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教育與就業

  • 文憑試舉行期間試場學校停課六天

    教育局宣布,為配合防疫需要,在今年中學文憑考試提供試場的學校於4月26至30日、5月3日暫停面授課堂,以騰出更多課室作試場及教師擔任監考人員。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反覆,教育局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一直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和學界,就文憑試安排保持緊密溝通,務求令今年的文憑試在安全情況下,於4月23日開考。

     

    考評局稍後會發信通知學校上述安排。學校可因應校本情況,決定是否安排其他班級進行網上授課。

     

  • 鄭若驊楊潤雄訪社區疫苗接種中心

    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日到訪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社區疫苗接種中心,視察中心的運作情況,並為工作人員打氣。

     

    鄭若驊和楊潤雄聽取中心主任介紹該中心的運作情況,並與醫護和工作人員交談,欣悉該所由醫院管理局營運的中心運作暢順,市民滿意接種安排。

     

    鄭若驊和楊潤雄向所有在場醫護和工作人員表示謝意,感謝他們積極協助政府為市民接種疫苗,同時呼籲屬於優先組別的市民盡快接種疫苗,護己護人。

  • 逾半保就業計劃舉報涉辭退員工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截至本月9日,保就業計劃秘書處接獲1,105宗舉報,其中1,069宗已完成調查並回覆舉報人。逾五成舉報個案涉及無理減少員工人數或辭退員工。

     

    羅致光今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回答議員吳永嘉的提問時說,秘書處和計劃代理人積極、認真跟進所有舉報。負責推行計劃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成立覆檢小組,逐一檢視每宗舉報個案的調查報告和僱主的相關強積金紀錄,以審視僱主遵守計劃守則和條款的情況,並在完成調查工作後通知舉報人結果。

     

    羅致光指,已完成調查的1,069宗個案中,608名僱主未有完全遵守計劃守則和條款,秘書處會跟進,包括要求這些僱主退還未有用於支付工資的補貼金額。

     

    此外,274宗投訴涉及僱傭條例規定或與僱傭條件相關的勞資糾紛,已轉介勞工處跟進,另兩宗個案轉介海關。秘書處並向入境事務處和稅務局各轉介一宗舉報或投訴個案,以及向強積金管理局轉介23宗涉及僱主強積金供款的投訴個案。

     

    羅致光表示,計劃第一期截止申請後三周內,秘書處向約11萬名僱主批出工資補貼,佔成功申請僱主總數約七成;第二期截止申請後三周內則已向約12.5萬名僱主批出工資補貼,佔成功申請僱主總數約八成,效率更勝從前。

  • 失業率升至7.2%

    政府統計處公布,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7.2%,較11月至1月上升0.2個百分點,是自2004年以來最高;就業不足率上升0.2個百分點至4%,為2003年沙士後的高位。

     

    12月至2月期間,總就業人數較11月至1月減少約20,500人至3,610,100人;總勞動人口為3,871,700人,減少約12,300人。

     

    期內失業人數增加約8,300人至261,600人,就業不足人數則增加約6,400人至154,600人。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勞工市場在12月至2月繼續顯著受壓,但隨着疫情改善,市場情況在後期已趨穩定。

     

    按行業分析,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失業率仍高企於11.1%,但較11月至1月下降0.2個百分點,其中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由14.7%跌至14.1%,零售業的失業率則由8.9%上升至9.1%。

     

    羅致光指,其他行業的失業情況大多惡化,尤其在進出口貿易業、郵政及速遞活動業、教育業和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業。

     

    他說,由於疫情尚未完全受控,加上訪港旅遊業仍然冰封,勞工市場短期內仍面對挑戰。然而,隨着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展開,疫情的威脅冀可逐步減退,今年稍後將有助紓緩勞工市場的壓力。

  • 楊潤雄籲青年關心國家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4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是國家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和行動綱領。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十四五規劃綱要》不但勾劃出國家的發展宏圖,更有關於香港的部分,我鼓勵青年人好好裝備自己,關心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內地或香港發揮所長,一同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此外,《十四五規劃綱要》亦提及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包括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便利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創業等;並加強內地與港澳各領域交流合作;加強《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支持港澳同各國各地區開展交流合作。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我們應該把握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透過全方位的合作,為國家及香港作出貢獻,爭取更豐碩的成果。在教育方面,香港多所大學已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展開不同形式的合作辦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有份合辦的大學已分別於2005年及2014年營運,香港科技大學位於廣州南沙的分校將在2022年落成啟用,而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的計劃亦如箭在弦。此外,本港大學亦與內地院校保持緊密聯繫,除了進行合作研究項目外,更有六所本港大學在深圳建設產學研基地或研究院,進一步加強與內地院校在科研的合作。

     

    培養國家觀念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中小學是重要的成長階段,我們除了要協助同學建構知識之外,更要幫助他們建立國民身分及價值觀,成為有質素、對社會有承擔,並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教育局十分重視文化傳承,中小學的學習宗旨涵蓋中華文化、國民身分認同等元素,讓學生認識國家歷史、文化、經濟、科技、政治體制和法律等各方面的發展。培養國家觀念,是學校課程不同階段的學習重點,特別是中國語文科、小學常識科及中國歷史科等。其中,教育局已於2018至19學年落實把中國歷史成為初中獨立必修科,並修訂有關課程,讓所有學生都能有系統地學習整全的中國歷史。

     

    除了學校課程之外,教育局亦透過姊妹學校計劃,加強本港與內地學校交流,促進學與教發展,同時建立情誼。局方又推展學生內地交流活動,同學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獲一次資助交流機會,可以從多角度親身體會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各方面的情況,理解國家發展為香港帶來的機遇。由2013至14到2018至19學年,參加內地交流的學生人數由37,000倍增至74,500。因疫情關係,交流活動需要暫停或延後,但教育局計劃在疫情之後持續舉辦更多元化的交流活動,尤其是與粵港澳大灣區相關的主題和路線,讓學生更能掌握當前的發展脈搏。

     

    維護國家安全 鞏固「一國兩制」

     

    《憲法》和《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特區的憲制基礎,是「一國兩制」的基石,而去年頒布實施的《香港國安法》,更是保障國家安全及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有力保障。《憲法》和《基本法》是國民教育重要一環,而維護國家安全是我們每一個香港人作為國民的共同義務,所以學生認識國家安全是理所當然,教育界推行國家安全教育亦是應有之責。

     

    教育局正透過課堂內外的學習,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方式推展教育工作,包括提供師資培訓、優化學校課程、提供指引及教材,以及多元化的活動,例如本學年舉辦的《基本法》學生校園大使培訓計劃、《基本法》全港校際問答比賽、國家憲法日網上問答比賽等,都是寓學習於遊戲,得到學校及同學踴躍支持和參與。4月15日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教育局亦鼓勵學校把握機會,透過相關課程及活動,包括由課程發展處舉辦的國家安全校園壁報設計比賽和2021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網上問答比賽,幫助同學培養國民身分認同及國家安全的重要理念。

     

    撥亂反正 正本清源

     

    經歷過去的社會動盪,香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逐步走過由亂到治的道路。與其他受影響的社會環節一樣,教育也需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讓教育回歸教育。教育局會致力為學校提供安寧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一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

     

    本屆特區政府重視教育,上任之初已就八大教育範疇成立由專業領航的專責小組,進行全面檢討並作出建議。教育局去年已接納所有報告,現正逐步落實各項措施,包括改革課程及教材,為師生創造空間,促進學生學習;優化校本管理政策,改善學校的管治質素;以及強化教師專業發展,鞏固教師的專業角色、價值觀及操守,掌握本地、國家及國際教育的發展。

     

    最近,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目的是讓香港重回「一國兩制」的初心和正軌,從制度上全面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讓「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青少年是未來社會棟樑,教育局會繼續與學校同工攜手合作,幫助同學從小建構所需知識,以及愛護家國和服務人群的精神,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

     

    (以上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3月15日在該局網上專欄「局中人語」發表的文章

  • 優化工程呈報機制 保障勞工安全

    前言

     

    2017年7月,當我到任勞工及福利局的第十天,在紅磡發生了一宗慘劇,三名工人在進行一個地下五米的挖掘隧道工程期間,發生工業意外而身亡,令我深感傷痛。而2017年的工業意外死亡數字亦偏高,共接近30宗。因此,如何進一步提升工業安全,特別是建造業安全,是勞福局與勞工處這幾年重點工作之一,其中一個探討方向,便是如何優化建築工程的法定呈報機制。經過分析及研究,政府將會提出優化建議,並於本月16日諮詢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的意見。

     

    優化《建築地盤(安全)規例》下建築工程的呈報要求

     

    雖然香港的整體職安健狀況近年持續得到改善,但建造業的職安健表現仍然值得關注。我們分析了近年在建造業發生的致命工業意外個案,發現當中約佔三分一的個案涉及工期少於六個星期或僱用工人不超過十名的工程。

     

    在現行《建築地盤(安全)規例》下,這些工期短及僱員人數較少的工程,承建商無須向勞工處作出呈報,但這類規模較小的工程,往往亦會發生嚴重的意外。有見及此,我們認為需要修改呈報機制,目的是讓勞工處盡早掌握風險較高工程的資料,以便勞工處能夠及早進行巡查。

     

    我們建議優化《建築地盤(安全)規例》下的呈報機制,將這些工期短及僱員人數較少的工程納入為必須呈報項目,我們會聚焦以下四類風險相對較高的工程:

     

    i. 搭建、擴建、更改、使用或拆卸在大廈外牆的懸空式棚架(俗稱:吊棚)的工程;
    ii. 建造長2.5米或以上隧道的工程;
    iii. 建造或拆卸樓宇的工程;及
    iv. 任何需要工人在超過1.2米深的坑槽、豎井、坑道或挖掘的空間內工作的建築工程。

     

    此外,我們建議縮短呈報的期限,由工程展開後七天內,更改為工程開展前,讓勞工處能夠更早掌握資料。我們亦會要求承建商提供更多與工程風險有關的細節,例如是否涉及棚架工程或是否涉及使用起重機械,以便勞工處能夠更精準評估工程的潛在風險。

     

    由於涉及吊棚的工期一般非常短,吊棚工程的風險亦相對較高,且時有意外發生,我們進一步建議吊棚工程承建商須在工程展開三個工作天前向勞工處作出呈報。

     

    在聽取議員和業界意見後,我們期望盡快落實上述修訂,進一步遏止意外發生,能做到「早呈報早巡查、除風險樂回家」。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3月1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積金易平台有限公司成立

    政府宣布,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已成立積金易平台有限公司作為其全資附屬公司,以推行積金易平台項目。

     

    政府指,該項目是強積金制度一項重大改革措施,使強積金計劃行政工作程序標準化、精簡化和自動化,為包括約30萬名僱主和超過400萬名計劃成員在內的不同持份者帶來裨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積金易平台提供共用電子平台處理強積金制度的計劃行政工作,能改善營運效率、減少人為錯誤和紙張交易、優化用戶體驗,以及降低行政成本。

     

    他說,項目不單提升系統,讓計劃成員、僱主、受託人和積金局邁向電子化,更透過建立重大金融基建,重塑強積金制度的營運環境,並為退休規劃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技術能力注入新動力。

     

    公司由財政司司長和積金局批准的董事局監督。本月17日履新的積金局主席劉麥嘉軒獲委任為公司主席和非執行董事,另有12名人士獲委任為公司董事,包括政府、積金局和公司的代表。

     

    政府說,「積金易」平台的發展正按時間表進行,預計其建設工作最快明年年底前完成。待受託人由2023年起分批按序過渡後,平台約於2025年全面運作。

  • 勞工處設採樣站供外傭免費檢測

    勞工處宣布本月14日與21日在外籍家庭傭工經常聚集地點設立流動採樣站,為外傭提供免費2019冠狀病毒病檢測服務。

          

    流動採樣站會連續在該兩個星期日設於中環遮打道行人專用區、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興發街入口和荔枝角公園入口,由上午10時運作至下午5時。

     

    外傭須帶備香港身份證或護照,並即場登入政府網頁,選擇「非政府人員---外籍家庭傭工」登記個人資料。如有需要,當值人員可提供協助。

       

    負責進行檢測的承辦商不會收集或備存參加者個人資料,檢測結果呈陰性者會獲電話短信通知,而陽性個案則轉交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跟進,如屬確診,該署會聯絡有關參加者。

     

    勞工處呼籲外傭參與免費檢測,職業介紹所和僱主應鼓勵及協助安排外傭前往指定流動採樣站接受檢測。

      

    查詢請致電2157 9537,或發電郵至勞工處。

  • 推動婦女權益措施進展良好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今日是國際婦女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作為首位女性行政長官,她對推動婦女發展自覺有多重責任,政府近年推行相關措施均取得進展。

     

    林鄭月娥今日會見傳媒,談及政府近年在婦女發展方面的工作。她說,2018年施政報告提及政府會加大力度推動婦女權益,當時列舉的六項措施均進展良好。

     

    有關措施包括將法定產假由10星期增至14星期,並由政府承擔額外薪酬。林鄭月娥說,經立法會通過相關法例後,增加法定產假的措施去年12月正式落實,廣受各階層婦女歡迎。

     

    其二,優化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鼓勵更多義工參與計劃,成為社區保姆,以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讓婦女更積極投入社會。

     

    其三,逾330項政府設施內已設育嬰間或哺乳室,當局並在政府賣地條件中規定私營發展商須於新商場發展項目設置有關設施。政府也修訂《性別歧視條例》,把騷擾婦女餵哺母乳定為違法行為,為婦女提供更好保障。

     

    其四,政府由2019至20學年起,為特定年齡組群的女學生提供免費子宮頸癌疫苗接種。截至去年年底, 24,000名小五女生已接種第一劑疫苗,接種率為85%。

     

    其五,因應社會關注處理流產胎的安排,首個安放流產胎的設施永愛園已於2019年4月啟用。

     

    其六,促進女性參與更多社會事務。過去三年,政府委任更多女性非官方成員參與諮詢或法定組織。目前,女性成員比率為34%,非常接近政府訂下的35%目標。林鄭月娥指,她有信心在餘下任期達到目標。

     

    她又說,任內成立的警務處國家安全處喜見由女性警官出任主管,而渠務署首次由女性工程師出任部門首長。

     

    對於過去一年抗疫,加上經濟不景和失業率上升,林鄭月娥表示,本港婦女將面對更大壓力,政府會着力提供所需支援。

  • 啟迪青年 開拓職途

    本港經濟疲弱,僱主聘請員工更見謹慎,準備投身職場的年輕人難免碰壁,甚至對前景感迷茫。僱員再培訓局推出培訓證書課程,助年輕人增值、發掘興趣,提升競爭力。

     

    裝備自己  邁步職場

     

    23歲的林文軒2016年應考中學文憑考試,成績未如理想,其後修讀電腦及電子工程高級文憑課程,惟完成課程後連月求職、多次面試仍未能找到工作,令自信心受挫。

     

    「面試時被問到自己有何優點,或許我交代得不夠清晰;僱主問我能為其公司帶來甚麼貢獻時,我也不懂回答,工作機會就此失去。」

     

    對前路一籌莫展,林文軒希望找到方向,於是報讀青年啟迪培訓證書課程。

     

    課程為15至24歲中六或以上程度人士提供培訓,內容涵蓋領導和解難技巧、溝通和團隊合作等職場所需基本技能,提升年輕人的就業競爭力。

     

    林文軒自言參與課程後溝通技巧躍進:「現在的我更有自信,且很快便能融入其他社交圈子;我知道自己優點所在,再次面試時也懂得如何應對。」

     

    重拾自信、煥然一新的林文軒如願確立了就業方向,決心加入資訊科技行業,昂首再踏求職之路。

     

    發掘興趣  確立目標

     

    初出茅廬遇上經濟不景,飽受打擊的年輕人不止一二。

     

    周寶琳2017年中學畢業後一直從事兼職工作,去年遇上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工作機會越來越少:「或受學歷所限,我好像總與全職工作無緣。」

     

    職途上,緣非天降;周寶琳明白這道理,遂報讀青年啟迪培訓證書課程,裝備自己。

     

    課程除教授職場技能,也提供選修單元,讓年輕人學習日本、韓國文化、短片製作和網上直播技巧等,助他們發掘興趣,訂立目標。

     

    周寶琳說:「選修日本溝通文化時,我以為內容限於溝通技巧和語文應用,但原來也涵蓋古蹟和飲食文化,學到的較我預期更多。」

     

    正因修讀此課程,周寶琳發現日語和短片製作乃自己興趣所在,遂決定進修日語,希望開創個人網上頻道。

     

    專業支援  學費全免

     

    青年啟迪培訓證書課程由僱員再培訓局委任培訓機構港專機構有限公司開辦,以協助青年就業為目標,讓他們掌握配合職場要求的基本技能。

     

    僱員再培訓局高級經理(課程發展)林志光表示,課程內容經過特別挑選,更安排註冊社工提供就業輔導和支援,並跟進畢業學員就業情況。

     

    林志光說:「年輕人不但可在履歷表交代自己畢業於某個課程,也可介紹他們在課餘時間所參與的義工服務、交流活動。」

     

    「這些經驗拓闊年輕人的眼界,非常寶貴,但他們或將之忽略;課程的社工會助他們找出自己的優勢,並提醒他們把這些重要的經驗寫入履歷表。」

     

    青年啟迪培訓證書課程已納入第三期特別‧愛增值計劃,學費全免,合資格學員可獲特別津貼。有意自我增值的年輕人可瀏覽相關網頁了解詳情。

  • 增加法定假日日數法案刊憲

    政府修訂《僱傭條例》,將法定假日日數逐步增加,由12天分五次、每兩年遞增一天至17天,使其與星期日以外的公眾假期日數看齊,相關條例草案今日刊憲。

      

    勞工處表示,新增的五天法定假日為現時並不屬於法定假日的公眾假期,並按佛誕、聖誕節後第一個周日、復活節星期一、耶穌受難節和耶穌受難節翌日的次序增加。

       

    《2021年僱傭(修訂)條例草案》本月17日提交立法會。條例草案如獲順利通過,首個新增法定假日將於明年實施,而法定假日與公眾假期日數將於2030年看齊。

  • 小額薪酬索償仲裁處員工初步確診

    勞工處小額薪酬索償仲裁處一名員工初步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其工作地點包括公共設施已安排全面清潔消毒。

     

    勞工處表示,患者任職的仲裁處位於長沙灣政府合署10樓,最近一次上班日期為昨日,日常無須接觸公眾。他工作時有佩戴外科口罩,並與其他人士保持適當社交距離,當值期間體溫正常。

     

    同層的小額薪酬索償仲裁處、勞資關係科西九龍辦事處、僱員補償科、職業醫學組(九龍)和職業安全服務行動科(九龍區)的服務櫃檯會暫停服務,直至另行通知;已預約服務的市民將獲個別通知。

  • 第 53 頁,共 6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