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基建與物流

  • 東鐵新信號系統穩妥方可投入服務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港鐵公司調查委員會正就5月11日東鐵線新信號系統測試期間出現不正常情況撰寫報告,政府在進一步確定系統可靠性後,才會批准系統投入服務。

     

    陳帆今日在立法會會議回答議員田北辰的提問時指,機電工程署已要求港鐵就事件提交技術調查報告,解釋事故原因並建議解決方案。待港鐵公司就事故成立的調查委員會提交報告後,機電署會連同運輸署及其他部門審視其內容。

     

    他說,政府在進一步確定系統技術及服務可靠性後,才會批准東鐵線新信號系統投入服務。

     

    港鐵公司曾於10月和11月的非行車時段於東鐵線進行新信號系統測試,以確定該系統出現與可靠性相關事故的成因。陳帆表示,測試模擬5月11日的情境,並未發現測試的列車發生入錯線或衝燈事故,而「假衝燈」是新信號系統問題得到解決前可能發生的情況,港鐵公司在測試前已通報機電署。

     

    沙中線紅磡至金鐘段目標通車日期為2022年第一季。陳帆表示,路政署和相關部門正要求港鐵公司提供更多資料,以評估上述事故對通車日期的影響。

     

    他又說,政府研究成立專責部門,加強對新鐵路項目的監督和監察;政府亦已委聘顧問公司研究如何改善監察和控制新鐵路項目,參考本地及海外經驗,在安全、質量、工期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推出針對性措施。

  • 長者寬敞戶免租計劃擴至更多住戶

    房屋委員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今日通過把長者寬敞戶全免租金計劃恆常化,並擴至更多年屆70歲或以上長者住戶。委員會也通過石籬中轉房屋的遷置等安排,以期將中轉屋清拆作公營房屋發展用途。

     

    房屋署去年推出試驗計劃,讓所有家庭成員均年屆70歲或以上的公屋寬敞戶調遷至面積合適的單位後可享全免租金,從而鼓勵他們把面積較大的公屋單位交還房委會。計劃恆常化後,每年300個單位的配額和發放住戶搬遷津貼安排維持不變。

     

    除寬敞戶外,計劃涵蓋範圍擴展至居住在一型設計長者住屋和無獨立設備的「改建一人單位」。申請人也會獲得範圍更闊的調遷區域選擇,並可獲最多三次編配機會,取代試驗計劃期間只容許在同一個區議會分區內的選擇。

     

    房委會指,注意到部分申請者要求編配至子女所居住屋邨的單位,但有關屋邨並非位於申請者所居住的同一個區議會分區內。把地區選擇擴大至同一個公屋申請地區,即市區、擴展市區、新界和離島,可給予申請者更妥善的家庭支援。

     

    至於石籬中轉房屋,現有約330戶、約590人居住。房委會目標2022年12月清空該中轉房屋,預計連同毗鄰前石籬天主教小學用地可提供約1,600個單位。

     

    符合現行申請公屋和中轉房屋清拆資格準則的受影響住戶,可提前在清空日期前最多12個月獲編配公屋,其餘住戶會獲安置入住屯門寶田中轉房屋。

     

    受影響住戶均可獲發放10,270元至30,600元不等的住戶搬遷津貼。符合安置資格的一人和二人住戶可分別選擇領取單身人士津貼、二人家庭津貼,以代替接受公屋或中轉房屋的安置,津貼分別調升至79,310元和96,180元。

  • 行會准天星小輪兩航線加價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今日批准天星小輪旗下來往中環至尖沙咀、灣仔至尖沙咀的專營渡輪航線加價。新收費料明年2月9日起生效。

     

    天星小輪去年4月申請加價,要求提高兩條渡輪航線每程票價三角至五角。

     

    政府表示,當局在審核天星小輪加價申請時,已考慮所有因素,包括渡輪營辦商的財政狀況;營運成本、收入和回報變動預測;渡輪營辦商過去提供服務的表現;公眾對建議票價接受程度;以及渡輪營辦商採取的開源節流措施。

     

    政府指,天星小輪自2018年起一直錄得虧損。由於天星小輪是不少旅客經常選乘的交通工具,在社會事件和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下,去年和今年的乘客量以至票務收入均大幅下跌,而預計在短中期內重返以往水平的機會不大。

     

    此外,自2017年7月上次加價以來,天星小輪的營運成本持續上漲,加上經濟前景不明朗,租金和廣告等非票務收入並無保證,天星小輪有需要調整收費。

     

    另一方面,天星小輪的服務表現一向令人滿意,船公司積極推出提升服務和開源節流措施,包括更新碼頭設施、更有效地調配船隻運用等。儘管財務狀況嚴峻,天星小輪仍繼續推展發展綠色渡輪服務的承諾,把專營渡輪更換為更環保的驅動系統。

     

    天星小輪可收取的最高船費載於《渡輪服務(天星小輪有限公司)(船費釐定)令》,修訂下周三會以先訂立後審議程序提交立法會省覽。程序完成後,新收費明年2月9日起生效。

  • 房署丈量員確診

    房屋署一名丈量員確診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該丈量員的辦公室位於何文田愛民邨,他也曾被派往署方位於北角的地盤協助測量工作,相關辦公室和地盤會全面清潔和消毒。

     

    署方指,該丈量員昨日仍有上班,現正在醫院接受治療。

     

    該丈量員最近沒有外遊紀錄,工作時有佩戴口罩並遵守其他防疫措施。其工作的辦公室不對外開放,一般不會接觸公眾人士。

     

    房屋署會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保持緊密聯繫,積極配合中心的防疫措施和檢疫工作。

  • 房署衞生署外判人員染新型肺炎

    房屋署表示,葵聯邨一名外判保安員確診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衞生署則指,轄下牙科服務行政辦公室一名外判清潔人員初步確診。二人相關工作地點會全面清潔消毒。

     

    房屋署指,該保安員一般負責夜班工作,在聯悅樓、聯逸樓外圍巡邏,他最近一次上班日期為12月4日,昨日獲衞生防護中心通知確診,現於醫院接受治療。他亦為葵聯邨聯逸樓租戶,近日沒有外遊記錄。

     

    衞生署指,該清潔人員於灣仔麥理浩牙科中心七樓牙科服務行政辦公室工作,負責辦公室後勤清潔,無須接觸公眾。她為一名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最近一次當值為12月4日。

     

    兩人工作時有佩戴口罩,上班期間體溫正常。

  • 深圳灣管制站設24小時貨物清關

    政府公布,深圳灣管制站周四凌晨零時起提供24小時貨物清關服務。此決定經港深雙方商討後作出,有助支援兩地物流往來。

     

    去年施政報告宣布,當局計劃在今年內分階段延長深圳灣管制站的清關時間至24小時,惟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港深兩地政府同意暫緩推行計劃。

     

    港深兩地政府在聯防聯控機制下,為跨境貨車司機制定有效的檢疫措施,一方面確保供港物資和食品的供應穩定,另一方面嚴防病毒跨境傳播。

     

    政府表示,延長貨物清關服務時間可進一步支援兩地物流往來,並逐步落實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布局。港深雙方會繼續嚴格推行為跨境貨車司機制定的檢疫措施,嚴防病毒傳播。

     

    至於深圳灣管制站的旅客清關服務時間,則繼續為每日上午10時至晚上8時,直至另行通告。

     

    視乎兩地疫情發展,兩地政府會考慮在深圳灣管制站推行24小時旅客清關服務。

  • 東涌新填海技術環保高效

    東涌新市鎮擴展是繼2003年將軍澳及東涌完成最後一期填海發展後,首個填海造地的新市鎮計劃。項目引入嶄新的環保填海技術,以非浚挖式的深層水泥拌合法進行,減低工程對附近水質及生態環境的影響,亦較傳統的填海方式更快完工。發展局副局長廖振新去年曾到東涌地盤視察,聽取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同事介紹新填海技術和環保施工的詳情。

     

    造地130公頃

     

    東涌擴展計劃涵蓋現有東涌新市鎮東、西兩面,而填海工程主要在東涌東進行,造地130公頃,即約六個維多利亞公園。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總工程師黃國輝說,填海工程2017年12月底展開,目前進度理想。首幅經填海而得的用地,已於今年3月交付房屋署建屋,過程少於30個月,可供興建約一萬個公屋單位。此外,項目長約4.9公里的海堤會首次引入生態海岸線設計,有助改善海岸的生態系統,提高生物多樣性。整項填海工程預計2023年完成。

     

    不挖走海泥的填海方法

     

    東涌東填海是首個應用深層水泥拌合法的工務工程項目,以非浚挖式,即不移除海床淤泥的方法填海造地。

     

    承建商駐地盤高級工程師張建偉介紹說,深層水泥拌合法是以攪拌方式將工程船上的水泥注入海泥層。每艘工程船可載水泥達到480噸。每次進行攪拌時,船上三組攪拌杆會鑽入海泥層,在旋轉的同時將水泥漿與鬆軟的海泥混合,將淤泥加固,形成堅硬的水泥拌合柱;一支支水泥拌合柱在海床組合成深層水泥拌合地層,鞏固海床,以承托之後在上面建造的海堤及鋪設的填料。

     

    減少工程對環境影響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高級土力工程師張健德說,相對傳統以浚挖方式填海,深層水泥拌合法不涉及清除及運走海泥,可以減少水中懸浮粒子的產生,有效降低對附近水質及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加上不需要進行傾倒海泥的海上運輸,有助減少碳排放。以東涌東工程為例,既減少傾倒440萬立方米淤泥,亦減少海上運輸17,600船次。

     

    將棄置廢料轉化為土地資源

     

    東涌東填海工程亦有循環再用的元素,以建築工程產生的惰性建築廢料作為填海物料,將本來要棄置的廢料轉化為珍貴的土地資源。所謂惰性建築廢料,是指建築工程中,因挖掘及拆卸等工序而產生的拆建物料,例如混凝土、瀝青、碎石等,統稱為公眾填料。現時,整項填海工程完成約一半,填料組合方面,六成為惰性建築廢料,其餘四成為機製砂;預計在工程完成時,最終的數據會是約七成填料為惰性建築廢料,其餘為機製砂。

     

    實施多項緩解措施

     

    今次填海工程其中一項挑戰是如何在填海區進行監察及品質管理。張建偉說,為確保工程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工程團隊實施多項緩解措施,包括設置鋼板箱和在填海工地外圍設置淤泥屏障,避免微細泥粒滲漏,減低施工對水質的影響。工程團隊亦設有環境小組及獨立環境查核人,定期抽取海水樣本化驗,以監察水質,確保海洋生態不受影響。其他緩解措施包括在施工期間使用優質機動設備及防護隔音屏障,以控制工程進行時所產生的噪音。

     

    東涌新市鎮擴展是政府多管齊下增加中長期土地供應的重要措施之一,亦讓東涌進一步發展成為規劃全面的新市鎮,以容納更多人口,並提供足夠的地區性及區域性社區設施。在建造過程中,工程團隊一直與相關持份者、區內人士及居民、關注小組、環保團體等積極溝通,務求在發展和保育間取得平衡,以達致可持續發展。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2月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黃偉綸:明日大嶼撥款討論時間長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經長時間討論,才通過政府就明日大嶼前期研究的撥款申請。

     

    黃偉綸今日出席電台節目後會見傳媒,被問到明日大嶼項目撥款是否因為沒有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的阻力,才得以極速通過。他回答指,情況與以前沒有很大分別,有關項目經近八小時討論,時間相當長,議員的問題也很尖銳,政府需努力作解說。

     

    與他一同會見傳媒的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則表示,政府已覓得土地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他有信心把該些土地由「生地」變成「熟地」,完成建設工作。

  • 水務署資產管理系統獲國際認證

    水務署獲頒發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55001:2014資產管理系統國際認證,成為本港首個在廣泛資產類型取得該認證的政府部門。

     

    該署表示,實施ISO 55001資產管理系統可系統化地管理各類水務資產在其生命周期中的表現,以配合署方的發展策略,持續改善供水服務。有關認證肯定該署在資產管理方面已達高水平,並進一步推動部門加強水務設施的資產管理文化。

     

    水務署轄下460多所水務設施,每日為全港約750萬名市民提供可靠的優質食水和沖廁用水。

     

    為進一步完善資產管理機制,署方已按該認證的要求,訂立清晰的資產管理政策和目標、編製資產管理系統手冊、對九類水務設施編製完整的資產管理計劃,以及設立持續監察、檢討、改善、糾正及預防措施的機制。

     

    ISO 55001是資產管理的國際標準,2014年推出,為不同類型機構提供實用框架,系統化地管理各類資產在生命周期中的表現,以配合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 的士司機強制檢測下周三展開

    運輸署宣布,為的士司機而設的一次性強制檢測計劃下周三展開,為期兩周至本月22日。的士司機須在此期間到13個專屬檢測中心,接受免費2019冠狀病毒檢測。

     

    因應疫情發展,食物及衞生局局長今日按香港法例第599J章《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發出強制檢測公告,規定擬於今年12月25日至明年1月23日駕駛的士的人士須按照公告指明的規定及程序,接受2019冠狀病毒病聚合酶連鎖反應核酸檢測。

     

    有關的士司機須以電話登記預約,在指定時段到專屬檢測中心接受檢測;他們也可前往衞生署認可的私營化驗所、政府設立的社區檢測中心自費進行檢測。

     

    的士司機可於下周一起致電1836 168預約登記到專屬檢測中心接受檢測,熱線不提供即日預約服務。

     

    他們到達專屬檢測中心後,須出示有效的士司機證以核實身分,當值承辦商人員會為他們採集鼻腔和咽喉合併拭子樣本,並將樣本送往化驗室檢測。

     

    樣本瓶不會標示任何個人資料,檢測承辦商只會知悉樣本瓶編號,並不會收集個人資料。

     

    的士司機須於政府網頁登記個人資料,以便獲得檢測結果。若結果呈陰性,他們會在48小時內收到電話短信通知;若結果呈陽性,則會接到衞生署電話通知,並獲安排到公立醫院隔離和治療。

     

    署方指,的士司機接受檢測後須保存檢測報告或載有檢測結果的電話短信或電郵通知,供執法人員查核。

      

    此外,於專屬檢測中心接受檢測服務的的士司機會獲發「的士司機強制檢測名牌」,可在車廂內當眼位置展示,方便乘客查閲。

     

    政府呼籲的士司機盡早參與檢測,以保障個人安全,並協助減低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

  • 青馬大橋通航高度限制擬放寬

    政府建議修訂法例,青馬大橋通航高度限制由自海面起計53米放寬至57米,有關建議今日刊憲,下周三提交立法會進行先訂立後審議程序。

     

    運輸及房屋局表示,擬議修訂為船務業提供明確清晰的新標準,便利大型船舶進出香港港口,尤其是遠洋貨櫃船,有利於維持香港港口競爭力,確保大橋結構完整和船隻航行安全。

     

    此外,擬議修訂鼓勵更多班輪公司使用香港港口,從而帶動港口和海運配套服務需求,有助提升香港作為國際海運中心和珠三角地區轉運樞紐港的地位。

     

    運房局指,政府已就此諮詢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和香港海運港口局,並獲得支持。

  • 地圖應用程式介面正式公開發放

    發展局今日公布,「地形圖」、「影像地圖」以及「地名標籤」三個地圖應用程式介面服務正式免費公開發放,相關服務更增加地圖請求數量和縮放層級。
     

    地圖應用程式介面是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四個短期見效項目之一,為公私營界別提供網絡地圖服務,以支援需以地圖方式顯示的網絡應用程式。該介面讓大眾可建立具創意和配備定位、虛擬城市導航等功能的應用程式。
     

    發展局指,服務自2019年10月試用版啟用以來深受市民歡迎,三個地圖應用程式介面服務分別收到約700萬、300萬和300萬次的地圖請求。

     

    地圖應用程式介面運用地政總署保存的地圖數據,讓公眾透過地圖服務介面方便地取得最新的地形圖、影像地圖和其他位置信息,而非一系列原始地圖數據。與傳統方式相比,可大大減少處理原始地圖數據所需的時間和精力。

     

    地圖應用程式介面服務可於資料一線通、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入門網站的預覽版---香港地理數據站內使用。

     

    為配合智慧城巿使行人道更為暢達和互通的措施,地政總署設計三維行人道路網,以支援導航服務和配合肢體傷殘人士的特別需要。該署宣布,三維行人道路網及可視化三維網的數據集免費公開發放。

     

    道路網以香港大學研發的數據集為基礎,覆蓋連接2,000多條行人天橋、400條行人隧道和各港鐵站非付車費區域的行人徑。為方便肢體傷殘人士,道路網涵蓋附設輪椅通道的2,100多個公共設施和1,300多部公共升降機。

     

    可視化三維地圖則可顯示地形、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地貌和外部特徵,有關數據集主要利用2017、2018年覆蓋全港的航拍影像製作而成,目前覆蓋全港超過23,000公頃土地,餘下地圖會在2023年年底前分階段發放。

     

    兩組空間數據集均採用電腦可讀格式,市民可於香港地理數據站資料一線通查看和下載。

  • 第 75 頁,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