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3月批出22份建築圖則

    屋宇署3月共批出22份建築圖則,港島十份、九龍四份、新界八份,包括12項住宅及商住發展、三項商業發展、兩項工廠及工業發展、五項社區服務發展。

     

    獲准動工的建築工程項目11個,完成後可提供住宅樓面面積共147,096平方米,涉及單位2,659個;非住宅樓面面積45,550平方米。

     

    此外,該署接獲11個建築項目的上蓋工程動工通知。

     

    月內發出25份入伙紙,港島九份、九龍三份、新界13份,涉及住宅樓面面積111,690平方米,共1,964個單位;非住宅樓面面積則99,270平方米。

  • 發展局成立地理空間實驗室

    發展局公布,地理空間實驗室正式成立,提供平台讓政府通過不同活動接觸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以及應用程式開發者在內的初創公司,共同探索空間數據的價值和應用,開發具創意、利民便民的應用程式,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甯漢豪出席地理空間實驗室成立儀式暨網上研討會時表示,實驗室通過非政府機構的經驗和社區網絡,營造地理空間社區,鼓勵年輕一代、初創企業和創意人才善用空間數據,令日常生活更方便,也為企業帶來商機。

     

    空間數據辦事處總監蕭慧儀表示,實驗室以地理空間為主題,配備先進科技和培訓設施,從教育、體驗和實踐提升普羅大眾對空間數據的興趣,共同探索空間數據的價值和應用。

     

    實驗室位於觀塘創紀之城一期,經公開招標選出由東華三院營運,預計今年下半年向公眾開放,提供指導服務以支援空間數據的概念驗證項目,並舉辦比賽、工作坊、講座等活動。

     

    6月至8月期間,實驗室將舉辦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大使命名比賽,並為初創企業和學生安排地理空間技術網上講座。

  • 空置校舍用地報告更新

    規劃署宣布,經中央調配機制檢視的空置校舍用地報告已更新。為了善用空置校舍用地,該署會為教育局已確認不需作學校用途的空置校舍用地作出檢討,並訂立長遠土地用途。

     

    經檢視的236幅空置校舍用地中,183幅建議長遠保留作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26幅建議長遠作住宅用途,其中14幅建議作公營房屋發展,至於餘下27幅位於鄉村範圍的前新界村校空置用地則建議長遠保留作鄉村式發展、鄉郊用途、休憩用地用途等。

     

    44幅空置校舍用地座落於私人土地,一般由私人土地擁有人經參照適用的法定規劃用途及地契條款決定其發展。

     

    至於192幅座落於政府土地或即將交還的私人土地上的空置校舍用地,其中95幅已用作確定的長遠用途,59幅正積極籌劃以達致善用土地或有待進一步研究,另有38幅於有待落實長遠用途期間,可供非政府組織或社會企業申請以短期形式租用該等用地作社區、團體或非牟利用途。

     

    報告已上載至規劃署網頁,並存放於北角政府合署和沙田政府合署的規劃資料查詢處。公眾人士可聯絡有關用地的管理單位,查詢用地最新情況。

  • 建築署好媽媽

    今天是母親節,首先祝各位母親節快樂!今年母親節與往年一樣,大家都要在疫情下度過,希望大家保重身體,繼續做好防疫。今次,我特別邀請建築署一位在職媽咪,談談她平日的工作,也分享在疫情下照顧一對龍鳯胎的忙碌生活。

     

    引入創新科技及新建築技術

     

    劉佩玲1997年加入政府,擔任見習屋宇裝備工程師,現於建築署當高級屋宇裝備工程師,其中主要的工作,是把創新科技和新的建築技術引進工程項目,例如她參與興建的西九龍政府合署,就採用了多項創新的建築方法,包括以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讓建造團隊在虛擬環境中進行設計和建造工作,提升工程效率;應用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以空調設備為例,把冷凝設施分為多個模塊,先在工廠預製,然後運往工地接駁,既提升生產力和工地安全,亦大大縮短在工地安裝的時間,由三個月減至一個半月。

     

    應用可持續發展及智能建築設計

     

    另外,劉佩玲說,西九龍政府合署項目亦採用了多項可持續發展的建築技術,例如安裝太陽光照明裝置,以及特別設計的薄膜太陽能發電系統,即使在陰天的情況下也能發電,為大廈提供清潔能源,顯示建築署在採用環保及智能建築設計方面的決心。

     

    短時間內完成多個檢疫營舍

     

    在政府工作廿多年,劉佩玲印象最深刻的,可算是去年參與檢疫設施的設計與施工。她說,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建築署要在短時間內興建多個臨時檢疫營舍,當中最大的挑戰是施工期短,要與時間競賽。她與同事、其他部門同事、顧問、承建商等並肩作戰,一起工作至深夜,下班後,亦繼續與團隊溝通,解決各項問題,監測工程進度。她說,工程期間雖然辛苦,但感受到不論哪個崗位,大家上下一心,有着共同為香港抗疫的精神,非常可貴,故很榮幸能參與這個項目。

     

    龍鳳胎媽媽不易做

     

    劉佩玲除了是一位能幹的工程師,也是一對龍鳳胎的母親。她笑言,想起懷孕初期知道是龍鳳胎時,既驚又喜,其後這對寶貝較預產期早了六星期出生,令她又擔心起來,「當時只希望他們能健康成長!」如今二人已長得比媽媽高。

     

    在疫情下,她一對已步入初中階段的龍鳳胎亦要在家中上網學習。當他們遇到功課難題時,下班回家的劉佩玲要立即化身老師,她笑稱就像打兩份工,可謂忙過不停。由於工作時間一向較長,劉佩玲也擔心會否忽略孩子的需要,因此以往每逢假期,她都選擇與家人到外地旅遊,希望24小時與孩子相處。現在因應疫情不能外遊,所以會多到郊外踏單車、遠足等。

     

    子女按喜好選擇活動和學校

     

    劉佩玲説,由於兩姐弟性格截然不同,一個喜歡機械的事物,另一個喜愛大自然和動物,為了讓他們快樂成長,揀選課外活動和學校時,也讓他們按自己的喜好選擇。對子女的期望,她自言不是催谷型,最重要是他們健康成長,充滿正能量,能夠迎難而上,做正直的人及回饋社會。

     

    分享過劉佩玲的故事,我希望市民更加了解部門同事的工作。為應對抗疫工作的需要,政府要在短時間內增建檢疫營舍,發展局工務部門,如劉佩玲和許多同事,付出了時間和精神,同時亦要扛起照顧家庭的責任,我希望藉着母親節,向各位表達謝意和關懷。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5月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張建宗籲市民接種疫苗

    今天是母親節,讓我祝全港偉大的母親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家庭幸福!我亦想提醒大家在慶祝母親節之餘,要遵守社交距離措施。

     

    戰勝疫情是全港社會的頭等大事,也是政府當務之急。對於涉及變種病毒株的感染源頭不明本地個案,政府果斷、快速地採取嚴厲措施應對,務求以最短時間切斷社區傳播鏈,以免疫情一旦大規模爆發,整體社會要承受沉重後果。

     

    各方配合外傭強檢

     

    為審慎起見,政府於4月30日要求全港所有尚未完成接種疫苗的外籍家庭傭工於5月9日﹙今日﹚或之前接受強制檢測。有關決定完全基於公共衞生考慮,並經過詳細風險評估,當中的考慮因素包括外傭的工作性質主要為照顧家庭成員,包括長者及兒童等,與強制檢測亦同樣適用的安老院舍、殘疾人士院舍及護養院的員工一致。

     

    因應檢測需求在短時間內大增,政府已於全港各區增設超過20個流動採樣站,並延長多個流動採樣站的服務日期及時間。於5月1日至7日期間,全港社區檢測中心和流動採樣站已為超過28萬名外傭採樣,另外超過50,000名外傭已預約於5月8日至9日在檢測中心接受檢測。我在此感謝外傭和僱主們配合強制檢測要求,同心抗疫,並呼籲尚未接受檢測的外傭盡快於今日內接受檢測,善用各社區檢測中心及流動採樣站的免費服務。

     

    疫苗接種 刻不容緩

     

    免費疫苗接種計劃現正在香港全面展開。接種疫苗是克服疫情,走出困局的關鍵,也是全球的共識。事實上,不少國家竭力爭取足夠疫苗以遏止疫情,但卻面對不少困難。反觀香港則有足夠的疫苗滿足整體人口的需求,但接種的進度卻未如人意,有些人漫不經心,也有不少人持觀望態度,我一再呼籲仍未接種疫苗的市民盡早接種。 有市民擔心自己未必適合接種或疫苗有副作用。一般而言,疫苗的常見副作用通常輕微和暫時,例如輕微發燒、接種部位紅腫或疼痛等。若是因自身健康問題而有疑問,可以先諮詢家庭醫生或主診醫生的意見,再決定是否接種疫苗。

     

    疫苗接種計劃自2月26日展開,直至昨日(5月8日)已是第72日,政府已為市民接種共約1,704,400劑疫苗,當中約648,900名市民已接種第二劑疫苗。

     

    多管齊下 增過渡性住屋

     

    全力抗疫之外,在改善基層生活方面,政府通過推動民、商、官三方協作,制訂不同支援弱勢社群的政策措施,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是其中一項。

     

    政府非常重視如何紓緩居住環境惡劣和已長時間輪候公共租住房屋家庭的壓力。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可在政府長遠房屋政策及措施以外,有效靈活運用社區資源,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適切居所。

     

    進展理想 達標在望

     

    行政長官於2019年施政報告公布,在三年內(2020至21年到2022至23年)提供10,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目標。為進一步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政府其後將目標提升至15,000個單位。要如期達成目標並不容易,必須靠社會各方繼續同心協力。經政府的努力,以及非政府機構、有心業主的大力支持,我們現與目標只有一步之遙。

     

    錦田江夏圍動土 項目惠及6,000人

     

    截至今年(2021年)4月,我們已覓得可在2023年提供約14,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土地,當中超過1,100個單位已完成、另外約2,400個單位正動工興建並預計於2021年至2022年落成。其中土瓜灣宋皇臺道項目的110個單位更已在上月成功取得入伙紙,將惠及超過220個居於不適切居所的人士。這位於市區的項目十分受歡迎,營運機構已收到超過700份申請,超額六倍多。此外,元朗錦田江夏圍項目亦於今年3月29日舉行了動土儀式,這個目前全港最大規模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將為超過6,000人帶來溫暖的家和希望。

     

    八鄉七星崗項目 2023年落成

     

    為支援過渡性房屋項目,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於去年(2020年)3月通過撥款50億元,成立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其後立法會於今年4月28日再通過向資助計劃額外注資33億元。資助計劃自去年6月推出以來,至今已批出13個過渡性房屋項目(註1),涉及約38.6億元資助額。其中於上月(4月)批出的元朗八鄉錦田七星崗過渡性房屋項目更在設計上引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理念,當中包括無貧窮、零飢餓、良好健康與福祉、清潔飲水和衞生設施、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氣候行動等目標。項目計劃於2023年第一季落成,可提供約900個單位,惠及超過2,000人。

     

    民商官協作 助基層解困

     

    過渡性房屋進展良好,全賴民、商、官多方合作的良好結合。香港不少人日夜拼搏,求的不外乎一個安樂窩。以南昌街的過渡性房屋為例,有個案受助人就曾訴說,過往因為居所狹小,家人未能同枱食飯。入住過渡性房屋後,終於可聚首晚餐,感動盡在不言中。而過渡性房屋租金較相宜,令入住家庭財政較寬裕,加上營運機構提供社區為本的家庭支援服務,大大減輕媽媽照顧家庭和情緒的壓力,令一家人重拾家的感覺。

     

    創新意念:酒店賓館作過渡性房屋

     

    扶貧委員會已批准從關愛基金撥款9,500萬元,推行先導計劃,透過非政府機構使用合適和入住率偏低的酒店及賓館房間作過渡性房屋之用,預計可提供約8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受惠住戶的資格和租金水平,和其他過渡性房屋項目沒有分別。非政府機構亦可按個別項目的服務特色,自行訂定個別項目申請對象的細節準則。非政府機構釐定的租金必須是住戶可負擔的水平及低於同區住屋的巿值租金,而其上限亦不可超過現行公共租住房屋相應家庭類別入息限額的40%。先導計劃既可令業界在目前訪港旅遊業低迷之際暫獲紓緩,亦可於短時間內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減輕低收入家庭的住屋壓力,實在是一舉兩得,甚有創意的雙贏計劃。計劃自今年4月1日開始接受報名,至今已收到超過150間酒店和賓館的登記申請,反應十分踴躍。我們正盡快處理有關申請,並上載於有興趣參與先導計劃的酒店和賓館的名冊中,以供非政府機構從名冊中選擇合適的合作酒店或賓館。

     

    總的來說,雖然我們距離達15,000個單位的目標不遠,但要長遠解決房屋供應問題,必須要覓地建屋,才是解決供求失衡問題的治本之道。特區政府會多管齊下,透過短、中、長期的措施增加土地供應,匯聚民、商、官的力量,以及社會各界的全力支持,竭力為市民提供適切居所。

     

    註: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包括:元朗錦田江夏圍、紅磡漆咸道北、葵涌業成街、元朗東頭、荃灣海興路、荃灣象山邨前荃灣信義小學校舍、觀塘鴻圖道86號大偉工業大廈、葵涌油麻磡路、前救世軍三聖邨劉伍英學校校舍、彩虹彩興路、元朗八鄉錦田七星崗、大埔船灣黃魚灘和長沙灣長順街。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5月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種電採電 邁向碳中和

    政府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採電學社計劃為有關措施之一,學校及非政府福利機構可獲免費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並獲協助參加上網電價計劃。

     

    採電學社計劃2019年3月推出,外界反應踴躍,機電工程署接獲申請逾500份,超過九成來自學校。

     

    該署屋宇裝備工程師李恒敏表示,不少學校和非政府福利機構希望善用天台安裝太陽能板,礙於財政或技術問題,往往未能實行。

     

    按照該支援計劃,署方為非官立和非牟利學校及獲社會福利署津助的非政府福利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進行實地視察和技術評估、擬定太陽能發電系統設計、採購和安裝設備、進行系統測試等。

     

    此外,署方協助學校或機構申請參加兩間電力公司的上網電價計劃。由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以至申請參加上網電價計劃,所涉開支均由採電學社支付。

     

    系統高效 設計環保

     

    太陽能發電系統設備包含不同綠色元素,所用高效能太陽能板反射率低,並向南傾斜14度,以收集更多日光。

     

    承托太陽能板的鋁支架耐用而易於維修,更可循環再用。底座則以環保磚石代替混凝土,既為支架增加重量,也不會破壞天台的防水結構。

     

    李恒敏說,系統的發電容量約為十千瓦,每年平均產電量約為9,000度電。

     

    「學校可把上網電價的收入用於維修保養系統,若有餘額,更可為學生舉辦環保活動。」

     

    計劃周全 校方肯定

     

    採用太陽能發電系統,將運作原理和低碳生活理念融入教學,成為不少學校推動環保的方向。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去年6月完成安裝工程,在天台太陽能板旁擺放盆栽,並有環保物料製成的長椅,猶如舒適的公園,供師生享用。

     

    總校長劉筱玲表示,該計劃設計周全,機電工程署安排合宜。

     

    「無論採電或學生學習方面,我們不必花費,所獲益處卻不少。有了太陽能公園,學生可獲實際體驗。」

     

    成效可喜 再接再厲

     

    機電工程署已為約170間學校和非政府福利機構完成安裝工程,預計每年可產生約153萬度電。

     

    除採用公園式設計外,署方也按學校喜好和實際環境,以太陽能板砌出心形圖案、學校英文簡稱等,各顯特色。

     

    該計劃新一輪申請7月30日截止,詳情可瀏覽機電工程署網頁。

  • 灣仔海濱長廊進一步開放

    發展局表示,連接金鐘添馬和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灣仔海濱長廊今日進一步開放,為灣仔海濱增添一個可飽覽維多利亞港景色,且充滿童趣的綠色空間。

     

    海濱長廊建於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的新填海土地上,屬65億元優化海濱專項撥款下推行的13個工程項目之一。

     

    當局指,項目以「先駁通,再優化」的理念發展,約560米長、約六米闊的臨海路段2019年10月率先開放,貫通中環和灣仔海濱,造就目前全港最長的5.5公里維港海濱長廊。

     

    新開放的空間面積約7,800平方米,以草地為主,並設置多款涼亭、桌椅和觀景小丘,讓遊人閒坐歇息,欣賞遼闊的維港景致。

     

    近添馬公園一端則設有以童樂園為主題的活動區,其園境設計、高低起伏的草坪,配以色彩鮮艷的渠桶,在鬧市中營造出天然風格的自由活動空間,有別於一般以硬件設備為主的兒童遊樂場。

     

    此外,海濱長廊設有藝術家創作的新裝置,並增添不少可持續元素,包括風力發電照明系統、沿散步小徑裝設的太陽能路燈,以及利用在颱風中倒塌樹木建造的公共藝術座椅,令場地設施既實用美觀,也具環保意義。

     

    發展局說,除原有的三個出入口外,今日開放的空間新增三個出入口,以提升海濱暢達性。

     

    土木工程拓展署正興建橫跨龍和道和中環灣仔繞道出口的園景平台,落成後將進一步提升灣仔內陸和海濱的暢達度。署方並正籌備落實港島北岸行人及單車共融通道,可望於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開始推行有關計劃。

  • 政府擬周五撤愛爾蘭英國禁飛令

    考慮到愛爾蘭和英國的疫情已趨平穩,而且疫苗接種率比較理想,如果本地和當地疫情未有重大轉變,政府將於周五撤銷從當地登機來港的限制,航班可以恢復,並容許當地香港居民登機回港。

     

    政府表示,回港人士須遵守最嚴格的強制檢疫和檢測安排。他們要取得起飛前72小時採樣進行的2019冠狀病毒病檢測陰性結果,並持有預訂21晚指定檢疫酒店房間的確認書才可登機。

     

    抵港後,他們須在機場接受檢測並取得陰性結果,然後在指定檢疫酒店進行21天強制檢疫,期間接受最少三次檢測,完成強制檢疫後仍須在抵港後第26天接受強制檢測。

     

    考慮到現時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巴西和南非這些極高風險地區的疫情仍然不穩,當局繼續禁止所有曾逗留當地的人士從任何地方登機來港。

  • 無人船系統自動監測水塘水質

    水塘存水是香港一個重要的食水資源,水務署會定期在水塘進行水質監測和抽取樣本,以掌握水質的變化,令濾水廠更有效控制食水處理,確保食水安全。為進一步加強監測,水務署近年引入嶄新的無人船系統,在水塘進行自動水質監測及取樣,透過應用創新科技,提升工作效率。今次,我邀請水務署的同事介紹詳情。

     

    加強應變能力

     

    香港現時有17個水塘儲水,水塘水質有時會受自然環境或突發事件影響,如受天氣影響令水藻過度生長等,導致水質出現變化。水務署無人船「船隊」,主要在香港面積最大的水塘---船灣淡水湖進行水質監測,以及時掌握水質情況,遇有緊急事故,可以即時作出應變。

     

    配置水質分析裝置

     

    水務署水務化驗師鄧浩維說,無人船系統由一個基站電腦及四艘電動無人船組成。每艘無人船均配置了水質分析裝置,可監測溫度、導電率、混濁度、溶解氧、酸鹼值、葉綠素-a及藍綠藻;船艙設有取樣裝置,連接船底的水管,直接把水抽進取樣箱內。船上亦配備衞星導航接收器,並設有自動避障系統,可以在航行時避開障礙物。

     

    自動按照預設航道航行

     

    鄧浩維說,他們透過基站電腦,可遠距離控制無人船自動按預設的航道航行,並在指定位置上,進行水質監測和取樣。收集到的水質數據,可即時傳送至基站電腦進行分析,快速製成水塘表面水質數據分布圖,顯示水質變化較大的區域,提示作出適當的跟進。

     

    可連續航行11至14公里

     

    四艘無人船可在一天內監測面積達12平方公里的船灣淡水湖的不同部分,並記錄水塘表面水質的分布及變化。船上的電池大約可連續運作三至四小時,換算成距離的話,即約11至14公里。不過,鄧浩維說,無人船實際最長的工作時間及距離,視乎多項因數,如水質監測工作的設定、當天的風向及風力等。根據恆常及無人船水質監測數據,船灣淡水湖的水質維持穩定及滿意。

     

    無人船優點多

     

    與傳統船隻監測水質比較,無人船系統有多項優點,例如可由一般技術人員操作,傳統船隻則需由持牌船員駕駛;無人船船身較小,可前往水塘較狹窄或淺水的位置,並可同時覆蓋多個監測點,工作效率較高;亦可結合水塘地形製作水質圖像報告,以更容易掌握水質數據的分布和趨勢;而整套無人船系統易於調動和運輸,遇上緊急水質事故,可調配到不同水塘工作。另外,無人船採用可再生能源推動。水務署特別在無人船儲存室外,安裝太陽能板發電系統,產生的電能可供無人船使用。

     

    計劃擴至其他水塘

     

    展望未來,鄧浩維說,水務署計劃利用無人船在其他水塘監測水質和取樣,如萬宜水庫,並繼續嘗試提升系統的智能,令無人船可根據實時水質數據,例如當發現水塘某位置的葉綠素讀數較高時,自動提升監測點的密度,以收集更多數據及抽取水樣本,讓工作人員就水藻的數量及品種作更詳細分析。

     

    創新科技發展是世界大潮流,我樂見各部門近年敢於創新,之前在「局長隨筆」亦曾為大家介紹,例如利用機械狗提升斜坡安全管理;以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突破平面圖像和時空限制,提升工程規劃和設計;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令建造過程更快捷和安全;開發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建設智慧城市;引入先進環保填海技術等。我相信部門會繼續積極探索及應用創新科技,提升工作成效、增加生產力、改善質量。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5月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一手樓潛在供應升至九萬三伙

    運輸及房屋局表示,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樓潛在供應量為93,000個單位,較上季增加1,000伙。

     

    該局公布季度數據,截至3月底,現樓「貨尾」單位12,000個;興建中未售出單位56,000個;位處「熟地」可隨時動工單位25,000個。

     

    今年第一季施工量2,100個單位,較去年第四季200個大增逾九倍;季內有2,200個單位落成,按季減少近七成。

  • 政府停車場再凍結收費一年

    運輸署今日表示,考慮到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對經濟造成的衝擊,以及對停車場使用率的相關影響後,決定6月1日起再度凍結轄下11個政府公眾停車場收費一年。

     

    該署指,檢討收費時已考慮多項因素,包括鄰近私營公眾停車場收費水平、市民接受程度、政府停車場使用率等。

     

    11個停車場為堅尼地城停車場、林士街停車場、天星停車場、大會堂停車場、天后停車場、筲箕灣停車場、香港仔停車場、雙鳳街停車場、黃大仙公共運輸總站停車場、葵芳停車場和荃灣停車場。

  • 黃偉綸網誌談塱原自然生態公園

    在推展新發展區項目的同時,我們重視區內自然和環境保育,以為市民提供綠色和優質的生活空間。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是中長期多管齊下土地供應策略的重要一環,而計劃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興建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今次,我邀請土木工程拓展署和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同事,介紹保護及改善塱原生態環境的工程細節,而擔任是項工程顧問的長春社代表亦會分享保育塱原的建議。

     

    工程預計2023年完成

     

    塱原位於上水雙魚河及 石上河之間,是香港現時最大的連片淡水濕地,具有高生態價值。土拓署2019年年底展開工程,計劃把塱原核心地區約37公頃土地發展成自然生態公園,以保護和改善重要的生態環境,並補償因開發新發展區而造成的濕地損失,同時,署方藉工程優化該處環境,使之成為新發展區內主要的綠化空間。現時工程進展順利,預計2023年完成。

     

    維護和提高塱原生態價值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由土拓署興建,漁護署負責公園日後的管理。漁護署自然公園主任何景欣博士說,塱原擁有不同的生境,包括濕耕和乾耕農田、淺水池、稻米田、魚塘、沼澤等,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政府希望透過建設塱原自然生態公園,進一步維護和提高塱原濕地的生態價值,為不同生物提供更多覓食、棲息和繁殖的地方;同時希望保存傳統的耕作方式,達到農業及生態共融。工程期間,漁護署與土拓署緊密合作,就生境維護、復修和管理,以及公園的規劃和設計交換意見。

     

    公園分三個區域

     

    土拓署工程師周夏露說,公園將分為三個區域,包括佔地約21公頃的生態區、約11公頃的農業區及約五公頃的訪客區。生態區會透過種植指定農作物及生境管理,維持塱原的生物多樣性;農業區會讓農民以生態友善的模式耕作;訪客區會提供訪客設施,讓公眾了解及欣賞塱原濕地生態,提高市民對自然保育的意識。

     

    修復旱田和荒廢農田

     

    另外,土拓署會把部分旱田和荒廢的農地修復成濕地生境,讓整個塱原增加約八公頃的濕地。稻米田是禾花雀遷徙途中重要的休息站,去年年中,土拓署與長春社、香港觀鳥會及塱原農民合作,成功種植約十塊稻米田,並趕及在10月雀鳥遷徙季節前完成,讓雀鳥遷徙途中在塱原休息,並透過塱原農民的指導,修復了昔日的五塊水滋田,讓水滋及紅蟲在水滋田中繁殖,為雀鳥提供豐富的食物,結果吸引了很多雀鳥,特別是水鳥前來覓食。

     

    優化塱原耕種環境

     

    為配合未來塱原農地的灌溉需要,土拓署亦會改善塱原的灌溉水道,並建設一個淨化濕地,以沉澱、植物過濾及太陽照射殺菌的方式,改善公園的灌溉水質。公園內不同位置將設置儲物室,讓農戶放置簡單農具及器材。

     

    在自然環境中探索

     

    此外,為了讓市民在自然環境中探索淡水濕地、了解農作物和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公園的訪客區將設有木板步行道、觀鳥屋和戶外教室。土拓署亦會在公園附近興建訪客中心,提供舒適的空間讓公眾了解塱原在生態及農業方面的重要性。

     

    盡力保護自然環境

     

    周夏露表示,在興建塱原自然生態公園期間,土拓署需小心翼翼進行每項工序,避免使用大型機械,以保護塱原的自然環境,減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雖然這些挑戰增添了工程的難度,但當看到雀鳥在已復修的濕地中棲息及覓食,工程團隊的努力也是值得的。他特別感謝長春社擔任顧問,為這項工程提供不少寶貴意見。

     

    感謝長春社提供意見

     

    長春社保育經理許淑君分享說,難得塱原有一整片農耕淡水濕地,讓農友繼續耕作,所以期望在工程細節上,可以保持保育塱原的原則,把對生態的影響減至最低。工程期間,他們會提醒工程團隊特別注意生態價值較高的位置,避免工程車行走有關路段,又例如去年10月至12月是禾花雀來港的季節,長春社特別提醒工程範圍避開稻米田,以便禾花雀在田裡覓食。

     

    政府一直致力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適當平衡,以期在新市鎮提供一大片綠化空間,締造優質的生活環境。我同意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的工程需要配合保育原則,盡量減低對這片濕地的影響,因此我感謝各部門通力合作,並與環保組織緊密溝通,為更有效地達到自然保育的目標而作出努力。我期望公園盡快落成,讓大眾感受到我們致力保育的成果。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4月2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第 61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