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渠務署運用新技術提升工程效率
發展岩洞是政府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策略之一,對香港長遠發展相當重要。渠務署正展開把沙田污水處理廠位於城門河河口的廠房遷往對岸亞公角女婆山岩洞的工程,以騰出現址土地作有利民生用途,同時改善區內生活環境。這項搬遷計劃是香港現時最大規模的岩洞發展項目。今次,我邀請兩位渠務署同事介紹工程詳情,並講解如何應用新技術提升工程效率。
搬遷後騰出28公頃土地
現時的沙田污水處理廠佔地28公頃,每日處理約25萬立方米污水,是全港最大的二級污水處理廠。重置後,可騰出廠房現址土地作其他發展。新沙田岩洞污水處理廠則佔地14公頃,較同樣位於岩洞內的赤柱污水處理廠大15倍,將是香港同類設施中規模最大的。新廠房會引入先進污水處理技術,即使佔地較小,污水處理量亦與現時廠房相若,可以滿足區內人口需求,為居民提供更佳服務。
搬遷計劃分三個階段
渠務署土力工程師高鳴遠說,搬遷計劃將分三個階段推展。第一階段工程主要包括在岩洞入口處開拓工地、興建主連接隧道;第二階段是建造主體岩洞及上游污水收集系統工程;餘下工程主要包括在新建岩洞內興建污水處理設施,以及拆卸現有沙田污水處理廠。第一階段工程已於2019年2月展開,現正進行主連接隧道的挖掘及爆破工程,目前進度符合預期,可望如期在2022年完成。
建臨時行車橋減交通壓力
在設計上,岩洞如一道天然屏障,完全覆蓋污水處理設施,保留山地的自然景觀。渠務署亦會採取氣味控制措施,進一步減少異味對社區的影響,改善社區環境。另外,渠務署工程師潘士廉說,隧道爆破產生的泥石需要工程車輛運走。為減少對附近交通的影響,尤其亞公角街是馬鞍山其中一條交通命脈,工程團隊特意建造了一條橫跨亞公角街的臨時行車天橋,使工程車輛無須駛經亞公角街進出工地,減少工程對附近交通造成的壓力。
新技術提升工程效率
工程團隊還應用了多項新技術,如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簡稱BIM)技術、可供製造和裝配的設計(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簡稱DfMA)等,協助興建該臨時行車天橋,提升工程效率。
BIM技術令工程設計和工地環境以三維方式呈現出來,讓工程團隊準確掌握細節,更易找出及處理各種潛在問題,以便作出修改,並可進行模擬演練,以完善施工計劃和臨時封路安排。透過DfMA,團隊可以一邊在工地建造橋躉及基座,一邊在工場預製天橋的組件,大大縮短建造時間。在兩者的配合下,令晚間吊運組裝工程由原定六晚減至二晚,減少了深夜封路對交通的影響。
與地區緊密聯絡
另外,為了讓公眾對搬遷計劃有更深入的認識,工程團隊一直與地區人士保持緊密聯絡,主動講解工程進度,並在地盤附近梅子林路旁建造社區聯絡中心,方便居民查詢工程資訊。
香港山多而陡,岩石堅固,沿市區邊緣的山地特別適合發展岩洞。利用如岩洞這些隱藏的土地資源,支援合適的公共設施遷置,以騰出地面空間,為香港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土地。今次搬遷污水處理廠往岩洞的工程既改善廠房現址及周邊的環境,亦釋放土地作有利民生的用途,可謂一舉多得。
此外,就第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將審議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的決定,特區政府完全尊重中央對這次完善選舉制度的主導權,並認同王晨副委員長在大會就有關《決定(草案)》說明中闡述的五大基本原則,即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持依法治港;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和提高香港特別行政區治理效能。特區政府會全面配合,通過本地立法切實執行完善措施,堅持實踐愛國者治港原則。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3月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科技融入建造 構建優質家園
香港房屋委員會近年竭力增加建屋量,堅守專業原則秉持質量兼備。由規劃、興建,以至品質監控都引入最新技術,由興建時採用預製組件、組裝合成建築法;到採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以至科學化的驗收樓宇程序,每一步都是為了建造可負擔的優質房屋,讓居民在良好居住環境下,住得安心。
率先引入建築信息模擬技術
我在去年跟大家介紹過房委會利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提升建築效率,減少天氣、建築工人短缺等對建造過程的影響。今次重點向大家介紹房委會另一項引以為榮的技術---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簡稱BIM)。
BIM是一套可以在建築設計、施工及整個建築生命周期提供並管理建築資訊的技術。房委會早於2005年已率先引入當時仍是新興技術的BIM,之後更不斷推陳出新,自家研發更多適用於公營房屋的BIM技術,套用在整個建造周期。在規劃、設計階段,建築師可以透過BIM,輔以微氣候研究、空氣流通評估等,選擇通風、採光及景觀的最佳位置和座向,選定樓宇及公共設施的位置與座向。
基於土地資源有限,公屋發展用地亦較以往複雜,房委會近年將標準大廈設計改為因地制宜模式。房屋署利用BIM建立構件式單位設計(Modular Flats Design)的資料庫,讓建築團隊選取不同模型,配合電子化的地盤環境及自然環境的電腦模擬,處理選址上的限制,方便統一建築標準,加快設計效率。
與建造相關的其他專業,BIM 同樣幫到手。房屋署負責土力工程的同事Anson更父子兵上陣,為大家拍攝了短片,介紹在土地勘測、地盤平整及斜坡鞏固三大土力工程範疇,BIM的立體模型如何可以協助他們視像化地了解地質狀況、適當設置泥釘及計算填挖量。
房屋署亦自家研發支援BIM的系統化地基工程設計方式 (BIM-SAFD),以三維影像顯示地質狀況,讓結構工程師可更精準地計算樁柱位置,有助製作法定工程圖則和樁柱明細表。工料測量師亦更易取得所需工料數據,編制標書。
BIM同時能協助建造專業人員預演整個施工程序,細微至每天應完成的步驟都能在BIM製作的立體虛擬施工模型中視像化看到,減少工程不明確因素,避免錯誤,令施工更安全。房屋署人員及承建商亦能更有效地監控施工程序,令建造工程依時完成。
機器人施工
為應對人手不足和工人老化的問題,房委會最近亦鼓勵承建商在建造公營房屋過程中應用機器人技術,當中包括利用機器人進行外牆油漆、室內油漆及地磚鋪砌等重複性工作,並主動提供其他可利用機器人施工的方案。
提升檢查紀錄系統 嚴謹的驗收制度和程序
對建築工程來說,妥善保存檢查紀錄是極其重要。2014年起,房屋署開發流動通訊技術「發展及建築工地流動系統」,替代傳統以紙張儲存紀錄的方式。只要一部手機在手,有齊多個由房屋署研發的工地監管流動應用程式,便可記錄大部分工地監管工作,方便駐工地人員與承建商之間的通訊,精簡工作流程,亦方便追溯紀錄,確保工程質素。
樓宇建成後,驗收的程序亦非常嚴謹,對樓宇的每個細節都應用科學方法詳細檢查,如容易漏水、滲水的玻璃窗;浴室與廚房地磚鋪有防水膜的牆腳位置;廚房的鋅盆與浴室洗臉盆等,房屋署都會進行不同類型的防水效能測試。
瓷磚方面,用來鋪砌瓷磚的黏合劑「瓦仔膠沙」,亦必須檢測合格後才可使用。坊間會以敲擊瓷磚表面的聲響,推斷會否有空心磚,但瓷磚底部物料不同,響聲亦有分別。房屋署會在不同樓層不同位置,包括電梯大堂、住宅單位內如廚房、浴室等,以儀器隨機對瓷磚進行拉力測試,確保瓷磚鋪設穩固。如測試結果未達標準,承建商必須拆除該部分瓷磚,重新鋪砌,直到合格為止。工程監督亦會檢查瓷磚有否鬆脫、崩裂、凹凸不平,是否排列整齊、闊度均一等。
住戶在收樓當日起計七天內發現單位內有瑕疵,而單位的裝修工程尚未展開,可以向房屋署的入伙收樓大使遞交損壞情況報告表,房屋署工程人員將會跟進檢查,如發現瑕疵,會敦促承建商免費修繕,在保養期內亦會持續跟進。
住戶入住約一年後,房屋署會進行住戶調查,了解居民對新屋邨各項設施的意見及滿意程度。根據過往意見調查數字,居民對新屋邨的整體滿意程度均超過90%,我們會繼續努力,為有需要家庭構建優質家園。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3月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工廈重建補地價先導計劃月中推出
發展局宣布本月15日推出先導計劃,以標準金額徵收工廈重建涉及的補地價,為期兩年,適用於1987年落成的工廈。此舉為有關業主在恆常估價機制外提供另一選項,推動工廈活化。
該局表示,先導計劃旨在通過公布一套標準金額,為重建工廈的土地契約修訂補地價提供確定性,加快完成工廈重建所涉及的修契程序,從而推動工廈活化,讓土地早日轉型作更切合社會需要的用途,務求地盡其用。
局方解釋,消防處1987年提高大廈消防要求,在此前落成的工廈消防設備相對簡陋,對工廈使用者以至社會構成安全隱患,推動重建較執管或改善設備更能徹底解決安全問題。因此,先導計劃以1987年前落成的工廈為活化對象。
先導計劃簡單清晰,將全港分為五大區,就工廈修契所涉及的三個用途,即重建前的工業/倉庫用途,以及重建後的商業/現代工業、住宅用途訂立標準金額,而有關金額經參考市場相關資料釐定。
地政總署本月15日將就先導計劃執行細節發出作業備考,包括地契修訂申請人如何行使以標準金額計算地價的選擇權、適用於處理中地契修訂個案的過渡安排,以及總樓面面積的計算方法,供業界參考。
先導計劃由作業備考發出當天生效,為期兩年。標準金額期內維持不變,其間工廈業主可根據修契前及修契後的用途和總樓面面積,按該等已公布的標準金額計算應繳地價,考慮是否申請修訂地契以便重建其物業。
發展局強調,先導計劃並非為業權人提供地價優惠,標準金額不是因應每宗個案訂製,不會精準反映每宗個案的特點。如契約修訂申請人認為以標準金額計算地價並不吸引,可選擇以現行傳統估價方式處理其個案。
2020年施政報告宣布,政府將推行以標準金額徵收補地價的先導計劃,這是繼2010和2018年推出兩輪活化工廈計劃後另一鼓勵工廈活化的措施。
截至2020年12月,兩輪活化工廈計劃接獲60多宗重建申請,其中14宗已完成地契修訂,約40宗已取得規劃許可。至於150多幢工廈申請整幢改裝,約140宗已獲批准。
-
政府錦田南收地建公屋
地政總署今日張貼收回土地公告,收回元朗錦田南有關用地發展公營房屋。所涉私人土地共108幅,面積約12.3公頃。
政府根據《收回土地條例》和《道路(工程、使用及補償)條例》收地,受影響的土地於收地公告張貼後三個月歸還政府。當局會與相關土地業權人和受影響住戶及業務經營者保持溝通,妥善處理補償及安置事宜。
有關用地將提供約8,100個房屋單位,預計首批公營房屋住戶可於2026至2027年入伙。
-
加強土地管制成效顯著
地政總署表示,該署2019年中成立特別行動專責組重點處理較嚴重的佔用政府土地個案,目前在土地執管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
該署表示,專責組2019年中鎖定100個較大面積政府土地被非法佔用作棕地作業的黑點。截至去年12月,專責組已完成清理其中77個,部分並涉及私人土地違反地契情況。
專責組累計清理超過20公頃被非法佔用的政府土地,並就50幅違契私人地段採取執行契約條款行動,逾300項非法或違契構築物已清拆。署方有信心今年內完成處理餘下黑點。
專責組另一工作是協助新界區地政處處理較嚴重土地違規個案和其他積壓個案,包括非法佔用政府土地或違契在私人農地興建構築物,作包括劏房在內的住用、工場或倉庫等用途。
專責組至今已完成處理20宗嚴重個案,共清理超過四公頃政府土地,並就接近50幅違契私人地段採取執行契約條款行動,逾200項非法或違契構築物已清拆。
專責組並已累計完成處理超過800宗其他積壓個案,共清理近七公頃政府土地,清拆逾200項非法佔用政府土地的構築物。
上述個案中,六宗因未有在限期前停止佔用政府土地而被檢控,其中五宗已被定罪和罰款,餘下一宗尚待聆訊。
就私人農地違契個案,專責組會對尚未糾正違契情況的地段陸續採取進一步執行契約條款行動,包括考慮根據《政府土地權(重收及轉歸補救)條例》重收有關農地。
專責組會按現行機制處理符合指定要求和條件的政府土地和私人地段規範化申請。
就政府土地規範化申請,地政總署會先收取行政費並追收由佔用當日起計的市值租金,申請人須繳付相等於12個月市值租金的一次性懲罰費用。至於私人土地規範化申請,地政總署會要求業主繳付行政費和按金,並追收由違契日起的豁免限制費用。
署方重申,非法佔用政府土地首次定罪最高可處罰款50萬元和監禁六個月,並就違反法定通知每日罰款五萬元。
-
行會通過原址換地發展鰂魚涌海濱
發展局公布,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已通過兩幅有關鰂魚涌海裕街私人地段業權人的原址換地申請,讓業權人發展鰂魚涌海濱。
發展局表示,有關原址換地是為了取代業權人本來於該處推展的25層高工業大廈發展項目。在按十足市值繳付地價後,業權人可在重新獲批地段,按照城市規劃委員會的許可,進行海濱休閒、旅遊及商業發展。
原私人地段總面積約2,477平方米,指定作工業、倉庫用途, 2003年改劃為休憩用地地帶,指定作文化、商業、消閒、與旅遊有關的用途。
業權人2001年在符合當時規劃用途下獲批出建築圖則,以興建一幢樓高25層的工廈,並於2017年展開地基工程,但此舉引起強烈公眾意見,要求以與海濱環境更融合的用途和發展密度,代替高層工廈發展。
發展局及後接觸業權人,探討替代方案。2018年7月,政府宣布待業權人取得城規會規劃許可後,便會向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申請批准換地,將該處用作海濱發展。業權人2019年2月獲得有關規劃許可。
根據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的批准,業權人須在重新獲批地段範圍外一併興建合共約6,300平方米的公眾休憩空間,包括新休憩空間、重置寵物公園、提升現有海濱長廊,以及興建連接海濱地帶和鰂魚涌腹地的無障礙有蓋行人天橋。
發展局表示,換地方案從多方面照顧公眾利益,包括取代與海濱極不協調的工廈發展,以及提供額外公眾休憩空間,打造連綿不斷的海濱長廊。
政府會與業權人繼續跟進換地的後期工作,持份者也會進一步參與公眾休憩空間的設計,而與有蓋行人天橋相關的道路工程將會刊憲,讓市民提出意見。
-
2月樓宇買賣升21.7%
土地註冊處公布,2月樓宇買賣合約共7,561份,按月升21.7%,按年也升71.3%;合約總值643億元,按月跌3.7%,按年則升82.1%。
其中,住宅樓宇買賣合約佔6,125份,按月升34.3%,按年也升71.5%;合約總值569億元,按月升43.3%,按年亦升87.2%。
月內市民查冊366,285次,按月跌17.9%,按年則升13.9%。
-
機場員工自願檢測計劃周五展開
鑒於部分機場員工接觸外來2019冠狀病毒病的風險相對較高,政府和機場管理局周五起推行自願性質的每周檢測計劃,費用全免。政府呼籲相關員工積極參與計劃,保障他們以至整個機場社區的健康。
機管局會在機場設立專屬檢測中心,為執行檢疫程序、處理冷鏈物流、清潔飛機機艙的員工檢測。
至於其他機場員工,政府會繼續在機場一號客運大樓免費提供深喉唾液樣本瓶,以達到願檢盡檢的目標。
政府早前委託機管局為機場員工推行一次強制檢測,上月4日至25日,超過87,000名機場員工按照食物及衞生局局長的強制檢測公告接受2019冠狀病毒病聚合酶連鎖反應核酸檢測,並無陽性檢測結果。
-
排水系統維修資助料5月接受申請
疫情提升了市民對環境衞生,包括大廈渠管狀況的關注。財政司司長剛於財政預算案中宣布預留十億元,夥拍市區重建局推出「樓宇排水系統維修資助計劃」,為老舊、差餉租值較低的樓宇業主提供財政支援,協助他們為大廈渠管進行檢查、維修或提升工程,共同努力締造一個安全和健康的居住環境。今次,我邀請屋宇署同事介紹有關計劃的內容。
可惠及超過3,000幢私樓
屋宇署屋宇測量師任佩雯介紹說,資助計劃將聚焦樓齡達40年或以上、平均應課差餉租值較低的住用或綜合用途私人樓宇。除接受可自行籌組工程的業主申請,屋宇署亦將按風險評估挑選未能自行籌組工程的樓宇,例如「三無大廈」,行使其法定權力,代業主進行所需的工程。計劃涵蓋渠管勘測及修葺樓宇公用排水系統,以及其相連而非位於個別單位內的分支渠管,以改善排水系統的整體功能。預期計劃可惠及超過3,000幢大廈。
專款專項方式加強支援
現時,政府有不同的資助及貸款計劃,為業主提供維修及保養物業的財政支援。不少業主立案法團自行籌組參加例如樓宇更新大行動2.0,其申請資助工程範圍,亦包括大廈公用排水系統,惟樓宇更新大行動2.0涵蓋的大廈維修工程項目繁多,而資助設有上限,難免攤薄對有需要業主的支援。新資助計劃以專款專項的方式,將可加強對業主在維修大廈公用排水系統方面的支援。資助以樓宇為基礎,資助額會按樓宇單位數目設有上限,合資格樓宇可獲所需費用的八成資助。業主不需進行資產審查,單位亦無須為自住物業。
預期5月開始接受申請
發展局下月會就資助計劃諮詢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聽取議員進一步的意見,並與市建局商議執行細節,預期5月開始接受申請,以及挑選合資格樓宇進行相關工程。我們的目標是在本年內為300幢老舊樓宇開展公用排水系統的勘測或維修工程。
為外牆排水管「身體檢查」
疫情下,不少業主關注大廈排水系統的「健康」情況。政府早前透過防疫抗疫基金推行一項為期兩年的特別措施,由屋宇署委聘顧問公司,為全港大約二萬幢樓高三層以上的住用或綜合用途私人樓宇,視察其外牆的排水系統。計劃去年6月開始,截至今年1月,已視察了約3,500幢樓宇,發現部分樓宇的外牆排水管有欠妥之處,如出現滲漏或破爛、錯誤接駁等。署方正檢視相關報告,並會按情況根據《建築物條例》採取適當行動,例如發出渠務修葺令,着令業主進行修葺。
妥善保養其物業是業主的基本責任。排水系統在妥善保養及狀況良好的情況下,能夠有效阻隔排水系統中的氣體及經氣體傳播的病毒進入單位室內。我希望「樓宇排水系統維修資助計劃」可以盡快落實,協助有需要的業主,確保排水系統「健康」,並改善居住環境。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2月28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酒店作過渡房屋 首項目年中入伙
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逾年,幸而疫苗已經運抵本港,市民亦陸續開始接種,為防疫抗疫帶來曙光。不過,各行各業經歷不同程度的衝擊,恢復元氣需時,其中酒店及賓館業界面對入住人數大幅下降困境。運房局獲得扶貧委員會支持,從關愛基金撥款9,500萬元,推出先導計劃資助入住率偏低的酒店及賓館,透過非政府機構提供過渡性房屋單位。一來可以令業界暫時紓困,亦可協助基層家庭解決住屋需要。有關撥款足夠資助800套房間,若反應良好,我們在檢討後不排除會資助更多酒店及賓館作過渡性房屋之用。
一舉兩得 應對過渡住屋需求
去年受疫情衝擊,訪港旅客數字僅得365萬人次,較前年的5,591萬,大跌93.6%。部分酒店和旅館,要不選擇結業,要不各出其謀掙扎求存。
同樣受到疫情和經濟下行影響的,還有輪候公屋並居於劏房的基層家庭,失業或開工不足令生活百上加斤,對過渡性房屋的需求亦更殷切。
有見及此,運房局轄下的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主動撮合有意願的酒店及賓館與非政府機構,推出嶄新的過渡性房屋項目。
對比需要重新規劃、興建或改建的過渡性房屋項目,這計劃的好處是可以在短時間內投入服務。以首個由九龍樂善堂營運的B Hotel為例,農曆年前,他們與酒店業主達成共識,並簽署合作備忘錄,以低於疫情前的租金將酒店房間作過渡性房屋之用。當獲批資助後,雙方便會簽訂租約,隨即開放予基層家庭申請,預計今年年中便可入伙,前後只需數個月時間,對有需要家庭來說,是「疫境」下的及時雨。
如在兩年租期完結後,參與的業主或營運者希望重回本業,也無需大規模的還原工程,既能協助他們渡過當前難關,又保留日後營運的彈性。
首個先導項目年中入伙
B Hotel項目能提供161間,面積由120至240平方呎,適合二至三人居住的房間。每套房間設有獨立洗手間和浴室、冷氣、基本家具等設施。九龍樂善堂更從用家角度出發,安排其中一層設有共享空間,提供煮食、洗衣及乾衣等設施,照顧入住家庭的生活所需,亦闢設一個多用途公用空間,舉辦社區活動和安排家庭支援,提供一條龍服務,可說是生活軟、硬件兼備。
關愛基金撥款9,500萬元
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感謝扶貧委員會轄下的關愛基金,撥款9,500萬元資助先導計劃。撥款足夠讓非政府機構,在兩年內使用800個合適的酒店及賓館房間作過渡性房屋之用。至於資助額,會參考非政府機構所擬訂的可負擔租金水平、擬租用處所的狀況、非政府機構的行政開支,以及其他支出例如小型改善及設備添置等因素來釐訂。
運房局會先就有興趣參與先導計劃的酒店及賓館,進行簡單審查,例如是否持有有效牌照、確保符合地契條款、大廈公契等,整合出一張名單,再由有興趣的非政府機構從中選擇合作夥伴。雙方達成共識後便可向運房局提出資助申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亦會就建議方案、營運預算等提供意見,專責小組現正與超過十間酒店及賓館進行磋商。
讓基層家庭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政府堅定不移的承擔。我們努力增建公營房屋的同時,亦一直致力尋求在短時間內改善基層市民居住環境的方案。現時我們已收到很多業界和非政府機構對先導計劃的查詢。有興趣參與的酒店、賓館業主及非政府機構,歡迎與我們聯絡,共謀出路,共渡時艱。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2月2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跨灣連接路雙拱鋼橋安裝完成
將軍澳跨灣連接路最大預製組件、重逾萬公噸的雙拱鋼橋今日完成安裝,是香港首次以浮托法建造橋樑,標誌着工程跨越重要里程。
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因應雙拱鋼橋重量,工程人員採用浮托法配合潮汐進行安裝,由早上7時開始,至中午12時前完成。安裝過程每個環節都經過工程人員精密計算,確保工序順利進行。
運載雙拱鋼橋的半潛船本月16日抵港後停泊在將軍澳灣臨時碇泊區,本月24日移至距離橋墩30米位置作最後準備。
今日早上約7時,半潛船乘高水位之便移進橋墩之間。對準雙拱鋼橋的位置後,半潛船逐步泵入27,000立方米海水壓載,船身相應逐漸下沉約一米,使雙拱鋼橋座落在橋墩上,安裝過程圓滿完成。
將軍澳跨灣連接路全長約1.8公里,包括一公里長的海上高架橋,工程計劃於2022年竣工。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下一頁
- 第 66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