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房委會四工廈可作房屋發展
房屋委員會完成有關重建轄下工廠大廈作公營房屋用途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六幢工廠大廈中,有四幅用地技術上可作房屋發展。
房委會轄下有六幢工廠大廈,分別是位於九龍灣的業安工廠大廈、火炭的穗輝工廠大廈、長沙灣的宏昌工廠大廈、葵涌的葵安工廠大廈和晉昇工廠大廈、屯門的開泰工廠大廈。
行政長官在2019年施政報告中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轄下工廠大廈作公營房屋用途,房委會已完成相關研究。
根據初步評估,業安工廠大廈、穗輝工廠大廈和宏昌工廠大廈三幅用地可在2031年提供合共約4,200個單位,房委會將展開把用地改劃為住宅用途的程序。
葵安工廠大廈用地則可提供約600個單位,但由於葵涌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現受司法覆核個案影響,因此該項目的改劃程序會在有關個案審結後才展開。
至於開泰工廠大廈和晉昇工廠大廈兩幅用地,鑑於存在嚴重的噪音、空氣質素和氣味問題,而目前未能透過緩解措施有效處理,因此在當區環境並未顯著改善前,現階段作房屋發展並不可行。
房委會表示,轄下策劃小組委員會在上月23日會議通過有關研究結果,並同意在進行改劃用地期間,同時清空業安工廠大廈、穗輝工廠大廈、宏昌工廠大廈和葵安工廠大廈的租戶,然後拆卸有關建築物。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今日在會議上通過為上述四幢工廠大廈受影響租戶提供的清空方案。
截至3月底,該四幢工廠大廈共涉及903份租約、1,185張暫准證和一份商鋪租約,房委會將個別通知受影響租戶清拆安排的詳情。
-
機電署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佳績
機電工程署一直積極應用創新科技提升服務質素,確保機電及能源科技以安全、可靠、經濟及環保的方式得以善用,令市民的生活質素持續提升。我很高興與大家分享,機電署在今年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取佳績,一舉摘下四個金獎及四個銀獎。今次,我邀請獲獎團隊介紹其中兩個得獎的發明項目。
發明界年度盛事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是全球發明界的年度盛事之一。疫情下,國際專家評審團首次以視像方式,就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600項發明品和項目進行評審。今年,香港代表團表現卓越。行政長官日前亦出席嘉許禮,祝賀各位得獎者。機電署工作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很高興機電署團隊能夠擠身得獎行列,多項研發成果獲國際肯定。
智能自動梯實時監測系統
今次為大家介紹的其中一項得獎發明,是榮獲金獎的智能自動梯實時監測系統,由機電署連同業界、初創公司及大學一起研發。機電署高級工程師(一般法例)區子威說,我們幾乎每天都會使用自動梯,確保其安全運作尤其重要,這套新研發的系統,應用了光纖傳感技術及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實時監測自動梯的運作,更以三維掃描打印技術,優化自動梯機件的設計。
遇障礙物會發出警報訊號
他介紹說,透過監測自動梯上梳齒板的震動和光纖傳感技術,系統可以檢測到自動梯上是否有障礙物。遇有障礙物「卡住」自動梯,系統會發出警報訊號,同時透過手機應用程式通知管理人員,以盡快把障礙物清除,減少「炒梯」事故。這系統亦會計算自動梯的人流,方便維修人員知道自動梯的用量,從而知道哪個部件損耗會較多,及早採取預防性維修,減少事故發生。
結合三維打印技術
另外,獲獎團隊採用尼龍物料,結合最新的射流熔融(Multi Jet Fusion)三維打印技術,改良傳統自動梯梳齒板的設計。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吳駿博士稱,尼龍製成的梳齒板屬於塑膠物料,韌性好,反而傳統的鋁合金梳齒板,雖然硬度較強,但被硬物「卡住」時,鋁合金的齒位相對較易斷裂彈出。團隊亦把梳齒板覆蓋面延伸多五毫米,使其與自動梯梯級的空隙減少,以更有效地阻擋硬物「卡」進自動梯內。
測試成績理想
現時整套系統安裝在八條自動梯作實地測試,包括戶外有蓋行人道、政府綜合大樓及大型商場內,測試成績理想。機電署亦把系統推廣到機場管理局、港鐵公司及政府不同場地應用,而職訓局亦有意應用有關發明作教學用途。
空氣過濾器2.0
另一項為大家介紹的得獎發明,為機電署研發的「空氣過濾器2.0」,是用於中央冷氣系統的節能空氣過濾技術,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銀獎。
加入可活動裝置
機電署項目主任(創新)葉劍明介紹說,「空氣過濾器2.0」結合了兩種先進技術。第一,是按需要的開關機制。傳統的空氣過濾器是固定裝置,空氣必須經過濾器過濾後送出。然而,「空氣過濾器2.0」加入可活動裝置,當它監測到室內空氣質素良好時,過濾器會自動敞開,騰出空間,讓空氣無須經過濾器而直接送出。由於空氣遇到的阻力減少,風機可以較小的風力運作,耗電量亦會降低。情況就如我們摘下口罩時,可以用較少氣力來呼吸一樣。
引進聲波技術
「空氣過濾器2.0」引入的第二種先進技術,是能夠提高過濾效率的聲波技術。有關技術把聲波射進過濾物質內,當氣流中的懸浮粒子穿過過濾器時,聲波會令懸浮粒子震動的幅度擴大,令它們更容易被過濾物質抓住,提高過濾效率。
節省20%至30%耗電量
葉劍明說,「空氣過濾器2.0」已經成功進行測試,成績理想。與傳統的空氣過濾器相比,可以節省20%至30%的耗電量,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利用創新科技發放事故警報,以及作出預測性維修保養,已經成為機電業界的新方向。同樣,節能在任何時候都是重要的,亦是香港持續減低碳排放至關鍵的方法。我期望透過機電署同事等的分享,能鼓勵更多部門繼續以靈活創新的思維,應用新科技以優化服務和支持智慧城市發展。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5月2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特首主持消防處宿舍竣工儀式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主持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已婚人員宿舍竣工儀式,並參觀宿舍單位。
項目由3,726個組裝合成元件組成,是全港首個採用混凝土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的多層建築項目。
林鄭月娥致辭時表示,組裝合成建築法可縮短約三至五成施工時間,減少約一成建築成本,且生產力、質量、環保和安全等表現更好,政府會繼續鼓勵業界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希望在各類公營和私人發展項目更廣泛應用這項創新技術。
她指出,項目圑隊有很多青年人,體現建造業近年推動「建造業2.0」,以創新、專業化及年青化為方針,提升業界承載力和可持續性。
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已婚人員宿舍包括五幢16至17層高的樓宇,提供648個三房單位,是政府試行推展組裝合成建築法的先導項目之一。
本港現有逾60個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的項目。
-
座落啟德前跑道 空中花園今開放
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位於啟德前跑道的啟德空中花園今日起開放,成為啟德發展區內嶄新地標。
啟德空中花園全長約1.4公里,佔地約兩公頃,是全港首個建於波浪形隔音屏障上的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北連未來的都會公園,南接啟德郵輪碼頭、啟德跑道公園、日後的旅遊中樞發展項目,以及將來位於花園兩旁的發展項目和前跑道兩旁的海濱長廊。
花園以航空為設計主題,讓市民重拾昔日啟德機場情懷。園內種植超過80種樹木和灌木,其中園景廊分春、夏、秋、冬四區,突顯本地植物多樣性。
空中花園又建有三個架空廣場,分別為花園廣場、草地廣場和噴泉廣場,各具特色。另外,花園南面的地面廣場設有露天劇場可供休閒娛樂。
由今日起至11月底,市民可透過「期間限定」的三維擴增實境在「打卡位」以手機拍攝有趣照片,提升遊樂體驗。
-
保障分間單位租戶免被濫收水費
《2021年水務設施(水務設施規例)(修訂)條例》近日獲通過,規定水務署註冊用戶只可向其處所佔用人收回繳交予該署的水費。水務署表示,修訂旨在加強保障分間樓宇單位租戶免被濫收水費。
水務署鼓勵市民就不良業主向分間樓宇單位租戶濫收水費作出舉報,該署客戶服務熱線2824 5000已提供有關選項。根據經修訂的規例,業主向其租戶收取的費用超過繳交該署的水費即屬違法,最高可處罰款一萬元。
為避免收回水費時發生爭議,分間樓宇單位業主應與租戶協定合適的水費分攤方法。業主或租戶可考慮向水務署申請為分間樓宇單位安裝獨立水錶,以便租戶按其用水量繳交水費。
水務署已推出專頁,為分間樓宇單位的業主和租戶提供避免濫收水費的實用資訊。部門會繼續巡查分間樓宇單位,調查有否濫收水費,若有足夠證據會提出檢控。
-
新一期綠置居下周五接受申請
新一期綠置居計劃下周五接受申請,表格明日起派發,合資格人士可申請購買鑽石山啟鑽苑、柴灣蝶翠苑和青衣青富苑的綠置居單位,又或租者置其屋計劃下的屋邨回收單位。
發售的單位包括2,112個鑽石山啟鑽苑單位、525個柴灣蝶翠苑及青衣青富苑單位、約800個租者置其屋計劃回收單位。
啟鑽苑為新建綠置居發展項目,實用面積約17.1平方米至約44.7平方米,售價約118萬元至約385萬元,較評定市值折減50%。以實用面積計,平均售價為每平方米79,500元。
蝶翠苑和青富苑為未售出或因買賣協議撤銷而收回的綠置居單位,售價按評定市值折減50%。
至於租者置其屋計劃回收單位,將沿用出售該計劃單位予現租戶的現行機制定價。截至今年1月,39個租者置其屋屋邨中所有未售單位的定價介乎約14萬元至126萬元。回收單位的最終售價取決於銷售計劃所推售的單位。
售樓簡介明日起在房委會的綠置居售樓處、樂富房委會客户服務中心、房委會轄下各屋邨辦事處和分區租約事務管理處、房屋協會轄下各出租屋邨辦事處,以及民政事務總署的民政諮詢中心派發,也可從網頁下載。
在選樓開始前至少七天,售樓說明書和價單可供公眾索取,並上載至綠置居網頁。
綠置居攪珠預計7至8月舉行,合資格申請者9至10月會按申請類別的優先次序獲邀選樓。
-
運輸署驗車大樓逐步啟用
運輸署宣布,九龍灣驗車中心除類型評定外的各項服務本月31日起遷往青衣運輸署車輛檢驗綜合大樓一樓,為出租汽車、的士、公共小巴和超過16公噸貨車提供年度檢查服務。
至於類型評定組,則於下月21日遷往該驗車大樓1M樓層。
驗車大樓位於青衣西草灣路18號,上月起分階段啟用,以重置新九龍灣驗車中心、九龍灣驗車中心和土瓜灣驗車中心,其中新九龍灣驗車中心上月1日已遷往青衣驗車大樓地下。
運輸署會在驗車大樓一樓啟用後開放往返青衣及區內的指定道路,讓公共小巴無須許可證行駛,方便受檢。然而,公共小巴只可行駛指定路線往返大樓驗車,該指定路線包括青荃路(經青衣北橋)、青衣北岸公路、長青公路、青衣西路和西草灣路。
署方提醒車主或其代理人應按照預約日期、時段及指定驗車線到達驗車大樓,並避免過早前往等候,以免造成交通阻塞。
若車主或其代理人預約時留有聯絡電話,會獲電話或短信提醒預約安排。
署方表示,驗車大樓二樓啟用日期會適時公布,大樓詳情可參閱網頁。
-
續引收回土地條例開拓房屋用地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有土地是破格舉措,發展局推行這項工作前花費大量時間篩選符合條件的土地和研究徵地理據。她認為既然工作已展開,政府會繼續運用這項法律手段,開拓更多房屋用地。
發展局日前宣布,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元朗和粉嶺三組地塊內的私人土地發展資助房屋。
林鄭月娥今日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被問及引用條例徵地的速度是否太慢。她回應說,解決土地問題要為長遠謀劃,開拓新的土地,而非只更改單幅土地的用途,此舉不但會引起享用原有用途的市民反對,而且最終也會面對沒有土地的結果。
她指出,本屆政府重視土地問題,惟每一屆政府在土地供應方面採取不同策略,效果也有別,不能單以快慢評估成效。
-
賣地機制公平公正
每年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後,政府會公布年度賣地表,列出下一個財政年度可供推售的住宅及商業用地,另外亦會每季預先公布來季的賣地計劃,為市場提供透明度及確定性。土地對香港住屋需求、社會和經濟發展攸關重要,賣地收益亦是政府其中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我們有責任確保以公平、公正和具競爭性的機制處理賣地事宜,善用土地資源。這次,我特別邀請地政總署副署長慕容漢,為大家介紹政府的賣地機制及流程。
公平、公正、具競投元素
地政總署1982年4月成立,專責掌管香港所有土地行政事務,涵蓋批地、撥地、估價和徵用土地等。在賣地方面,土地拍賣和公開招標都是慣常採用的賣地方式,雖然具體操作細節及流程不同,但同樣是公平、公正及具競投元素。今年3月,地政總署就以招標方式出售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首幅住宅用地,招標結果亦於4月公布。
以價高者得為原則
慕容漢說,以公開招標方式出售政府用地,流程相對簡單。地政總署會首先擬備賣地章程,詳細列出土地用途、發展參數、其他限制及要求,然後在憲報刊登投標方法及截標日期。有意競投人士可按賣地章程入標競投。在截標後,所有合資格的標書會呈交中央投標委員會考慮,若然出價達到或高於底價,會按價高者得原則盡快批出土地,一般可在數天內公布結果。在完成交易後,亦會不具名公布所有餘下標書的投標金額。
截標當天早上定出底價
在政府而言,賣地一直是隨行就市,在出售土地時會訂定底價要求,所有地皮必須達到底價才會出售。按現時機制,地政總署的估價小組會於截標當天的早上定出底價。評估時會以地皮的市場價值為基礎,並參考市場上土地物業成交及各項影響市況的因素,包括經濟環境、市場現況及對前景的看法、建築成本的最新變化等來釐定底價,估價可說是十分「貼市」。
土地價值源於發展帶來收益
慕容漢說,每幅土地的價值不盡相同,但都是源於地盤在發展後的樓面所帶來的收入,收益多與少則視乎地盤在城規要求、《建築物條例》及地契條款的規範下可容許的發展用途及發展規模,當中亦會因地盤的地理和環境因素如地點、附近的配套設施及基建等,以及物業市道的供求情況而異。有收入自然有成本,除地價的支出外,還有建築費用、利息支出和風險回報,在收支平衡的情況下,不難發現發展商預計收入越高,建築費用、利息支出和風險成本越低時,能夠承擔的地價支出會越高。
客觀、獨立、行之有效的賣地機制
聽過慕容漢的介紹,希望大家明白到,政府有一套客觀、獨立、行之有效的賣地機制,並一直嚴格遵守。我們會繼續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全方位覓地,以達致持續及穩定的土地供應。文中提及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首幅住宅用地上月成功推售,反映我們在推展新發展區工作方面的努力,儘管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但我相信只要繼續持之以恆、迎難而上,困擾香港多年的土地問題,定可逐步解決。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5月1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攜手抗疫 接種疫苗 助港復蘇
儘管疫情為香港帶來不少挑戰,政府持續紮實推動各項工程,目標是建設香港為宜居城市,提升市民享有更優質的生活。
優化海濱 共享空間
本屆政府其中一個建設宜居城市的重點是優化維港海濱,使它成為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及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資產,讓市民共享。政府預留65億元的專項撥款,和海濱事務委員會攜手推動13個重點項目。過去半年多的海濱發展可謂多姿多彩,去年10月至今已經有六段新海濱開放,分別位於西環、灣仔、啟德、荃灣。其中連接金鐘添馬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灣仔海濱長廊於5月7日進一步開放,為灣仔海濱增添一個可以飽覽維多利亞港的綠色空間。
在「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下,六公里的新海濱長廊已經完成,將長廊的總長度延伸至24公里。過往「斷截禾蟲」的海濱得以一段一段地連接起來。接通後的海濱,除了成為市民日與夜、平日和周末的消閒運動好去處外,更成為市民來往各地的熱門路徑。政府正馬不停蹄繼續籌備開通更多海濱長廊。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和西營盤東邊街北的休憩用地,將可望於今年上馬,冀早日為市民提供更多、有趣和便捷的海濱公共空間。
活力展現 躍動港島南
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宣布躍動港島南計劃,把南區打造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宜居、宜業及休閒玩樂的地區。發展局在今年2月成立躍動港島南辦事處,正先就黃竹坑、香港仔及鴨脷洲一帶擬備概念總綱計劃,提出主要概念和建議,並在過程中仔細考慮地區意見。相關決策局及部門會一同推展,以落實計劃。
政府會採取地方營造手法美化公共空間和市容,例如改善香葉道一帶的休憩空間和研究活化涌尾明渠,創造促進互動的公共空間,並加強沿河及與周邊的聯繫。在深灣及布廠灣一帶的海濱,我們會考慮如何騰出一些空間以改善步行環境。香港仔這個社區沿避風塘而建,海濱長廊是市民日常運動和散步的好去處,政府會改善海濱的通達性。
與躍動港島南計劃相輔相成的海洋公園未來發展策略,亦會逐步落實,把海洋公園轉型為一個專注保育和教育、紮根自然並結合歷險與休閒元素的渡假勝地。與此同時,我們亦已就興建兩個碼頭的工程開展籌備工作。
香港仔避風塘的使用率已相當高,政府正着手研究擴大避風塘範圍、增加船隻停泊區及提供更多登岸設施的可行性。同時,我們準備以公私營合作方式在已修復的石澳石礦場發展水上運動中心,為愛好水上活動人士提供更佳設施,稍後會公開招標。
政府一直積極推動一地多用,已開始研究如何整合或重建黃竹坑區內一些現有設施,以善用土地資源,並照顧社區需要。躍動港島南計劃多元化,是建設宜居城市的重要一環。
奧運全民共賞 支持香港運動員
政府致力推動香港體育發展,並積極投入資源,增建更多體育設施。規模頗大,設施齊備,斥資319億元的啟德體育園現正進行底層結構、地庫及上層建築工程。整項工程預計於2023年完成,將提供多項國際級的體育設施。
談到啟德體育園這個旗艦項目,不期然想到香港運動員積極備戰東京奧運會。近年政府銳意支援精英運動員培訓,成果豐碩。香港健兒在多項國際賽事屢創佳績,目前已有27個項目取得東京奧運參賽資格。
奧運是世界最大型和最高水平的體壇盛事,舉世矚目,預計全球透過電視觀賞賽事的觀眾超過30億。考慮到疫情及本港廣播機構面對嚴峻的經營環境,政府本周宣布破例斥資購入東京奧運的電視播映權,並交由本地五間持有電視牌照的廣播機構播放,確保香港巿民可以通過電視免費看到東京奧運會廣泛的直播,特別是香港運動員參與的所有賽事。
政府購入東京奧運電視播映權,不單會凝聚廣大市民為香港運動員打氣,同時會提升市民對運動的興趣和體育風氣。
攜手抗疫 接種疫苗
在抗疫方面,政府繼續採取精準務實、果斷迅速的策略。當中措施包括要求全港外籍家庭傭工於本月15至30日期間接受第二次強制檢測,以及涉及變異病毒株的大廈居民須接受更頻密的檢測。隨着疫情漸趨穩定,市民生活大致回復正常,全港學校於本月24日起全面恢復半天面授課堂。在第一階段「疫苗氣泡」下的社交距離措施亦有序落實,有關措施會延續14天至本月26日,包括繼續維持適用於餐飲業務處所和表列處所的限制及規定,以及有關群組聚集和佩戴口罩的要求。
疫情趨穩之際,我們絕不能再讓它反彈,甚至把香港復蘇「拖後腿」。畢竟,接種疫苗才是目前防控疫情最有效和最徹底的措施。雖然今次的變種病毒個案暫未於社區廣泛爆發,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市民應積極主動及時接種疫苗,護己護人,為香港築起群體免疫屏障。
總結
要努力建設宜居城市,單靠幾個項目不足成事。政府會透過多管齊下,與時並進,以短、中、長期的措施處理土地房屋問題,改善本港營商環境及提高競爭力,投資於教育、醫療、福利,以及改善生活環境等,持續提升香港成為更宜居及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大都會。
安全和穩定是建設宜居城市的重要基石。去年6月30日起實施的《香港國安法》立竿見影,香港由亂到治,社會大致回復正常。繼去年制定《香港國安法》後,中央政府主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讓香港重回良政善治正軌。特區政府爭取本月底前盡快通過《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以便開展大量的選舉籌備工作。
此外,《2021年公職(參選及任職)(雜項修訂)條例草案》於本周獲立法會通過,並將於5月21日刊憲當日生效。根據該條例,區議員等公職人員將需要宣誓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落實及完善有關公職人員宣誓規定,正本清源,與《香港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相輔相成,對維護特區的憲制秩序、進一步確保「愛國者治港」具重大意義,有利「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香港長治久安。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5月1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政府收回三組土地發展資助房屋
發展局公布,將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在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上規劃作高密度房屋發展的三組地塊內的私人土地作資助房屋用途。三組地塊中,兩塊位於元朗、一塊位於粉嶺。
三組地塊涉及12,300平方米私人土地,連同鄰近約3,500平方米政府土地,預計可提供約1,600個單位。政府會盡快完成收回土地程序,地政總署已開始進行清拆前登記,並即日起停止接受涉及該三組地塊的地契修訂和換地新申請。
發展局表示,土地供應是現屆政府施政重點,在2019至20以及2020至21兩個年度,當局共收回約90公頃土地,遠多於前五年收回的20公頃。展望將來,預計約700公頃土地會於2021至22年度起陸續收回。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下一頁
- 第 60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