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的士小巴司機渡輪員工檢測將展開
運輸署宣布,由下周一起,的士、公共小巴司機和本地渡輪營辦商僱員獲安排新一輪2019冠狀病毒自願檢測服務。
該署表示,的士和公共小巴司機的免費病毒檢測服務下周一展開,直至下月7日,司機明日起可於署方專設的網上預約系統登記。
已預約的司機須帶備香港身份證正本、有效的士司機證或公共小巴司機證和確認預約短信,於其預約時段前往所選的檢測中心。檢測承辦商當值人員會替司機進行登記,採集他們的鼻腔和咽喉合併拭子樣本,並將樣本送往化驗室檢測。
樣本瓶不會標示任何個人資料,檢測承辦商只會知悉樣本瓶編號,不會收集個人資料。
檢測結果呈陰性的司機會收到電話短信通知,呈陽性結果的個案則交由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跟進。
完成檢測的的士司機會即場獲發「的士司機參與檢測名牌」,可在的士車廂內當眼位置展示,方便乘客查閲。
至於本地渡輪營辦商的僱員,有關營辦商已通知其員工於下周一至周四指定時間帶備由營辦商發出的有效職員證或信函,前往指定地點接受檢測。
運輸署強烈呼籲有關人士積極參加檢測,以協助保障公眾健康,減低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
-
項目促進辦事處着力加快私樓供應
主席:
衷心感謝多位議員在辯論過程當中提出的大量寶貴意見。我在此就着發展局的工作範疇作重點回應。土地供應是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現時,我們已覓得330公頃的土地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可以滿足《長遠房屋策略》未來十年的需求。這是我們在過去一段時間跟社會各界一起努力,落實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建議的共同成果。
短中期土地供應
在短中期供應方面,東涌新市鎮擴展及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等的發展區正在全速推進中,首批的公營房屋預計可於2024年至2028年間陸續建成。未來十年的公營房屋供應大約三成是來自這些市鎮擴展及新發展區的項目,有關的基建及收地的順利推展對社會來說至為重要。
我們已經完成了檢視160公頃具發展潛力的棕地,並且物色了八組棕地群作公營房屋的發展,當中七組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已經展開;另外290公頃土地的檢視我們亦已接近完成,結果會在稍後公布。
至於我們物色到可以改劃作房屋發展的大約210幅用地,當中140幅已經完成改劃,可以提供近20萬個房屋單位,另外有12幅正在改劃中。這些用地個別的地塊雖然規模相對是較小,但有關的改劃工作對房屋供應仍然是舉足輕重,未來十年的公營房屋供應大約四成正正是來自這些經改劃的用地。
此外,我們在去年5月推出了土地共享先導計劃,至今已經就大約十個具備初步發展建議的項目進行諮詢工作,並正就部分項目與倡議者進行初步的交流。當收到正式申請的時候,我們會作出公布。
中長期土地供應
在中長期土地供應方面,我們正積極進行中部水域人工島相關研究的籌備工作,以期在中長期提供大約1,000公頃的新增土地,及15萬至26萬個房屋單位。在這裏我感謝邵家輝議員、周浩鼎議員和林健鋒議員對這個研究的方向表示支持。政府亦會繼續籌劃屯門西沿海發展和龍鼓灘近岸填海的規劃及工程研究。
此外,我們正在進行涵蓋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的發展研究,在今年之內我們打算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進行詳細的設計,並且爭取及早展開就着新界北新市鎮和文錦渡物流走廊的規劃及工程研究。這些項目會延續上述推進中的新發展區及新市鎮擴展,為我們提供持續的土地供應。
精簡發展程序
多位議員包括柯創盛議員、張宇人議員和麥美娟議員,都提及我們需要進一步精簡我們的審批工作,要壓縮發展所需時間,包括擴闊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的組成和工作範圍,以及檢視發展局以外其他與發展相關的範疇。發展局亦已經成立項目促進辦事處,協調各個政策局和部門,加快處理較大型的私人住宅項目。謝偉銓議員特別勉勵我們要努力,不要怕一些官商勾結的指責。在此,我希望指出我們會繼續努力。在推展一些需要善用市場力量的措施時,難免會有種種質疑。我們推展這些措施的時候,會確保公平和公正性,提供高透明度,並向市民充分解釋相關措施可以帶來的大量公眾利益。
市區重建及活化工廈
在市區重建方面,市區重建局現在進行中的油旺地區規劃研究,制定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的不同方案,並且選取先導項目以作試行。而為鼓勵老舊工廈重建,我們期望在今年第一季推出先導計劃,以一套預先公布的標準金額計算重建老舊工廈的地契修訂補地價,方便業界掌握改契成本,加快完成改契。我們相信這些均有助釋出舊區土地作適當發展。
投資基建
盧偉國議員特別提到基建投資的重要性。的而且確,基建投資有利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即使在現時經濟環境下,政府仍會繼續作適當投資在基建上。基本工程開支在未來數年會增長至超過1,000億元水平,能夠有效改善民生和創造社會所需的就業機會。盧議員亦特別提及我們要做同步招標,我在此報告一下。在2019至20立法年度內,立法會批出超過1,700億元的工程開支,當中涉及86個新工程項目。至今已批出其中80個項目的工程合約,剩下六個項目預計在未來三個月內可以全部批出。在本立法年度,感謝財委會,至今已批出總值370億元的13個工程項目撥款,當中我希望盧議員亦會開心知道,當中四個項目已批出工程合約,八個項目的招標工作正在進行,餘下一個我們會盡快開展招標程序。我們盼望在本立法年度獲得批准的工程撥款能夠達至1,800億元,為我們的經濟注入新動力。
盧議員亦提及中小型承建商和顧問能否參與工務工程項目。為了讓更多中小型承建商和顧問能夠有效參與,政府會把大型工程合約分拆成易於管理的規模,增加相關項目的數目。另外,立法會亦正審議把由整體撥款資助的每項小型工程開支上限由目前的3,000萬元提升至5,000萬元,一旦落實,我們相信能夠加快一些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型工程的具體落實。
創新建造
為應對工程量持續增長、成本高昂、工人老齡化及生產力下降等等的挑戰,發展局正在積極落實建造業2.0,採用更多創新技術和數碼科技令行業變得更專業化和年輕化。例如我們利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於短時間內興建大量檢疫設施及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而首批組裝合成先導項目,包括香港科技園公司的創新斗室和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均已落成。現時,除了規定指定的政府建築物,例如學校、宿舍和辦公大樓,必須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外,我們亦非常樂見香港房屋委員會、香港房屋協會和市區重建局等公營機構亦正積極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於他們不同的建築項目。
發展局亦正在積極推動工務工程數碼化,以提升項目管理和施工效率。截至2020年12月,已經有超過60份總值超過1,000億元的工務工程合約採用了數碼工程監督系統,以及超過300份總值超過1,500億元的工務工程及顧問合約採用了建築信息模擬技術。
另外,發展局轄下的項目策略及管控處在2019年成立之後亦全面加強了項目的管控。管控處由項目立項即開始審視程序,以目的為本,實而不華的原則,把握所有機會優化項目設計以減省成本。過去四年,我們已檢視了超過280個項目,一共為5,200億元的工務工程,節省了超過700億元的成本。
抗疫工作
在抗疫方面,屋宇署早前透過防疫抗疫基金,開展了一個涵蓋全港兩萬多幢三層以上住用住宅或綜合用途私人樓宇,為它們視察其外牆排水系統的計劃。屋宇署與衞生署商討後,會優先檢視正被實施強制檢測的大廈,亦包括正在實施小區強制檢測指定區域的大廈。
地政總署與智慧城市聯盟聯同其他部門亦提供了與疫情有關的互動地圖儀表板,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大家關心的資訊;建築署與土木工程拓展署以及建造業界,亦不眠不休、盡他們一切努力在香港不同地方,特別是竹篙灣,在極短時間之內興建了大量檢疫設施。
在此我想特別一提,除了政府部門同事的努力,在抗疫方面,建造業界也是不遺餘力地付出。建造業議會和香港建造商會聯手推出了建造業關愛工地防疫檢測服務計劃。在這個計劃之下,由去年12月下旬開始至今,已經為超過19,000位工友提供了檢測服務。香港建造商會亦組織了專家,探視香港不同的工地,並且為這些工地應該實施的防疫措施,例如出入口管理、通風設備、一些休息室的安排等等,提出了大量寶貴意見。在此我向建造業界付出的大量努力表示衷心謝意。
文物保育
不少議員亦提及在文物保育方面的工作,政府目前的文物保育政策是以適切及可持續的方式,因應實際情況對歷史和文物建築及地點加以保護、保存和活化更新,讓市民可受惠共享。
幾位議員都提到主教山的情況,一如我們早前說,清拆工程不會繼續,我們未來的工作是會以保育為主,目前專家正在做研究和評估,我們盼望在今年3月,可以在古物諮詢委員會為有關的設施進行評級,之後我們會就着具體的保育方案再作進一步的落實。
躍動港島南
借鑑九龍東的經驗,我們會推行躍動港島南計劃,目前成立躍動港島南辦事處的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相信在未來幾星期內,這個辦事處可以正式運作,我們期望在未來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和民政事務局聯手合作,把躍動港島南下的不同環節做好,把南區打造成為一個充滿活力、魄力、勁力、宜業宜居的地方。
結語
主席,提供足夠土地應付社會的需求,是政府和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艱巨挑戰,當中亦難免要在不同的目標之間作出取捨。政府會繼續做好平衡的工作,並且與社會各界緊密溝通,務求建立共識,共同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
主席,我謹此陳辭,懇請議員支持今年的施政報告。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月22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第二節:增加房屋與土地、建設宜居城市、持續改善民生,以及培育人才及青年發展)的致辭全文)
-
土地供應充足 滿足未來住屋需求
主席:
感謝多位議員就房屋及運輸兩大範疇所表達的意見。
政府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覓得330公頃土地,足以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可以滿足未來十年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較上一個十年期增加了44,000個單位供應。在《長遠房屋策略》的框架之下,逐年延展的十年公營房屋供應,能夠達標,今年是第一次,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上述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中,約三分之一預計在第一個五年期落成,而餘下約三分之二預計在第二個五年期落成。第一個五年期的項目大多數已經完成所有諮詢、法定改劃和其他程序;而大部分於第二個五年期落成的項目已經完成法定改劃。雖然在項目發展過程中可能會有其他變數因而影響甚或拖延相關程序,政府有信心及決心在未來十年於這些已覓得的土地上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無論如何,我們會盡最大努力推進相關工作。
根據2020至21到2024至25年度公營房屋建設計劃,有關五年期內的公營房屋的總建屋量估算約為101,300個單位。事實上,過去五個五年期的公營房屋總建屋量整體持續增長,2020至21到2024至2024至25年期的總建屋量可說是近年最高。
2020年施政報告亦公布了一系列相關措施,增加或加快公營房屋和資助房屋供應,包括清拆石籬中轉房屋作公營房屋之用、重建房委會個別工廠大廈,以及重建大坑西邨,合共可以提供約7,900個單位。為落實《長策》所訂定的建屋目標,我們會繼續致力提升土地發展潛力,採用全面規劃和因地制宜的設計,充分配合地盤情況、善用地積比率,務求增加建屋量,並加快規劃程序,壓縮土地平整和建造時間,以加快公營房屋供應。
由於覓地建屋需時,政府會採取措施,協助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及長時間輪候公屋人士。在運房局的推動統籌下,截至去年底,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在三年內提供約13,400個單位。我們正全力推進,務求達至15,000個單位的目標。此外,運房局亦積極推動先導計劃,在旅遊業受疫情重創的時候,善用合適的酒店和賓館單位作過渡性房屋之用。
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自去年4月成立以來,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全力開展工作,就應否及如何進行劏房租務管制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工作小組爭取在今年第一季完成研究,並向政府提交報告。政府在收到報告後,會全速積極跟進。
政府亦推出為期三年的試行計劃,以現金津貼紓緩基層家庭因長時間輪候公屋而面對的生活壓力。政府現正制訂計劃的執行細節和詳情,我們的目標是於今年年中開始接受申請,並於7月開始派發現金津貼,工作是非常緊湊,但我們全力以赴。
當前,房屋供應仍然是社會十分關注的課題,而持續增加土地供應依然是解決房屋供應長遠而有效的根本方法。我們會繼續與發展局緊密合作,多管齊下,務求增加整體作房屋發展的土地供應。有更多的土地,我們便可以興建更多公營及私營房屋,我們可以興建面積較大、環境配套更好的公屋單位,讓市民住得好一點、寬敞一點。有了足夠的土地,我們可以透過加快規劃,盡早完成法定程序,壓縮基建和樓房建設時間,我相信公屋輪候時間會逐漸得到緩減。此外,隨着土地供應增加,房屋供應增加,房委會亦會檢視舊屋邨重建,以至公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為市民提供居有所安的房屋,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在運輸方面,政府會積極推展運輸基建項目,繼續發展以公共交通為本及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系統,並持續推動智慧出行及締造行人友善環境。
屯門---赤鱲角隧道於去年12月開通,連接新界西北、港珠澳大橋、北大嶼山和香港國際機場,成為青嶼幹線以外,連接香港國際機場的另一條陸路通道,有助分流往來大嶼山的交通,可以縮減往返屯門南和香港國際機場的行車路程,並節省約20分鐘行車時間。藉着屯門---赤鱲角隧道通車的契機,政府亦於通車同日午夜起豁免使用新隧道和青嶼幹線的收費。
同時,政府亦正在興建六號幹線,預計可於2026年全面開通。屆時,市民經六號幹線往來將軍澳市中心及油麻地交匯處的行車時間會大幅減少至12分鐘。連同現正興建中的將軍澳跨灣連接路,將為市民提供一條更便捷的道路往來將軍澳及西九龍。
政府亦會就11號幹線的建議走線、工程實施策略及推展時間表諮詢相關區議會及持份者,並於今年上半年就11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的勘探研究向立法會申請撥款。至於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的可行性檢討工作,路政署計劃今年初展開籌備事宜。11號幹線旨在提升新界西北至市區的幹道連接,紓緩現有主要幹道的壓力,以及應付新界西北的未來發展,包括洪水橋及元朗南新發展區所產生的交通需求。
鐵路方面,我們已經邀請港鐵公司就東涌線延線、屯門南延線和北環線展開詳細規劃及設計工作。同時,政府亦正研究港鐵公司就另外三個新鐵路項目提交的建議書及補充資料,並會適時公布有關項目的未來路向。至於南港島線(西段),港鐵公司已於去年12月向政府提交項目建議書,政府有關部門隨即進行研究,適時推展有關項目,以配合華富邨的重建時間表。
展望將來,我們會進行《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探討鐵路及主要幹道基建的布局,以及為走線和配套設施進行初步工程技術評估,讓大型運輸基建的規劃能配合甚或預留容量,以滿足香港整體長遠發展的需要。
為利便市民出行,我們會繼續推動智慧出行,善用科技以促進交通管理和提升道路以至交通設施的使用效率。不停車繳費系統是智慧出行的其中一項主要措施。此外,我們亦會繼續推展其他智慧出行措施,例如即將推出的十億元智慧交通基金、推展新一代停車收費錶、自動泊車系統先導項目。運輸署亦正積極研究法例修訂,希望締造有利條件,促進自動駕駛車輛科技在香港的發展和應用。
運輸署將於本月底繼專營巴士及地鐵後,推出專線小巴實時到站資訊系統,方便市民出行和計劃行程。運輸署會陸續在全港約3,300部專線小巴安裝相關定位裝置及進行實地測試,以期在明年全面覆蓋所有的專線小巴路線。
政府一直推展香港好.易行,以締造行人友善環境,鼓勵行人安步當車,並已推出多項措施。例如運輸署剛於去年12月把香港出行易流動應用程式的步行路線搜尋資訊覆蓋全港18區,讓市民可以隨時隨地搜尋實時交通和運輸資訊,方便計劃行程。
另外,路政署會繼續推展上坡電梯系統項目,亦會繼續推進人人暢道通行計劃,為行人通道加建無障礙通道設施,並擴大計劃範圍,為房委會轄下租置計劃屋邨、可租可買計劃屋邨和已拆售非住宅物業的公共屋邨的行人通道加建升降機,利便市民出行。
主席,考慮到疫情持續打擊本港經濟,為進一步紓緩市民的交通費負擔。政府決定延長放寬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每月交通開支水平至今年6月30日,其間繼續就市民每月超出200元的公共交通開支提供三分之一的補貼,每月補貼上限為400元,預計每月可惠及約380萬名市民。此外,港鐵公司與政府磋商後,亦決定將車費八折優惠延長至今年3月,而各種月票的100元折扣優惠,亦會延長至今年6月,與香港巿民共渡時艱。
主席,運輸及房屋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政府一直以整體公眾利益為依歸,推出多項措施,致力讓香港成為更暢通和宜居的城市。主席,我謹此陳辭,呼籲議員支持動議,支持政府施政。多謝主席。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1月22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第二節:增加房屋與土地、建設宜居城市、持續改善民生、培育人才及青年發展)的致辭全文)
-
接載殘疾人士泊車證適用範圍擴大
運輸署公布,司機接載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士泊車證明書適用範圍本月29日起擴大至路旁殘疾人專用泊位。
泊車證明書讓持證人在接載行動不便殘疾人士時,可在運輸署轄下政府多層停車場特定停車位泊車。為進一步方便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士出行,持證人將可使用路旁殘疾人專用泊位。
為配合新安排,運輸署正分階段更換路旁殘疾人專用泊位的交通標誌,預計六個月內完成。
所有合資格申請人今日起將獲發新泊車證明書,有效期最長三年,申請表和須知事項文件可於運輸署網頁下載。該署並會將新泊車證明書和信件郵寄予現有持證人以介紹相關安排。
運輸署提醒持證人泊車前需留意有關交通標誌是否已更換,也可瀏覽該署網頁查看已更換交通標誌的路旁殘疾人專用泊位位置。
查詢可致電2804 2600。
-
首批新停車收費錶周三啟用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運輸署宣布分階段安裝新的路旁停車收費錶,以配合推動智慧出行,首批本月20日啟用。新收費錶支援多種付費方式,駕駛者並可透過流動應用程式遙距繳付泊車費和查看泊車位使用情況。
運輸署助理署長(管理及輔助客運)黃志光今日在簡報會上表示,全港約18,000個路旁泊車位共配備約9,800台停車收費錶,該些收費錶在2003至04年度開始使用,可用年期行將屆滿,須予以更換。
去年12月起,署方在中環耀星街、屯門文質路、西貢清水灣共84個路旁泊車位安裝44台新停車收費錶,作最後階段實地測試,並安排於本月20日正式使用。由同日起,該署亦分批安裝另外約12,000台新收費錶,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更換全部現有收費錶。
新收費錶除可接受以八達通、非接觸式信用卡、轉數快等多種付費方式繳付泊車費外,駕駛者也可利用運輸署新開發的流動應用程式「入錶易」連結收費錶,在現場和遙距繳費。程式會在泊車時限完結前15分鐘向駕駛者發出提示通知,以供遙距付費繼續停泊。
此外,新收費錶配備感應器,以毫米波雷達技術偵測路旁泊車位是否已被佔用,提供實時資訊協助駕駛者透過「入錶易」程式尋找空置泊車位。署方指,有關感應器只能偵測泊車位是否被佔用和有否繳付泊車費,並不會收集任何個人資料、車輛型號或車輛登記號碼。
「入錶易」流動應用程式現已推出,供市民免費下載使用。運輸署總運輸主任(運輸設施管理)王伯健說,程式僅要求市民輸入電話號碼,無需提供其他資料,系統並限制每個電話號碼只可連結一台停車收費錶,以防出現濫用泊車位情況。
運輸署已就新停車收費錶設立專頁,其委聘的管理營辦商亦會於在新收費錶投入服務時開設24小時服務熱線2332 3700,解答市民查詢。
-
用心設計 建造天幕街市
位於天水圍的食環署天幕街市(前稱天水圍臨時街市)上月開幕,為居民提供一個舒適的購物環境。項目由構思、撥款、興建以至落成啟用,僅僅用了約一年的時間,令市民和租戶早日受惠。今次,我邀請了建築署的同事,講解他們如何迅速完成該項目,並分享街市的建築設計特色。
建臨時街市方便居民
行政長官在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在西鐵線天水圍站對出的天福路路段興建新公眾街市。由於興建永久街市一般需時六至七年,政府在2019年10月公布,在附近天秀路公園旁的空地設立臨時街市,以期在新街市大樓工程完成前,讓市民有多一個購買新鮮糧食的選擇。
開始施工遇上疫情爆發
建築署高級工程策劃經理陳敬德說,為了令天幕街市盡快完工,食物及衞生局、食物環境衞生署和建築署在多方面攜手合作,包括商討街市的布局安排、解決技術和環境問題,以配合食環署的營運操作等。承建商去年1月開始施工,但正正遇上新冠疫情第一波,內地廠房臨時關閉,建築材料供應亦緊張,幸而工程團隊即時作出應對,靈活調動施工程序,承建商亦與供應商緊密聯繋,作應變安排。他很慶幸有這隊高效能團隊,令項目在疫情下仍能於指定時間內完工。
約一年建成啟用
在施工方面,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曾偉倫說,一般街市由計劃至完成需約六至七年。然而,為配合地區需求,盡早建成臨時街市,署方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建築物大部分組件先在廠房預製,然後運往工地裝嵌;上蓋則採用「供製造和裝配的設計(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簡稱DfMA)」,避免「落石屎」等濕施工方法(wet trades);地腳採用突出地面的設計,減少挖掘工作,縮減施工時間和便利興建,令天幕街市只需一年時間便落成啟用。
建築設計一絲不苟
雖然天幕街市是臨時街市,但工程團隊在設計方面亦做到一絲不苟。建築署建築師盧宜璋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從美觀、實用和舒適中找到平衡,設計着重自然通風和採光。街市中央高樓底的中廊及兩旁開放式的設計,令日光進入室內,減低照明耗能,亦遮擋太陽直接照射,令使用者更加舒適。此外,街市直條的平面布局有利對流風,令街市空氣流通及涼快。斜屋頂則是基於香港多雨水的天氣而設計,適合去水。
設多個出入口方便居民
天幕街市有36個固定攤檔,加上四個臨時檔位,共提供40個攤檔。街市行人通道十分寬敞,並設有無障礙設施,而主要出入口位於街市的東西兩方,另有四個副出入口,方便居民從公園、附近民居或車站進入街市。建築物兩旁則設有綠化設施和長凳,方便長者和居民購物後稍作休息。街市亦用了柔和的木系色調,配合天花不同的主題色彩---藍、橙、綠,與攤檔售賣的新鮮食物互相呼應。
把科技帶進社區
另外,在疫情下,為了讓市民放心逛街市,工程團隊特別引入新技術,與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簡稱NAMI)和香港科學園的創科公司合作,在攤檔之間安裝防污抗菌的陶瓷板,亦把納米塗層技術應用於通風位置,減少塵埃積聚,以及安裝智慧垃圾回收機等,把科技帶進社區,同時為創新科技提供實地試點,推動本港科技發展。
受租戶市民歡迎
街市啟用至今整體運作暢順,售賣蔬菜的租戶林小姐說,每日下午3時至6時,是人流最多的時候,加上街市環境舒適,吸引不少街坊捧場。開市一個星期,她已有許多熟客。售賣乾貨(模型)的租戶陳先生說,街市環境清潔整齊,故有家長會帶小朋友前來購物,適逢他的攤檔在聖誕假期開市,故生意不錯。街坊梁太亦表示,街市貨品種類繁多,加上位置方便,日後會再來光顧,購買日常所需。
街市是市民購買新鮮糧食的主要途徑之一。建築署的同事帶領工程團隊,克服疫情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做好街市的設計,並與各部門同心協力,令工程迅速地完成,為市民提供便利設施,希望大家也能感受到同事們的用心。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月1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房署外判清潔工確診
房屋署一名於碩門邨瑞碩樓工作的外判兼職清潔工人確診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其工作地點已全面清潔和消毒。
該名清潔工人居於碩門邨喜碩樓,負責瑞碩樓的兼職夜更清潔工作,最近一次上班日期為本月11日。
他並沒有外遊記錄,工作時佩戴口罩,上班期間體溫正常。
碩門邨的屋邨管理處,以及瑞碩樓垃圾房和公用地方已進行全面清潔和消毒。
房屋署會繼續與衞生防護中心保持緊密聯繫,積極配合檢疫措施。
-
新一輪太陽能支援計劃接受申請
新一輪「採電學社:學校及非政府福利機構太陽能支援計劃」今日起接受申請,7月30日截止。
計劃旨在推動本地可再生能源發展,為非官立和非牟利學校、獲社會福利署津助的非政府福利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免費在其處所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並協助參與學校和機構參加兩間電力公司的上網電價計劃。
學校也可將太陽能發電系統融入教學,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探索科學的興趣。
計劃2019年推出以來反應踴躍,截至去年12月,機電工程署接獲逾350份申請,學校申請佔逾九成。該署已為超過110間學校和非政府福利機構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估計每年可產生超過88萬度電,相當於約3,200個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量。
申請計劃7月30日截止,在4月30日或之前提交的申請會獲優先處理,工程最早可於7月開始進行。申請者可到機電署網站下載申請表格,查詢可致電3155 3977。
-
跨境私家車續享免手續用港珠澳橋
運輸署宣布,粵港兩地政府同意繼續讓持有常規配額行走落馬洲皇崗、文錦渡、沙頭角和深圳灣口岸的粵港跨境私家車免手續使用港珠澳大橋往返香港和珠海口岸,並將有關安排延伸至持有蓮塘/香園圍口岸常規配額的粵港跨境私家車。
粵港兩地政府2019年先後實施第一和第二階段試行,首階段容許持有常規配額和有效封閉道路通行許可證行走落馬洲皇崗、文錦渡和沙頭角口岸的粵港跨境私家車免手續試用大橋往返香港和珠海口岸,其後有關安排延伸至持有深圳灣口岸常規配額和有效許可證的粵港跨境私家車。該兩階段試用期分別於今年2月24日和4月28日屆滿。
運輸署表示,考慮到大橋附近一帶交通大致暢順,為進一步善用大橋,該署將按粵港兩地政府同意的安排,讓持有上述四個口岸常規配額和許可證的粵港跨境私家車在試用期屆滿後,繼續免手續使用大橋往返香港和珠海口岸,持有蓮塘/香園圍口岸常規配額及有效許可證的粵港跨境私家車也可由2月25日起免手續使用大橋往返內地,直至另行通告。
該署將發信通知相關口岸封閉道路通行許可證的持有人,闡述詳細安排。
粵港兩地政府會因應大橋的車流、兩地口岸和連接路情況等因素,在有需要時調整安排。
運輸署強調,有關安排只適用於經大橋往返香港和珠海口岸,市民如要駕駛私家車經大橋往返澳門口岸,則必須持有往來澳門的大橋私家車常規配額和港澳當局發出的有效牌證,或已辦理大橋澳門口岸泊車轉乘計劃的牌證和手續。
-
提升土地潛力 落實建屋目標
主席:
政府於上月16日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20年周年進度報告》;另外,我們早前亦已2020至21到2024至25年度公營房屋建設計劃向委員會發出文件。以下我會綜合簡介這兩份文件的重點內容。
按《2020年長策進度報告》的推算,2021至22到2030至31十年期的總房屋需求為428,000個單位,我們因而將供應目標定為430,000個單位。同時,我們亦決定將下一個十年期的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繼續維持在70:30的比例。按這比例,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301,000個單位,私營房屋供應目標為129 000個單位。在公營房屋供應目標中,我們亦繼續維持「公共租住房屋/綠表置居計劃」單位數目與資助出售單位數目為70:30的比例,即公屋及綠置居供應目標為210,000個單位,其他資助出售單位供應目標為91,000個單位。相關的考慮、數據及估算方法已在《2020年長策進度報告》內的附件詳細闡述。
正如行政長官在2020年施政報告公布,經過多年的努力,政府已覓得330公頃土地以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較上一個十年期增加了44,000個單位。以單位數目計算,供應主要來自新發展區及大型發展項目、多幅改劃作公營房屋的土地,以及其他項目包括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用地、多幅完成檢視具有房屋發展潛力的棕地群等。
上述預計建屋量是建基於政府能順利完成所有相關程序,例如改劃土地、地區諮詢、收地、清拆、重置受影響設施、地盤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等。政府有信心及決心在未來十年於這些已覓得的土地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
在上述316,000個單位中,約三分之一預計在第一個五年期落成,而餘下約三分之二預計在第二個五年期落成。第一個五年期的項目大多已經完成所有諮詢、法定改劃和其他程序;而大部分於第二個五年期落成的項目已完成法定改劃,在完成其他程序後,可作建屋之用。
根據2020至21到2024至25年度公營房屋建設計劃,有關五年期內的公營房屋的總建屋量估算約為101,300個單位。事實上,過去五個五年期的公營房屋總建屋量整體持續增長,2020至21到2024至25這五年期的總建屋量可說是近年最高。
當前,房屋供應仍然是社會十分關注的課題,而持續增加整體房屋用地供應依然是解決房屋供應長遠而有效的方法。我們會繼續多管齊下,增加整體作房屋發展的土地供應,包括繼續推行發展棕地、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粉嶺高爾夫球場局部發展、全速推展新發展區、研究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近岸填海項目和重新規劃屯門西,以及發展岩洞等等。
另外,2020年和2019年的施政報告亦提出多項造地措施,進一步增加土地供應,包括重建市區寮屋區、檢視十組地積比率比較高及現有構築物比較低矮的私人土地、重建兩組涉及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的地段,以及發展港鐵小蠔灣車廠上蓋。
至於增加或加快公營房屋和資助房屋供應方面,2020年施政報告亦公布了一系列相關措施,包括清拆石籬中轉房屋作公營房屋發展、重建房委會個別工廠大廈,以及重建大坑西邨。為落實《長策》所訂定的建屋目標,我們會繼續致力提升土地發展潛力,並採用全面規劃和因地制宜的設計,以充分配合地盤情況、善用地積比率,務求增加建屋量,並加快規劃程序,壓縮土地平整和建造時間,以加快公營房屋供應。
由於覓地建屋需時,政府會繼續採取措施,協助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及長時間輪候公屋人士,包括繼續推動建設過渡性房屋、積極研究「劏房」租務管制,以及推出為期三年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
私人住宅單位供應方面,未來一段時間私樓供應量仍會維持在較高水平。根據2020年9月底的最新推算,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市場的供應量估算有約92,000個單位。
維持私人住宅物業市場健康發展,是政府房屋政策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政府會繼續採取雙管齊下的方式, 致力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以回應需求,並運用需求管理措施以穩定住宅樓市。政府亦會繼續密切觀察住宅物業市場情況和考慮相關指標,按市場變化適時採取適切的行動。
我們歡迎各位議員就這兩份文件發表意見和提問,並樂意回答。
多謝主席。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1月14日在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會議討論《長遠房屋策略2020年周年進度報告》和2020至21到2024至25年度公營房屋建設計劃的開場發言)
-
粉嶺工業地逾八億批出
地政總署公布,新界粉嶺安樂門街、安全街與安居街交界一幅工業用地以8億1,294萬元批予Mapletree Investments旗下的Mapletree TM(HKSAR),批租期50年。
地皮為粉嶺上水市地段第268號,佔地約4,028平方米,指定作工業、倉庫及附屬辦公室、資訊科技及電訊業、研究所、設計及發展中心、媒體設計及媒體製作等用途;樓面面積介乎12,084平方米至20,140平方米。
-
丁屋政策上訴得直 政府表示歡迎
上訴法庭今日裁定,小型屋宇政策下的免費建屋牌照、私人協約及換地安排均屬《基本法》第40條內的新界原居民合法傳統權益並合法合憲,政府對裁決表示歡迎。
上訴法庭就小型屋宇政策司法覆核案原訟法庭判決的上訴作出裁決,發展局回應時表示,政府會繼續執行小型屋宇政策。
至於較早前因原訟法庭判決而暫停接收和處理以私人協約及換地方式申請政府土地的小型屋宇申請,當局將研究上訴法庭的判詞,再安排恢復接收和處理這兩類申請。
小型屋宇政策1972年起實施,批地方式包括以免費建屋牌照方式容許申請人在其私人土地上興建小型屋宇、以私人協約方式批出政府土地,以及以換地方式批准在私人土地或政府土地上建屋。
高等法院原訟法庭2019年4月8日就司法覆核案裁決,同月30日作出命令,裁定小型屋宇政策下以免費建屋牌照及換地方式申請在私人土地興建小型屋宇屬《基本法》第40條內的新界原居民合法傳統權益,並合法合憲;但以私人協約及換地方式申請政府土地興建小型屋宇則不屬該等權益。與訟各方均提出上訴,上訴法庭今日裁定政府上訴得直。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下一頁
- 第 70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