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教育與就業

  •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恆常化

    政府公布,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恆常化推行。企業即日起可提交職位空缺,聘請香港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經勞工處審批的職位空缺本月20日起上載至計劃網頁供青年申請,9月30日截止。

     

    政府2021年1月試行計劃,獲得參與企業和青年非常正面的評價。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恆常推行計劃,鼓勵更多企業提供職位,支持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促進他們的事業發展和大灣區人才交流。

     

    在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可參與計劃,它們須按照香港法例,以不低於18,000港元月薪聘請合資格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和接受在職培訓。政府會按每名受聘畢業生向企業發放每月10,000港元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至於參加計劃的青年必須為香港居民,可合法在港受僱工作,並於2021至今年獲頒學士或以上學位。獲聘者與企業可協定僱傭合約的生效日期。

     

    查詢可致電2969 0446或2969 0460。

  • 多項輸入人才計劃須申報刑事紀錄

    繼本月22日調整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的申請流程,入境事務處宣布,明日起調整其他輸入人才計劃的入境申請流程,申請人須在申請時申報是否有刑事定罪紀錄。

     

    上述計劃包括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

     

    入境處表示,一直嚴格審批每宗簽證/進入許可申請,並不時調整工作流程和檢視申請所需資料。

  • 教師基本法測試明起接受報名

    教育局公布,第四輪《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測試4月16日舉行,對象為有意入職或轉職擔任中小學或幼稚園學位教師的人士,明日至下月8日接受報名。

     

    測試名額有限,先到先得。曾參與測試並及格的人士,將不獲接受再次參加測試。

     

    2023至24學年起,所有公營學校、直接資助計劃學校和幼稚園教育計劃下幼稚園的新聘教師須在測試取得及格成績,方獲考慮聘用。此要求適用於教師職系所有職級,包括校長。

     

    教育局於本學年舉辦五輪測試,第五輪測試6月18日舉行,供非學位程度人士參加,詳細安排稍後公布。

  • 高才通申請涉虛假陳述宣告無效

    政府表示,入境事務處檢視一宗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的申請後,懷疑有人以虛假陳述獲得簽證/進入許可,該處處長依法宣告該簽證/進入許可無效,並會進行刑事調查,以作跟進。

     

    政府就傳媒報導有高才通計劃申請人曾因非法行醫罪被監禁,但仍獲批簽證/進入許可的個案作出以上回應,並指入境處一直嚴格審批每宗簽證/進入許可的申請。

     

    另外,因應社會關注高才通計劃審批過程,入境處明日起調整計劃申請流程。申請人必須在電子申請表申報是否有刑事定罪紀錄。已遞交但未獲批的申請,該處會要求申請人補交資料。截至本月14日,部門已批出7,819宗高才通計劃的申請。

     

    入境處重申,申請人必須提供正確、完備和真實資料。任何人辦理任何赴港申請時明知而故意申報失實資料,或填報明知為虛假或不被相信為真實的資料即屬犯罪,執法部門定必嚴肅處理,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15萬元及監禁14年。

     

    就有內地孕婦在網上發表意圖利用高才通計劃來港產子的言論,入境處強調一直有仔細分析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手法和趨勢,已全面加強對內地孕婦入境配套措施。旅客入境目的須與其宣稱相符,否則可被拒絕入境。

     

    政府會不時調整和檢視各項簽證政策及相關申請流程,並按情況適時作出調整。

  • 教局為內地考察師生安排辦回鄉證

    教育局公布,為即將出發參與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並有需要的師生,安排一次性辦理俗稱回鄉證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該局今日會向學校發信,通知有關安排詳情。

     

    該局表示,隨着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公民科內地考察即將展開;學校對考察安排反應正面,並積極作好準備,惟部分學校表示有學生未能及時預約換領或申請回鄉證。

     

    有見及此,教育局與香港中旅證件服務有限公司協調,為有需要的師生安排辦理回鄉證的便利服務。

     

    是次特別安排屬一次性,適用於4月或5月出發參與公民科內地考察的中五學生和隨團教師。

     

    考慮到大部分學生需要家長陪同辦證,以及安排內地考察涉及大量事前準備,包括票務安排,中旅將由本月26日起,一連四個星期日至下月19日開放指定辦證中心,為有需要的師生辦理換領或申請回鄉證手續。

     

    有關師生須先行在中旅的網上系統預約,再向學校提交基本個人資料和預約號碼。教育局收到學校提供的師生名單後,將安排時段辦證。

     

    教育局本月9日公布本學年公民科內地考察的最新安排,包括為學校提供22個廣東省內一至三天行程,4月起出發,讓本學年中四和中五學生參與。

     

    該局表示,上述便利服務有助學校順利籌辦和帶領學生進行內地考察,讓校長、教師和同學一起親身體驗國情,了解國家各方面的最新發展和成果。

  • 高才通申請流程不時檢討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政府不時檢視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的申請流程,以及申請人需填報的個人資料,若發現可調整之處,會考慮修改。

     

    孫玉菡今日會見傳媒時指,高才通審批的最後把關者為入境事務處處長。假如申請人提供的資料與事實不符,其申請會被視為無效。即使簽證已發出,入境處處長也可註銷。

     

    申請高才通獲批的人士可在港逗留兩年,孫玉菡指出,兩年後他們若要續證,政府會嚴格審批,包括查核他們在香港是否有工作等,此為入境處處長在《入境條例》下一貫行使的權力。

     

    他回應傳媒提問時說,現時高才通申請人無須在申請過程中申報犯罪紀錄。不過,申請流程並非一成不變,政府會因應計劃推行的情況調整。他重申,推行高才通旨在吸引高薪人士和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豐富本港高學歷、高技術的人才庫。

  • 食環署促活力午餐交代處理方案

    食物環境衞生署表示,高度重視有學校午膳飯盒食物質素出現問題的事件,今日上午約見有關飯盒供應商活力午餐,要求交代處理方案。教育局代表也有出席。

     

    在會面中,食環署聽取供應商交代事發後的檢討和跟進工作,以及保障食物質素的具體措施。署方要求供應商日內就事件提交書面報告,並強調供應商有責任完善飯盒生產工序和確保食物安全;若發現有違規情況,定必嚴肅處理。

     

    食環署上周檢取食物樣本化驗,其中九個樣本化驗有否含致病菌,另外兩個化驗是否已煮熟,結果全部合格。此外,25個環境樣本全部的化驗結果均合格。

     

    該署指,上周初知悉事件後,隨即主動聯絡相關學校了解情況,並安排巡查有關供應商設於沙田、元朗、東區和觀塘的廠房,並檢取食物樣本和環境樣本化驗。署方上周也分別收到兩宗由衞生防護中心轉介懷疑食物中毒個案,涉及該供應商所提供的午膳飯盒,也收到不同學校就午膳飯盒作出的投訴。食環署當時已指令供應商立即停止製作和供應涉事食品,直至調查工作完成。

     

    有關供應商較早前已宣布今明兩日全面暫停供應學生飯盒,以檢視廠房所有產製工序和進行深層清潔消毒。食環署會再次巡查該些廠房,確保符合牌照條件和法例訂明的衞生標準。

     

    食環署會參考化驗結果,以及考慮供應商所提交的報告和多次巡查所得資料,研究是否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

  • 兩資助計劃助機構辦青年交流項目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連同青年發展委員會推出新一輪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國際青年交流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到內地和海外的青年交流項目,下月17日截止申請。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會與各界合作推展多元活動,拓闊青年視野,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培養正確大局觀。青年發展藍圖也提出加強內地及海外實習和交流計劃的廣度和深度。

     

    隨着本港與內地及海外地區全面恢復人員正常往來,民青局推出兩項資助計劃。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資助合資格非政府機構舉辦內地交流項目,促進香港青年認識和了解國情,加強與內地人民交流,從而提升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

     

    國際青年交流資助計劃資助合資格非政府機構為本港青年舉辦到海外的交流項目,讓青年放眼世界,認識各地歷史文化和發展。 

  • 教育局分配土地成立內地課程學校

    教育局公布,耀中耀華教育網絡有限公司獲甄選為最合適申請團體,在天水圍一幅全新土地成立一所提供內地課程的非牟利私立學校。該局指,有關土地經校舍分配委員會的公開和公平競逐機制分配。

     

    教育局表示,隨着粵港澳大灣區蓬勃發展,本港銳意促進大灣區內人才互動並增強發展動能,預期在港內地家庭對內地課程學額的需求會日趨殷切,成立開辦內地課程的學校可適時回應需要。

     

    視乎工程進度,該所學校預計最快於2026至27學年開始營運,並由該學年起逐步提供共約900個內地課程的中小學學額。有關團體最終會提供12年小學和中學班級的內地課程,主要取錄非本地學生。 

     

    教育局在2021年7月邀請團體就成立一所內地課程學校表達意向,共收到八份申請。由非官方人士和政府人員組成的校舍分配委員會負責審議申請,過程中仔細考慮一攬子因素,包括團體營辦內地課程的經驗和能力,是否有良好管治架構、妥善管理制度和穩健財政基礎,以及其辦學計劃書的質素。

     

    另一方面,現時本港有超過50間國際學校提供不同的非本地課程,讓因工作或投資來港居住人士的子女可在港修讀,並在返回原居地後繼續在當地學校升學。這些學校對吸引和挽留外地人才和外來投資發揮重要作用。

  • 前廳交流會交代拼經濟搶人才進展

    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今早率領多名政府官員在立法會出席前廳交流會,向議員交代香港全面開放和通關後的拼經濟和搶人才規劃。他說,各議員與局長熱烈討論,深入交流。

     

    張國鈞出席前廳交流會後會見傳媒時說,議員與多名局長在交流會討論近日中東之行的成果、「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未來發展和定位,以及教育、搶人才等議題。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表示,他在會上分享中東之行的成果,包括簽定十多份合作備忘錄,也介紹特區政府與沙特阿拉伯將展開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的談判。他指,整體而言,議員對中東之行的機遇表示歡迎,希望當局加速跟進相關合作工作。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則表示,他的分享圍繞發展,談及如何加深與中東地區經濟合作。他說,看到相互投資作為資產多元化的趨勢,中東地區對投資於亞洲、中國很感興趣,香港是很好的平台。

     

    他說,去碳化也是大趨勢之一。香港作為區域性綠色金融樞紐,為中東帶來很多機遇,特區政府已同意與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政府討論簽署合作備忘錄,針對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

     

    許正宇又說,數碼化是另一大趨勢,香港會成為區域以至全球的創科、科技中心,中東資金有很多投資機會。當局會有後續工作,加強這次訪問的成果,持續推動香港與中東地區在經濟方面的合作。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交代招攬人才方面的進展時說,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去年12月28日推出至今約七星期,接獲申請逾萬宗,已處理約8,400宗申請,批出約7,700宗。其中,年薪達250萬元或以上的高薪類別申請約佔全部申請六分一,而百強大學畢業並至少擁有三年工作經驗人士的申請約佔一半。

  • 食環署巡查學校飯盒供應商

    因應防疫措施放寬,學校逐步恢復全日面授課堂並為學生安排校內膳食,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及環境衞生部加強巡查全港多間供應學校午膳飯盒的持牌食物製造廠,以保障食物安全。

     

    食環署昨日起巡查多間學校午膳飯盒供應商的廠房,檢取食物樣本化驗,又向食物業處所負責人和員工提供衞生教育,並派發食物安全小冊子,提醒處理學生飯盒的正確方法。行動仍然繼續。

     

    對於有報道指有學校午膳供應商的飯盒質素欠佳,食環署表示,今日已主動聯絡相關學校了解情況及安排巡查涉事持牌食物製造廠,確保負責人在處理和製作食物方面遵守牌照條件,且符合法例訂明的衞生標準。食環署會持續跟進調查工作。

     

    署方提醒,學校選用的供應商應持食環署簽發、可供應午膳飯盒的有效食物製造廠牌照。訂購或簽約前,校方應到食物製造廠實地視察,以確定食物處理人員遵守衞生守則;食物送抵後應盡快食用,如發現食物有異樣,應避免進食並即時通知供應商跟進,也可向食環署投訴。

     

    另一方面,供應商應遵守食物衞生和安全的基本原則,以及確保員工保持良好個人和環境衞生,飯盒送至學校前也應把熱食保持在細菌無法滋生的溫度。

     

    為保障校園食物安全,食安中心去信學校管理層和飯盒供應商,敦促他們留意學生飯盒的食物安全,又派員到飯盒製造工場推廣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系統,防止食物出現污染危害。

     

    該署又指,學校挑選午膳飯盒供應商時,可參考食安中心編製的《如何確保學校午餐安全指引》,午膳供應商則可透過《根據「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系統制定的食物安全計劃(適用於學校午餐飯盒供應商)》,了解如何改善製作飯盒的安全性。

  • 教育局簡介理財教育活動

    教育局今日舉辦「齊心合力推動理財教育---2023年活動巡禮」,展示理財教育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簡介今年與其他合作夥伴舉辦的理財教育活動。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活動上致辭時表示,理財是重要的生活技能,與生涯規劃息息相關,理財教育應從小開始。教育局一直致力透過編訂學校課程、製作學與教資源,以及與其他夥伴合辦學生活動和比賽等,讓學生學習正確理財知識、方法和技巧,並建立穩健和恰當的理財價值觀、態度和行為。

     

    今年舉行的理財教育重點活動包括電子版「股壇達人」比賽2023、全港理財爭霸戰2023、與消費者委員會合辦的一系列中學生消費者教育活動,以及Project M²獎勵計劃暨創意教案比賽。

     

    教育局期望學生透過參與不同活動應用課堂所學,在過程中審視和反思自己的理財習慣和行為,從而養成良好的理財價值觀念,知行合一。多位來自不同學校的師生也在活動中分享他們的理財之道。

     

    十多個來自政府機構、專業團體或組織、專上院校、商業機構、非政府組織等不同界別的夥伴機構也有代表出席。

  • 第 3 頁,共 6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