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教育與就業

  • 小一派位結果6月初郵遞予家長

    小一入學統一派位結果將於下周三至四以郵遞方式通知家長。教育局表示,本年度共有22,898名兒童參加小一統一派位,獲派首三個志願學校的兒童共17,843人。自行分配學位及統一派位階段獲派首三個志願學校的兒童數目合計,整體滿意率為88.8%。

     

    小一入學統一派位階段中,甲部不受學校網限制,家長可從任何學校網選擇不超過三所學校,佔統一派位學額一成;餘下九成統一派位學額屬乙部,家長須選擇所屬校網或選校名單內的學校。

     

    參加今年統一派位的兒童中,2,511人獲派甲部學額,乙部則佔20,387人。

     

    辦妥統一派位選校手續的家長將於下月1日至2日收到由香港郵政以本地郵政速遞派遞的小一註冊證。

     

    若家長下月3日仍未收到小一註冊證或由香港郵政發出的領取郵件通知卡,可於下月4日至5日到指定領取中心取回小一註冊證。

     

    如家長在選擇學校表格內已填寫手提電話號碼,並同意經手提電話號碼接收派位結果,他們也會於下月1日從電話短信得知統一派位結果。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發展,為減少人群聚集,教育局會按小一入學申請編號最後一個數字,編配學生家長下月7日或8日到獲派學校辦理註冊手續。

     

    家長須依照小一註冊證夾附的辦理註冊手續安排,在指定日期和時間前往獲派的學校辦理入學註冊手續。如家長未能於指定日期和時間辦理註冊手續,可於下月9日上午9時至正午12時或下午2時至4時到學校辦理。

     

    分區查詢可致電2832 7610(港島及離島)、2832 7620(九龍)、2832 7635(新界西)、2832 7659(新界東);一般查詢可致電2832 7700或2832 7740。

  • 吸引頂尖人才 凝聚創科力量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本屆政府銳意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在吸引人才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年度配額將倍增,當局並正探討擴展非本地畢業生留港或回港就業的安排。

     

    以下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5月26日在第20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深圳論壇的視像致辭文本:

     

    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很高興以視頻方式參與第20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深圳論壇。論壇匯聚了中央和省市領導、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一起探討如何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分享真知灼見與成功經驗。論壇成功舉辦,我要首先感謝國家科技部和深圳市政府的精心安排。由於我離任在即,我想藉此機會就香港近年的創科發展,衷心感謝國家科技部的鼎力支持,以及王志剛部長對香港科研能力的認同;我也要感謝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和深圳市領導支持把科技合作和支援青年創新創業的工作分別納入粵港、京港、滬港和深港的高層合作平台。

      

    本屆政府自2017年上任以來,對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可說是不遺餘力;我們銳意配合國家去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規劃,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此,我們全方位締造有利於創科發展的生態環境,而這次論壇的主題---吸引頂尖人才,支持先進研究和開發,凝聚創科力量,是至關重要的元素。

      

    這些年來,特區政府在創科發展的策略和舉措,以至香港在創新科技取得的成就,已經贏得國際社會的肯定,例如在《2021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香港位居亞洲之首、世界第二,當中科技方面的表現更為世界第一。在人才方面,香港在《2021世界人才競爭力報告》中,「人才準備度」為全球第一。

      

    政府資源投放在培育人才和吸引海內外人才落戶香港扮演重要角色。過去五年,我們投放了史無前例的1,500億港元,涵蓋基建設施、基礎研究、人才培訓、科普教育、成果轉化、投資初創等。其中,我們的創科旗艦項目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是一個環球科研合作中心,由國際著名大學的頂尖研究人員與香港的本地大學一起進行最先進的科研,已成功吸引了七間本地院校和研發機構,以及30多間來自11個經濟體的世界級大學和科研機構設立共28家研發實驗室,包括北京大學、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及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

      

    人才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關鍵。香港的創科實力雄厚,我們擁有五所全球100強的大學,不但培育了優秀的創科人才,取得科研突破,更扶植了大量初創企業和獨角獸,推動創科發展。我們一直雙管齊下,壯大香港的創科人才庫,既通過資助研究生計劃及支援創科企業培育本地人才,也同時加大力度吸引海內外科研人才來到香港。

      

    在吸引人才方面,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便利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來港從事研發工作,為他們實施快速處理安排。去年6月,我們又推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資助大學吸引國際著名創科學者來香港參與教學研究工作。在第一和第二輪計劃下,60多位傑出學人會帶領研究團隊陸續來港。

      

    我們也在去年完成檢視人才清單,更清晰闡明部分專業的領域,涵蓋醫療和健康護理科學、微電子等領域的專才。我們也會進一步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增加一倍,吸引世界各地的優才來港工作。我們正探討擴展非本地畢業生留港或回港就業的安排,把香港的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分校也包括在其中,促進大灣區人才流動。香港科技園公司會跟這些院校合作,在院校的大灣區分校建立孵化中心網絡,便利培訓初創人才,並提供援助。

      

    在推動創科發展的過程中,中央的支持是香港最強大的後盾。早於2017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作出批示,讓中央財政科研基金「過河」,其後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更作出配合。例如國家科技部去年9月推出一系列惠港新措施,大大促進了創科人才的流動,包括擴大國家科技計劃對港開放、允許香港的青年學者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歡迎香港科技人士和專家加入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和進入不同的專家庫、完善大型儀器設備對香港開放共享機制等。近年,我們更獲得中央和不同省市政府開放了不少科研項目和資助計劃給香港的研發人員。

      

    全賴中央部委及各個內地省市的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在加強與內地的創科合作和促進科研要素流動等方面進展良好。內地省市的創科合作夥伴一直與我們強強聯手,拓展更緊密、更深入、更高層次的創科協作,促進科研要素的流動,並取得實質的進展。近一點的當然是深圳市、廣東省,以至與我們作為鄰居的大灣區其他城市,遠一點的還有上海市和北京市。至於中國科學院,更是一直不遺餘力支持香港的創科發展,與香港的大學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和合作關係,一起推進最高新的研究項目,現在已經與我們成立了22個中科院聯合實驗室。

      

    在推動研發方面,十四五規劃提出瞄準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而香港有多位世界級權威專家,擁有雄厚的科研根基。為了更好發揮香港的優勢並且配合國家的發展,我們會在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科園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研發和環球科研合作。InnoLife科研中心將以16所與生命健康相關的InnoHK實驗室和八家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基礎。

      

    我記得王志剛部長在2018年9月訪港後表示,香港社會良好的創科氛圍前所未有。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從人才、資金、技術、科研、參與國家研發等多個層面,推動創新科技的協作與發展,加速經濟轉型,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達致前所未有的成就。

      

    最後,我謹祝這一屆大會和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 特首:疫情平穩向下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本港新冠疫情發展平穩且呈下降趨勢,但為審慎計,學校師生每日進行快速抗原測試的安排延續至下月下旬,另外「疫苗通行證」也會繼續實施。

     

    林鄭月娥今日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指出,每日錄得的新冠病毒陽性檢測個案數字包含輸入個案和學校呈報的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受染疫旅客人數和當日是否上學日影響,數字難免波動。然而,整體疫情從4月中開始明顯呈現下降軌跡,社區雖有群組個案,惟情況可控。

     

    中小學和幼稚園恢復面授課堂逾一個月,學生和教職員每日進入校園前須進行快速測試,截至昨日僅發現349宗陽性檢測個案,林鄭月娥形容數目非常低,情況令人放心。儘管如此,為審慎起見,教育局早前宣布每日快測安排延續至下月下旬。

     

    另外,她重申接種新冠疫苗能為社會建立抗擊重症的屏障,而已接種第二、第三劑疫苗人士的比率現為86.5%和53.7%,尚有提升空間。她呼籲市民及時接種第三劑疫苗,以減輕重症和死亡風險,並配合月底推行的下一階段「疫苗通行證」接種要求。

  • 升學就業資訊展網上舉行

    教育局星期五、六舉辦多元出路網上資訊SHOW 2022,為中學畢業生提供出路資訊和升學就業輔導。

     

    約30間院校和機構設立網上攤位,介紹經本地評審的專上課程、毅進文憑課程、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專上課程電子預先報名平台、自資專上教育資訊平台、資歷架構等。

     

    展覽會設多場網上直播講座和互動問答,介紹多元出路、升學準備及策略,並有專上學生分享經驗。此外,業界和院校代表會提供專上課程及職場發展資訊。

     

    網上展覽平台開放至8月12日,有興趣人士可在網上重溫展覽和講座內容。 

  • 修訂職安健法例 加重罰則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撰文介紹政府修訂職安健法例的部分環節,就調整罪行嚴重程度和最高罰款方面,當局考慮的因素有三,包括僱員和僱主的財政能力有別、多年通脹,以及適量提升罰則阻嚇力。

     

    以下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5月2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前言

     

    近月,勞工及福利局提出了多項法例的修訂,顯得有些繁忙及緊迫。一般而言,政府提出法例修訂,政策局當然要做法律研究,諮詢持份者,初步建議通過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政策委員會,在政府內部獲取草擬的時間配額,才進入法案草擬工作。完成了法案草擬,還要過三關才可以出台。第一關便是立法會的相關事務委員會。新一屆立法會1月組成,一般事務委員會要2月才開始討論政策事項。獲得事務委員會的支持後,法案便交政府內部的政策委員會通過,再到行政會議。行政會議通過後,便可以刊登憲報,將法案交到立法會。上星期三,按立法會《議事規則》我簽署預告,政府將於5月25日,在立法會首讀《2022年職業安全及職業健康法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以修訂《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及《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

     

    上述修訂的兩條法例,前者的罰則是1994年至今沒有經過調整,後者的罰則是自1997年訂立大致上沿用至今,沒有調整。換言之是分別為28年及25年沒有調整。還不作調整,實在說不過去。

     

    但最重要的問題是,雖然過往20年整體工業意外率有明顯下降,每千名工人的工業意外率由2000年的51.7下降至2020年的12.4,但是工業意外導致死亡個案數字在過往十年,一直維持在約每年20宗,並沒有下跌的趨勢。特別是對一些明顯嚴重違規而導致死亡的個案,罰款卻明顯過輕,其中更有持責者多次觸犯職安健法例而導致嚴重意外,可見條例的罰則明顯極之缺乏阻嚇力。

     

    立法建議

     

    是次的修例工作,可說是十分浩瀚,主要原因是罰則有超過20年沒有作出修訂。細節內容,可參考立法會的資料。在這網誌中,我只點出兩個環節,一是較少人關注,但是修訂最多的部分並涉及230條條文;二是最受到關注,有關經循公訴程序定罪的僱主一般責任條文罪行的罰則。

     

    調整罪行的嚴重程度及最高罰款

     

    上述需要修訂的兩條條例中,有659條條文涉及廣泛的法定職安健要求,包括指定風險消減措施及安全管理要求,以及相關違法行為的三個不同嚴重級別與相關罰則。這亦是今次在修例草擬工作中,最浩瀚的部分。工作包括檢視每一條條文的罰則於20多年後的今天還是否合適或需要調整,以及基於過往20多年的執法經驗,這些違法行為的嚴重程度級別是否適當。經過勞工處的同事們,巨細無遺地逐一條文審視及諮詢相關業界的意見後,決定建議將160條條文的違法行為的嚴重性級別提升,70條條文的嚴重性級別降低,共230條條文需要調整。

     

    舉例來說,《工廠及工業經營(在壓縮空氣中工作)規例》第21(6)(f)條,要求僱主在醫療室設置供放置食物及熱飲的食櫥,現時罪行的嚴重性是「非常嚴重」,我們建議調整為「輕微」。又如《工廠及工業經營(應呈報工場的防火設備)規例》第5(2)條,規定僱員不得阻塞走火通道,以確保火警發生時,通道暢通無阻;現時罪行的嚴重性是「嚴重」,我們建議調整為「非常嚴重」。

     

    此外,就罰則的調整方面,我們考慮了三個因素:一是僱員及僱主的財政能力有分別;二是經歴20多年通脹;及三是適量提升罰則的阻嚇力;如下表:

     

     

    現法例最高罰款額

       建議最高罰款額

                 僱主       

               僱員

    輕微違法行為

    10,000元

    25,000元

    10,000元

    嚴重違法行為

    50,000元

    100,000元

    50,000元

    非常嚴重違法行為

    200,000元

    400,000元

    150,000元

     

    雖然表面上涉及僱員的最高罰額沒有調升,但由於有共90項涉及僱員的條文調高了嚴重程度,整體的最高罰款額提升了2.2倍,相對僱主的2.4倍。

     

    經循公訴程序定罪的僱主一般責任條文罪行的罰則

     

    基於前文提及有關近十年因工業意外死亡個案,在每年約20宗徘徊,沒有改善,再加上罰則阻嚇力不足,更有持責者重複干犯極嚴重的職安健罪行,我們檢視了這些案例,及參考外國經驗,就違反極嚴重職安健的違法行為,即涉及極高罪責或嚴重疏忽並導致嚴重後果的個案,我們建議修訂針對僱主一般責任條文,讓勞工處以可公訴罪行形式引用該條文提出檢控,並由較高層級的法院審理。我們只會針對故意或罔顧後果地作出的行為或不作為而構成極高罪責,並導致工人死亡或嚴重受傷的特殊情況,才引用建議的可公訴罪行形式提出檢控。勞工處仔細審視了自2009年的檢控個案,認為只有七宗個案可以達到以可公訴罪行形式提出檢控的門檻。

     

    這一部分的修訂中涉及的罰則水平有爭議性。政府參考了外國經驗及多番聽取了僱主及僱員的意見,採取中間落墨的方案,我們建議將可公訴罪行的最高罰款額訂為1,000萬元,這與目前香港法例中列明的最高罰款額1相同,亦是其他已發展國家及地區職安健法例最高罰款額的中游範圍。由於職安健條例規管香港各行業,而當中絕大部分是中小企2,我們建議在法例加入新條文,若公司經循可公訴程序定罪,要求法庭在量刑時須參考被定罪公司於案發日的相關財政年度的營業額,以協助法庭評估被告的運作規模和財政能力,從而作出阻嚇性的罰款。這個最高罰款額訂為1,000萬元水平,相信會在法案審議階段有不少討論,我們預期工會的代表會認為是太低,而商會的代表則會認為是太高。

     

    後語

     

    這是一次重大的法例修訂,除了要感謝各方所給予的意見,更要感謝曾經參與有關工作的現任及前任勞工處同事,特別是在開始時,願意承擔一次全面的法例檢討所涉及的浩瀚工作,可說是勇氣可嘉。不過,修訂法例工作還未有結束,還要待立法會完成審議,我們不能排除在審議過程中,仍會找出一些需要優化的修訂。最後還是要說,修訂法例,加強阻嚇力,是必須的,但不足以改善職安健,還需要不斷調整教育、訓練、宣傳、巡查和執法的策略。此外,就職安健的法例修訂仍有一項優化《建築地盤(安全)規例》的工作在下屆政府初段才會提交議會,即是要求承建商向勞工處處長呈報規模較小但風險較高的建築工程,好讓勞工處可以及早依據工程的風險作出職安健的巡查。

     

    1《證券及期貨條例》(第571章)及《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第586章)個別條文的最高罰款額為1,000萬元。

    2根據工業貿易署最新數字,中小企業數目佔目前全港企業數目超過98%。

  • 林鄭月娥晤自薦青年委員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與三名局長今日分別舉行聚會,與共70位通過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獲委任至政府諮詢委員會的青年委員會面交流,了解他們參與委員會工作的體會。

     

    林鄭月娥、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以及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陳積志分別在禮賓府、數碼港、政府總部和青年廣場會晤自薦青年委員。

     

    為增加青年議政機會,本屆政府在2017年10月底推出青年委員自薦試行計劃,讓18至35歲有志服務社會的青年自薦加入政府諮詢及法定組織。計劃在2018年常規化,並擴展至更多委員會。

     

    自薦計劃先後推出五期,共收到逾8,200份申請。第五期計劃今年3月中截止申請,評審工作正在進行。

     

    除自薦計劃公開招募的名額,政府也邀請出席面試的申請人授權民政事務局將其資料存入中央資料庫,讓相關政策局和部門日後考慮轄下其他諮詢和法定組織的成員人選時,可提取資料參考。

     

    自薦計劃推行至今,直接或間接通過該計劃獲委任至政府諮詢和法定組織的青年擔任約480個職位。諮詢和法定組織青年成員的比例由2017年年底自薦計劃推出時的7.8%,增至去年年底的15.4%,成功達到本屆政府訂立的15%目標。

     

    林鄭月娥期望自薦計劃繼續發揮招賢納士的功能,通過定期開放涉及青年人較有興趣和關注的政策範疇的不同委員會,讓更多有志服務社會的青年人自薦參與,一展所長。

  • 臨時失業支援計劃批30萬宗申請

    政府表示,臨時失業支援計劃共接獲47萬宗申請,其中40萬宗已完成審核,成功的約30萬和不成功的約10萬。

     

    其餘七萬宗申請,政府代理人正向申請人跟進,包括要求申請人提交補充資料等。

     

    申請不獲批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申請人在申請當日仍受僱或仍有工作;其二是申請人去年第四季月入不符合2,700元至30,000元的要求;其三是失業或因指定處所受限而停工少於連續30天。

     

    申請人如欲覆檢申請結果,可致電熱線183 6128或發電郵,政府代理人會重新審視其申請,需要時會要求申請人提供補充資料。 

  • 環境局推近千環保相關職位

    環境局表示,在新一輪綠色就業計劃下,當局會開設或資助逾600個環保相關的有時限職位,並資助企業聘用約300名環境相關學系的大專畢業生,合共提供近千個綠色工作機會。

     

    該局連續第三年推出綠色就業計劃,今年開設或資助的600個有時限職位主要涵蓋電動車(EV)普及化、惜物減廢、山海無痕三個環保工作範疇,職位全職或兼職兼備,為期六個月至一年,適合不同技能和學歷人士,招聘工作短期內展開。

     

    環境局指,這次會在EV普及化範疇下開設數十個職位,主要負責處理與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相關的申請事宜,以配合該局推動電動車普及化的進程。

     

    在惜物減廢範疇方面,當局提供約300個職位,協助加強支援各項減廢回收工作,包括在「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提供不同工作崗位的就業機會。

     

    至於山海無痕範疇,環境保護署會透過不同團體開設約160個環保大使及項目支援職位,分別在行山熱點向市民宣傳環保行山禮儀和推廣保育偏遠鄉郊的環境生態。環保署也會透過承辦組織招聘約100位工作人員參與淨灘活動和宣傳工作。

     

    此外,環境局今年繼續推出大專畢業生資助項目,為合資格畢業生的僱主提供每月5,610元資助,以支付每位符合資格畢業生部分月薪,為期18個月,預計可資助約300個新增職位。資助7月4日至9月30日期間接受申請,詳情和申請表格7月初上載環保署網站。

     

    計劃自2020年推出以來,業界反應正面,至今超過650名大專畢業生透過計劃投身環保行業。

     

  • 失業率升至5.4%

    政府統計處公布,2月至4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5.4%,較1月至3月上升0.4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上升0.7個百分點至3.8%。

     

    期內總就業人數減少約51,300人至3,559,200人,總勞動人口減少約33,700人至3,765,300人。

     

    失業人數增加約17,600人至206,100人,就業不足人數增約25,000人至142,000人。

     

    與1月至3月比較,2月至4月期間,差不多所有主要經濟行業的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均上升。樓房裝飾、修葺及保養業以及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升幅相對明顯。就業不足率方面,上升主要見於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運輸業、教育業以及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業。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勞工市場2月至4月進一步惡化,但隨着本地疫情減退和本地經濟活動恢復,情況在期內較後時間回穩。

     

    他續說,勞工市場未來數月應會改善。本地疫情減退和社交距離措施逐步放寬,加上新一輪消費券計劃,應會為消費相關行業的業務帶來支持,從而幫助就業,政府推出的其他紓緩措施包括2022保就業計劃,也有助改善經濟氣氛、支援企業和保障員工就業。社會各界必須齊心合力,支持政府進一步穩定本地疫情。 

  • 4月綜援個案跌0.6%

    社會福利署公布,上月領取綜援個案215,304宗,按月減少1,384宗,跌幅0.6%,受助總人數為299,544。

     

    低收入個案2,122宗,按月跌2.8%;年老個案122,436宗,跌0.8%;單親個案23,567宗,跌0.4%。

     

    健康欠佳個案26,924宗,跌0.3%;永久性殘疾個案17,430宗,微跌0.2%。

     

    失業個案按月跌0.4%至18,796宗,較2020年1月本港剛開始抗擊新冠疫情時增約49.3%。今年2月至4月失業個案平均每月申請數字為532宗,較1月至3月跌0.4%。 

  • 教育局放寬學校舉辦活動規定

    鑑於疫情最新發展和政府進一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教育局公布修訂的學校防疫抗疫措施安排,包括放寬學校舉辦活動的規定。

     

    教育局表示,因應政府今日如期實施第二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當局會放寬學生參與半日而無須除下口罩的活動,如畢業禮、家長日、開放日、校園參觀等的條件,但出席活動的學生仍須符合相關場地的防疫要求。

     

    此外,中小學和幼稚園周六可安排學生進行半天無須除下口罩的非學術性課外活動,如音樂或體育活動、校隊訓練等。

     

    教育局已就上述安排更新《學校健康指引》,並上載於教育局網頁

     

    至於每天進行快速抗原測試的安排,教育局指出,從恢復面授課堂至今,學校執行有關安排的情況和呈報衞生防護中心的個案數目,可見快速抗原測試現階段有助學校把關。

     

    當局聽取衞生防護中心的意見後,認為學校有需要維持每天進行快速抗原測試的安排至6月下旬。

     

    教育局強烈呼籲家長和學校盡快安排適齡學生,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學生接種疫苗,以保障生命安全,又指大力提高接種率有助校園築起更有效保護屏障,使學生可以安心學習。

  • 樂悠咭接受65歲或以上長者申請

    政府宣布,今年6月1日至明年10月底分階段接受65歲或以上合資格香港居民申請樂悠咭,以繼續享用政府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

     

    申請人可按時間表經八達通App手機應用程式或郵寄表格遞交申請。

     

    八達通公司設有樂悠咭申請服務專線3147 1388,方便長者及其照顧者查詢。

     

    今年6月1日起,紙本申請表派發地點將增至超過540個,新增在190多個房屋委員會轄下屋邨辦事處和房屋協會轄下屋邨派發。

     

    樂悠咭印有合資格受惠人士的個人相片和姓名,每名合資格人士只可持有一張。政府會資助首次申請樂悠咭的20元行政費用。

     

    政府完成向65歲或以上受惠人士發出樂悠咭後,將取消現有不記名長者八達通卡和一般個人八達通卡享用二元優惠的安排,屆時合資格人士須使用樂悠咭才可享用二元優惠。

     

    政府今年2月27日起實施二元優惠計劃優化和防止濫用措施,包括把合資格年齡由65歲下調至60歲,同時規定60至64歲合資格人士須使用樂悠咭才可享用二元優惠。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今日出席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會議後向傳媒表示,期望樂悠咭適用於所有合資格長者後,能做到一卡通行,讓他們享用交通甚至商戶優惠。

  • 第 21 頁,共 6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