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特首:運輸署查冊通知服務合理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運輸署近日推出發出車輛登記細節證明書電郵通知服務,當有人或機構查閱登記車主名下車輛資料時,署方會以電郵通知登記車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有關措施合理,不影響新聞自由。
林鄭月娥今日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說,查冊服務存在已久,讓公眾可通過查閱相關登記冊,在進行買賣或有特別工作需要時獲取車輛登記車主、土地買賣業主,以及結婚或出生證明文件等資料。
她指,設立有關查冊功能的目的一般不包括用作調查或「起底式」的工作,惟過去一年多,很多查冊所得資料被人在社交媒體發放,對有關人士造成傷害。
林鄭月娥說,政府有責任在法律框架容許和不完全偏離制度原有目的的情況下保障巿民。各部門均有其查冊程序,而在提供查冊服務時,既要尊重其功能,也要考慮被查冊對象可能受到的傷害。
她說,運輸署的新服務旨在當有人查閱某車輛登記資料時通知有關車主,做法不過份,看不到與新聞自由、通風報信有何關係,新聞工作者可繼續按照法例和部門相關程序查冊。
林鄭月娥強調,意圖藉查冊取得個別人士資料而對其作出傷害的行為並不值得鼓勵。
-
退休建築署署長分享部門抗疫經歷
建築署署長林余家慧去年12月退休。她加入政府逾30年,從見習建築師到一署之首,處理過大大小小的項目。面對每項工程,她都懷着服務市民的心與團隊合作無間,回應市民的所想所需。對於越來越多女性和年輕人加入建築界,她感到開心之餘,亦相信他們必定會找到自己的一片天。想知道前署長對同事有何寄語,就讓她娓娓道來。
林余家慧於1986年加入政府任職見習建築師,2010年晉升為總建築師,2013年晉升為政府建築師,2016年晉升至建築署副署長。2017年12月起,她出任建築署署長,帶領部門就樓宇及公用設施的設計、規劃、建築、維修及發展事宜,向政府及其他有關機構提供全面的專業意見和服務。
見證地區轉變
林余家慧分享說,建築署每年興建約30個建築項目,很多都是公用設施,如圖書館、體育館、公園等。多年來,她可謂見證着地區的轉變,尤記得80年代起,東區填海造地,興建不少住宅,需要相應的社區及政府設施,包括小西灣運動場,當年她亦參與建設。林余家慧說,能讓居民享用這些社區設施,覺得很有滿足感及有意義。
難忘颱風破壞緊急應對
小西灣運動場1996年啟用,看台可容納約12,000位觀眾。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期間,運動場受到嚴重破壞,上蓋被摧毀,海水更湧入看台。當時的情景非常震撼,林余家慧仍然歷歷在目。建築署、土木工程拓展署等部門同事,即時採取多項臨時措施。其後,為加強運動場抵禦風浪的能力,同事還增建保護設施,同時進行美化,包括在擋浪牆上加入圖案、加設座椅等。她感激同事的努力,亦希望大家也感受到同事所付出的心思。
工程項目做好地區諮詢
除了啟德郵輪碼頭、兒童醫院等大型工程,不少小型地區項目亦令林余家慧感受甚深,覺得小工程大意義。她以筲箕灣東區文化廣場為例,除廣場設計獨特,在建造過程中,建築署向東區區議會及附近居民進行諮詢,特別利用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模擬項目完成後舞台進行表演時的聲浪大小,令居民更易明白。廣場2019年開幕,已成為該區居民一個好去處。
更多女將加入建築領域
另外,東區文化廣場項目令林余家慧印象深刻,是有媒體指項目由三位女將帶領,包括前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民政事務總署署長謝小華和她,令她對女性在公共事務和建築領域的貢獻感到光榮。她說,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女性加入建築及建造行業,令業界有更多不同的聲音,互相補足。
超速建成檢疫設施
談及最難忘的經驗,她說肯定是帶領團隊抗疫。她憶述,去年疫情發展初期,1月25日(農曆年初一)收到電話委託建築署與其他部門合作,以最快速度興建檢疫設施。2月,她率領團隊開工,透過創新的組裝合成建築技術(MiC),僅僅花了26日,在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籃球場位置完成第一批118個檢疫單位。由去年2月至年底,已在不同地方累積完成超過4,000個檢疫營舍,以應對抗疫工作的需要。
短時間內增建檢疫營舍,把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變作可能。她特別感謝每位參與這場抗疫戰的同事、承建商、工程顧問;最令她感動的,是團隊成員為了趕工,日以繼夜留在工地作戰,目的是要盡快完工,盡力守護香港。
盼年輕人創造更多精彩項目
剛剛退下火線,對同事有什麼寄語?長江後浪推前浪,她對年輕人充滿信心。回想與年輕同事一起工作的愉快經歷,她深深感受到他們的衝勁和熱誠。她相信,資深同事和新一代的合作,將會創造出更多精彩的項目。
誠如林余家慧所言,作為政府部門,要懷着謙卑的心,盡力興建適合市民大眾的設施。我亦在此祝願她退休生活愉快,並在疫情後,到訪自己曾參與的工程項目,享受一下作為用家的樂趣,肯定別有一番感受。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月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附短片
-
規劃署測量主任確診
規劃署一名測量主任確診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其辦公室不對外開放,相關工作地點和公共設施會安排清潔消毒。
確診者辦公室位於北角政府合署14樓,他最近一次上班日期為上月22日,工作時有佩戴外科口罩,並與接觸人士保持適當社交距離,過去14日沒有與公眾接觸。
規劃署會安排與患者共同當值的人員在家工作和接受病毒測試,並繼續與衞生防護中心保持緊密聯繫。
-
11月新批住宅按揭增7.4%
金融管理局公布,11月新批出住宅按揭貸款額372億元,按月增加7.4%。
其中,一手市場交易批出貸款61億元,按月增加11.7%;二手市場交易批出貸款265億元,按月增加7.5%;轉按交易批出貸款47億元,按月上升2%。
月內新申請貸款個案11,375宗,按月增加4.3%;新取用按揭貸款255億元,增加14.7%;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15,725億元,按月增加0.6 %。
-
山頂文輝道住宅地招標
2020至21年度賣地計劃內位於山頂文輝道第9及11號的鄉郊建屋地段第1222號用地明年1月8日招標出售,2月5日截標。
該地面積約5,067平方米,指定作私人住宅用途,樓面面積介乎8,081至13,468平方米。
賣地文件明年1月8日上載至地政總署網頁。
-
具歷史價值建築所在地盤工程停止
深水埗食水減壓缸地盤發現具歷史價值建築物,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表示,地盤重整工程已停止進行,古物古蹟辦事處將就該建築物的評級事宜作研究,結果會提交古物諮詢委員會。
蔣志豪今日到深水埗食水減壓缸地盤實地視察後向傳媒說,水務署2017年就該地盤重整工程諮詢古蹟辦,基於當時的資料和雙方溝通,該水務設施被理解為水缸,古諮會同年3月將水缸列為不作評級的構建物,判斷無須跟進,經審視後現認為該設施特殊且具建築特色。
蔣志豪表示,古蹟辦將作深入研究,古蹟辦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和建築師會搜集一手資料,以期作出最客觀和公正的評定,並按一貫做法邀請歷史建築評審小組共同就是否需為此建築物評級提意見,相關工作完成後,研究結果會提交古諮會考慮。
他又說,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將會提醒各政府部門,在處理涉及歷史建築物的大型工程,尤其是可能牽涉文物保育或戰前建築物,需要諮詢古蹟辦,古蹟辦人員處理同類諮詢時也需提高敏感度。
蔣志豪提到,古蹟辦正就地下配水庫與水務署聯手進行系統性普查,發現至少有另外四個地下配水庫屬戰前建築物,古蹟辦會與該署合作,研究有關配水庫的歷史文物價值。
-
政府來季推售三幅住宅用地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發展局表示,政府計劃來季招標出售三幅住宅用地,包括古洞北新發展區首幅招標用地,連同其他項目,季內私人房屋土地供應共4,800個單位。本財政年度供應料達12,870個,貼近供應目標。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公布明年1月至3月賣地計劃詳情。他指,三幅住宅用地中,早前一分為二出售的山頂文輝道用地,其中一幅土地已於本季批出,餘下一幅會於來季出售,預計可提供135個單位。另一幅用地位於啟德,可提供775個單位。古洞北新發展區用地則可興建約1,330個單位。
此外,港鐵公司季內會就黃竹坑站第六期物業發展項目招標,預計可提供約750個單位。
有關用地加上季內五個私人發展和重建項目可提供的約1,815個單位,第四季預計可供應約4,800個單位,為本財政年度中單位供應量最多的一季。
連同首三季度土地供應可提供的8,070個單位,本財政年度的私人房屋土地供應合共可興建約12,870個單位,距離12,900個單位的目標尚欠30個。
黃偉綸說,有關數字還未計及本財政年度餘下數月可能出現的私人發展項目,若有不涉及修訂地契的項目,本年度供應量或可達標。
他又指,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供應仍然維持在相對較高水平,約有92,000個單位。
商業用地方面,政府來季會推售銅鑼灣加路連山道一幅商業用地,涉及總樓面面積約十萬平方米。
黃偉綸強調,政府會繼續以多管齊下方式增加土地供應,務求維持持續和穩定的供應,以回應市民在住屋、經濟和社會發展各方面的訴求。
-
食水減壓缸地盤建築具保育價值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深水埗食水減壓缸地盤發現具歷史價值建築物。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政府認為有關建築具保育價值,會安排專家作評估,以期明年3月由古物諮詢委員會為建築評級後,再研究保育安排。
黃偉綸今日會見傳媒時表示,政府非常關注事件,指相關部門早前或因溝通問題未有察覺有關建築的重要性。
他說,由於該地盤處於政府土地,屬政府物業,政府已表明停止清拆工程,故無須將有關建築列為暫定古蹟。
對於區內人士要求保育該歷史建築,並期望日後可合理享用有關地方,黃偉綸說,政府明白有關訴求,將以此為目標進行研究,不排除日後將項目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他呼籲巿民耐心等待專家評估結果,暫時不要前往工地,以免發生危險,當局會通過適當渠道發放資訊。
-
大部分公屋單位排水管狀況良好
房屋委員會表示,自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開始至今,房屋署已詳細檢查約230個公共屋邨約十萬個公屋單位的排水喉管,絕大部分單位喉管狀況良好,其餘單位喉管則會按需要維修。
房屋署並正為餘下約300幢仍未檢查排水設施的公屋大廈作初步檢查,相關工作預計明年3月底前完成。
房委會表示,十分關注轄下公共租住屋邨的排水管狀況,疫情期間已主動派員檢查與確診單位共用同一排水系統的公屋單位排水設施,並在現有日常家居維修服務和全方位維修計劃下設立特別渠務檢查計劃,額外調撥資源專責處理相關事宜,以減低病毒傳播風險。
此外,根據10月28日展開的排水管檢查計劃,房屋署會按疫情期間在出租公共屋邨初步檢查發現的渠管狀況、維修紀錄、長者住戶百分比、屋邨或大廈樓齡等因素,為約80萬個公屋單位訂定次序,優先檢查曾出現確診個案的屋邨公用排水管,計劃預期18個月內完成。
房委會正為轄下彩雲(二)邨進行排水管檢查計劃,若取得租戶配合,預計於周五完成豐澤樓所有單位的排水管檢查及維修。
房委會表示,一直積極配合政府防疫措施,調配更多資源加強所有公共屋邨的日常清潔及消毒工作,並透過多方面宣傳,呼籲居民及商戶注重衞生和減少社交接觸。
-
東江水新協議加入水價扣減機制
香港與廣東省今日簽署2021至23年東江水供水新協議,除訂明每年供水量上限,也會把以往「統包總額」的方式優化為「統包扣減」,按實際東江水取水量而扣減水價,實際水價會較現行方式便宜。
協議由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與廣東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簽署。儀式以視像形式舉行;水務署署長盧國華列席。
新協議繼續沿用統包方式,訂明每年供水量上限,保證本港有穩定、具彈性和切合實際需要的東江水供應,確保即使遭受百年一遇的旱情下,供水仍不受影響。
在新加入的扣減水價機制下,每年實際水價的計算會因應實際取水量與供水量上限的差額,乘以單位價格結算扣減款額,再從每年基本水價中扣減,實際水價會較現行方式便宜,也回應了市民就東江水供水按量收費的訴求。
根據新協議,「統包扣減」方式至少可應用至2029年。按2021年價格計算,估計在這九年期內的最高節省金額可達3億2,400萬元。
新協議內的水價調整增幅為每年1.33%,反映粵港兩地相關消費物價指數和人民幣兌港元匯率的變動。
鑑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對香港經濟環境帶來的挑戰,粵方同意將2021年的實際水價凍結在2020年水平,以紓緩香港的財政負擔。在上述增幅下,2021至23年的每年水價分別不多於48億2,141萬元、49億5,051萬元和50億1,635萬元。
此外,黃偉綸透過視像形式與廣東省當局舉行工作會議,就東江水供水和水質監測的工作交換意見。
-
巴士車費非取決於有否經收費路段
對於有意見要求巴士車費應就青嶼幹線豁免收費而下調,運輸署表示,收費標準取決於有關巴士線的組別和行車里數,而非相關路線有否駛經收費隧道或道路。
運輸署指,巴士車費按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為各巴士專營權所批准的車費等級表釐定。
因應屯門---赤鱲角隧道開通,該署已批准龍運巴士按既定車費等級表,將因行經該隧道而縮短行車里數的六條巴士線相關車費調低1.9元至12.7元不等。
此外,政府去年2月起豁免專營巴士使用政府隧道及管制區的收費,巴士營辦商須把節省所得隧道費儲存在其設立的專用基金帳目,即專營巴士豁免隧道費基金。當巴士營辦商申請加價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認為有理據上調車費時,該營辦商須先利用基金的結餘抵銷加幅,因此乘客需承擔的車費加幅將會降低,可直接受惠。
-
張建宗籲市民齊接種疫苗
回顧2020年,對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新冠狀病毒病,亦是全人類面對的共同挑戰。全球疫情肆虐,接種疫苗是防控疫情其中一個最有效的方法。
政府爭取新冠疫苗早日供港,同時確保所有疫苗必須符合相關要求及程序。政府在制定緊急使用疫苗的法律框架時,首要是以科學為本,確保為市民接種的疫苗安全、有效,並符合質素的要求。在批准疫苗在香港作緊急使用時,必定會根據客觀醫學數據,包括第三期臨床研究數據﹔參考顧問專家委員會的專業意見﹔以及參照香港以外藥物規管機構的核准使用情況。
政府已成立專責工作小組,籌備覆蓋全港市民的大規模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此外,政府計劃成立保障基金,如市民在接種後出現罕見或未能預見的嚴重不良反應,基金可迅速提供經濟支援。
雖然政府採購的新冠疫苗即將到港,但市民不能因此鬆懈,必須嚴守社交距離措施,保持個人和環境衞生,同心抗疫。
貧窮線基本局限
政府剛於上周發表2019年香港的貧窮情況。受本地社會事件及中美貿易摩擦雙重打擊,本港經濟在2019年下半年陷入衰退。這是自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以來,香港首次再經歷嚴重的經濟下行。勞工市場去年下半年明顯轉弱,加上社會事件重創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當中涉及不少基層職位,影響不少低收入市民的生計。
經濟下行,加上人口加速高齡化及住戶持續小型化這些結構性因素,對2019年的貧窮指標造成不少的推升壓力。面對這場挑戰,政府一直嚴陣以待。除2019至20年度財政預算案中的一攬子一次過紓困措施外,我們在2019年8月至12月期間再宣布四輪非恆常的逆周期紓困措施。這一系列措施包括:薪俸稅及差餉寬減、向領取社會保障金額、在職家庭津貼及鼓勵就業交通津貼的人士發放額外兩個月津貼及為中學日校、小學和幼稚園學生提供一次性2,500元的學生學習津貼等。這些措施都能解市民的燃眉之急,尤其是對草根階層而言,有相當重要的實質支援作用。
若計及政府所有選定政策介入類別,包括:(1)恆常現金項目(如綜援、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傷殘津貼、在職家庭津貼等)、(2)非恆常現金項目(如一次過的紓緩措施),以及(3)須經濟審查的非現金福利(如公屋)的全方位效應後,2019年的整體貧窮情況大致維持平穩,貧窮率較2018年更略為下降0.1個百分點至9.2%,貧窮人口僅微升3,000人至64.2萬人(圖一)。這充分顯示一攬子措施有助紓緩經濟衰退對基層家庭的衝擊,發揮了一定扶貧作用。
圖一:2009至2019年貧窮人口及貧窮率
但要留意,現行扶貧委員會採納的貧窮線主體分析框架,僅計算政府的恆常現金措施。這能提供簡單易明的量化基礎,讓政府和社會了解本港整體貧窮情況及趨勢。不過,框架只涵蓋政府恆常現金的做法有其基本局限,即使政府的惠民措施遠遠不止於此,均未能在主體貧窮數據中得到適當反映(圖二)。
圖二:不被納入貧窮線主體分析框架的18項主要措施
客觀持平看數據
按照主體分析框架,2019年貧窮率則上升0.9個百分點至15.8%,貧窮人口增加7.4萬人至109.8 萬人。單就恆常現金政策而言,可令39.3萬人脫貧,貧窮率減幅達5.6個百分點,但卻不足以抵銷經濟衰退及結構性因素所帶來的明顯負面影響。
我多次強調,非恆常現金項目以及非現金福利有不俗的扶貧成效。舉例而言,2019年公屋的扶貧成效達3.7個百分點(即26.1萬人),較個別選定恆常現金項目還要高;非恆常現金項目的扶貧成效亦有2.1個百分點(圖三)。其他的重要社福政策,例如醫療券、兩元乘車優惠,以至新近施政報告中提出三年內提供1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等項目,雖然這些措施確實可大大提升廣大市民的生活水平,但由於屬非恆常現金措施,其扶貧成效均不會被計算在現行的主體貧窮線分析框架內。
圖三:2018至2019年選定現金項目及公屋的個別扶貧成效
現時貧窮線以住戶收入作為量度貧窮的單一指標,是貧窮線分析框架的一個局限,即只計算收入,不計算資產,故一些收入貧窮、但有一定價值的物業的人士,例如退休長者較容易被界定為貧窮。
基於上述分析,在詮釋2019年貧窮數據時,要留意在剛公布的《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是採用沿用的貧窮線主體框架,只反映政府恆常現金政策的效應,未能計及其他有效扶貧的措施。我希望大家能更準確客觀地理解政府全方位扶貧的努力及果效。
2020年,在經濟衰退及新冠狀病毒疫情下的非常時期,政府推出逾3,000億元的一系列一次過紓困措施,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1%,力度和覆蓋範圍都是史無前例,致力協助市民及各行各業渡過難關。不過,礙於貧窮線主體分析框架只包括恆常現金措施,這些一次性紓困措施的成效亦將難以在2020年的主體貧窮數據中全面反映,上述主體貧窮線分析框架的局限相信會更形突出。
基建發展實力強
屯門---赤鱲角隧道今早正式通車。這條隧道不單是全港最長和最深的海底隧道,其建造過程更採用首度引入的嶄新技術和設計,堪稱香港之最。
以往,由屯門前往香港國際機場,需要行經屯門公路、汀九橋、青馬大橋及北大嶼山公路,繞圈全程超過30公里。現時,由屯門南經過屯門---赤鱲角隧道前往香港國際機場,路程可縮短整整約20公里,行車時間會縮短20分鐘至只需十分鐘,為市民帶來了往來新界西北及大嶼山最便捷的路線。
除了為市民節省時間,由明天起,運輸署將安排六條專營巴士路線取道屯門---赤鱲角隧道往返屯門及北大嶼山,當中除了一條屬新增路線外,其餘五條現有路線的車費均會下調,減幅由$1.9至$12.7不等。此外,新隧道亦為大嶼山提供了青嶼幹線以外的另一條陸路通道,加強了通往香港國際機場的交通網絡的可靠性,鞏固機場作為國際和地區航空樞紐的地位,亦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城市的交流及經濟協作,帶來長遠的經濟效益。
另外,隨着隧道落成通車,往來大嶼山的交通將得以分流。青嶼幹線由今日零時零分起豁免收費,以減低市民、公共交通營辦商及運輸業界的交通費用。
嶄新技術多創舉
屯門---赤鱲角隧道在工程方面有多項創舉。首先,因應龍鼓水道的繁忙交通和海床上的重要供電設施,工程團隊首次採用鑽挖方式建造行車隧道,還採用了目前全球最大的隧道鑽挖機。此外,為了克服在巨大的水壓下為隧道鑽挖機進行檢查及更換刀具這項難題,工程團隊首次引進了飽和高壓技術進行上述工作。
猶記得在2015年,時任勞福局局長的我特意去過工地視察,了解飽和高壓技術及進行有關作業時的職業安全健康措施。我在現場親身感受到這項工程的浩大。這條隧道今日落成通車,令我感受很深。
將軍澳---藍田隧道
為配合將軍澳與觀塘區未來進一步的發展,政府正積極推展另一個隧道工程,即將軍澳---藍田隧道。這隧道將連接將軍澳市中心、東區海底隧道及觀塘茶果嶺一帶,提供另一條連接將軍澳與東九龍的主要通道,可分流現有將軍澳隧道的行車量,有望改善擠塞情況。隧道開通後,預計由將軍澳往東區海底隧道可節省大約八至九分鐘的行車時間。
屯門---赤鱲角隧道的落成除了標誌着香港工程項目的成就,亦顯示特區政府銳意改善市民出行。基建創未來,政府會致力推展運輸基建項目,提升本港的競爭力及為市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12月2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下一頁
- 第 72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