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行會批巴士加價已考慮一系列因素
運輸及房屋局表示,行政會議批准專營巴士營辦商的票價調整申請時,已全盤考慮一系列因素,包括市民的接受程度和負擔能力,以及確保巴士公司維持正常服務,避免影響其僱員的生計。
該局今日回應傳媒查詢時指,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持續和營運成本上升,各專營巴士營辦商面對非常嚴峻的財政狀況。
為協助專營巴士業界渡過難關,政府早前在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一系列紓困措施,包括保就業計劃、燃料補貼、發還常規維修保養及保險費用。
透過保就業計劃,政府向巴士公司提供有時限的財政支援,協助他們支付員工薪金,保障接近兩萬員工的就業機會。
隨着這些紓困措施於去年年底逐步完結,即使各專營巴士營辦商已採取開源節流措施,仍面對嚴峻的財政狀況。
政府在調整個別路線的票價時,已通過專營巴士豁免隧道費基金紓緩加幅,減低對市民的影響。此外,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門檻放寬至200元的安排延長至12月31日;而由下月1日至12月31日,計劃的每月補貼上限會由400元提高至500元,進一步減輕市民的交通費負擔。
-
啟德發展成型 規劃不宜大改
主席:
感謝各位議員剛才提出的寶貴意見。在此,我希望就議員提及的數方面作扼要補充。
議員關注避風塘泊位的供應情況。就此,運輸及房屋局(運房局)表示,根據海事處2017年的評估,預計由現時直至2030年,全港目前已有的避風泊位要全面保留,才足夠應付本地船隻的需要。如按議案建議釋出觀塘避風塘作填海發展,會減少全港避風泊位的整體供應,令本地船隻的避風泊位在2025年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主席,政府了解若要釋出觀塘避風塘作填海發展,必須如易志明議員提出,先另行覓地以提供新避風塘,確保在香港水域內有足夠的合適位置供本地船隻在颱風和惡劣天氣情況下停泊。在尋找新位置的過程當中,亦必須考慮相關持份者的意見、滿足船隻航行和停泊條件、與周邊發展協調、對環境的影響等等。綜觀所有因素,運房局認為難以在維港之內找到合適的替代水體作避風塘之用。
就增加土地供應而言,在政府來說,我們認為有更合適的多管齊下策略去持續穩定地增加本港的土地供應。2019年初,政府宣布全面接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建議,目前我們正全力推行,並且深化及豐富造地策略,以求加快土地供應。這包括個別地塊的改劃、推展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發展棕地、收回土地,以及填海造地等等,當中亦不乏社會上有相當爭議性的措施。所以,謝議員,其實我們遇事不會避的,但總是要選擇,總是要有優次,亦要理性評估不同措施的優劣。
上述我提到的多種造地策略,政府在不同場合已經有詳細闡述,在此我不多加重複。我唯一想提及的是,剛才麥美娟議員亦提到,政府的研究可否盡量做快一點,這個事實上亦是我們的方向。就交椅洲人工島的研究,我們預計需要42個月。在早前立法會的辯論,我已提及,這已經是非常壓縮的時間表,進一步壓縮的空間可能有限。我們還有另一個大型項目,就是新界北發展區,三個部分總共佔地1,400公頃,可能做到發展的地方超過800公頃。我們的研究本來在《香港2030+》(《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是比較後期的研究,因應議員的訴求,因應香港的需要,我們將時間表大幅提前。新界北有不同階段的研究,我們盼望就新界北新發展區三個部分的研究,下個月諮詢發展事務委員會,隨後會走財務程序,盼望關注土地供應情況的議員朋友可以支持政府這方面的工作。
而特別在短中期方面,我們目前積極改劃用地和適當增加相關的發展密度。就啟德發展區內的用地而言,為回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狀況和發展需要,政府於2013至2015年間,曾就啟德發展區內25幅用地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略為增加發展密度並獲批准,其後亦於2016年及2018年合共將啟德七幅私營房屋用地改撥作公營房屋用途。目前整個啟德發展區共可提供約五萬個房屋單位,當中一半為公營房屋,是短中期房屋供應的重要來源之一。與此同時,我們正研究是否適宜將啟德發展區內五幅本來的商業用地轉作住宅發展。
主席,啟德一帶的規劃經歷了20多年的演變,目前是落實階段,有關發展已逐漸成型。我們現正集中力量全力落實啟德發展的其他建議,積極展開餘下基建工程,有序地出售住宅及商業用地。因此,如果我們在現階段再對啟德規劃作大幅度修改和重新進行某些規劃,包括議案中所提出於觀塘避風塘填海的構思,恐怕反而會令現時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工作有所延誤,阻礙啟德發展區的土地及房屋供應。
議員亦提及需要改善郵輪碼頭一帶的交通接駁,事實上,隨着相關規劃的逐步落實,啟德跑道區的交通基建近年已經有所改善。當中,土木工程拓展署已經完成連接郵輪碼頭和九龍灣一帶的陸路通道工程,為相關的道路進行改道及把它們擴闊為雙程雙線的地區幹道。此外,位於前跑道北面的啟德D3路,即是都會公園段的工程亦已經開展,預計工程於2022年大致會完成,屆時便可直接往來位處前跑道末端的郵輪碼頭和前北面停機坪的沙中線啟德站。
至於區外的接駁方面,六號幹線(包括中九龍幹線和T2主幹路等)的各項工程正在全速進行,2026年全線貫通之後,會提供一條經啟德連接西九龍和將軍澳的主要幹道,大大地增加啟德發展區的暢達性。
政府早前亦宣布了建議在區內推展多元組合模式的環保連接系統,包含多種具備環保元素和暢達連接功能的倡議設施,相互兼容運作,以適時配合九龍東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升毗鄰社區之間的暢達連接度,亦有助打造啟德發展區成為一個綠色的社區。
就着研究修訂《保護海港條例》,正如我在開場發言所述,這個條例並非完全禁止在維港進行填海工程,而是要求這些工程必須在符合凌駕性公眾需要的情況下,方可進行。近年政府進行不同的、在維港之內的必要工程,以及一些優化海濱工程的時候,我們亦是努力地確保相關工程項目能夠符合條例下的要求。
郭偉强議員特別提到在東區走廊下的行人板道。我們經過一番努力,亦覺得目前已經找到足夠的理據,證明有關工程項目能夠符合條例下的要求。今年稍後,我們盼望來到立法會爭取大家的支持。
主席,考慮到上述提及的各種因素,政府在現階段未有計劃在觀塘避風塘進行填海,或對《保護海港條例》進行修訂。
儘管大家的看法未必完全一樣,我仍然感謝今日謝偉俊議員提出的動議、易志明議員提出的修正案,以及多位議員的發言,令大家有機會對有關議題交流看法,亦讓社會對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
多謝主席。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3月18日在立法會會議就議員謝偉俊動議「研究修訂《保護海港條例》及落實觀塘避風塘填海工程」議案的總結發言)
-
1月批出17份建築圖則
屋宇署1月共批出17份建築圖則,港島五份、九龍六份、新界六份,包括十項住宅及商住發展、五項商業發展、兩項社區服務發展。
獲准動工的建築工程項目11個,完成後可提供住宅樓面面積共11,333平方米,涉及單位46個;非住宅樓面面積79,762平方米。
此外,該署接獲八個建築項目的上蓋工程動工通知。
月內發出15份入伙紙,港島兩份、九龍八份、新界五份,涉及住宅樓面面積24,112平方米,共468個單位;非住宅樓面面積28,086平方米。
-
政府無計劃於觀塘避風塘填海
主席:
我首先感謝謝偉俊議員提出今日的議案,以及易志明議員提出的修正議案。
議案主要包括兩個建議,第一,探討於觀塘避風塘內進行填海工程,以增加短中期土地供應;第二,透過研究和適當修訂《保護海港條例》(第531章),以便進行上述填海工程。就此,我希望藉着開場發言,清楚說明在現階段政府沒有計劃於觀塘避風塘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在現階段政府亦沒有計劃對《保護海港條例》進行修訂。
觀塘避風塘面積大約33公頃,處於啟德發展區內。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末公布把香港國際機場從啟德遷往赤鱲角,隨後便着手就啟德進行重新規劃。於1998年完成的東南九龍發展可行性研究曾建議在啟德進行填海發展,包括填平整個觀塘避風塘。然而,鑑於市民對填海範圍的強烈反對,政府於1999年至2001年進一步展開東南九龍發展修訂計劃的整體可行性研究,把建議的填海面積大幅縮減。就觀塘避風塘而言,填海範圍由整個避風塘減至只包括避風塘的北部。
其後,因應2004年終審法院對《保護海港條例》作出的詮釋,政府於同年展開啟德規劃檢討,全面檢討啟德發展計劃,並於2004年至2006年間進行三個階段的廣泛公眾參與活動,獲得社會廣泛共識,而相關技術評估亦確立了啟德地區沿用原有機場的海岸線重新發展的可行性。目前啟德發展區的規劃、土地利用、基礎建設、公用設施和海事設施,均以此為框架,並且正在積極落實中。
觀塘避風塘目前是維多利亞港內第二大的避風塘。在颱風侵襲或惡劣天氣時,能夠為約350艘不同類型的本地船隻,特別是大型工作船,提供庇護,以保障海上人員及財產安全。即使在非颱風的日子,觀塘避風塘亦恆常有大約220艘不同類型的船隻停泊。
隨啟德的逐步發展,觀塘避風塘沿岸近三公里的海岸線已經規劃作海濱長廊用途,當中約一公里長的觀塘海濱花園在2015年全面落成之後深得市民喜愛。展望將來,啟德海濱會變得更加多元化,更有吸引力,例如將會設有行人和單車共融的步道。至於水體方面,觀塘避風塘在其既有的海事功能上,正按規劃發展成水上康樂活動的熱門地點之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就有關水體共享概念進行了研究,包括於2017年及2019年作兩階段的公眾諮詢工作。為落實和促進有關建議,他們亦與海事處發布了《共享觀塘避風塘指引》,讓船隻與水上運動及康樂活動安全地共用水體。近期,當局亦已批出兩宗於避風塘兩岸設立水上活動中心的短期租約申請,可望能夠於短期內為觀塘海濱增添活力。
就《保護海港條例》而言,這條例於1997年訂立。當時的其中一個重要考慮,是回應社會大眾對保存維港的殷切訴求。根據條例,維港須作為香港人的特別公有資產和天然財產而受到保護和保存。為此目的,條例設定一個不准許進行海港填海工程的推定。
有關推定並不代表完全禁止填海。根據終審法院2004年頒布的判詞,要推翻上述推定,必須證明填海是具凌駕性的公眾需要。同時,亦須證明沒有其他合理的替代方法,填海方可進行。就填海範圍,終審法院亦指出範圍不應該超越為符合凌駕性需要所要求的最低限度。決策者亦必須信納具有力和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上述要求。
自上述判詞頒布後,維港以內其實亦曾經進行過數次符合凌駕性公眾需要的填海工程,包括主要為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而在港島北岸進行的永久填海,以及興建沙中線過海段和中九龍幹線所需的臨時填海。我們相信下一個涉及小規模維港填海的工程,將會是我們正在積極推進、希望能夠在今年尋求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撥款的「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海濱項目。
在決定進行任何填海工程前,政府都會小心評估相關地區的整體規劃策略,並考慮各項相關因素,例如有關工程是否符合整體需要和《保護海港條例》下的要求。
就房屋供應而言,政府目前正在全力推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前建議的多項措施,包括推展新發展區、改劃個別用地,以及尋求在維港以外進行適量填海等。在這方面,就如易志明議員剛才鼓勵,我們會繼續盡一切努力,為香港提供足夠土地。
就啟德而言,我們認為目前的啟德發展計劃是經過多輪規劃和公眾諮詢達成的社會共識,我們亦認為應按規劃檢討的建議推行啟德區域的發展。在現階段如果我們嘗試大幅度改動有關規劃,不只不會增加短中期供應,反而會阻慢有關地區健康發展和影響區內本來可以提供的住宅和商業樓面,以及其他的社會設施。
主席,我會細心聆聽各位議員的發言,稍後按需要再作適當補充。
多謝主席。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3月18日在立法會會議就議員謝偉俊動議「研究修訂《保護海港條例》及落實觀塘避風塘填海工程」議案的開場發言)
-
推行不停車繳費系統建議周五刊憲
《2021年不停車繳費(雜項修訂)條例草案》周五刊憲,為在政府收費隧道和青沙管制區推行不停車繳費系統提供法律依據。法案下周三提交立法會首讀和二讀,以期系統可在明年年底推行。
不停車繳費系統主要通過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配合自動車牌識別技術,使車輛無須在收費亭停車便可繳付隧道費。系統推行後,收費設施可讀取配有無線射頻識別技術、貼於車輛擋風玻璃的繳費貼,偵測車輛使用政府收費隧道或青沙管制區。
運輸及房屋局表示,不停車繳費系統可使行車更暢順,從而改善隧道一帶的交通。而現時設於收費廣場的收費亭將會移除,騰出的空間可作其他交通相關用途,例如改善現有巴士站,讓市民受惠。
政府分別於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就推出不停車繳費系統的建議諮詢交通諮詢委員會和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獲得委員普遍支持。政府亦一直與運輸業界團體和其他持份者溝通,聽取意見,社會也普遍支持有關建議。
當局指,條例草案通過後,運輸署會與有關政府部門完成其他所需的籌備工作,包括委聘隧道費服務商、繼續發展後端系統、採購無亭收費設施、收集車主的電郵地址或流動電話號碼等。
同時,政府會以不同渠道加強宣傳,協助公眾了解該系統,並期望車主支持使用繳費貼。
-
陳帆:准巴士加價經通盤考慮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疫情肆虐時批准專營巴士公司調整票價是非常困難的決定。他強調,政府已考慮全盤因素,相信延長放寬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門檻等安排可紓緩市民的交通費壓力。
陳帆今日在立法會會見傳媒時表示,明白票價調整對尤其以乘搭公共巴士出行的市民帶來交通費壓力,因此政府同時決定將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門檻放寬至200元的安排延長至今年底,並將每月補貼上限調升至500元。
他指,專營巴士公司過去數年面對非常嚴峻的營運環境,部分專營巴士公司如城巴、新巴錄得嚴重虧損,甚或面對持續營運壓力,當局考慮批准調整票價時,也需確保公共交通服務得以持續營運,並顧及專營巴士公司所僱用近二萬名前線員工的生計及其家庭負擔。
-
批准巴士加價乃困難決定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行政長官質詢時間的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昨日批准四間專營巴士營辦商的加價申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批准申請是困難的決定,但若不批准,便會使專營巴士服務質素大幅下降,員工需放無薪假期甚至被裁走,最終令基層市民受影響。
林鄭月娥今日在立法會行政長官質詢時間回答議員提問時說,明白在經濟差、失業率高企導致民生受困的情形下,批准專營巴士營辦商加價會影響市民日常開支。
她指,政府過去兩、三年基於經濟、民生因素,一直沒有批准巴士加價,其中兩間公司最少七年和十年沒加價,而每間巴士公司均錄嚴重虧蝕。
林鄭月娥說,政府已設法紓緩加價壓力,例如免收巴士行經隧道費用,此舉有助降低加價幅度;並提高公共交通費用補貼上限,減輕市民負擔。
-
運輸署驗車大樓下月起分階段啟用
位於青衣的多層運輸署車輛檢驗綜合大樓下月1日起分階段啟用,現時新九龍灣驗車中心各項服務同日遷往驗車大樓地下,運輸署提醒車主按照原有預約信件指示到驗車大樓,為已預約的車輛進行檢驗。
全新落成的驗車大樓位於西草灣路18號,三個樓層設有共30條驗車線和其他輔助設施,可檢驗各種類型車輛、評定新款車輛類型和進行車輛登記前檢驗。
驗車大樓分三階段啟用,首階段為下月1日重置新九龍灣驗車中心,並會在第二季分兩階段重置九龍灣驗車中心和土瓜灣驗車中心。三個政府驗車中心於重置後將停止運作。
若車主或其代理人於預約服務時有提供聯絡號碼,將獲電話或短信通知前往驗車大樓接受車輛檢驗。
為方便公共小巴往返驗車大樓進行檢驗,驗車大樓1樓啟用後,運輸署將開放往返青衣和區內的指定道路予公共小巴行駛。
-
四專營巴士營辦商加價申請獲批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九巴、城巴、新巴和新大嶼山巴士的加價申請,龍運巴士的加價申請則被否決。政府同時延長放寬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每月交通開支水平的安排,並提高補貼上限。
新巴和城巴平均票價加幅為12%並分階段實施,8.5%和3.2%加幅分別於下月4日和明年1月2日生效。
九巴平均票價加幅為8.5%,計及其專營巴士豁免隧道費基金的紓緩作用和與城巴、新巴聯營過海路線票價加幅後,九巴獨營路線實際平均票價加幅為5.8%;新大嶼山巴士平均票價加幅為9.8%;這兩間巴士公司的新票價下月4日生效。
政府表示,評估專營巴士票價調整時已考慮一攬子因素,包括自上次調整票價以來的營運成本及收益變動、營辦商需要得到合理回報率,以及市民接受程度和負擔能力等,行政會議審議有關加價申請時已作全盤考慮,並充分考慮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及交通諮詢委員會意見。
新收費下月4日實施後,約九成乘客每程需多付不超過一元車費;城巴和新巴明年1月2日實施第二階段新收費後,其約九成乘客每程需多付累計不超過1.5元的車費。
鑑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帶來不確定因素,政府曾擱置處理上述五間專營巴士營辦商提出的加價申請。隨着政府協助營辦商應對當前經濟環境帶來的經營壓力而實施的紓緩措施去年底逐步完結,個別營辦商收入下降但營運成本上升,財政狀況非常嚴峻。
為顧及公共交通票價調整對市民帶來的壓力,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每月交通開支水平放寬至200元的安排延長至12月31日;此外,下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計劃的每月補貼上限會由400元提高至500元。政府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下以每程兩元優惠票價乘坐交通工具的受惠人士將不受加價影響。
當局表示,維持專營巴士營辦商的財政可持續性,對提供安全而優質的公共巴士服務十分重要,政府會繼續鼓勵及協助專營巴士營辦商開源節流,包括通過巴士路線重整以優化巴士服務網絡、進一步提升營運效益及增加非票務收入。
-
黃偉綸網誌談智慧城市規劃研究
發展智慧城市可以改善市民的生活,令香港成為更宜居城市。規劃署早前完成了一項研究,探討在空間數據共享平台下建立建設環境應用平台的可行性,研究開發以空間數據為基礎,建立環繞城市規劃、基建、環境等專題領域的應用程式樣板,以協助開展各項工程或項目,提升規劃及發展效率,並促進部門合作,為公眾提供更優質服務。這次,我邀請規劃署同事講解有關研究的內容。
科技提升規劃工作效率
規劃署一直致力以創新科技來提升城市規劃工作的效率,例如利用無人機進行勘測,建立三維空間數據;利用衞星圖像、遙感技術及地理資訊技術,呈現最新的土地用途及植被分布概況;開發三維規劃及設計系統,利用三維實景模型,呈現香港市區的城市景觀,並結合現有規劃資訊,協助制定及分析不同的設計方案。2020年初,規劃署亦完成了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建設環境應用平台可行性研究。
由「超級市場」到「廚房」
政府正積極推動建立空間數據共享平台,讓地理空間資訊得以整合、互通和共享。規劃署高級城市規劃師黃偉賢說,共享平台就像一個「超級市場」,內有不同的數據和服務,而建設環境應用平台則像一個「廚房」。用家在超級市場選取原材料(即空間數據),然後在廚房內製作各項與建設環境有關的應用程式。這次研究共開發了十個應用程式樣板,涉及不同的專題,包括規劃及土地用途;基礎設施及工程;景觀、環境及保育等。
規劃及土地用途分析
黃偉賢為大家介紹其中兩個與城市規劃及民生相關的應用程式樣板。第一個是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和休憩用地分析。這個應用程式樣板利用三維地圖,顯示現有及已規劃的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和休憩用地的類型和地點,並根據個別地區的人口推算和《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訂明的供應標準,編制摘要表,協助分析未來對這些設施的需求。
另外,從事規劃的人士關注各類社區設施的空間分布。該應用程式樣板讓規劃師進行服務範圍分析,協助了解社區設施與住宅分布的關係,以便把新增的社區設施放置在最合適的位置。
城市綠色基建顯示與分析
另一個應用程式樣板是城市綠色基建顯示與分析。黃偉賢說,香港這個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藍綠資源(即與水和植物有關的都市基礎設施)對維持城市宜居度和可持續發展實在不可或缺,而這個應用程式樣板可顯示不同的藍綠資訊,為建設環境的規劃工作,提供更多的參考資料。
冀鼓勵更多綠化研究
黃偉賢說,這次研究中,他們把綠色指數相關的學術研究結果整合,放到應用程式樣板內,例如植被覆蓋等資料,方便規劃師進一步分析發展項目對綠色指數產生的影響。同時,這些資料有助進行與環境相關的分析,例如城市熱島效應、微氣候影響等,也能協助進行地區層面的規劃,例如種植樹木、優化行人設施和步行環境等。我們希望該應用程式樣板能鼓勵更多與綠化相關的研究,提升城市規劃的質素。
獲國際及本地認可
令人高興的是,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建設環境應用平台可行性研究在國際及香港獲得三個獎項,分別是國際數據資訊有限公司亞太區智慧城市大獎2020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類別亞太區最佳智慧城市項目、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2020年度卓越城市設計大獎,以及2020香港規劃師學會周年大獎優異獎。
展望未來,期望可以善用建設環境應用平台下開發的應用程式樣板,建設香港為一個智慧、環保、具抗禦力的城市,並促進政府、業界、學術界及公眾合作和共創,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為智慧城市,令市民受惠。
此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特區政府表示堅定支持。這次中央主動從國家層面完善香港的選舉制度,是充份考慮了香港特區的實際情況,讓香港重回「一國兩制」的初心和正軌,從制度上全面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讓「一國兩制」行穩致遠,並有利於促進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特區政府會全面配合及支持有關跟進工作。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3月1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十四五規劃為航空樞紐添動力
國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4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定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和行動綱領。《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提升和強化既有的競爭優勢,以及建設具潛力和前瞻性的發展範疇。當中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服務香港、國家以至全球,連通國際和國內雙循環的重要位置不言而喻。要抓緊「十四五」規劃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結束政治爭鬥、社會撕裂,聚焦民生、經濟和發展至為關鍵。中央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確保「愛國者治港」能全面落實,是當前正本清源、必然和必須的舉措。
提起航空業,很多人立即會聯想到「坐飛機去旅行」。的確,香港人旅遊的次數位於全球前列。根據2020年香港國際旅遊展所發表的統計1,2019年香港居民經不同口岸的離境人次共9,471萬人次,即每個香港居民平均出境12.8次!香港居民對境外旅遊的高度熱愛,難怪令香港國際機場一直位處全球最繁忙國際機場前列。在2019年冠狀病毒病疫情前,香港國際機場每天有超過1,100班航機升降,接載約20萬出入境和過境旅客以及1.3萬公噸貨物到全球超過200多個航點,可想而知我們機場的繁忙情況,可能比中環等商業核心區域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了客運之外,香港國際機場也連續十年蟬聯全球最繁忙的空運機場。在2019年,經香港國際機場處理的空運貨品約480萬公噸;雖然2020年疫情肆虐全球,我們處理的空運貨品亦只下降了7%,足見香港作爲全球空運樞紐的地位十分穩固。事實上,香港航空業對本地經濟的貢獻巨大,佔本地生產總值約5%;而在疫情前有接近8萬人在機場範圍工作。航空貨運的總量雖只佔香港貿易量大概2%,但總值卻佔香港貿易總值超過40%,可以用「物輕價值重」來形容香港空運業的特色。
‧ 一些日本餐廳會在每天早上5時於東京豊洲市場購買拍賣的海產,然後送到早上10時從日本起飛的飛機,下午2時抵達香港。這些海產經機場鮮活貨物處理中心取貨後,隨即在一小時內送抵餐廳廚房,並在晚市以「日本即日直送海產」炮製美食給顧客。
‧ 香港花店的鮮花來自全球各地,經由香港機場進口。航機降落香港後,鮮花會立即與其他貨物分開處理,並運送至機場的鮮活貨物處理中心,以最短時間完成清關,再送往各物流中心及零售點。市民在花墟選擇歐洲康乃馨、美國玫瑰或雲南百合花時,它們可能是剛下飛機!
‧ 每次有新型號的智能手提電話推出,香港機場都會十分繁忙,應付大量亞洲和北美地區的貨運需求。這些高價值的電子產品要求安全、迅速和靈活的物流運輸,特點是貨運量較少但時間非常緊迫而配送點甚廣。香港國際機場憑著藉頻密的飛機班次、廣闊的航空網絡和可靠及高效率物流的服務,一直是全球高價值電子產品的首選轉運樞紐。
為不斷提升空運服務水平,香港國際機場和我們的航空業界亦一直努力不懈,提升自身的硬件設備和培訓人才,務求滿足空運客戶日益多元化的需要。例如香港國際機場在過去幾年已成爲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認證的鮮活貨物運輸(CEIV Fresh)、醫藥品冷鏈運輸(CEIV Pharma)和活生動物運輸(CEIV Live Animals)的認可合作夥伴機場,是全球少數同時擁有三項認證的國際機場,亦令香港可以成爲這些空運貨品的進出口和轉口樞紐。而市民現在接種的兩種新冠病毒疫苗,都是由香港的航空公司和香港國際機場以嚴格的溫控技術處理和運送,確保香港市民得到有效的健康保障。
在《十四五規劃》中,中央政府給予香港航空業發展更大力度的支持,包括推進發展香港機場三跑道系統、擴建現有空運貨運站和加入新的高端物流中心以迎合電子商貿的發展、設立上游物流園及空側海空聯運貨運碼頭、開拓大灣區跨境直升機服務、發展集商業、娛樂、零售和飲食於一身的機場航天城等措施,令香港國際機場未來的發展可以再攀高峰,同時為香港整體經濟帶來新機遇和動力。
當然,在發展航空業硬件的同時,我們最關注的是有否足夠的人才供應。機管局會繼續透過香港國際航空學院,培訓不同範疇和資歷的人才,一方面應付航空業的未來需要,另一方面為香港青年人提供發揮所長的機會。
最後,我必須對所有航空業從業員表達由衷的感謝。在過去一年多,本地航空業飽受疫情影響,大家都在艱苦困難時刻緊守崗位,並全力支持抗疫防疫,例如嚴格遵守衞生當局的檢疫措施、超過8萬名機場員工在短短三個星期内完成2019冠狀病毒病檢測並取得零陽性個案的佳績、爲己爲人踴躍登記注射疫苗等,至今,本港現役約3,000名機師中,超過一半已登記接種疫苗。特區政府會繼續努力遏制疫情,保障香港社會的公共衞生安全,務求儘早令航空業再次騰飛。
《十四五規劃》中另一個與運房局相關的是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地位,下星期會再和大家一起探討。
*註1 : 2020年香港國際旅遊展所發表的統計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3月1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下一頁
- 第 65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