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船灣大潭水塘群全年開放垂釣

    水務署下月1日展開放寬水塘釣魚期的先導計劃,容許持有效釣魚牌照人士今年全年在船灣淡水湖和大潭水塘群垂釣,後者涵蓋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

      

    為防止過度捕魚而影響水塘環境和水質,持水務署釣魚牌照的人士過往只可在每年9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的釣魚期內在水塘垂釣。

     

    鑑於市民對垂釣的興趣日增,而水塘屬熱門垂釣地點,水務署計劃在不影響食水供應和安全的前提下放寬釣魚期限制,讓持有效釣魚牌照人士可全年享受釣魚樂趣。

      

    水務署會通過先導計劃評估放寬釣魚期對水塘環境和水塘內魚類種類和數量的影響,並在計劃結束後檢視情況,以制訂長期實施方案。

      

    欲到水塘釣魚人士須先向水務署申請牌照,申請人須年滿13歲,牌照有效期三年,費用為33元。

  • 運輸署擴網上預約服務

    運輸署宣布,即日起網上預約服務擴至所有駕駛執照申請及四種車輛駕駛考試申請,可供預約的期間為十星期,「智方便」用戶也可在網上預約牌照事務處櫃位服務。

     

    市民可藉此預約到各牌照事務處櫃位辦理正式駕駛執照(新領)、暫准駕駛執照、學習駕駛執照、駕駛教師執照、免試簽發正式駕駛執照、臨時駕駛執照,並申請私家車、輕型貨車、電單車、機動三輪車的駕駛考試。

     

    申請人可在已預約時段內辦理一宗上述駕駛執照的申請;若申請人預約辦理駕駛考試申請,可同時遞交一宗屬同一申請人的學習駕駛執照申請。

     

    網上預約學習駕駛執照(商用車輛)、駕駛考試的櫃位申請服務只適用於香港牌照事務處和九龍牌照事務處,免試簽發正式駕駛執照、臨時駕駛執照申請則只可預約於香港牌照事務處辦理。

      

    各牌照事務處服務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下午5時。

  • 二維碼標籤計劃助公眾關注樹木

    全港樹木眾多,不論是街道兩旁,還是休憩公園,都見到不同種類的樹木。要令樹木健康成長,不單有賴樹木管理部門的全面風險評估和定期護養,市民的合作亦十分重要。我們現正展開二維條碼樹木標籤計劃,希望加深市民對樹木的認識,加強大家對樹木護養的關注,共同努力協助減低樹木倒塌的風險。今次,我邀請負責推展計劃的發展局同事、園境師和植物學家介紹計劃詳情。

     

    目前,全港約有170萬棵由政府負責恆常護養的樹木,其中約100萬棵位於人流車流高的地點。由於分布極廣,政府以綜合管理方式管理,由負責個別政府設施或土地的部門同時負責管理所屬範圍內的樹木,讓部門可以因應不同樹木的特點和所處位置,提供適切的日常護養。另一方面,位於私人土地上的樹木則由個別私人地段及物業業主負責護養。

     

    便利市民報告問題樹木

     

    發展局一直積極探索應用各項智慧科技管理樹木,以提升樹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成效,二維條碼樹木標籤便是其中一項新措施。發展局樹木管理主任陳婉雯介紹,有關計劃旨在通過使用二維條碼,便利市民匯報問題樹木,同時向公眾顯示更多樹木的知識,例如樹木的品種、屬於原生還是外來物種、樹木特徵、植物趣聞等。展示二維條碼標籤的工作已經展開,並會分階段完成。我們預計2022年初會首先為約20萬棵行人路旁樹木展示二維條碼標籤。

     

    樹牌高度配合行人視線

     

    負責相關工作的顧問公司代表、園境師陳元敬說,印有二維條碼的樹牌掛在樹上的高度,會配合行人的視線。樹牌印有樹木的基本資料,包括樹木的中英文名、學名等,而樹牌主要有兩項功能,第一,市民如發現有問題樹木,可向當局報告,如致電1823,由於樹牌上印有每棵樹獨有的編號,有助市民準確地說出樹木的位置;第二,可利用手機掃描樹牌上的二維條碼,登入樹木管理部門的網站,獲取更多有關樹木的資料。

     

    涉及位處人流較多的地點

     

    陳元敬說,二維條碼樹木標籤計劃覆蓋全港,涉及的樹木是位處人流較多的地點,例如大型交通樞紐的位置,包括港鐵站、渡輪碼頭外等。計劃首階段會製作約一萬個樹牌,分布全港各區,涉及約100個樹種。他說,香港人煙稠密,人與樹木的關係很密切,希望計劃能令市民更關心樹木。

     

    樹木資訊既科學又有趣

     

    負責搜集及撰寫樹木資料的中文大學胡秀英植物標本館館長劉大偉表示,該館能夠參與這項計劃,感到十分興奮,同事亦很投入搜集資料。編寫出來的樹木內容既科學,又有趣。他舉例說,香港有一種名叫秋楓的樹木,屬大戟科植物和原生品種,亦具生態價值,其中一棵在沙頭角荔枝窩生長的秋楓已有逾百年的歷史,被列為古樹名木。最有趣的資訊是秋楓的果實可釀酒,葉更可作香料來煮出一道名叫茄苳雞的菜式。

     

    社會與樹木和諧共存

     

    劉大偉說,市民只需掃描樹牌上的二維條碼,便可獲取更詳盡資訊,從多角度了解身邊的樹木品種。他盼望計劃讓市民對樹木多一份尊重和珍惜,達到社會與樹木和諧共存,這也是團隊編寫樹木資訊的目的。

     

    樹木是戶外環境不可或缺的部分,為我們提供休憩地方、緩和氣溫、改善空氣質素,並提升生物多樣性。今次,透過二維條碼樹木標籤計劃,我們希望將樹木護養的信息融入市民的生活中,培養大眾愛惜身邊的樹木,讓它們更茁壯健康地成長,令香港繼續是一個安全、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此外,土地供應是社會一直關心的問題。政府一直以多管齊下的策略,持續開拓土地,以滿足住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想借今次《局長隨筆》這個平台,宣傳一下早前我與多位同事、專家和持份者,參與製作的電視節目---「尋土覓地」,帶大家了解香港的土地問題。節目共20集,過去一星期已播出五集,歡迎大家按入發展局的專題影片網頁,重溫每集內容。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3月28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舊校翻新 樂居其中

    課堂結束,使命繼續。樂善堂小學2019年停辦,但校舍並未荒廢,辦學團體九龍樂善堂推行樂屋的項目,將它改建成過渡性社會房屋,讓51個基層家庭入住,改善居住環境。

     

    樂善堂小學於1949年創立,歷史痕跡隨處可見;勸勉學子仁、愛、勤、誠的校徽高懸牆上,一旁的石碑臚列當年贊助擴建校舍的善長姓名,建於同治13年的龍津石製匾額仍完好無缺。

     

    從育才到安置基層

     

    九龍樂善堂在改建期間特地保留校內多項歷史文物,以資紀念,並盡量維持原有結構。總幹事劉愛詩說,校舍的建築標準與近年落成的新校相去甚遠,負責團隊需因應每個房間的情況改裝,所幸校舍最大的優點是光線充足,課室和活動室多數設有大窗戶,空氣流通,適合改裝成寓所。

     

    至於採光不足的位置則改裝為洗衣房、圖書室、遊戲室和家庭輔導室等共享空間,地盡其利。

     

    基於人皆有適切居住空間的理念,樂屋住客人均居住面積最少70呎。學校26間課室和活動室改建成51個面積260呎至420呎的單位,供二至三人和四至五人家庭安居。

     

    為增設獨立浴室和廚房,負責團隊在喉管方面下過一番工夫,在學校有蓋操場添置水泵、水缸、水管等。而為免開放式廚房的油煙和浴室水氣彌漫,每個單位都安裝了通風口。

     

    考慮到入住的小孩需要玩樂空間,團隊保留了寬敞的籃球場,小孩可隨時呼朋引伴,追逐嬉戲。

     

    從陋室到舒適居所

     

    項目現已入伙,鄰里由互不相識到互相幫助,逐漸形成小社區,氣氛融洽。住戶石女士說起來不禁喜形於色。

     

    「街坊鄰里都很好,打開門,鄰居的小孩會進來玩。之前住在旺角,靠近後巷不說,樓下又有酒吧,衞生環境差,加上地方狹小,兒子不喜歡留在家,還亂發脾氣。去年12月初遷到這兒後,情況大為改善,地方舒適,空氣清新,最重要是球場就在樓下,我兒子最喜歡打籃球;他現在不再發脾氣了。」

     

    另一住戶黃女士也對現時的居住環境非常滿意。育有一子一女的她之前住在沙田下禾輋鐵皮屋,每天回家都要走上一段崎嶇山路,晚上想一家三口同桌共食也是奢望。

     

    「以前房子小,桌子打開後再無位置供三人同坐,我們只能輪流坐在桌前吃飯。這兒放置一張大桌後仍有空位,孩子可以自由活動,我們現在很開心。」

     

    入住樂屋的家庭需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居住環境惡劣或急需社區支援,二是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綜援家庭或收入低於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55%的家庭優先。

     

    樂屋的租期不少於兩年。由於反應踴躍,九龍樂善堂已推出另一個位於宋皇臺道及土瓜灣道的樂屋項目,提供110個單位,並計劃推出其他項目,不斷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

     

  • 民商官共建家園

    市民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而房屋短缺更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們在努力開拓土地興建房屋的同時,亦善用現有資源,在供應未到位前,利用短期閒置土地和房屋,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為輪候公屋多時、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市民,改善居住環境和生活。

     

    發展回顧

     

    2017年我們已着手推動社福機構籌劃過渡性房屋,協助基層市民。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在2018年6月成立,為善心業主及非政府機構牽線,結合民間、商界和政府力量,積極推動和促成不同組合的過渡性房屋。2019年的施政報告定下提供10,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目標,行政長官其後在2020年1月,宣布將相關目標提升至15,000個單位。

     

    由零開始 從未停步

     

    得到不少善心業主及相關政府部門支持,借出短期閒置土地作過渡性房屋項目。專責小組及負責的非政府機構,雖然未有一刻停步,但是在覓得土地至動工興建,其間需要完成法定程序和取得社區的支持。

     

    以其中兩個坐落新界的較大型過渡性房屋項目為例---錦田江夏圍及元朗東頭同心村。該兩個項目都需要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臨時規劃許可。在遞交相關申請之前,我們需要進行多項專業技術評估,包括環境影響評估,預計工程對附近噪音、空氣、水質及土地污染的影響,及將興建的住宅會否受到鄰近的道路和工業設施影響等;污水及雨水排放影響評估;供水影響評估;交通影響評估和視覺影響評估。我們亦需要就草擬的技術評估徵詢各相關政府部門的意見,以盡早解決發現的問題,加快日後審批。如果土地坐落在具生態價值地段,要再進行生態影響評估。然而大自然的生態,隨四季轉變,相關評估最長可達一年。

     

    城規會接獲我們的申請後,會公布相關申請,讓公眾提出意見,為期三星期,之後專業顧問會審視各方意見並作出回應。一般來說,城規會會在接獲申請後兩個月內作出審批。在城規會批出臨時性質的規劃許可,我們會即時向屋宇署呈交圖則,獲批准後隨即動工。

     

    最新進展

     

    過去數月我們有多個項目相繼動工,其中兩個位於政府用地的項目---深水埗欽州街及長沙灣英華街項目在過去兩周都舉行了動工儀式。

     

    欽州街及英華街項目同樣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以加快工程進度。承建商更引入香港科學園一間本地初創公司自家研發的兩項機器人技術,令工作流程更順暢、快速,以及提升工地安全。其中一個機械人的創作靈感來自電影製作所用的移動拍攝車,在原有的可自動駕駛的基本托盤,配上5G鏡頭及雷射掃描裝置,便可在安裝組裝合成組件前,掃描現場環境,在建築模擬技術平台製作立體模型,再逐步安裝組件,令安裝時更精準、省時,亦減省所需人手,這台機械人亦可代替真人進行實地檢測。另一個以遊戲機手掣操控的小型機械人,配以感應器後,可在工地巡邏,一旦工地出現危險事故,如起重機高度低於安全水平,會即時響起警號及發出警告,保障現場人士安全。

     

    屋宇署上周剛公布新批出的建築圖則,當中包括兩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分別為元朗東頭同心村提供約1,800個單位,以及錦田江夏圍提供約2,000個單位。江夏圍的建屋工程更已鐵定不日動工。

     

    另外,位於元朗八鄉七星崗及大埔黃魚灘的項目,合共提供約2,100伙過渡性房屋單位,昨日亦獲城規會批出臨時規劃許可。

     

    截至今年3月,我們已覓得足夠提供約14,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土地,預計多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在今明兩年會陸續完工入伙,包括土瓜灣宋皇臺道、葵涌業成街、前荃灣信義學校,還有上述的欽州街、英華街及江夏圍等項目。

     

    至於去年底着手籌備,將酒店/賓館用作過渡性房屋的先導計劃,我們會在下周舉行網上簡介會介紹計劃詳情,歡迎有興趣參與的酒店/賓館及非政府機構代表報名參與。

     

    任重道遠

     

    過渡性房屋除了提供安居硬件之外,我們亦邀請負責營運的機構完善軟件,例如為居民提供家庭支援、醫療服務、生涯規劃和工作配對等社會服務,亦鼓勵居民鄰里互助,加強鄰舍關係,締造和諧社區。

     

    居民口中的一句「生活得以改善」,就是我們永不停步的動力。在政府團隊努力推動、商界人士及非政府機構鼎力支持下,我們距離1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目標不遠矣。然而,這不是終點,而是覓地建屋,持續改善市民生活,這萬里征途的開始。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3月2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渠務署採新科技提升工程效率

    渠務署表示,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工程正分階段進行,沙田岩洞污水處理廠有望於2029年啟用。興建岩洞及連接隧道過程中,部門採用新科技力求精準,並提升效率。

     

    該署今日舉行簡報會,介紹各有關工程及科技應用事宜。配合政府長遠增加土地供應的策略,沙田污水處理廠會搬往岩洞,有關工地開拓及連接隧道工程已在2019年2月展開,主體岩洞建造工程預計今年中展開。

     

    興建岩洞及連接隧道方面,署方利用俗稱「珍寶」的智能化鑿岩台車爆破面鑽挖炸藥孔,以便安裝炸藥,進行爆破工序。以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工程為例,每個爆破面上約有200多個炸藥孔。

     

    工程人員通常會同時利用兩部「珍寶」在爆破面鑽孔,有關工序需時三至四小時。

     

    「珍寶」伸縮鑽臂上均裝有感應器,協助工程人員實時了解每個鑽孔的位置、方向和深度。操作員可即時於操控室對比原有爆破面設計,適時作出修正。

     

    工程團隊並自行研發機械人監察系統「岩洞探哥」,在爆破後率先進入隧道現場視察,提升工程效率。

     

    渠務署署長彭雅妮介紹該系統時指出,在傳統爆破方式興建的隧道工程中,爆石工會於爆破工序完成後進入隧道視察;現以「岩洞探哥」改當先頭部隊,爆破後進場測量,可減低工程人員面對的風險。

     

    此外,「岩洞探哥」可透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協助監測爆破現場的空氣質素,評估爆破後潛在落石風險,確保工程人員安全。

     

    該署表示,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工程整個項目預計在2031年完成。

  • 全新版香港出行易 提升用戶體驗

    運輸署今日推出全新版「香港出行易」流動應用程式,全新用戶介面提供個人化交通、公共運輸資訊,並附設更多實時到站資訊,便利市民出行和計劃行程,提升用戶體驗。

     

    全新版「香港出行易」可讓用戶自行設立捷徑,以便更快查閱所需交通、公共運輸資訊。用戶也可標記常用車站或停車場,方便查閱實時到站或車位空置資訊。

     

    程式也可根據用戶的位置提供最就近的車站位置、公共運輸服務路線、實時到站等資訊。九巴、龍運巴士實時到站資訊也可於程式內查閱。

     

    此外,運輸署於「香港出行易」和資料一線通進一步發放72條專線小巴路線的實時到站資訊。該署指,餘下約500條路線的實時到站資訊會分階段發放,以期在明年全面覆蓋所有專線小巴路線。

  • 行政長官視察觀塘市區重建項目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視察全新落成的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該項目下周五啟用,基座一樓和地面分別設有巴士和小巴總站,備有多個出入口連接商場和周邊街道,將是全港最大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

     

    新交匯處是市區重建局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內一項重要建設,林鄭月娥欣悉交匯處結合多項創新和智慧元素。巴士總站設有首個應用人車分隔概念的冷氣候車區、以人工智能操作的閘門控制系統,小巴總站則裝設由本地企業研發的智能通風裝置等,為乘客提供便利和更佳候車環境。為配合政府推動電動車政策,小巴總站將為小巴提供充電設施。

     

    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為市建局歷來最大項目,地盤面積超過50萬平方呎,涉及逾1,600個私人業權和3,000名居民,總發展成本數以百億計。重建範圍涵蓋不少公共服務設施,原有政府合署和健康院等需作適當重置安排,另月華街已有數十載的細葉榕也需遷移,過程殊不簡單。

     

    由於項目規模龐大,市建局採取規劃主導、小區為本方針,藉重建契機重新規劃區內交通路線、行人設施、綠化休憩空間等,締造更以人為本的社區,為居民帶來更大裨益。

     

    林鄭月娥說,她在發展局局長任內親自督導該重建項目,曾多次實地視察進度,包括在2011年5月某日半夜在現場視察細葉榕遷移,至今記憶猶新。

     

    她指,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歷時十多年,各期建設至今逐步落成,估計2029至2030年將全部完成,工作極為艱巨。此重建項目不但可改善舊區居民的生活環境,也把觀塘蛻變成更宜居宜業的地區,為起動九龍東計劃增添姿采。

     

    其後,林鄭月娥視察附近的新公務員學院選址,聽取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和建築署署長何永賢介紹項目設計。

     

    行政長官於2018年施政報告宣布,選定觀塘用地進行綜合發展項目,計劃興建高座和低座兩幢大樓,高座主要用於公務員學院和其他公務員設施,提供約15,000 平方米樓面面積,為培訓公務員提供更完備和多元化的設施;低座主要提供社會福利及地區設施,服務區內居民。

     

    綜合發展項目也會興建高架行人步道、公眾休憩空間和綠化平台,進一步改善區內行人暢達性。若項目明年獲批撥款,2026年年底可陸續完成。

  • 實施一地兩檢可釋放逾20公頃土地

    主席:

     

    我動議通過印載於議程內的議案,以期讓特區政府盡快與深圳市政府推動皇崗口岸重建工作,並在重建後的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安排。

     

    根據中央政府於2019年2月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建設的七個主要發展範疇之一,是要加快區內城市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此,保安局一直致力提升陸路口岸的通關能力和便利化,以促進人員、物資高效便捷流動。

     

    雖然自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全球以來,兩地的人流交往受到嚴重影響,但特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繼續保持緊密合作,以前瞻性的策略,持續推進提升港深兩地陸路口岸通關能力,並逐步落實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布局的措施,包括:

     

    (一)在2020年8月26日開始啟用蓮塘/香園圍口岸貨檢設施,推動和方便跨境貨車業以蓮塘/香園圍口岸作為連接粵東的貨檢口岸;以及

     

    (二)在2020年12月10日實施深圳灣口岸24小時貨檢通關。

     

    待冠狀病毒病的疫情穩定後,兩地政府將適時啟用蓮塘/香園圍口岸的旅檢服務,並會準備在深圳灣口岸及蓮塘/香園圍口岸全面推行24小時通關服務。

     

    在完善陸路口岸方面,特區政府其中一個重點目標,是與深圳市政府共同推動皇崗口岸重建工作,並在重建後的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安排。特區政府於2019年年中已經就皇崗口岸重建以及實施「一地兩檢」的計劃與深圳市政府展開研究。雙方均認同有確切需要推動這項計劃,主要原因是:

     

    第一,皇崗/落馬洲口岸是深港兩地之間其中一個最為繁忙的陸路口岸。在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規劃下,皇崗將定位為深港之間最重要和主要的客運陸路口岸,加上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藍圖下,來往深港之間的人流預計會有顯著增長。然而,皇崗/落馬洲口岸已經建設超過30年,若不進行重建,在現有口岸基礎上擴展規模的空間不大,亦未能應付日後兩地的通關需要。

     

    第二,現時皇崗/落馬洲口岸的旅檢大樓並非直接相連,旅客往來兩個口岸並不方便,他們一般須依靠接駁巴士往來兩個口岸,如果乘坐直通巴士,他們在深港兩邊口岸均需要下車辦理通關手續然後再上車。因此,深港兩地政府均認為應該在新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以便利旅客,並且提升通關效率,配合兩地日益頻繁的人員交流。

     

    主席, 2020年施政報告提及行政長官在去年11月率領政府代表團訪問北京、廣州和深圳,就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措施進行深入交流,並獲得相關單位非常正面的回應。其中,廣東省和深圳市政府均同意要大力推進通關便利化,包括位處深圳的新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

     

    在行政長官公布施政報告後,我隨即率領相關政策局及部門的代表,與深圳市政府會面,成立了深港皇崗口岸重建領導小組,由深圳市常務副市長和保安局局長共同主持,深化有關討論。兩地政府經磋商後達成以下共識:

     

    第一,於新皇崗口岸實行「一地兩檢」,參考深圳灣口岸的模式,特區政府將會在新皇崗口岸大樓內設立港方口岸區,並行使全面司法管轄權,以香港特區法律辦理清關、出入境及檢疫檢查。

     

    第二,大樓的建設工程將由深方承辦商負責。港方口岸區的工程設計會由深港雙方共同討論,達致共識,確保港方口岸區的設計和建造符合香港的法律及標準。

     

    第三,在財政方面,深圳市政府原則上同意承擔整個皇崗口岸重建項目(包括港方口岸區)的設計及建設費用,特區政府將向深圳市政府每年支付1,000元人民幣象徵式租金,與高鐵西九龍站的財政安排相類似。

     

    第四,港方口岸區基本工程以外的項目,例如各部門所需的家具和設備,以及管制站運作所需的資訊系統等,將會由特區政府自行承擔。相關部門會適時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第五,新皇崗口岸將是一個客運口岸,不設貨運,以更專注提升客運服務及能力,以及配合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優化格局。

     

    主席,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均認為,重建皇崗口岸並實施「一地兩檢」對港深兩地均禆益良多。藉着重建皇崗口岸的契機,雙方將可以提升皇崗口岸的設施及處理量,以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藍圖下,深港之間日益頻繁的人員交流。

     

    就這方面,深圳市政府同意在新皇崗口岸撥出土地空間,建立大樓,設立口岸區和相關配套設施,從而實行「一地兩檢」。深圳巿政府更願意承擔建設新口岸大樓的建造工程和所涉費用,日後亦只向特區政府收取象徵式租金,這個情況與西九龍高鐵站類似。我在此感謝深圳巿政府。

     

    日後,在新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安排,旅客可以在同一地點辦理兩地出入境清關手續,免卻他們分別在香港和深圳兩地口岸下車辦理出入境手續的需要,口岸通關效率將大大提升,並為旅客帶來莫大通關便利,節省通關時間。

     

    此外,在重建後,皇崗口岸的環境將獲得提升,令旅客體驗更佳。同時,深圳市政府亦將加強口岸的交通配套,進一步便利透過皇崗口岸來往香港和深圳市不同地區以至其他大灣區內城市的旅客。

     

    另外,在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將可以騰空釋放現時在香港落馬洲管制站超過20公頃的用地作其他用途,發展局正研究該幅土地的可行用途。

     

    主席,我們和深圳市政府在達成上述五點共識後,雙方已隨即準備跟進工作。我們正以推行「一地兩檢」作為基礎,詳細討論皇崗口岸的建築設計及安排,以期盡快展開口岸大樓的建造工程。如果兩地政府在工程設計方面的討論順利,深圳市政府的目標是在2023年底完成新皇崗口岸的主體工程,再由兩地政府在各自口岸區進行內部裝修以及安裝相關設備等。兩地政府並會商討適時提請人大常委會批准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安排,其後再由特區政府進行本地立法工作。

     

    在正式展開口岸設計工程前,特區政府希望獲得立法會支持,讓我們按照剛才提及的共識和原則,與深圳市政府積極推展皇崗口岸重建工程計劃並實行「一地兩檢」。就此,我希望各位議員支持這個議案,並就皇崗口岸重建計劃提出你們的寶貴意見,供特區政府仔細考慮,以期優化重建安排。我會在此聆聽各位議員的發言,再作綜合回應。

     

    我希望各位議員支持這個政府議案。主席,我謹此陳辭。

     

    (以上是保安局局長李家超3月24日在立法會會議就特區政府提出推展皇崗口岸「一地兩檢」安排後續工作議案開場發言全文)

  • 政府周五標售住宅和商業地各一

    地政總署公布,政府出售2020至21年度賣地計劃內兩幅地皮,分別是上水私人住宅用地和銅鑼灣商業用地,周五招標。

     

    位於古洞第25區的粉嶺上水市地段第279號,佔地約18,567平方米,指定作非工業用途,但不包括倉庫、酒店和加油站,樓面面積須介乎66,842至111,402平方米,由買方按照賣地條件興建的公共運輸交匯處須包括在內。地皮下月23日截標。

     

    至於位於銅鑼灣加路連山道的內地段第8945號,地盤面積約為14,802平方米,指定作非工業用途,但不包括住宅、倉庫和加油站,樓面面積須介乎60,000至100,000平方米。由買方按照賣地條件興建的幼兒中心、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和地區康健中心須包括在內,買方須興建的公眾停車場則不計算在內。地皮5月7日截標。

     

    兩幅地皮的賣地文件周五上載至地政總署網頁

  • 房委會4月起將差餉寬免轉歸租戶

    房屋委員會下月起將財政預算案提出的2021至22年度差餉寬免轉給住宅和非住宅租戶,預計總額分別為23.76億元及6,150萬元。

     

    房委會表示,房屋署下月起至明年3月會按月將差餉寬免額從住宅租戶應付的租金中等額抵銷,首兩季每季上限1,500元,其後兩季每季上限1,000元。至於租期非涵蓋整個月的租約,寬免額會按比例計算。

     

    有關安排也適用於繳交暫准證費的中轉房屋暫准租用證持證人和綜援受助人。

     

    此外,房委會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通過,將非住宅樓宇的差餉寬免款額轉給非住宅樓宇租戶或暫准證持有人,首兩季每季上限5,000元,其後兩季每季上限2,000元,停車場除外。

     

    房委會轄下的晴朗、駿洋、洪福、葵涌、梨木樹、滿東、安泰、屏欣、碩門、水泉澳、天恩、欣田、迎東13個整體承租街市承租商也會把差餉寬減額全數轉給暫准檔戶。

  • 舊牛奶公司宿舍活化料年中完成

    我早前在《局長隨筆》介紹了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其中一個項目---大坑火龍文化館。今次,我會介紹另一個具創意的項目:修復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為薄鳧林牧場計劃,並邀請負責活化工程的薄鳧林牧場公司董事林社鈴建築師,分享項目的詳情。

     

    以薄扶林古名命名

     

    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位於薄扶林道141號,建於1887 年,是當年牧場經理的住所。宿舍由主樓、傭工宿舍和車庫組成。自1987年以來,這三棟建築物一直空置。2009年12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2015年6月,香港明愛成功獲選活化該舊宿舍,並特意取了薄扶林的古名「薄鳧(音:扶)林」,為項目命名薄鳧林牧場,以突顯當地悠久的歷史,可謂相當用心。目前,活化工程進展順利,預計今年年中完成。

     

    本地生產牛奶「發源地」

     

    林社鈴介紹說,薄扶林是香港出產牛奶的發源地,匯集了本地乳品工業發展、教會傳教、薄扶林村等的豐富歷史。當年牛奶公司建立的牧場佔地甚廣,範圍包括薄扶林村、多個現時的大型屋苑如華富邨、置富花園、碧瑤灣、瑪麗醫院等地方。現時牧場剩下的主要歷史建築包括這幢原名為「寶馬」(Braemar)的高級職員宿舍,以及被香港演藝學院活化再利用的舊牛奶公司辦公室主樓與牛棚。

     

    呈現昔日牧場運作情景

     

    林社鈴說,宿舍會活化作博物館。主樓會作展覽之用,展示舊牛奶公司的歷史,呈現昔日牧場運作的情景,展覽相關文物和器具,並會介紹薄扶林村和附近地方的歷史與文化特色。另外,項目會新建一座副樓,提供烘焙和乳製品如製作芝士等的工作坊和餐飲區,讓參觀者體驗傳統的食物生產方式及現代化可持續的生活模式。主樓與傭工宿舍之間的戶外地方將增設露天劇場,可讓公眾進行戶外活動,鼓勵參觀者互動。他期望活化後的新牧場可以成為薄扶林區內具特色的地方。

     

    牛眼窗用作通風防潮

     

    就建築特色而言,宿舍的主樓是一幢兩層高的建築物,其下層樓層築有特厚的花崗岩石牆,形成基座以支撐這棟簡樸的古典建築。下層牆上有圓形、像牛眼的窗,據林社鈴說,當時的外籍人士不習慣香港潮濕的天氣,所以把建築物的下層升高,而牆上的牛眼窗有助通風防潮。主樓的入口樓梯亦具特色,樓梯末端有拱頂石裝飾,中間的拱心石是構成圓拱頂的關鍵。屋內的古式壁爐、古典建築元素、木樓板等均會保留下來。

     

    還原舊有建築特色

     

    林社鈴說,傭工宿舍和車房均為單層,其中式雙筒雙瓦屋頂為一大特色。車房外牆由較粗糙的麻石砌成,而傭工宿舍則由紅磚砌成,既反映早期香港有不少石廠,亦顯示了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特色。不過,經過百多年的歲月,建築物部分原有特色曾被修改,例如主樓原本的斜屋頂被改為平頂,主樓遊廊(露台)亦被圍封,因此今次修復工程會盡力把它們還原,以便市民或遊客欣賞到項目原來的建築特色。

     

    工程須符合現代建築條例

     

    談及修復工程的挑戰,林社鈴表示,活化計劃最大的困難是如何令有百多年歷史的建築物符合現代的建築條例。為了符合建築物消防安全守則及無障礙通道的要求,項目新增一條可達至主樓一樓的斜道,當中有兩大好處,首先,日後維修保養費用較電梯便宜,其次是斜道旁邊是一望無際的南區海景,將來可化身成觀景台,讓參觀者認識歷史建築之餘,亦可欣賞美麗的景色。

     

    串連成有意義的文物徑

     

    我知道,就着今次的活化計劃,香港明愛的團隊與薄扶林村村民合力搜集了大量有關舊牛奶公司牧場的資料,包括蒐集口述歷史、發掘牧場遺蹟及檔案收藏,希望追溯牧場的過去,而這項目的特色不單保育一幢歷史建築物,而且會舉辦一系列導賞活動,把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周邊的歷史建築、遺蹟、聚落文化串連為有意義的文物徑,一起作介紹及推廣,相信巿民參加這些活動後,將會對薄扶林的社區、文化和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3月2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第 64 頁,共 7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