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落實北環線 帶動土地發展

    政府早前正式展開新界西北新鐵路線---北環線的詳細規劃及設計工作。北環線的落實,將有效釋放沿線土地的發展潛力,帶動地區發展,令土地用途可以更高效、更密集,實現本屆政府提倡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的規劃方式。發展局與運輸及房屋局經常「拍住上」,這次,我特別邀請運房局陳帆局長,為大家介紹北環線項目。

     

    興建連接鐵路及車站

     

    北環線是《鐵路發展策略2014》中建議的七個鐵路方案之一,陳帆局長說,北環線會分兩期推展,第一期會在東鐵線落馬洲支線上增設古洞站,以滿足古洞北新發展區的運輸需求;第二期則會在西鐵線錦上路站及東鐵線古洞站之間,加建一條10.7公里長的連接鐵路,即北環線主線,並於新田、牛潭尾及凹頭增設三個中途站。透過運輸基建,帶動土地發展,為沿線地區創造更多發展機遇,提供更多房屋用地,造就更多房屋單位的供應。

     

    研究沿線90公頃作房屋發展

     

    北環線對釋放沿線土地未被充分利用的發展潛力至為重要。迄今,政府在北環線附近物色到總面積約90公頃的房屋用地,相當於四個太古城,正陸續進行研究。我們期望這些用地可以帶來超過70,000個房屋單位,其中30,000多個來自新田/落馬洲樞紐,10,000多個來自牛潭尾站附近的棕地,其餘在凹頭站附近一帶棕地。

     

    此規劃方式在沒有北環線的情景下是無法實現的。70,000個房屋單位並不是一個小數目。香港現時一年的房屋需求約43,000個單位,70,000個單位大約是我們20個月的需求,而當中會以70:30公私營房屋比例作為規劃目標。

     

    便利區內居民出行

     

    古洞北新發展區在全面發展後,將容納合共119,700人口和33,300個職位。陳帆局長說,古洞站落成後,將便利區內居民使用鐵路運輸系統,減少出行所需時間。目前在繁忙時段,由古洞北前往上水站的路面車程需約15分鐘,當古洞站建成後,當區居民以鐵路前往上水站,預料只需三分鐘。

     

    另外,他說,北環線第二期會連接東鐵線及西鐵線,在新界及九龍形成一個環狀鐵路,大大改善新界東與新界西之間的運輸連接。現時在繁忙時段往返元朗/錦上路及古洞之間,路面車程需約60至80分鐘,但使用鐵路的話,需時會大幅縮短至僅約12分鐘。

     

    第一期2023年動工

     

    至於北環線何時開始動工興建?陳帆局長說,按照初步的時間表,第一期將於2023年動工建造,預期在2027年完成;第二期則預計於2025年動工,並在2034年完成。他說,政府會敦促港鐵公司加快步伐,務求縮短施工時間,令市民及早受惠。

     

    毋庸置疑,北環線令人期待。這條新鐵路線將連接新界西北和東北,釋出土地潛力,有助進一步增加房屋供應,實現以基建帶動發展的願景。2021年將至,我在此祝願大家身體健康、平安和樂。疫情仍然嚴峻,但深信在大家同心協力下,必定能成功克服種種困難與挑戰。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2月2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林鄭月娥乘直升機視察新界北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到訪政府飛行服務隊總部,並乘坐直升機視察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發展計劃,保安局局長李家超、發展局局長黃偉綸隨行。

     

    林鄭月娥一行先到訪政府飛行服務隊總部,聽取飛行服務隊介紹編制和日常工作。她感謝飛行服務隊默默耕耘,讚揚他們專業、勇敢,為政府各部門提供支援,並肩負救急扶危的重任 。

     

    她並向飛行服務隊了解由香港乘坐直升機到粵港澳大灣區不同城市的飛行路程和所需時間。

     

    其後,林鄭月娥乘坐直升機俯瞰機場三跑填海工程、東涌填海工程、屯門西土地規劃、龍鼓灘、邊境口岸發展、北環線沿線等,了解有關地區現時情況。

     

    她說,政府會充分考慮如何善用邊境地區或跨境基建附近地點的地理優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機遇。

  • 活化工廈 改建過渡性房屋

    家住安樂窩,是不少市民的願望,亦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在努力覓地建屋的同時,我們亦想方設法,靈活運用現有資源,提供更多適切住房予有需要的市民,將工廠大廈改建為過渡性房屋項目,正是其中一個方法。而首個工廈改建過渡性房屋項目,亦於平安夜當天獲批出撥款,如一切順利,最快可以在2022年首季入伙,惠及116個家庭,約370人。而截至今天,我們已覓得土地,預計可提供約13,4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首個工廈改建過渡性房屋項目

     

    有鑑於住屋需求殷切,現屆政府重新推出活化工廈政策,容許工廈全幢改裝為過渡性房屋。為促成民間主導的建議,城市規劃委員會同意,如經運輸及房屋局轄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統籌,在位於市區及新市鎮地區,包括在商業、綜合發展區、其他指定用途註明商貿以及住宅地帶內已作整幢改裝的工業大廈,作為期不超過五年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可視為屬分區計劃大綱圖內經常准許的臨時用途。地政總署會免收整幢改裝工廈作過渡性房屋指定用途的地契豁免書費用及處理申請的行政費用。希望提供更多過渡性房屋,協助更多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透過較相宜的租金,和改善的居住環境,以減少生活壓力。

     

    在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有心業主的攜手努力下,首個工廈改建過渡性房屋項目,於今年初漸見眉目。然而,改建過渡性房屋對業主來說是嶄新事物,要玉成其事,我們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的同事在過去一段日子,居中下了不少苦工。

     

    專責小組同事先後與業主及社協聯繫,多次實地視察及商討,初步評估該工廈是否適合改為過渡性房屋。之後協助與其他部門協調,研究如何改動現時的工商業樓面間隔,用作過渡性房屋的細節,再加建廚廁及公共空間,變為適合居住的單位;並支援業主向有關部門提交改建申請,同時協助業主及社協提交資助申請,包括聘請專業顧問、日後改建等開支,令業主及營運者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亦有數得計。屋宇署、消防處的同事亦同心協力,在符合《建築物條例》及《消防條例》方面提供意見及支援,務求令項目盡早開展,並研究如何可以縮短改建時間,希望能善用資源,延長項目可實際使用的時間。

     

    項目預計2021年年中動工

     

    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已向該項目批出上限6,150萬元。初步估計可將這個位於觀塘鴻圖道、樓高十層的工廠大廈,改建成為116個單位,當中包括7個二人單位、78個三人單位、30個四人單位及一個無障礙單位,可住約370人。我們目標是明年年中動工,並於2022年第一季入伙。

     

    過渡性房屋網頁更新

     

    政府承諾在2020至21到2022至23年的三年內,提供15,000過渡性房屋單位。為協助公眾了解各項過渡性房屋計劃的情況及最新數字,我們更新了運輸及房屋局網頁有關過渡性房屋的部分,希望相關資訊更透明,詳情可以瀏覽這裏

     

    2020年行將過去,今年全球共同經歷史無前例的疫情挑戰。此時此刻,同舟共濟、守望扶持,更覺可貴。我衷心希望更多有心業主參與活化工廈計劃,協助提供更多過渡性房屋,為有需要市民提供一個溫暖的安樂窩;亦祝願全港市民在新一年,喜悅祥和,身心安康。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12月2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特首主持屯赤北面連接路通車儀式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主持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通車儀式,與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等乘坐巴士試行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了解工程項目和相關交通安排。

     

    北面連接路全長5.5公里,其中約五公里為屯門---赤鱲角隧道,是連接屯門南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海底行車隧道。

     

    北面連接路開通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將全線貫通,往返屯門南和香港國際機場的行車時間可節省約20分鐘。

     

    林鄭月娥在視像致辭中表示,北面連接路的開通為港珠澳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提供契機,特區政府正連同廣東省政府推進計劃,讓合資格的香港私家車無須配額,經港珠澳大橋往來香港與進出廣東省,便利香港居民。

     

    她感謝工程團隊、承建商、各部門和機構的共同努力,以及數以千計工程人員所作貢獻。

     

    屯門---赤鱲角隧道是香港首條在海床底下鑽挖建造、最長和最深的海底行車隧道,所使用的隧道鑽挖機直徑達17.6米,屬全球最大,並首次引進飽和高壓技術應付深入水平面以下約60米的工作環境。

     

    北面連接路明日上午8時免費通行,青嶼幹線則於明日凌晨零時開始豁免收費。

  • 屯門赤鱲角隧道交通安排公布

    運輸署表示,屯門---赤鱲角隧道明日上午8時通車,駕駛人士可選用新隧道往來新界西北和北大嶼山。

     

    屯門區內駕駛人士可因應交通情況,使用鳴琴路、青雲路、龍門路等進入新隧道,以避免繞經較為繁忙的屯門公路和皇珠路,運輸署和路政署已在適當位置加設指示牌。

     

    由於隧道屯門出入口的龍富路迴旋處的車流有所改變,駕駛人士應留意現場指示牌,駛近迴旋處時應減慢車速,注意匯合點車輛。

     

    此外,由12月28日首班車起,六條由龍運巴士營辦往來北大嶼山及新界西北的專營巴士路線,即A33、A33X、A34、E33、E33P和NA33,將改經新隧道,並停靠屯門---赤鱲角隧道巴士轉乘站。

     

    運輸署提醒乘客,該六條巴士路線在改道後不會途經青嶼幹線。

  • 林鄭月娥視察小蠔灣車廠項目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到訪港鐵小蠔灣車廠,了解該處未來房屋發展計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發展局局長黃偉綸隨行。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公布,政府已就港鐵小蠔灣車廠用地上蓋發展制訂分區計劃大綱圖,可望在中長期提供約二萬個單位,其中約一半是公營房屋。該車廠發展項目首批公私營單位約6,000個,可望由2030年起陸續入伙。

     

    林鄭月娥表示,小蠔灣車廠佔地30公頃,通過嶄新規劃,發展潛力極大。當然,在運作中的車廠進行上蓋發展,需克服不少技術挑戰。

     

    她感謝港鐵公司為推進項目進行大量前期工作,有關部門將全面配合,以期項目盡早動工,進一步增加公營房屋供應。

     

    林鄭月娥鼓勵港鐵公司再接再厲,以創新思維研究其他可發展房屋的鐵路用地,更好結合市民的「住」和「行」需求。她欣悉港鐵公司在重置車廠時會採用最新科技,滿足未來營運鐵路服務的需要。

  • 逾四萬六千的士司機接受強制檢測

    運輸署表示,46,118名的士司機參與為他們而設的一次性強制2019冠狀病毒檢測計劃,其中三個檢測結果經衞生署確認為陽性。衞生署已把結果通知有關的士司機並作適當跟進。

     

    是次強制檢測計劃本月9日至22日進行,在全港各區共設立13個專屬檢測中心。尚未接受檢測的的士司機可自費前往衞生署認可私營化驗所,包括政府設立的社區檢測中心接受檢測。

     

    根據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本月5日發出的強制檢測公告,的士司機如於本月25日至明年1月23日期間駕駛的士,必須保存檢測報告或載有檢測結果的電話短信或電郵通知,供執法人員查核。

     

    運輸署表示,相關人士如未有遵從強制檢測公告即屬犯罪,可處5,000元罰款並會收到強制檢測令,要求他們於指明期間內接受檢測。不遵從強制檢測令者一經定罪,可處罰款25,000元及監禁六個月。

  • 山頂住宅地120億批出

    地政總署公布,山頂文輝道第2、4、6及8號的住宅用地以120億元批予Wharf Development旗下的Novel Bliss,批租期50年。

     

    地皮為鄉郊建屋地段第1211號,佔地約12,531平方米,指定作私人住宅用途。

     

    樓面面積須介乎14,456平方米至24,093平方米。最高樓面面積受賣地條件特別條款規限。

  • 屯赤隧道巴士轉乘站下周一啟用

    屯門---赤鱲角隧道本月27日上午8時通車,位於屯門赤鱲角隧道公路的巴士轉乘站會於隧道通車翌日啟用,運輸署提醒市民留意相關交通和公共運輸安排。

     

    運輸署表示,六條專營巴士路線A33、A33X、A34、E33、E33P和NA33本月28日首班車起行經新隧道並會停靠該巴士轉乘站,而不會行經青嶼幹線。

     

    交通安排方面,新隧道開通後,除經屯門公路或大欖隧道原有路線外,駕駛人士可選用新隧道往返新界西北和北大嶼山。運輸署和路政署已在適當位置加設指示牌,指示駕駛人士使用合適道路。

     

    新隧道北面出入口位於屯門第40區,駕駛者可使用龍富路和龍門路往返屯門各區;南面出入口則位於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駕駛者可使用赤鱲角路往返機場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或使用順朗路往返東涌和北大嶼山公路。

     

    署方指,連接新隧道的屯門區主要路段,包括屯門公路市中心段和皇珠路連接路的交通,部分時段仍會較為繁忙,駕駛人士可改用鳴琴路、青雲路、龍門路等其他道路進入新隧道,以助分流交通。

  • 青嶼幹線周日起豁免收費

    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定於12月27日早上通車,同日零時零分起青嶼幹線豁免使用費。

     

    由本月27日零時零分起,駕駛人士可直接駛過大嶼山收費廣場,無需停車繳費。受影響的駕駛人士需留意現場情況,小心駕駛、保持忍讓。

     

    運輸署提醒駕駛人士,大嶼山收費廣場一帶會在26日晚上約9時開始分階段封閉部分行車線以移除收費亭、更改交通標誌和道路標記等。

     

    其間,大嶼山收費廣場一帶會設置臨時行車線並維持每小時50公里的車速限制,現場也會加設交通標誌和道路標記,指示駕駛人士。

     

    運輸署指,在實施豁免使用費後,大嶼山收費廣場一帶會繼續進行道路工程,包括移除原有簷篷、重鋪路面等,而臨時交通措施會因應所需工地範圍而分階段作出調整,並預留足夠行車線供車輛駛過收費廣場一帶。

     

    此外,由於進出馬灣的車輛仍受禁區許可證規管,在實施豁免使用費後,馬灣收費廣場仍然會保留更亭和閘口作檢查許可證之用。駕駛人士進入馬灣時仍需在馬灣收費廣場的閘口停車,供青馬管制區營辦商的職員查核禁區許可證,離開馬灣時則可直接駛過馬灣收費廣場。

  • 跨越挑戰 接通屯赤

    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12月27日通車,其中約五公里為屯門---赤鱲角隧道,連接屯門南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屯門---赤鱲角隧道不單是全港最長和最深的海底隧道,其建造過程更採用首度引入的嶄新技術和設計,堪稱「香港之最」。

     

    路政署工程師鄭子謀兩年半前加入部門,隨即獲委派負責屯門---赤鱲角隧道工程。

     

    回想當天,鄭子謀既興奮又緊張。他說:「那一刻我感到很榮幸。在我的工程生涯中,這項目最宏偉、最大型。」

     

    「面對這個機遇,我希望盡快裝備自己,迎接挑戰。」

     

    隧道鑽挖  保護環境

     

    屯門---赤鱲角隧道是香港第一條利用隧道鑽挖機在海底建造的行車隧道。

     

    鑽挖機前端裝有鋼製鑽頭和刀具,可鑽挖各種土壤、岩層或混合地層,並可在高壓環境下進行鑽挖工作。

     

    其中,在隧道北行管道近隧道北面出入口一段,政府採用了世界最大型、直徑達17.6米的隧道鑽挖機,其高度與六層樓相若。

     

    鄭子謀說,相對傳統沉管方法,採用隧道鑽挖機可減少挖掘和棄置約1,100萬立方米淤泥,體積等同約4,900個標準游泳池,能大幅減低對環境的影響。

     

    採用隧道鑽挖機亦避免供電予香港國際機場的海底電纜改道,同時減少施工期間對海上交通的干擾和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引進技術  保障安全

     

    海底隧道最深的位置在海平面下約60米。在海床鑽挖期間,隧道鑽挖機在高壓環境下運作,技術人員維修和保養鑽挖機,也需在高達六倍大氣壓力的環境下進行。

     

    就此,部門首次為工程引入飽和高壓技術。技術人員會在28日的工作周期內入住高壓生活倉,每當鑽挖機刀具需要維修,他們便會經由高壓運輸倉載送至海底,在鑽挖機前方的鑽挖倉工作,並在六小時後返回地面的生活倉。

     

    此技術讓技術人員可安全地在高壓環境工作,且只需在工作周期最後三天進行減壓,大幅減少減壓次數,降低人員患上減壓病的風險。

     

    車道下方  增設走廊

     

    屯門---赤鱲角隧道的另一特點,是行車道下方設有一條公用設施走廊。

     

    路政署高級工程師李麗娟指,由於排水管道、消防喉管、電力和信號系統等裝置均設於走廊內,檢查、維修等日常工作便可在隧道行車期間同步進行。這樣不單令工作編排更具彈性,即使出現突發情況需緊急維修,隧道也不必封閉,從而避免對巿民造成影響。

     

    隧道建造過程盡是挑戰,突如其來的疫情也為工程增添變數。李麗娟說:「遇上疫情,物料供應曾受影響,工人人數也減少。」

     

    「我們希望隧道如期在今年內通車。面對重重難關,工程團隊不斷尋求解決方法,最終達成目標,我們都很高興。」

     

    見證隧道由一張張草圖化為實物,而今竣工,團隊與有榮焉。

     

    入職政府十年的李麗娟形容,屯門---赤鱲角隧道工程是她作為工程師所參與的最大型工程,過程畢生難忘。

     

    鄭子謀也說,此生首次目睹如此大型的基建落成,冀隧道通車後帶家人來這裏走一趟,自豪地告訴他們自己曾參與其中。

     

    一路走來,工程團隊為這條隧道滴盡汗水。12月27日起,我們都可為團隊的努力作證。

  • 精簡審批流程 加快房屋供應

    每個發展項目,例如房屋發展項目,由「生地」變「熟地」以至住宅落成,過程均需符合規劃、建築物管制及土地行政等方面的法規,並由相關部門審批。不同的監管制度各有不同的目標和重點,隨着時間演變,制度之間或有重複及可簡化的空間。

     

    發展局於2018年成立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研究如何統一及理順各項審批標準,力求精簡審批流程。今年的施政報告更提出擴闊督導小組的組成和工作範圍,進一步加快土地發展程序。今次,我特別邀請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甯漢豪及首席助理秘書長(規劃及地政)蔡雪蓉講解督導小組的工作,而業界成員亦會分享精簡措施如何加快項目審批。

     

    落實多項精簡措施

     

    在過去兩年多,發展局與轄下規劃署、地政總署和屋宇署三個部門積極研究在不影響部門各自的法定程序和技術要求下,理順審批發展項目的安排和流程。至今,督導小組已落實涉及七個課題的多項精簡措施,涵蓋建築物高度限制、綠化上蓋面積要求、園境要求、可持續建築設計指引內樓宇間距和樓宇後移的要求、地契內設計及布局條款的應用,以及非建築用地的限制。

     

    強調與業界互動

     

    甯漢豪說,以上課題皆涉及審批過程中一些實際操作的問題,對負責推展項目的專業人士來說,尤其貼身。對審批部門來說,要跳出既定做法亦屬挑戰。在整個檢討過程中,督導小組要與業界充分溝通,務求措施到位,既有效加快項目的審批,亦不影響對發展項目的管制。

     

    加大加快房屋供應

     

    行政長官在今年的施政報告指出,土地發展不單牽涉發展局轄下三個部門的審批,要加快的除私人項目,政府牽頭以公營房屋為主的發展更需要壓縮發展時間表。督導小組的組成將擴闊,以納入發展局以外的部門。

     

    甯漢豪說,小組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連同其他審批部門,例如運輸署、環境保護署,全面檢視發展審批程序、理順各項發展相關規定,例如檢視各項技術評估的要求是否清晰和合宜,或研究在平衡風險後讓部分程序同步進行等,務求讓房屋項目盡快上馬和落成,加大加快房屋供應。

     

    避免不同部門重複審批

     

    就精簡措施如何令項目審批加快,蔡雪蓉以鴨脷洲一幅早前賣出的地皮作說明。該地皮已落實了不少精簡措施。就建築物高度限制而言,由於規劃署已在分區計劃大綱圖上,為這幅地皮所在的區域訂立日後發展需遵守的建築物高度限制,因此無須在地皮地契上加入這項條款,以後亦由規劃署全權負責,避免規劃署和地政總署重複執行管制。此外,地皮地契內有關樓宇間距和樓宇後移的條款亦已交由屋宇署全權負責審批,申請人無須就此尋求地政總署的審批,節省時間和程序。

     

    新作業備考供業界依循

     

    另外,該幅地皮地契沒有包括設計及布局條款(Design & Disposition Clause)。在精簡措施下,高密度住宅或商用樓宇(例如該幅鴨脷洲地皮),不論規模大小,一般無須加入這條款。不過,蔡雪蓉補充,有些地皮地契(例如低密度住宅地皮)仍需包括這項條款,以作有效管制。就此,地政總署已發布新作業備考,詳列有關條款所需審批時間及程序。

     

    地政總署特設組別審批圖則

     

    除了理順部門之間的安排,有關部門均各自就精簡審批作出改善。地政總署2018年11月成立專責處理和批核建築圖則的特別組別,提高審批新發展項目圖則的效率。該署亦推出工作坊,讓業界人士在正式提交圖則或其他申請前,就基本原則與部門同事交流。

     

    屋宇署、規劃署邁向數碼化

     

    另外,屋宇署正開發一套電子資料呈交及處理系統,接收和處理建築圖則和相關申請。新系統除可加強各部門與申請人的溝通,亦希望鼓勵業界應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並方便部門引入電腦程式,以簡化私人發展項目的審批程序。規劃署亦一直積極配合數碼化的趨勢,特別發放數碼化的現行法定圖則和城規會文件等資訊,給予公眾免費使用,方便他們準備規劃申請、進行研究工作等。

     

    業界回應

     

    業界一般對政府進一步精簡發展項目審批流程表示歡迎。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余烽立分享說,自從政府推出精簡措施後,業界在規劃或設計發展項目時,更能掌握各項管制要求的細節和審批標準,遇有問題亦一般只需向一個部門查詢,令審批過程變得清晰、快捷,有助申請人更快定下設計方案、發展規模等,從而令房屋供應或其他發展得以加快完成,盡早為市民提供房屋和其他設施。

     

    雖然精簡發展項目的審批流程殊不容易,但觀乎過去兩年多的經驗,我有信心只要在各部門及業界攜手協力之下,我們將可更全面地檢視發展審批程序、理順各政策局及部門之間與發展審批相關的規定,以簡化審批流程,加大加快房屋供應。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2月20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第 73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