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教育與就業

  • 立會選舉在即 楊潤雄籲投票

    立法會換屆選舉明天舉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呼籲合資格選民把握機會投票,選出代表自己的議員,在立法會內做實事,為香港未來發展出一分力。

     

    楊潤雄今日出席活動後表示,過去很多人都覺得立法會關於教育政策的討論有時政治化,教育界選民正好趁此機會投票,讓教育回歸教育,使立法會的討論能彰顯教師、教育的專業,以學生福祉為依歸,而非討論政治事件。

     

    談及教育局向學校提供的南京大屠殺教學資料,楊潤雄表示,國家把12月13日訂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局方希望學校藉此機會向學生介紹這段歷史,並為學校提供資料和建議,包括簡報、短片、文章等,由學校因應學生年齡選擇合適教材。

     

    楊潤雄表示,局方一直信任學校和教師有能力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材,若個別老師有疑惑,可以尋求校內主任或校長的支援;若學校有疑惑,可向教育局尋求支援。這是出於局方對學校的信任,而學校整體而言都能做好把關工作。

     

    他指出,必須在社會上做好國家歷史教育和學生國民身分認同的培養。

     

  • 王沛詩任港大校委會主席

    政府今日宣布,行政長官以其香港大學校監身分,委任王沛詩為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任期三年,下月1日生效。

     

    王沛詩2017年起擔任港大校委會成員,現為最低工資委員會和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主席。她也曾於港大校董會和演藝學院校董會服務。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歡迎王沛詩出任港大校委會主席,指其公職經驗豐富,能力卓越,是有擔當的社會領袖,深信她能帶領港大精益求精,再創佳績。

     

    楊潤雄感謝即將卸任校委會主席的李國章,並讚揚其領導和貢獻,指李國章擔任主席期間,港大繼續發揮其世界頂尖大學優勢,吸引和培育全球英才,並積極推進港大國際化進程,成就斐然。

  • 失業率跌至4.1%

    政府統計處公布,9月至11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4.1%,較8月至10月下跌0.2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下跌0.1個百分點至1.8%。

     

    9月至11月期間,總就業人數增加約6,800人至3,673,300人;總勞動人口則減少約6,900人至3,831,300人。

     

    期內失業人數減少約13,800人至158,800人,就業不足人數也減少約2,700人至70,000人。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本地疫情受控,經濟和勞工市場會繼續改善。社會必須更廣泛疫苗接種,並遵從防疫措施,為全面經濟復蘇打穩基礎。

  • 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資助上調

    政府公布,2022至23學年按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上調為修讀香港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學生提供的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的資助金額,由每年33,100元增至33,200元。

     

    資助計劃涵蓋15間院校提供的合資格全日制經本地評審本地及非本地自資首年學士學位和銜接學位課程,學生需通過院校辦理申請。

     

    調整後的資助金額適用於合資格的新生和舊生,資助會在相關課程正常修業期內發放,學生只需支付扣除資助後的學費。學生如有需要,可再就實際應繳學費向學生資助處申請資助。

     

    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是行政長官2017年7月公布多項支持優質教育的優先措施之一,由2017至18學年開始提供。

  • 特首鼓勵大學增區域合作

    尊敬的吳政隆書記(江蘇省委書記)、許昆林代省長(江蘇省代省長)、尊敬的各位校長、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我很高興今天出席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成立大會暨高等教育峰會。

     

    今天的活動對我來說別具意義。兩年前,我到南京出席第二屆蘇港融合發展峰會,與吳政隆書記及其他江蘇省的領導探討進一步開拓兩地在各個範疇的合作,也見證了香港理工大學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簽訂備忘錄,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我又到南京大學,與大學的領導和學生交流。那次訪問為加強兩地在不同領域,包括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奠下良好基礎,也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做好對接。因此,我對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今天正式成立感到特別高興,也表示熱烈的祝賀。

     

    聯盟為蘇港澳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開創全新的局面。聯盟匯聚了三地33所精英高校,以打造科研全鏈條創新、探索人才培養新機制、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我期望聯盟秉持開放、共享、多贏的創盟理念,在科技創新、人才交流等領域進一步整合和發揮各方優勢,為蘇港澳的學者和學生締造更多發展的機遇,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聯盟的未來發展有賴一眾成員高校的精誠協作和多方單位的共同參與。香港特區政府將一如既往,鼓勵各所大學積極用聯盟的平台協同創新,提升區域合作層次和水平,發揮香港高等教育界的特點及國際化的優勢,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及用好國家的支持。我衷心感謝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澳門大學推進聯盟工作的不懈努力,亦要感謝國家教育部、港澳辦、中聯辦、蘇澳兩地政府,以及各高校同仁的支持。

     

    最後,我祝願今天的峰會圓滿成功,在座和在南京的朋友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謝謝大家!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2月16日出席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成立儀式的演辭)

  • 香港學生國際賽奪歷來最佳成績

    八名中學生代表香港參加第六屆國際大都會奧林匹克,奪得四面金牌、兩面銀牌和一面銅牌,並在團體賽贏得銀牌,成績屬歷屆之冠。

     

    國際大都會奧林匹克是涵蓋資訊科技、數學、物理和化學四個學科的國際比賽。高主教書院的鄭逸朗和聖保羅男女中學的藍仲宏在物理組比賽各得一面金牌;香港培正中學的楊汶璁和喇沙書院的謝凌睿在資訊科技組比賽分別奪得一面金牌和一面銀牌。

     

    數學組比賽方面,聖保羅男女中學的朱卓熹和英華書院的游証恩分別贏得一金一銀;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的陳逸朗則在化學組比賽摘銅。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讚揚港隊表現優秀,充分證明他們的努力和在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方面的能力。

     

    楊潤雄表示,為持續提升STEM教育成效,局方期望加強與不同持份者協作,舉辦優質的學習活動,包括正在籌備的STEM教育博覽會。博覽會明年舉行,讓學生展示與STEM範疇相關的學習成果,也為教師提供平台交流STEM教學心得。

     

    此外,當局鼓勵學校配合校內STEM教育的發展,安排更多課室以外的體驗學習活動,讓學生有更多學以致用的機會。

     

    本屆國際大都會奧林匹克於本月6至13日舉行,約260名來自33個城市的學生參與。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參賽隊伍於所屬城市經網上比賽。

     

    公眾可參閱教育局「e-展館」網頁,了解香港學生在STEM和不同範疇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們在不同比賽中的優秀表現。網頁並設網上展覽,展示學生在全人發展上的造詣。

  • 未來國際人才計劃助青年就業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與14個香港國際商會年初合作推出未來國際人才計劃(FIT),迄今約170名實習生已投入工作。局長邱騰華今日與30多名僱主和實習生會面,了解有關安排和工作情況,並鼓勵年輕人善用這些機會。

     

    計劃透過資助商會會員公司為年輕人創造全職初級職位。邱騰華表示,FIT提供機會讓年輕人透過工作拓展世界視野,增廣見聞,並為行業注入生力軍。憑藉參與夥伴商會的廣闊網絡和對業界的認識,計劃至今推行順利,進展良好。

     

    FIT創造的職位約八成來自創意產業,邱騰華指,其中有與設計、建築、廣告和市場推廣相關的工作,可見創意產業不單是香港經濟的新動力,且受年輕人歡迎,可使香港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國際城市。

     

    FIT透過防疫抗疫基金提供每月薪酬資助,資助額為每名沒有工作經驗的新畢業生或準畢業生5,610元,工作經驗不超過五年的年輕人則為一萬元,以12個月為上限。

     

    此外,商經局正推行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培訓計劃,至今創造約200個職位空缺,為年輕人在5G時代中蓬勃發展的電訊行業提供工作和培訓機會。

  • 非聯招專上課程明起接受報名

    教育局宣布,應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生明日起可登入專上課程電子預先報名平台(E-APP),報讀2022至23學年大學聯合招生辦法以外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副學位和學士學位課程。

     

    首輪申請至明年5月23日,次輪申請期為明年5月27日至7月11日。

     

    約30所專上院校及其附屬學院參與新一輪E-APP,課程包括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下的副學位課程、為修讀香港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學生提供的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下大部分合資格課程。

     

    學生使用E-APP報名前可在該網站觀看報名流程的教學短片,也可在自資專上教育資訊平台(Concourse)瀏覽課程資料,包括學費、入學資格、相關專業組織的評審和認可等。此外,教育局會將各院校下學年的預計收生學額、課程報名、收生安排、過去收生成績、畢業生統計數據等資料上載到Concourse。

     

    Concourse也會提供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全日制高年級學士學位課程資料,以及自資銜接學位課程資料,供副學位畢業生或正在修讀副學位課程的學生參考。

  • 特首冀學校提升學生國家觀念

    譚鐵牛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漆曉春大校(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政治工作部副主任)、吳康民主席(培僑教育機構董事會主席)、曾鈺成校監(培僑教育機構董事會副主席兼培僑中學校監)、伍煥傑校長(培僑中學校長)、各位嘉賓、老師、家長、同學:

     

    我今日很高興出席培僑中學75周年校慶典禮,與各位分享學校經過多年耕耘,碩果纍纍的喜悅。

     

    培僑中學創校於1946年,當時我國抗戰勝利未幾,一群滿懷理想的在港青年,希望透過教育栽培更多愛國人士,為建設新中國的大業貢獻力量。70多年來,培僑已由一所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具規模的教育機構,現時在香港開設了一所中學、一所小學及一所「一條龍」中小學,作育英才。今年,培僑再創先河,將其辦學理念及高質教育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在深圳開辦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學校在招生以至招聘教師方面都是反應熱烈,我在今年9月亦親身出席了學校的開學禮,見證這所提供香港課程,涵蓋小學至高中12年制的港人子弟學校順利開學,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為包括在當地工作的港人子女在內的學童提供優質的教育。

     

    回顧歷史,新中國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亦隨之在培僑中學飄揚。自此,學校的發展亦如剛才曾主席所講與新中國的發展緊緊扣連,學校致力培養學生認識祖國,激勵學生愛國情操,使他們成為國家的建設力量。隨着《香港國安法》去年6月30日刊憲生效,教育局按《香港國安法》第十條規定,積極在學校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國安教育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增強學生對國民身分的認同,是中小學教育重要學習宗旨之一,學校擔當重要的角色。我們期望學校按照學生的認知能力,透過科目教學,以及校內和校外各類學習活動各方面,以全校參與模式提升學生的國家觀念、民族感情、國民身分認同,以及共同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和責任感,讓學生成為具國家觀念、尊重法治、守法的良好國民。在這方面,培僑既是先驅,也是典範。學校着重國民教育課程規劃,在課堂教學和學校活動中,加入關於認識國情和民族歷史發展的知識。「培才思報國」,就是培僑中學辦學的理念,學校期望學生有報國之心和報國之情,並立下報國之志。

     

    我在任內積極實踐我的教育願景,亦持續投放大量資源於教育,至今教育的經常開支累計增長達135億元。未來,我們會繼續支援學校,全方位協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國史、國情、《憲法》及《基本法》,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和國民身分的認同。除恆常津貼外,教育局亦透過優質教育基金的撥款計劃提供額外資源支援學校重點加強國民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的工作。

     

    但經過過去兩年多的挑戰,我們認識到政府在教育的角色遠遠不只是提供資源這麼簡單。任何政府對於教育都應該有一個主導責任,因為培育新一代是每一個政府都應該要非常着重的,所以近幾個月,我三次進入校園,與老師和學生直接交流,也在上星期很大膽地為老師講了一課,課程有關在《基本法》之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憲制地位。因為儘管中央已採取兩大舉措,分別是我剛才提到的《香港國安法》的頒布實施,以及完善特區的選舉制度,令「一國兩制」可以重回正軌,但要「一國兩制」可以行穩致遠,教育擔當最重要的責任,所以作為行政長官,我希望身體力行,直接進入學校,分享我擔任行政長官對其憲制地位的體會,讓學校更認識「一國兩制」之下的精髓,從而進一步教育學生。今日來到培僑不是這個作用,因為如我剛才說,培僑已經是國家國民教育的先驅,亦在75年來艱苦奮鬥,培育學生愛國的情操。

     

    培僑中學一直為國家孕育有質素的新生代,同時扶植愛國的青年領袖。除了教導學生學科知識,我知道培僑亦透過不同的內地交流活動,例如黃埔青少年軍校軍訓營、內地城市考察、姊妹學校交流,加深學生對國情的認識,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不少培僑的畢業生更選擇親身了解國家的最新發展,到內地的頂尖學府,例如剛才校長提過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等繼續升學。我深信在培僑悉心栽培下的學生,將來一定既有高瞻遠矚的目光,亦同時懷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日後定必能成為對社會有承擔和貢獻的中流砥柱,帶領香港把握國家高速發展的機遇,與國家一起邁步前行。

     

    最後,我在此感謝培僑多年來在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貢獻,祝願培僑中學繼往開來,在穩固的基礎上再創佳績;並祝在座各位身體健康。多謝大家。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2月4日在培僑中學75周年校慶典禮的演辭)

  • 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表下周派發

    教育局表示,參加2020至2022派位年度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小學下周一會收到《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表》。學生如非就讀於參加派位的小學,其家長可向教育局學位分配組索取申請表。

     

    家長收到的兩份申請表分別代表學生選校的首選和次選意願。他們不應向學校表明選校意願,學校也不得查詢有關次序。

     

    家長須於明年1月3至17日將填妥的申請表連同所需文件直接交回有關中學,或透過郵寄遞交。該中學收到郵遞申請後,會把申請表的存根寄回家長,以作保存。家長切勿向多於兩所中學遞交申請表,否則申請會作廢。

     

    自行分配學位申請不受地區限制,家長選校時應先充分認識學校,了解其辦學理念、傳統特色、收生準則、發展和運作等,衡量與子女配合與否。

     

    成功申請自行分配學位的學生不會經統一派位獲分配學位。

     

    局方提醒家長,如學生獲參加派位中學納入其自行分配學位正取學生名單,家長會於明年3月31日收到學校通知;如學生也獲非參加派位直資中學錄取,家長須盡快決定是否保留該直資中學的學位。

     

    如家長決定放棄該非參加派位直資中學的學位,可於明年4月8日或之前通知有關直資中學,並取回《家長承諾書》和《小六學生資料表》正本,以保留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成功申請的學位。

     

    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的派位結果明年7月12日與統一派位結果一併公布。

     

    家長可從《申請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手冊》查閱接受自行分配學位申請的官立、資助、按位津貼中學和參加派位直資中學的名單及學位數目。手冊下周一會派發給各小學,以及透過教育局網頁和24小時自動電話查詢系統2891 0088發放。

     

    另外,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下周一會發布《中學概覽2021/2022》網上版,並在全港小學派發印刷本。概覽輯錄全港400多所中學的基本資料,供家長參考。

  •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公布

    教育局今日向全港中小學發出通函,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鼓勵學校在現有基礎下加大力度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協助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在學業、生活和成長中的機遇和挑戰。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由課程發展議會轄下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編訂。教育局表示,培育學生持守正面價值觀,實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行為,一直是本港學校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從小一至中六貫通中小學四個學習階段,全面、有系統,並具持續性,以學生成長特質和發展需要作為基礎,臚列他們於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等範疇在態度和行為方面的學習期望,並以中華文化作為價值觀教育的主幹,貫通各學科或課程範疇。

     

    課程架構的編訂重點包括培養學生勤奮和樂於勞動的美德、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加強生命教育、強調性教育的學習元素、培養學生媒體及資訊素養,以及加強禁毒教育。

     

    教育局表示,課程架構提供規劃和推行策略的建議,以及教育局編製的資源舉隅,供學校參考。學校應依循有關課程架構,整全規劃價值觀教育,舉辦相關學習活動,並協同教職員、家長、校友等持份者推動全校參與。

     

    當局會持續為學校提供資源支援,包括課程規劃工具、多元學與教資源如生活事件教案、價值觀教育動畫、德育漫畫、教學示例等,並舉辦相關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和學生學習活動。當局會舉行簡介會,向中小學介紹課程架構的內容。

     

    教育局強調,課程架構於本學年先以試行模式推行,局方會通過訪校、問卷調查、聚焦小組面談、講座、工作坊等,了解課程架構試行情況,也會邀請部分中小學分享課程架構落實的經驗和反思,作為未來優化課程架構的參考,以便下學年全面推行。

  • 聶德權晤展亮學生了解實習體驗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今日與兩名參加政府實習計劃的職業訓練局展亮技能發展中心學生見面,了解他們實習期間的體驗和得着,並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學習,裝備自己。

     

    32名展亮中心學生參加這次計劃,他們上月獲派至23個決策局和部門實習約八星期。

     

    其中,賴文杰和陳浩霆在公務員事務局實習,二人均認為實習計劃提供寶貴機會,讓他們學習工作技能並有所成長。

     

    賴文杰在物料供應事務室實習,為其首次工作體驗。他說,順利遵從指示並完成工作有很大滿足感,感謝同事和導師循循善誘,使他的實習過程愉快充實。

     

    陳浩霆則在一般職系培訓及發展組負責活動和課程的行政支援。他表示,實習期間獲同事支持和鼓勵,讓他學會勇於面對挑戰,日後到不同地方工作也能倍添信心。

     

    聶德權欣悉賴文杰、陳浩霆和正在不同部門實習的展亮中心學生皆表現積極,努力學習,他們的良好品行和工作表現也獲相關部門同事和導師讚賞。

     

    他指出,實習計劃在學生投身職場前提供實際工作機會,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他相信學生都能透過實習獲得不少體會和鍛煉,希望他們將來學以致用。

     

    公務員事務局2016年起推出實習計劃,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政府實習,汲取實際工作經驗,並加深政府同事對學生潛能的了解;至今已有490名學生參與計劃。

     

    實習計劃包含訓練元素,每名實習生均獲安排具足夠年資和工作經驗的同事擔任其導師,向他們講解政府基本架構和部門運作,並在實習期間協助他們,使實習更充實和全面,學生得以發揮所長。

  • 第 31 頁,共 6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