院的挑戰,建築署工程策劃總監李翹彥說,醫院面積很大,約17萬平方米,工程如火如荼時,5,000名工人同時開工,對建築署來說,可謂史無前例。工程的另一項挑戰是興建兩組架空的天橋,一組位於醫院頂部,橫跨60多米;另一組是二及三樓的孿生橋,上下兩層,長40多米。組件送到工地後,逐一吊升至所屬樓層,然後焊接,這項高空工程是整個項目中比較複雜的地方。

     

    興建醫院的寶貴經驗

     

    李翹彥說,當初興建兒童醫院時,很多時候是摸着石頭過河,而醫院開展服務後,醫護人員、小朋友等反映,就診流程暢順;動物圖案和柔和色彩亦有助舒緩或轉化負面感受。兒童醫院的整體設計,令人感覺與其他醫院不同。他說,建造過程中得到的種種啟發,將會成為建築署未來興建相關建築物的寶貴經驗。

     

    用心和關懷來建造

     

    2020年度優質建築大獎籌委會主席莫國和說,今年是歷來最多參選作品的一屆,共有49項作品。其中,興建醫院的複雜性較大。建築署今次能夠獲得大獎,是因為團隊把整間醫院營造出一個像家的環境,有助病童面對因疾病衍生的壓力;加上建築方面的全面配合,令醫院運作暢順,讓評審感覺到整個建築團隊以心和關懷來建造。

     

    除香港兒童醫院外,我亦祝賀其他建築大獎的項目及團隊,他們包括:藝里坊.1號(香港住宅項目---單幢建築物)、安泰邨(香港住宅項目---多幢建築物)、Victoria Dockside(香港非住宅項目---新建築物---非政府,機構或社區),及大館---古蹟及藝術館(香港建築項目---翻新及活化)。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6月1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竭力改善基層家庭居住狀況

    改善生活和居住環境是基層家庭的渴望。在努力覓地建屋的同時,我們亦着力改善基層家庭當下的居住情況,未敢一刻鬆懈。我們積極致力增加過渡性房屋單位的供應;下月亦將開始向輪候公屋逾三年的合資格人士發放現金津貼;同時正全力推展劏房租務管制的立法工作,為居住在劏房的基層市民提供合理保障。

     

    萬五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目標已達、不會停步

     

    我早前與立法會議員實地視察劏房及過渡性房屋項目,聆聽劏房戶訴說他們的生活困難,類似的境況並不陌生,但每次接觸都不無感慨。

     

    不少正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居住情況不理想,為了讓有需要家庭能盡快改善居住環境,興建過渡性房屋的速度是我們極為重視的一環。因此,新興建項目大都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好處是興建時間較短,可以盡快讓有需要的家庭入住。以土瓜灣宋皇臺項目為例,由動工到落成,只用了八個半月的時間。

     

    過渡性房屋發展的契機,始於2017年社會共享房屋。其後有發展商在2018年以象徵式一元租金租出深水埗南昌街的土地,發展成為首個標誌性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南昌220。

     

    過渡性房屋發展至今,一步一腳印,沿途得到社會人士及非政府機構支持,展現出民、商、官三方合作。近月有大型的過渡性房屋項目陸續動工,例如可提供約2,000個單位的元朗江夏圍項目,以及將在下周三舉行動土儀式的元朗東頭同心村,落成後將提供約1,800個單位。

     

    隨着位於元朗錦田可提供約1,000個單位的用地已計劃向城規會提交規劃許可申請,提供1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既定目標雖然已達,但我們不會停步。

     

    此外,酒店及賓館業界對於將合適的酒店及賓館用作過渡性房屋的先導計劃反應踴躍。現時已向兩間營運機構批出撥款,分別營運一間酒店和十多間賓館作過渡性房屋,合共可提供約240個單位。另外亦有超過200間酒店及賓館已登記,有意開辦的非政府機構正與登記名冊上的酒店及賓館營運者洽商,部分正進行深入探討。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令旅客數量大幅滑落,不少酒店、賓館面臨倒閉危機,先導計劃可說是一舉兩得,既能協助有需要家庭,亦可以為酒店及賓館業界暫解燃眉之急,在現今惡劣經營環境下共渡時艱。

     

    為進一步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立法會亦於今年6月通過優化資助計劃,擴大資助計劃的範圍以涵蓋改建或使用私人處所用作過渡性房屋的租金,以及為須提供大規模排水設施的項目提供額外財政資助,以促成更多過渡性房屋項目。

     

    現金津貼 紓緩生活壓力

     

    為紓緩基層家庭在輪候公屋期間面對的生活壓力,我們獲撥款80多億元,推出為期三年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支援非居於公屋、沒有領取綜援、輪候公屋超過三年,及未被首次編配公屋的一般申請住戶(即二人或以上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者),預計有約90,000個住戶受惠。房屋署正積極籌備,將手續盡量簡化,並於下月開始發放現金津貼。

     

    劏房租管條例草案7月提交 明年落實

     

    為基層家庭租住劏房提供保障,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馬不停蹄進行研究,並提早於3月提交報告。

     

    我們4月底向立法會過渡性房屋及劏房事宜小組委員會交代了工作進度,預計相關法例修訂可在7月提交立法會審議。如在今個立法會會期內通過,我們有信心可以在明年初落實劏房租管,讓住在劏房的居民可以在租約期內免被濫收水電雜費。另外租客亦有權續租一次,從而得到租住權保障。續租的租金加幅亦受到規範,希望能令基層家庭在獲編配公屋前,居有定所,心有所安。

     

    房屋問題要徹底解決,必須長遠謀劃,堅定不移,全力推進。我們會持續審視紓緩基層家庭生活困難措施的成效,盡力減輕他們肩上的擔子,讓他們在這片土地安身立命,以港為家。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6月1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房委會公布九幢新公屋大廈租金

    房屋委員會公布,九幢即將落成的公共屋邨大廈租金以區內最佳租金水平釐定,逾91.6%單位月租定於2,500元以下。

     

    九幢大廈來自一個新公共屋邨和兩個現有公共屋邨的新建大廈,暫定7月至12月落成,共提供10,445個單位。

     

    市區公屋單位最佳月租為每平方米93.8元,適用於海達邨海盛樓1,040個單位;葵涌區為每平方米90.7元,適用於荔景邨恒景樓540個單位;粉嶺區為每平方米66.5元,適用於皇后山邨8,865個單位。

     

    房委會表示,公屋租金已獲大幅資助,包括差餉、管理費和維修保養成本。

     

    公屋申請人若未能負擔獲編配的新單位租金,可要求改配租金較廉宜的翻新單位。如符合申請資格,可透過租金援助計劃申請援助。

  • 政府續推工程界畢業生薪金補貼

    發展局表示,政府今年將繼續提供培訓津貼予僱主,以聘請工程、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別的畢業生和助理專業人員。

     

    該局指,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持續影響就業市場,相關專業界別的應屆畢業生和剛完成專業培訓或等待應考專業評核試的助理專業人員均面對搵工難、就業難的情況,政府遂再推出支援措施。

     

    新的支援措施提供1,700個資助名額,分兩個組別。第一個組別提供550個資助名額予私人機構聘請修讀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學科的應屆畢業生。僱主聘用每名合資格畢業生並提供認可專業培訓,可獲每月5,610元津貼,津貼期最長18個月。

     

    第二個組別提供1,150個資助名額,適用於聘請工程、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別的助理專業人員。僱主聘用每名合資格助理專業人員並提供認可專業實習機會,可獲每月10,000元津貼,津貼期最長12個月。工程界別主要對象為今年內完成香港工程師學會工程畢業生培訓計劃的助理專業人員,其餘四個界別方面,今年內完成相關專業學會認可培訓的助理專業人員可優先獲得資助。

     

    支援措施本月18日起接受申請,畢業生組別11月30日截止申請,助理專業人員組別截止申請日期為8月31日。

  • 屯馬線準備就緒

    港鐵屯馬線本月27日全線開通,屆時宋皇臺站、土瓜灣站兩個新車站,以及位於紅磡站和何文田站的新月台會一併啟用。

     

    屯馬線貫通新界東西,全長達56公里,是全港最長的鐵路線,從東面烏溪沙站至西面屯門站共27個車站,其中六個為轉線站。

  • 黃偉綸網誌談智慧工地

    東涌新市鎮擴展區是大嶼山首個智慧型低碳社區試點,推行智慧、環保及對環境氣候具抗禦力的城市概念。計劃下的東涌東填海工程正如期進行,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其多個工程範疇,用上超過30項創新技術,如物聯網(IoT)、雲端系統、人工智能(AI)、衛星導航、智能安全措施等,體現智慧城市發展。這次,該署同事會帶大家到東涌東填海工程創新中心(InnoTCE),介紹工程團隊如何以創新科技,提升工地管理及作業效率、進一步加強工地安全。

     

    InnoTCE「大腦」---數碼化管理平台

     

    InnoTCE內一間設有大小電腦屏幕的房間,為其「大腦」---數碼化管理平台。土拓署土力工程師甄俊豪介紹說,平台採用嶄新的數碼分身技術(Digital Twin Technology),透過物聯網(IoT)感測器,收集並整合工地各項施工數據和紀錄,然後傳送至應用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的智能平台,以模擬地盤的運作,在虛擬空間為工地構建一個同步的「數碼分身」,讓工程團隊可以即時掌握整個工地的狀況,作出快捷及準確的決策,促進日常工地管理和團隊間的協作。

     

    引入人工智能技術

     

    確保工地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課題。土拓署土力工程師鍾榮華說,工程團隊以人工智能(AI)技術,監察具高風險的工作,加強安全表現和成效,其中,地盤內的人工智能攝像機,具備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術,能全天候監察工地內主要車道及一些具風險的限制區域,例如為海上工程而設的智能船隻闖入預警系統,能夠辨認工程船隻,當發現非工程船隻在警示區域,便會立即通知監督人員跟進,勸諭和帶領相關船隻離開。

     

    運泥車實時追蹤和監察系統

     

    另外,為加強工地環境的管理,工程團隊亦利用人工智能攝像機,分析和監察工程車輛離開工地時的清潔狀況,減少車輛把泥濘帶到附近街道。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亦是首個工務工程項目引入運泥車實時追蹤和監察系統,記錄和監察運泥車的位置和行駛路線,防止非法傾倒建築廢料造成環境污染。運泥車上設置傾斜感應器和人工智能攝像機,如發現運泥車在非指定位置懷疑傾倒廢料,系統會即時通知監督人員跟進。

     

    實時填海沉降監測

     

    科技的應用還可節省人手和提升工程效率。鍾榮華說,沉降監測是填海工程的重要部分。以往,測量員必須前往每個監測站,用人手量度數據,由於填海面積幅員廣闊,所需的人手和時間會相應龐大。東涌東填海工程採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技術,把監測站連接到衛星群,配合雲端計算,可以實時監測填海沉降的幅度,有助提升施工效率和質量。

     

    前線員工支持創新科技

     

    InnoTCE內還設有多個訓練區,並引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糅合數碼影像和現實操作,讓工友在安全的情況下學習。前線員工鄭祖衛分享說,以前的建築工程設計和建造都是靠圖紙說明,工友很難明白當中複雜的工序,虛擬實境訓練令工友猶如置身真實的工作環境,對施工方案會有更深刻的印象,對不同工序可能產生的危險亦會有更高的警覺。

     

    科技孵化平台

     

    除了提供數碼化工地管理,InnoTCE還是一個科技孵化平台。甄俊豪說,工程團隊積極與業界、學術界和科研界合作,研發提升工程技術和質量的建築科技,例如最新研發的被動式輻射製冷塗層,InnoTCE是全港首個實地測試點。有別於傳統的製冷系統,被動式輻射製冷塗層是一種零耗能,且無需製冷劑的降溫技術,塗在建築物屋頂或外牆,能降低其表面溫度,從而節省空調耗能。另外,工程團隊正與科研機構合作,試驗一種技術,令過濕的惰性建築廢料快速變乾,以加快重用。

     

    我感謝土拓署同事的努力,從一開始便把東涌東填海工程工地建設為「智慧工地」,標誌着政府全力把東涌新市鎮擴展區發展為一個智慧型、綠色及低碳社區的決心。我期待填海工程如期完成,切實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令香港成為一個宜居宜業的智慧城市。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6月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工地建免疫屏障有助改善就業

    隨着本地疫情漸趨穩定,特區政府正努力鞏固抗疫的成效,期望讓各行各業可展開穩定的復蘇步伐。以建造業為例,其最新失業率為10.9%,較早前回落了0.6個百分點,雖然數字仍高,但只要能繼續積極控疫抗疫,為工地提供妥善安全的免疫屏障,相信建造業的就業情況有望穩步改善。

     

    事實上,發展基建工程關係到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不論是房屋、醫院或道路網絡,政府一直積極大力投資,未來數年政府工務工程每年開支估計均超過1,000億元。再加上私人發展項目,建造業整體的工程額每年約在3,000億元的水平,創造超過30萬個就業機會,反映香港對建造服務的需求持續殷切。

     

    然而,香港建造業正面對多方面的挑戰,特別是從業員高齡化及技術老化的問題,而我們已從多方面採取策略應對,包括應用創新科技、提供專業化培訓和推動從業員年青化等。

     

    創新科技

     

    為建造行業引進創新科技,既可提升生產力,也可提升工程的質量和工地安全。我在2018年的財政預算案撥款十億元成立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鼓勵及支持業界採用科技和創新的建築方法,例如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組裝合成建築法等,同時亦致力提升從業員掌握科技應用的能力。此外,去年在工務工程開始採用數碼工程監督系統,由規劃、興建,以至工程各環節的監督都引入最新技術,令施工更安全,同時提高工程的效率和質量。

     

    除了在工程上採用創科,香港建造學院自2018年成立以來,也把創新科技納入課程,例如學院的葵涌院校設立首個建造業安全體驗訓練中心,將虛擬實境技術(即VR)及不同的感官體驗注入安全訓練課程當中,以提升業界及學員對工地安全的意識,減低工程意外發生的機會。又例如,學院在燒焊課程及起重機操作課程中亦引入模擬器的應用,讓學員可在安全環境中逐步掌握所需的技術。

     

    專業化和年青化

     

    建造業對工藝質量有很高的要求,十分重視工藝培訓。過去十年,政府向建造業議會合共撥款6億2,000萬元的培訓資源,協助應對業界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其中,在2019年的兩億元撥款,用於支持香港建造學院增加津貼吸引年輕人入行接受培訓,支援培訓在職工人由普通工人提升至「中工」(即半熟練技工)水平,並訓練更多「中工」成為「大工」(即熟練技工),讓從業員可透過進修,不斷晉升。

     

    除了加強從業員的工藝培訓,香港建造學院亦積極為課程進行資歷架構認證。現時,全日制建造證書課程及建造文憑課程已獲得資歷架構的認可,而學院亦致力爭取成為第三級別的學科範圍評審的營辦者,為全日制畢業生提供完整的持續學習銜接機制及清晰的晉升階梯。換句話說,青年人加入建造業,通過學院的基本培訓課程後持續學習,可以有三個發展方向:成為技術優秀的工匠、知識型的工地打理人,又或是前線項目督導人員。

     

    在政府、建造業議會及業界的努力下,議會在這十年間已培訓超過40,000名從業員,為業界注入新力量。透過創新科技的應用、專業的培訓和優化晉升階梯,提升了整個行業的形象和從業員的發展機會,有助吸引更多青年人入行發展。

     

    上星期,我出席了香港建造學院院校發展工程的竣工典禮,見證學院位於九龍灣、葵涌以及上水三所院校的翻新及設施提升工程順利完成。有關工程整合及提升各院校的訓練設施,以配合現代的互動教學模式和建造業未來發展的需要。在竣工典禮當日,學員及畢業生跟我們分享了他們持續進修的方向和對未來的憧憬。除了希望在工藝技術、創新科技應用及工程監督等範疇繼續裝備自己外,有些學員已計劃報讀高級文憑,向知識型建造業技術專才的目標進發。可以說,建造業界的傳承已逐步搭建了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應用的多層次階梯。

     

    令人驚喜的是,這批同學不單止有工匠的手藝,還有具時代感的音樂才華。當天同學們組成的樂隊,更即席表演並獻唱了由學院師生填詞的校歌。現場樂隊的專業工匠精神,實在令人眼前一亮!就讓我借用學院校歌中的兩句歌詞「一雙手築以自豪 再遠也決心攀到」,與所有青年青共勉。相信無論是在那個行業,只要有夢想,努力學習、攜手向前,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發展的天地。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6月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清拆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具挑戰性

    為解決九龍中部東西行的交通擠塞情況,路政署於2017年底動工興建中九龍幹線。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現時正處於工程最具挑戰的其中一部分,就是清拆油麻地停車場大廈。

     

    隨著油麻地停車場大廈自3月底開始拆卸。這個停車場為人津津樂道的獨有景象---「汽車捐山窿」, 將會成為大家的回憶。

     

    「汽車捐山窿」這個景象的由來要追溯至1972年,當時政府決定擴建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於原有大樓(即現在的北面大樓)加建兩層及建造新的南面大樓,與此同時亦需要興建加士居道天橋。不過由於當時加士居道天橋的走線設計受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和附近私人物業限制,要解決兩個項目共同推展的挑戰,路政署和建築署便想出在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南面大樓三樓和四樓騰出部分空間,用作道路連接加士居道天橋南北兩段,因而出現一幢有行車天橋貫穿的大廈。路政署邀請到三位曾經參與這項工程的同事與大家回味當年。

     

    短片

     

    時至今日,在規劃中九龍幹線時,路政署再次面對走線受油麻地停車場大廈、附近私人物業和社區設施限制的挑戰。為訂定走線和安排重置受工程影響的公共設施,路政署舉辦了多場公眾參與活動,並就項目的影響、當區文化和附近設施的保育進行研究。最終現時的走線無需收回或遷拆任何私人物業,而受工程影響的油麻地分科診所(新翼)(包括母嬰健康院和美沙酮診所)、玉器小販市場及油麻地公共圖書館已原區重置,並開放予市民使用。同時,在1923年落成並已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前油麻地警署亦會原址保留。

     

    在鬧市中進行工程的挑戰

     

    中九龍幹線包括甘肅街地底一段長約400米的隧道,挖掘工作會影響一段加士居道天橋的地基,因此須拆卸油麻地停車場大廈,以重置該段加士居道天橋。

     

    加士居道天橋的交通絡繹不絕,平均每日有五萬多架次的車輛駛過。為了減少對市民造成不便,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期間,加士居道天橋會維持開放行車。這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為確保拆卸停車場大廈時不會影響到加士居道天橋的結構及行車安全,工程團隊在大廈內安裝臨時支撐,在天橋進出大廈的上方加設鋼製保護簷篷,並在大廈外牆設置棚架、防護網、防護柵等保護設施。

     

    為騰出空間興建一段新天橋接駁至現有的加士居道天橋,工程團隊會先拆卸停車場大廈7至12樓及北面大樓(靠近街市街)。在現有交通改道至新天橋後,第二階段拆卸工作隨即展開,包括拆卸餘下的停車場大廈南面大樓(靠近甘肅街)和長約300米的一段現有加士居道天橋,以及完成加士居道天橋的拆卸和重置工作。由於附近高樓林立,地底又佈滿地下公共設施管線(如水管、電纜等),建造空間非常狹窄。在施工期間,加士居道天橋、甘肅街、廟街、上海街一帶路面將如常開放,工程難度極具挑戰。為提升工程效率和施工安全及準繩度,路政署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技術,在電腦虛擬環境中模擬整個拆卸流程,提早了解和熟習過程中可能面對的挑戰。

     

    要在鬧市中進行大型拆卸及設施重置工程,同時在地底建造隧道,並且盡量不影響油麻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維持原有的社區生活配套,對工程團隊來說是個極為艱巨的任務。然而,展望將來,中九龍幹線的落成會為我們帶來更多機遇,除了可解決九龍中部現有東西行道路經常出現交通擠塞情況之外,還可以聯繫各區,建立更完善的交通網絡,配合香港的發展,工程團隊迎難而上,全力以赴。

     

    中九龍幹線連接油麻地和啟德,預計於2025年通車,屆時可節省約25分鐘行車時間。另外,中九龍幹線連同T2主幹路和將軍澳–藍田隧道組成六號幹線,連接西九龍和將軍澳,預計於2026年全面開通,屆時由油麻地交匯處前往將軍澳市中心只需約12分鐘,較現時大幅節省接近一小時,為市民帶來方便和快捷的出行體驗。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6月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第 58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