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屯赤隧道 深海潛行

    屯門---赤鱲角隧道將於今年12月27日開通。市民以後往返屯門南和香港國際機場只需十分鐘,較現時縮短了約20分鐘。為了讓市民節省20分鐘的行車時間,背後是工程團隊多年的心血和汗水。為了增加施工效率及確保工作人員安全,策劃和興建這條跨海隧道時,引入了多項創新技術,亦創造了六個「第一」。

     

    全港長度第一、深度第一的行車隧道

     

    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的隧道部分---屯門---赤鱲角隧道,全長約五公里,深入水平面以下約60米,是現時香港長度和深度第一的行車隧道。香港雖然有使用沉管方式興建三條過海行車隧道的經驗,但屯赤隧道的走線橫跨交通繁忙的龍鼓水道,該處海床又設有重要供電設施,工程團隊遂以海床底下以鑽挖方式建造,減少施工時對周遭環境的影響,屯赤隧道亦成為了全港第一條以這種方法興建的行車隧道。

     

    工程採用了目前全球最大的隧道鑽挖機「秦良玉」,直徑達17.6米,相當於六層樓宇的高度。以此命名是寄寓它能夠像明代女將軍秦良玉一樣征戰常捷,克服不同困難,順利完成這項艱鉅的鑽挖任務。

     

    飽和高壓技術

     

    最鋒利的刀都會有變鈍的一日。「秦良玉」雖攻無不克,但鑽挖時要面對花崗岩等堅硬的岩石,鑽挖機的200多個刀具亦會不斷耗損,工程人員需要經常檢查及更換。

     

    工程在深入水平面以下約60米進行,四周的大氣壓力是地面的六倍。若以普通深潛技術檢查及更換刀具,工程人員每天工作前需要先進行加壓,讓身體適應更高的大氣壓力,然後再在完成工作後進行減壓。工程團隊第一次引進飽和高壓技術進行本港隧道工程,令工程人員要承受患上減壓病(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的風險大大減少,而且每天的實際工作時間亦由不能多於兩小時,增加至六小時。

     

    飽和高壓技術是將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工程人員,把他們的工作及起居生活(包括飲食、休息、洗澡和睡覺)全數轉移到海床底下。工程人員以四人為一組,28天為一個工作週期。其間,他們每天由加壓的生活艙,經運輸艙載送至鑽挖艙工作,完成工作後再返回生活艙。經過25天的工作後,他們會到減壓艙進行為期三天的減壓程序,重新適應地面的大氣壓力。工程團隊總共進行了18個周期的飽和高壓作業,安全及有效率地更換了超過1,400個隧道鑽挖機刀具。

     

    為了盡快完成項目,工程團隊在建造過程中廣泛應用組裝合成技術配合建築信息模擬。隧道内壁、上方的抽風管道面板、中層道路護欄及公共設施走廊等都使用大量預製組件興建,減低在工地現場施工時使用的混凝土模板及臨時支撐,減少施工時間、天氣對施工進度的影響,以及令工程更安全。

     

    為了在維護隧道公用設施時不影響隧道行車,屯赤隧道的另一個「第一」是首次於香港的隧道行車道下方設置公用設施走廊,安放排水管道、消防喉管、供電及訊號系統裝置等公用及機電設施,令日常維護工作可在日間進行,維護排程更有彈性,同時也善用隧道行車道下方空間。走廊內亦設有電動車,提高檢查和維修工作的效率。

     

    這項隧道工程還採用了其他創新的設計和技術,例如接駁鑽挖隧道南端出口至地面的一段工程創新採用了環型連續牆作為臨時護土設施,以拱形效應增加其抵抗兩旁泥土壓力的能力,大量減少橫向支撐數量,擴大施工環境並減低施工風險。這技術榮獲了2019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期刊New Civil Engineer的創新設計和實踐大獎。

     

    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 準備就緒

     

    屯門---赤鱲角隧道為前往機場提供多一條陸路通道,亦有助分流往來大嶼山的交通。政府將於隧道開通同日(即12月27日)豁免新隧道和青嶼幹線的收費。我們會繼續拓展道路網絡,為香港未來發展提供優質和便捷的交通基建。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12月1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項目簡介短片

     

    工程紀念短片

  • 研運輸基建布局 滿足發展需要

    主席:

     

    行政長官在上月發表了2020年的施政報告,今天我向各位議員簡介施政報告中有關運輸方面的重點政策措施。

     

    政府一直致力推展運輸基建項目,以配合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滿足交通方面的需要。屯門---赤鱲角隧道將於12月27日開通。連同已於2018年10月通車的南面連接路,整條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連接新界西北、港珠澳大橋、北大嶼山和香港國際機場,將為往來新界西北與大嶼山提供一條更直接的路線,往返屯門南和香港國際機場可節省約20分鐘行車時間。此外,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全面開通後,會成為青嶼幹線以外,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和市區的另一條陸路通道,有助分流往來大嶼山的交通。藉此契機,政府將會於同日午夜起豁免使用新隧道和青嶼幹線的收費,以減輕市民、公共交通營辦商及運輸業界使用政府收費隧道和管制區的開支。

     

    另一方面,我們亦繼續積極推進六號幹線工程項目,包括將軍澳---藍田隧道、中九龍幹線,以及T2主幹路及茶果嶺隧道的建造工程,以期達致六號幹線於2026年全線通車的目標。屆時,往來將軍澳市中心及油麻地交匯處的行車時間將由65分鐘大幅減至12分鐘,六號幹線亦能紓緩九龍現有主要東西行車道交通擠塞情況。此外,連接六號幹線東面的將軍澳跨灣連接路正在施工,待2022年完成後亦有助改善將軍澳區的交通情況。

     

    為應付新界西北的逐步發展,包括洪水橋及元朗南新發展區所產生的交通需求,我們將落實推展11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及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以進一步提升新界西北至市區的幹道連接,同時紓緩屯門公路、青山公路、荃灣路及青嶼幹線等現有主要幹道的壓力。路政署計劃將於明年第一季就相關主要幹道的工程實施策略及推展時間表正式諮詢立法會、相關區議會及持份者,希望屆時大家多給我們意見。

     

    在鐵路基建方面,我們正致力於明年全線開通屯馬線和2022年完成紅磡至金鐘段工程。屆時鐵路網絡會覆蓋全港逾七成人口居住的地區。我們亦已於本年上半年邀請港鐵公司就東涌線延線及屯門南延線展開詳細規劃及設計工作,亦剛於兩日前邀請港鐵公司就北環線展開詳細規劃及設計工作。同時,港鐵公司將於本月底提交南港島線(西段)的項目建議書。

     

    長遠而言,我們會根據《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規劃研究的最終發展策略,進行《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探討鐵路及主要幹道基建的布局,以及為走線和配套設施進行初步工程技術評估,讓大型運輸基建的規劃能配合甚或預留容量,以滿足香港整體長遠發展的需要。此外,我們會進行一項全面的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包括調查市民最新的出行習慣,參考和引進合適的創新交通模式和技術,提升公共運輸服務滿足市民的需求之餘,使不同交通資源更有效分配並互相配合,以支持香港作為宜居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的人流和物流。

     

    跨境交通方面,自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通車以來,粵港澳三地政府一直通力合作,推展各項跨境交通措施。我們將會全力推進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一般而言,香港私家車若要往來香港與廣東省,必須取得跨境私家車常規配額。但在計劃下,香港居民將可在無需配額的情況下,駕駛自己的私家車經大橋往來香港與廣東省。我們和廣東省政府正在敲定計劃的實施安排,視乎粵方的意見,我們的初步構想是參加計劃的合資格人士每次入境內地後可連續停留不超過30天,而每年在內地累計可停留不超過180天,相信足以滿足香港居民到廣東省作短期商務、探親或旅遊的需求。我們的目標是盡量簡化申請程序和降低手續費用,並會適時公布詳情。粵港政府亦會參考計劃在大橋的實施經驗,積極研究把計劃延伸至一個港深陸路口岸,讓香港市民自駕可以穿梭粵東粵西。

     

    為利便市民出行,我們會繼續不遺餘力推動智慧出行,善用科技以促進交通管理和提升道路以至交通設施的使用效率:例如,我們將推出十億元的智慧交通基金、在政府收費隧道推行不停車繳費系統、推展自動泊車系統先導項目、發放更多實時交通及出行資訊,以及設置交通數據分析系統等。此外,運輸署正積極研究法例修訂,希望締造有利條件,促進自動駕駛車輛科技在香港的發展和應用。

     

    運輸署會繼續推行「香港好.易行」,採用放寬了的標準逐步為公立醫院及合資格的行人通道加設上蓋;並會邀請區議會各自選出一條合適的行人通道以加建上蓋。此外,運輸署正根據修訂的機制為過去數年接獲的共114個上坡電梯系統建議項目進行評審,並將於本年內陸續徵詢區議會意見,以訂定首批推展項目。

     

    為了利便市民出行,我們會繼續推展人人暢道通行計劃,積極為行人通道加建無障礙通道設施。今年10月,我們已完成165個項目。另外,我們已擴大計劃範圍,為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可租可買計劃屋邨和已拆售非住宅物業的公共屋邨的行人通道加建升降機。我們正積極落實有關的推行細節,以期盡快展開建造工程。

     

    最後,就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方面,我們會推行下列措施:

     

    我們會繼續與的士業界攜手提升的士服務質素,透過善用科技,以及舉辦嘉許計劃等,鼓勵的士司機及車隊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同時,我們正籌備修訂法例,分別就非法載客取酬及與的士服務有關的違法行為提高罰則,以保障乘客。我們期望盡快向立法會提交立法建議。

     

    我們亦致力提升港內線和離島渡輪服務。當中,中環---紅磡渡輪航線已於今年6月起提供服務,營辦商亦正積極籌備水上的士服務;我們同時正落實離島渡輪服務的長遠營運模式,務求將票價保持在可負擔水平的同時,維持營辦商的財務可行性。

     

    政府於去年1月1日實施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為進一步紓緩市民的交通費負擔,政府由今年1月1日起優化計劃,將超出400元的每月公共交通開支的補貼比率由過往的四分之一提升至三分之一,同時將每月補貼上限由300元提高至400元。計劃受社會大眾歡迎。為了讓更多市民可以在疫情期間受惠於計劃,我們早前推出一項臨時特別措施,於今年7月至12月期間暫時將計劃的每月公共交通開支水平由400元放寬至200元。考慮到疫情持續打擊本港經濟,我們決定延長有關措施六個月,以減輕市民的交通費負擔。政府會在明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繼續就市民每月超出200元的實際公共交通開支提供三分之一的補貼,每月補貼上限為400元,預計每月可惠及約380萬名市民。

     

    考慮到疫情持續,為減輕市民的交通費負擔,政府與港鐵公司磋商後,決定將原定於今年年底結束的「程程八折」優惠,延長三個月至明年3月,以及為購買各種月票提供的100元折扣延長六個月至明年6月, 讓更多市民受惠。

     

    多謝主席。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12月18日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簡介施政報告中有關陸路和水上交通方面重點政策措施的開場發言)

  • 三幅供棕地作業用地招標出租

    地政總署公布以短期租約方式招標出租三幅位於元朗和粉嶺的政府土地,讓受相關政府發展項目於2022年或以前收地及清拆影響的合資格棕地作業經營者承租,截標日期為明年1月21日正午。

     

    相關發展項目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第一階段發展計劃、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一期發展計劃、錦田南公營房屋發展計劃,以及橫洲公營房屋第一期發展計劃。

     

    根據現行安排,受政府發展項目影響的業務經營者若符合申請資格,可獲發放法例訂明的補償,或以特惠津貼替代。

     

    為協助棕地作業經營者搬遷業務和善用土地資源,地政總署一直努力物色合適的空置政府土地,以短期租約方式招標出租。

     

    該三幅招標出租土地適合多類棕地作業用途,包括貯存庫、工場、貨物裝卸、可循環再造物料回收和收費公眾停車場。

  • 中環新海濱三號用地雙信封制招標

    政府宣布以雙信封制方式公開招標,出售中環新海濱三號用地,明年6月18日截標。

     

    三號用地為內地段第9088號,佔地47,967平方米,指定作非工業用途,不包括住宅、倉庫和加油站用途;最高樓面面積150,000平方米,不包括賣地條款表明由買方負責興建或重置的公眾或政府設施。

     

    買方須在用地範圍內提供不少於25,000平方米的公眾休憩空間,其中不少於12,000平方米須設於地面。買方也須興建一個橫跨龍和道及耀星街的連貫園境平台、多層行人通道以連接中環核心商業區內陸部分和海濱。該些公共空間和行人連接設施未來會全日免費開放。

     

    根據中區(擴展部分)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三號用地有嚴格建築物高度限制,西邊最高為主水平基準上50米,東邊則為主水平基準上16米。

     

    發展局表示,三號用地是中環核心商業區內具規模的優質商業用地,加上其優越海濱位置,有關綜合發展能為香港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

     

    政府期望有關項目能善用發展空間,盡可能提供最多商業樓面,以應付本港對甲級寫字樓的殷切需求,同時為市民創造擁有優質公眾休憩空間和行人暢達的世界級海濱。

     

    該局指,政府的願景是將三號用地打造成香港的嶄新地標,成為以人為本、着重可持續和城市設計,以及與四周環境融合的典範。因此,政府決定以雙信封制方式招標,按設計和地價兩方面評審投標者的建議書,綜合兩者的最佳組合將勝出。

     

    有關招標安排依照《物料供應及採購規例》釐定,投標者須同時以不同信封遞交價格建議和非價格建議。主要評審準則包括價格建議和非價格建議兩者評分比重相同,各佔50%;非價格建議需達到合格分數,以確保採納的設計達到一定水平;任何標書須在價格建議和非價格建議兩方面均合格才視作符合要求。

     

    非價格建議須滿足城市規劃委員會2016年為該用地通過的規劃大綱。投標者須以規劃大綱為基礎提出設計方案,六項主要評審準則分別為整體設計和發展概念、訂立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新典範、建築和城市設計質素、優質園境和富吸引力的公眾休憩空間(包括園境平台)、用地內部及與外圍的聯繫和易行度,以及商業用途組合和政府、機構和社區設施的設置。

     

    局方鼓勵投標者於建議書中多加落實相關願景,特別是公眾重視的範疇,包括建築和城市設計、公眾休憩空間、暢達性和易行性、綠化和園境,以及政府、機構和社區設施等。

     

    評審工作將按照規例要求,由政府人員組成的標書評審委員會負責,以確保公正執行採購工作。標書評審委員會由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擔任主席,成員包括來自不同專業的高級首長級人員。

     

    政府今年2月宣布以雙信封制出售三號用地後,已分別向海濱事務委員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城規會,以及五個發展相關專業團體代表介紹,並聽取意見。有關委員會和團體成員來自專業學會、公民及環保團體、商界組織等多個界別,他們均對政府採用雙信封制出售三號用地表示歡迎,希望用地盡快發展。

     

    有見三號用地的複雜性,政府參考業界意見後,將招標期定為六個月,讓投標者及其團隊有足夠時間準備設計方案。

     

    此外,政府委任八名具有建築、園境建築、規劃、屋宇測量、城市設計、地區營造、公共空間創造和社會發展等專業背景的人士擔任獨立技術顧問

     

    他們早前已就評審準則提供意見,未來也會就所收到的非價格建議向標書評審委員會提供專業意見。所有獲委任的技術顧問均不可參與任何三號用地的個別投標計劃或就有關用地向潛在投標者給予意見。

     

    三號用地的賣地文件,包括說明陳述、資料說明、投標表格、招標公告、賣地條件和賣地圖則等已上載地政總署網頁。賣地圖則今日起供公眾人士索取和查閱。

     

    為增加透明度,並參照現行土地出售安排,政府會在完成投標程序後公布中標者的總評分、出價和設計方案具體細節,並在完成交易程序後,在合適的時間以不具名方式公布所有符合要求的未中標者的總評分、出價和設計方案概要。

     

    用地買方需在展開建築工程前,根據其非價格建議中的設計方案,擬備總綱發展藍圖提交城規會核准。社會各界屆時能按現行《城市規劃條例》框架提出意見。

     

    發展局表示,三號用地的發展過去多年在社會上有充分討論,經過兩輪廣泛公眾參與活動,以及於2011年完成的《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為三號用地發展提供重要基礎,相關發展參數和設計指引已納入三號用地的規劃大綱。規劃大綱於2016年經討論和修訂後獲城規會批准,成為三號用地發展的重要指引。

  • 兩部門首長任命公布

    政府公布高層官員任命,建築署副署長何永賢本月18日出任建築署署長,接替展開退休前休假的林余家慧;規劃署副署長鍾文傑明年1月4日出任規劃署署長,接替展開退休前休假的李啟榮。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表示,何永賢和鍾文傑具備出色的領導和管理才能,擁有豐富專業知識和部門運作經驗,定能帶領相關部門面對未來挑戰,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聶德權祝願林余家慧、李啟榮退休生活充實愉快,並讚揚兩人任內貢獻。其中,林余家慧帶領建築署就樓宇及相關設施向政府及半政府機構提供專業意見和服務,其間部門使用組裝合成技術,於短時間內增建檢疫營舍;李啟榮帶領規劃署在增加房屋和土地供應、制訂香港策略規劃方面,作出重大貢獻。

  • 港鐵獲邀就北環線開展規劃設計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政府邀請港鐵公司開展北環線項目的詳細規劃及設計;運輸及房屋局表示,北環線對於釋放沿線土地未能充分利用的發展潛力至關重要。

     

    北環線是《鐵路發展策略2014》建議的七個鐵路方案之一,項目包括設置古洞站,並在西鐵線錦上路站和古洞站之間興建長10.7公里的連接鐵路。港鐵建議北環線的建造分兩期推展,第一期為在落馬洲支線增設古洞站;第二期為錦上路站和古洞站之間的北環線主線,並於新田、牛潭尾和凹頭增設三個中途站。

     

    古洞站主要功能是滿足古洞北新發展區的運輸需求。古洞北新發展區全面發展後將容納119,700人口和33,300個職位。古洞站落成後可利便區內居民使用鐵路運輸系統,減少出行所需時間。

     

    運房局估計古洞站在50年營運期內可為公眾節省約1.35億小時,按2015年價格計算,包括節省的時間價值在內,古洞站的經濟效益約為140億元。

     

    北環線第二期連接東鐵線和西鐵線,在新界和九龍形成環狀鐵路,從而大大改善新界東與新界西的運輸連接。北環線主線將為附近居民提供替代運輸選擇,並減少現有人口和日後因北環線沿線發展帶來新增人口的行程時間。

     

    運房局表示,北環線的落實可為沿線地區創造更多發展機遇,令該區一帶土地用途更為高效,從而實現本屆政府提倡基建先行和創造容量的規劃方式。運輸能力的提高不僅有利規劃中的主要政府項目,並會鼓勵發展商提前推展發展計劃及造就更多房屋單位的供應。

     

    為支持政府造地計劃和釋放鐵路沿線用地發展潛力,政府已邀請港鐵公司同步進行北環線第一、二期詳細規劃及設計。政府將與港鐵就項目財務安排作進一步談判。兩期工程預計先後於2023年和2025年動工,2027年和2034年竣工。

  • 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3萬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記者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政府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20年周年進度報告》,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30,000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也維持七比三。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今日在記者會上闡述進度報告重點。他指,按最新房屋需求推算,下一個十年期的總房屋需求為428,000個單位,因此把總供應目標定為430,000個單位。

     

    按公私營房屋的七三比例,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301,000個單位,其中210,000個為公屋或綠表置居計劃單位,91,000個為其他資助出售單位。至於私營房屋供應目標則為129,000個單位。

     

    陳帆指,政府已覓得330公頃土地,以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較上一個十年期增加44,000個單位。供應主要來自新發展區、大型發展項目、多幅改劃作公營房屋的用地、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用地、多幅已完成檢視具房屋發展潛力的棕地群。

     

    他強調,有信心和決心未來十年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不過發展過程中可能受其他變數影響或拖延,政府會盡最大努力推進房屋發展。

     

    政府預計316,000個單位中,約三分之一在第一個五年期落成,其餘在其後的五年期落成。陳帆指,第一個五年期的項目大多數已完成所有諮詢、法定改劃和其他程序;而大部分於第二個五年期落成的項目已完成法定改劃,待完成其他程序後,可作建屋之用。

     

    私人住宅單位供應方面,陳帆說,未來一段時間私樓供應量仍會維持在較高水平。根據9月底的最新推算,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潛在供應維持約92,000個單位。

     

    他重申,政府會繼續採取雙管齊下方式,致力增加土地、房屋供應以回應社會需求,並運用需求管理措施穩定樓市,維持私人住宅物業市場健康發展。

  • 居屋白居二攪珠結果公布

    房屋委員會本年出售居者有其屋計劃單位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今日攪珠,以決定申請人的選樓次序。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碧如主持攪珠儀式。因應疫情,整個攪珠過程在房委會臉書專頁直播,結果已上載網頁。

     

    房委會共接獲約236,000份居屋申請,當中白表約203,000份,綠表約33,000份;白居二申請則有約117,000份。

     

    今次推售的四個居屋發展項目分別為鑽石山啟翔苑、沙田彩禾苑、馬鞍山錦駿苑和粉嶺山麗苑,共7,047個單位。

     

    這次也重售長沙灣凱樂苑、東涌裕泰苑、長沙灣凱德苑、馬鞍山錦暉苑、葵涌尚文苑、火炭旭禾苑和將軍澳雍明苑因買賣協議撤銷而收回的單位。

     

    房委會預計明年5月、6月起分批邀請合資格申請者選購單位。

     

    白居二名額4,500個,房委會預計明年5月、6月向成功申請人發出申領購買資格證明書的批准信,讓他們憑信在六周內申請購買資格證明書。

     

    購買資格證明書持有人可於簽發日起計12個月有效期內,選購居屋第二市場或房屋協會住宅發售計劃第二市場未補價單位。

  • 10月批22份建築圖則

    屋宇署10月批出22份建築圖則,港島八份、九龍七份、新界七份,包括九項住宅及商住發展、兩項商業發展、四項工廠及工業發展、七項社區服務發展。

     

    獲准動工的建築工程項目12個,完成後可提供住宅樓面面積共7,541平方米,涉及單位203個;非住宅樓面面積315,587平方米。

     

    此外,該署接獲九個建築項目上蓋工程動工通知。

     

    月內發出11份入伙紙,港島三份、九龍五份及新界三份,涉及住宅樓面面積15,725平方米,共393個單位;非住宅樓面面積40,393平方米。

  • 起動九龍東經驗分享

    行政長官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躍動港島南計劃,構思借鑑起動九龍東計劃的成功經驗。起動九龍東計劃推行近十年,成功將九龍東舊工業區及舊機場逐步轉型為充滿能量、活力與特色的新核心商業區。我特別邀請前起動九龍東專員區潔英,與大家分享推動這項大型舊區活化計劃的經驗及成果。

     

    商業樓面面積躍升七成

     

    起動九龍東是政府在2011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嶄新地區發展概念。2012年6月,發展局組成跨專業團隊,成立起動九龍東辦事處統籌計劃,並積極與社區溝通,致力做好促成者的角色,成功把九龍東(包括啟德發展區、觀塘商貿區及九龍灣商貿區)建設為本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2017年更把起動九龍東計劃的措施延伸至新蒲崗。區潔英說,現時九龍東的商業樓面面積約為290萬平方米,較2012年增加七成,預計未來兩年會增至350萬平方米,規模足以媲美中環核心商業區。

     

    釋放發展潛力

     

    起動九龍東辦事處一直推展不同的措施和項目,以釋放土地發展潛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改善區內環境、提升暢達性及易行度,以及善用及優化公共空間。許多措施與項目均需時間醞釀及推展,其中,為加快釋放發展潛力,政府研究重整九龍東兩個行動區內現有的政府設施,包括搬遷位於九龍灣行動區內的驗車中心、改建觀塘行動區內汽車渡輪碼頭設施等。區潔英說,兩個行動區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已經完成,並已開始搬遷及重整一些現有政府設施,日後發展將以商業用途為主,其他元素包括娛樂、休閒等用途,以增添海旁一帶的活力及吸引力。

     

    一地多用原則發展

     

    另外,在重建區內一些老化設施時,會以一地多用的原則發展,以達到善用土地的目的。區潔英舉例說,為紓緩區內泊車位的需求,在新蒲崗四美街公共休憩用地會加設地庫公眾停車場。未來,同樣會以一地多用的原則,研究重建彩虹道遊樂場及體育館(包括彩虹道街市)用地的整體規劃和長遠用途,在改善康體設施之餘,結合其他用途,滿足社區的需要。

     

    改善九龍東地區環境

     

    除了土地用途檢討,辦事處亦透過優質城市設計、街景改善等地方營造方法來改善環境,其中,觀塘海濱花園2015年全面開放,駿業街遊樂場(現稱InPARK)的改善工程及翠屏河花園亦已竣工,並已開放給公眾使用。辦事處會繼續改善九龍東的環境,例如剛剛展開的活化翠屏河、改善臨華街遊樂場等工程。

     

    起動九龍東計劃不乏具創意的項目,如將觀塘繞道下三幅空置用地轉化為「反轉天橋底」場地,作創意、藝術和文化用途。另外,以九龍東作為試點,推行多項智慧城市的試驗措施。

     

    制定行人環境改善框架

     

    此外,辦事處以「易行九龍東」的概念,為觀塘、九龍灣和新蒲崗商貿區制定整體行人環境改善框架,包括增加及提升行人設施、結合休憩用地及其他工程項目以改善聯繫,並加建行人天橋、擴展行人隧道網絡等。在交通方面,大部分短期交通改善方案已經完成,例如提供路旁上落客貨區、改善路口布局等,有助改善道路使用情況。政府相關部門亦積極推展多個主要運輸基建,將有助疏導區內交通。

     

    積極推動公眾參與

     

    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在過去多年的努力漸見成績。整個九龍東正在蛻變中,成為一個宜居宜業的地方之外,也是一個消閒、多元及共融的地方。上述種種的變化都是經過辦事處的努力和市民的配合,才達到今天的成果。區潔英說,在已發展的地區進行轉型的工作是複雜的,亦涉及許多不同持份者,因此起動九龍東辦事處一直推動公眾和不同持份者,共同參與政策的構思、策劃以至推展,希望吸納他們的意見、願景等,令工作做得更好。

     

    將成立躍動港島南辦事處

     

    從起動九龍東計劃的成功經驗,不難發現推動、協調和執行力是非常重要。參考其經驗,未來在推動躍動港島南計劃上,亦會在發展局內成立由跨專業團隊組成的辦事處,連同相關政策局及部門,與持份者互動合作,統籌和落實各個項目。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2月1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行經屯赤隧道巴士線收費下調

    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12月27日早上8時通車,政府同日起豁免使用屯門---赤鱲角隧道和青嶼幹線的收費,五條改行新隧道往返屯門和北大嶼山的專營巴士路線車費將會下調。 

      

    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全長5.5公里,其中約五公里為屯門---赤鱲角隧道,是連接屯門南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的海底行車隧道。連接路通車後,往返屯門南和香港國際機場的車程可縮短約20分鐘。

     

    運輸署助理署長(管理及輔助客運)郭惠英指,連接路開通翌日,即12月28日起,六條往返屯門和北大嶼山的專營巴士路線會行經屯門---赤鱲角隧道。

     

    同日首班車起,因應行車路線縮短,其中五條專營巴士路線A33、A33X、E33、E33P、NA33車費會下調,減幅由1.9元至12.7元不等。餘下一條路線A34為新設路線。

     

    另外,屯門赤鱲角隧道公路的巴士轉乘站亦會於12月28日啟用。

     

    屯門---赤鱲角隧道行車道下方設有公用設施走廊,維修人員可駕駛電動車到走廊不同位置作定期檢查和維修,減低因緊急維修導致隧道封閉的風險。

  • 逾萬名的士司機完成強制檢測

    運輸署表示,截至今日中午12時,約27,500名的士司機透過熱線預約接受強制檢測,超過11,000名司機已完成檢測。

     

    因應近日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再趨嚴重,政府早前發出強制檢測公告,規定的士司機須在本月9至22日期間接受病毒檢測。

     

    政府呼籲的士司機盡早預約參與檢測,以保障個人安全,並協助減低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

     

    此外,運輸署昨晚收到承辦商通知,指本月9和10日上午,設於觀塘渡輪碼頭巴士總站的專屬檢測中心有職員並未在政府網頁為接受檢測的的士司機登記資料,以致樣本無法和司機的身分配對,531名司機因而無法通過電話短信收到檢測結果。

     

    該署說,相關司機的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署方今日會以電話聯絡受影響的士司機,優先安排他們於專屬檢測中心再次接受檢測。

     

    署方表示非常關注事件,已責成承辦商全面檢視有關程序和改善流程,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

  • 第 74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