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 教育與就業
-
全面復課須視乎疫情發展
學校明日起可按校本需要安排更多學生回校進行面授課堂,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當局要留意疫情發展,才決定學校何時全面復課。
楊潤雄今日出席電台節目後會見傳媒時說,政府評估疫情對學校課堂的影響時考慮整體疫情狀況、衞生專家意見和學校防疫措施。目前,大部分學校於農曆年假後即明日安排不多於三分一學生回校,恢復面授課堂。
被問到教師會否納入優先接種新冠疫苗群組,楊潤雄指,若疫苗供應增多,優先群組也會相應擴闊,當局屆時會再考慮教師接種疫苗的安排。
-
羅致光:勞動市場需時調整
失業率的變化
在上一個月,當政府公布2020年10月至12月的失業率情況時,我於立法會內會見傳媒。可能是統計學者「上身」,我當時試圖讓傳媒了解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上升幅度,是由於2020年12月的香港就業情況相對其他月份,較過往的12月份情況差,導致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上升幅度較實際失業率上升幅度為高。從事後的反應看來,我的講解不大有效,且忘記了我不是在一個統計學課堂中,更惹來不少曲解。但該指出的還是要指出,在剛公布的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的失業率情況,我們特別加上不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讓公眾知道兩組數字的差別。
簡單來說,不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是根據調查所得的實際失業率;而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是基於過往的季節性變化,透過統計程式編製的參考數值,以反映數值變化的趨勢。至於大家能否明白兩者為何在變化上有分別,便只能靠大家對統計分析的掌握多少來決定,我不再讓統計學者「上身」了。在這裏,我提供這兩組數字,讓大家參考,不加評語,免再引起不必要的動機猜測:
正如我在2020年7月26日以《失業率與應用數學通識》為題的網誌所解釋,當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的三個月平均失業率,較2020年10月至12月的數字上升,並不代表2021年1月的失業率較2020年12月的上升了,而是由於2021年1月的失業率較2020年10月為高。不過,如果大家能掌握上述網誌的分析方法,來分析最新三個月的平均失業率,便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是1月份的失業率並沒有惡化的跡象,甚至是有回穩的可能1。不過,由於數字是三個月的移動平均數,下月公布的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的數字包括了2020年12月的數字,而由於2020年12月的失業情況明顯惡化,所以下個月公布的三個月平均失業率,上升的機會較高。
臨時失業援助能否臨時
社會上有不少聲音,要求政府成立一個臨時失業援助制度或基金。第一個重要的問題便是可否真的臨時。我曾提過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導致香港失業率上升,雖然金融海嘯對香港整體影響較為短暫,但失業率亦要在2017年才回落到3%的水平。至於2003年的沙士一疫,令本港經季節性調整的(三個月)失業率一度上升至8.5%2,雖然沙士在四個月後便從香港消失了,但到2006年的第二季才回落到低於5%的水平。以這次新冠病毒長時間對全球的影響而言,終點仍未在望,香港能否在三年之內,看見失業率降至低於5%,我們難以樂觀。香港的經濟整體發展或許可以更早重拾升軌,但過往經驗告訴我們,勞動巿場的調整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有機會我或會就這點再詳細分析及講解。
所以,政府若要考慮設立一個臨時的失業援助項目,便必須考慮這個項目是否可以臨時。依過往的經驗,任何臨時或是一次過的項目,特別是那些臨時了多年,或多次的一次過項目,都會是一眾政黨及社會壓力團體爭取恆常化的目標。若不可能是臨時,政府便有責任考慮到長期融資的問題。
失業保險制度與遣散費/長期服務金和強積金「對沖」的關係
我從來沒有說過,成立所謂臨時失業援助與取消「對沖」問題有任何關係。我所指的是政府若要研究成立失業保險制度,便要暫停有關取消「對沖」的立法及其他準備工作。要成立失業保險制度,必然要考慮僱主/僱員供款的問題,這必然與現行的遣散費/長期服務金有直接的關係。兼且,若有失業保險,失業保險便成為一個基金池的制度,因而沒有必要設立專項儲蓄戶口。我明白要社會人士完全掌握遣散費/長期服務金、失業保險、專項儲蓄戶口的運作和相互關係,並不容易。多年來,單是要解釋取消「對沖」的問題,我最少都寫了二、三萬字。正如上述,若臨時制度不可能真是「臨時」,政府便要考慮長遠安排,而唯一可以參考的便是世界各地的失業保險制度。
就失業保險制度的討論,我已於2020年6月7日至6月28日多篇網誌有較詳細的討論,我不再重複了。簡單來說,若香港現時有一個類似美國或加拿大的失業保險制度,香港的失業率就會較接近美國在2020年3月及4月所發生的現象。當時美國的失業率於一個月內由4.4%升到14.7%,惟香港的失業率不會像美國的失業率在數個月內回落至6%至7%的水平,而會接近加拿大的情況,失業率持續高企才慢慢回落,箇中原因乃是要視乎每一個地方的勞動巿場生態,及其他社會服務(如醫療保障)所影響。
社會政策的多元考慮
有人批評我將簡單問題複雜化,我都希望制訂社會政策可以十分簡單。然而,所有社會政策都互相影響。我曾公開舉過一個例子,香港長者入住安老院的比例是世界最高。因素十分之多,高齡化及香港居住環境是重要因素之一,甚至說香港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制度(綜援)的設計,亦是重要原因之一;反之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成立及設計,卻可以減低安老院宿位的需求3。
考慮任何一個政策項目,都要仔細。舉例來說,若要提供失業援助或保險,是否一個人只工作了一個月,失業便可以領取保險或援助呢?若一個月不可以,要多久呢?失業保險制度最常用的是一年,英國便要供款兩年,否則要資產審查。一個領取失業援助/保險的人士,應否規定其找工作及不可以拒絕聘用呢?英國有此規定,香港的失業綜援亦要求受助人尋找有薪工作及接受就業支援服務。若要兩年才合資格,和現時的遣散費條件有何分別?若規定要找工作,和申領失業綜援又有何分別?要短時間內處理20多萬宗申請,及監管其是否有找工作,又變相創造了多少個職位?大約都要請2,000多人,及租不少於6,000平方米的寫字樓。
當一個被遣散的僱員已領取了十萬元遣散費/長期服務金(這大約是2018年的平均水平),那麼又是否應領取失業援助/保險呢?一個月入數百萬元的人失業,是否都可領取失業援助/保險呢?有「對沖」和沒有「對沖」會否有不同考慮呢?當僱主解僱了僱員,僱員領取數月保險/援助後,僱主又請回這位僱員,政府應否進行調查有否濫用呢?某僱主由於生意減少,要員工每星期放一天無薪假,若有失業保險/援助,這位僱主應否解僱兩成人手,其他獲留任的僱員可以無須放無薪假呢?還有說不完的其他考慮,當然,要負責考慮這些問題的是政府,不是倡議人。
後語
坊間還有一個誤解,以為我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地區/國家有失業援助/保險制度。我不至於如此無知。世界上有超過70個國家有失業援助/保險制度,我只是說,據我所知,世界上沒有一個地區/國家會有一個無須供款及無須經濟審查的失業援助制度,若有,請告訴我。我都很想了解,這個地方為甚麼會有如此制度,它的政治、文化、社會、經濟及稅制是怎樣的。
1這裏用「可能」一詞來形容是由於統計調查是抽樣,不論樣本有多大,仍是會有抽樣偏差,所有分析都是可能性而非絕對性。
2不經季節性調整的三個月平均失業率最高升至8.8%。
3日後有機會才詳細解釋。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2月2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失業率升至7% 近17年新高
政府統計處公布,去年11月至今年1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7%,較10月至12月數字上升0.4個百分點,是近17年來高位;就業不足率也升0.4個百分點至3.8%。
11月至1月期間,總就業人數較10至12月減少約17,100人至3,630,600人;總勞動人口為3,884,000人,減少約9,400人。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受本地第四波疫情影響,勞工市場在11月至1月顯著受壓。
按行業分析,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失業率上升0.7個百分點至11.3%,合計就業不足率則升0.9個百分點至6.6%紀錄高位。其中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分別顯著上升至14.7%和10%。
他續指,大多數其他行業的勞工市場情況惡化,尤其在教育業和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業。
羅致光說,雖然第四波疫情近期已有緩和跡象,但因經濟活動需時回復正常,勞工市場短期內仍會受壓。他指,整個社會齊心協力令疫情盡早受控,對經濟復蘇以至勞工市場情況改善至關重要。
-
羅致光網誌談福利制度
巿民對香港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制度有不少誤解,要減少這些誤解亦只能不斷解說,甚至要重複解說。我在2020年4月26日的網誌曾作一些解說,不過傳媒對於解說部分沒有興趣,並沒有報道。過了不久,在立法會又聽到有議員說甚麼「有手有腳,唔想申請綜援」。雖然我每次聽到這些語帶侮辱領取綜援人士的說話都有些「火滾」,但總是要忍,盡力解說。
綜援的基本功能
綜援制度作為一個安全網,是為任何一個家庭當收入未能滿足在香港的基本生活需要時,提供經濟支援。在綜援制度的基本生活需要,是依據一個申領個案可領取的各項津貼(包括標準金額、補助金、租金津貼及其他特別津貼)的總和。現時以不同合資格家庭成員人數計算,平均的津貼總和是:
合資格家庭成員人數
平均每月綜援金額(元)
1 7,399 2 10,962 3 14,265 4 16,975 5 19,444 6人或以上 23,147綜援制度鼓勵就業
對於有工作能力而沒有工作的人士,綜援制度提供多方面的支援及特別津貼,以鼓勵及協助他們就業。自2020年起,綜援制度推出一系列優化措施。我在這裏特別要講解其中一項,即在今年2月1日起增加了豁免計算入息的上限,由過往的每月2,500元,增加至4,000元。
舉例來說,一個四人家庭若依現時根據其需要,可獲得的各項綜援津貼總和假設為每月16,000元,如這個家庭的收入只有9,000元,增加了的豁免計算入息為4,000元,即只計算其入息的5,000元,這個家庭可獲發的綜援津貼金額便是每月11,000元(16,000元 – 5,000元);加上其本身的收入9,000元,這個家庭便會有每月20,000元應付生活所需。
在職家庭津貼鼓勵就業
同樣地,在職家庭津貼的設計亦是鼓勵多勞多得。職津依據工時分三層,即非單親住戶每月工時要求為144、168及192小時,而單親住戶為36、54及72小時。以入息為香港從事經濟活動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註1)50%或以下的住戶為例,如達上述工時要求,便可分別獲得每月1,000、1,200及1,400元全額津貼(註2)。此外,住戶中每名合資格兒童可獲每月1,400元的兒童津貼。以一個每月收入低於22,400元的四人家庭為例,如當中包括兩個兒童,每月便可獲得最高4,200元。若以上述綜援例子中的四人家庭計算,每月便有最高13,200元(9,000元+4,200元)應付生活開支。
鑑於現時香港經濟低迷,不少人開工不足或於部分時間放無薪假,所以政府將會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建議一項有時限措施,將非單親住戶工時要求下限大幅調低,即由上述的144、168及192三層工時要求,改為72、132及192小時。若獲立法會財委會通過,經電腦系統調整及人手招聘工作完成後,最早於6月的申領月份實施,為期12個月。
綜援與職津的比較
在設計上,綜援和職津兩個系統都有鼓勵就業的成分,綜援主要是透過豁免計算入息,而職津是透過設立三層工時要求,鼓勵多勞多得。
以上述的四人家庭每月9,000元收入的例子計算,綜援給予的每月援助(11,000元)較職津(最高4,200元)為高,其中最重要的分別在於申領綜援的資產上限較申領職津的資產上限低。以恆常的綜援制度計算,一個四人家庭(兩名成人、兩名兒童、全數是健全人士)計算,資產上限為88,000元,而職津四人家庭的資產上限則為548,000元。
亦由於失業情況惡化,政府經立法會財委會批准,已將申領綜援的健全人士資產上限提升一倍,直至今年5月31日。以上述四人家庭為例,申領綜援的資產上限便調升至176,000元。
後語
綜援制度在現時的香港社會,仍存有一個負面的標籤。我多年來都希望多解說,讓大眾多明白綜援制度,就是作為社會給予巿民的安全網,避免巿民收入過低而未能滿足在香港生活的基本需要。為巿民提供一個生活安全網,是社會的集體責任,亦是根據《基本法》第36條,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希望大家可以將有色眼鏡,交給庚子年的鼠帶走吧。
送鼠迎牛,願新的一年迎來萬象更新,祝家家戶戶,四季平安,身心康泰!
註:
1 :在職津計劃下,入息限額是以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計算的。此中位數,較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高。
2 :另分別在60%限額提供3/4額津貼及在70%限額提供半額津貼。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2月1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修訂通識課程旨在貫徹學科初心
通識教育科經修訂後的課程並非嶄新科目,而是參考現行通識教育科課題宗旨與目標進行優化的課程。有質疑指修訂後的科目只偏重國家層面,收窄學生視野,旨在重推國民教育科。教育局現就整體課程規劃考慮、修訂通識教育科課程學習重點,以及課程宗旨與目標來澄清有關的誤解,正確認識修訂後課程的本質與特色。
1. 國民教育元素一脈相承 源自現行通識科課程
現行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理念,重視培養學生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分,並具備世界視野。而現行課程其中一個學習重點要求學生認識國情發展與國家傳統文化,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家最新發展的概況,包括改革開放重點、國家重要國策、內政、外交,以及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等。主要參考現行通識科的課程宗旨、目標與學習重點,以及委員會的建議,修訂課程的理念同樣重視培養學生認識及認同國家及國民身分,與現行通識科課程一脈相承,旨在培養學生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教育業界對此應該不會陌生。
修訂課程的課題也是在現行通識教育科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建基於現行課程今日香港、現代中國與全球化三個學習重點,修訂課程以香港、國家和當代世界的三個主題為中心,讓所有學生全面學習《憲法》、《基本法》和法治,並在涉及國家的部分了解香港所擔當的角色和作用,藉以加深認識國家的發展,以及國家與香港的相互關係。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學校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國民素養及國民認同為宗旨,並透過指導學生研習不同的課題學習,讓他們能夠立足香港、認識國家發展,以及具備國際視野,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教育局相信有執教通識教育科經驗的教師對修訂課程的主題並不會感到無所適從。
2. 正面認識國民教育的價值
推行國民教育是學校應有之責。一直以來,國民教育的學習元素都蘊含於中小學課程不同學科之中,是學生應當學習的內容。國民教育多年來被污名化,以致教育局出於教育專業考慮推動國民教育的努力被政治化,不但完全扭曲了課程修訂的方向,誤導視聽,更有甚者將慎思明辨(即前譯批判性思考)與國民教育置於對立,令大眾誤以為國民教育就是違背了培養學生慎思明辨與多角度思維的教育理念。有人作出錯誤引導,指修訂課程是政治灌輸,不但無視培養國民身分認同在以中華文化為文化基礎的香港社會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也漠視學生應該正確、深入而全面認識國家歷史、國情與國家傳統文化的需要。
既然要為學生創造空間,課時由250小時縮減到大約150至160小時,課題難免要刪減、重整及編排,其中涉及不單是課程內容的量的刪減,也是質性的改變,所以難以單純地對比舊的通識科課程的課題而推斷課程配置的原因。部分課題如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可以在輔導課、初中其他科目或其他學習經歷涵蓋。現行課程課題生活素質也體現在改革開放與人民生活的轉變課題中,讓學生認識中國人民生活素質的提升。而有關香港社會與政治部分,修訂課程會以「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為中心,讓學生認識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法治精神的意義,以及《基本法》規定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作為知識基礎。此外,課程也要求學生認識國家的政治體制以拉闊學生的知識層面。這些都是學生必須學習的課題,是出於課程委員會的專業決定,絶非政治洗腦。
3. 修訂課程重視培養慎思明辨與多角度思維
有質疑指修訂課程學習重點只着重國家層面,刪走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等課題將令學生難以多角度和全面地認識社會,更無助培養學生慎思明辨能力,這是完全錯誤解讀修訂課程學習重點、宗旨與目標。
修訂課程讓學生透過學習關於香港、國家及當代世界的課題,建立廣闊的知識基礎及發展21世紀所需的能力,為日後升學與就業作好準備,也有助學生培養國民身分認同,並具備世界視野,能從經濟、科學、科技、環保、可持續發展、公共衞生等範疇審視不同課題以達到多角度的思考,如個人、社會、國家及世界在各範疇的角色及互動。課程學習重點絕非所謂只偏重國家層面的議題。
修訂課程改革重點之一就是加強知識內涵,建立穩固知識基礎。學生沒有鞏固知識基礎是難以對課題作出全面而深入的認識,更遑論要他們慎思明辨與多角度思維。修訂課程的十個課題都已列明學生必須學習的基礎知識,而培養學生慎思明辨與多角度思維關鍵並非在於特定課題的存在與否,而在於師生在教學互動過程中,能否基於事實和證據,對課題背景、內涵、發展趨勢和涉及的價值觀,作出合乎法理情的判斷和決定。修訂課程要求學習基礎知識而被誤解為禁止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探究,是對課程改革原意的錯誤理解。
總結:課程修訂回復通識教育科的初心
是次通識教育科課程修訂,是要真正貫徹學科的初心,培養學生建基於扎實的基礎知識,能設身處地從多角度思考,以及秉持正面態度看待和探究當代課題。修訂後的課程將一如既往,鼓勵教師採用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和適合的材料施教。局方深信教師都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應很快便能掌握修訂課程的教學工作。
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建議最早可在2021至22學年於中四級實施,並於2024年文憑試生效。希望各界放下歧見,以學生利益為大前提,支持優化措施盡早推行,科目及人力配置早日訂定,家長和學生以至通識教育科老師方可以安心。教育局會加強相關的支援工作,包括教師培訓、學與教資源等,讓教師作適當準備。
對於有團體及個別人士無視通識教育科多年來出現的異化問題,不但沒有提出具體改善建議,反而以立場先行,一向以既定立場詮釋課程,誤導視聽,將為學生福祉而進行的課程改革一再政治化,以情緒化字眼一再抺黑本局,肆意挑撥教師與局方的互信,局方深表遺憾。
(以上是教育局網頁2月10日上載「通識教育科改革正面睇 (下篇)」文章)
-
改革通識科有迫切需要
教育局就通識教育科的改革備受社會關注,雖獲得社會廣泛支持,但同時部分媒體與組織對有關科目優化安排作出種種評論,當中部分說法是建基於沒有事實根據的揣測,完全錯誤理解局方改革科目的原意。局方為澄清社會對科目改革的誤解,現作出以下回應,以正視聽。
1. 優化高中核心科目刻不容緩
現時,不少學校的高中四科核心科目佔去逾半課時,學生缺乏空間,而且四個核心科目的實施情況都有不同程度需要優化之處。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經過為時近三年的諮詢及討論,報告建議之一提出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為學生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生多樣性。教育局充分考慮專責小組的建議,並回應社會各界的意見,由各相關科目的課程及考評委員會跟進而提出優化方案,可望讓學校增加課程彈性,為學生創造空間,拓寬學習經歷,並讓他們投入感興趣的活動,得以發展所長。
2. 教育局不能無視通識教育科推行出現異化
現行通識教育科課程開放富彈性,容易被少數人士自行解讀演繹,推行出現異化,為人詬病之處包括:過多時事討論,學生缺乏系統知識,流於泛泛而談;受公開考試擬題方向的倒流效應影響,討論呈現二元對立,並過分聚焦於政治議題;錯誤解讀批判性思考(2015年已改稱為「明辨性思考」)是代表敢於挑戰權威,凡事傾向批判或反對的態度,忽視了建基事實而審慎思考判斷的原則。課程推行逾十年,上述課程內容、教學策略,以至評估考核的問題,都有惡化的趨勢,改革有迫切需要。
3. 教育局承擔教育領導之責
教育局在教育工作的角色不只是提供資源,更是教育政策的制訂者及推行者,課程及教育專業的領導者,同時擔當着監察者的角色。課程的恆常工作包括持續檢視與優化學校課程,教育局就此更是責無旁貸,以維護教育專業,並保障學生利益。因此,教育局不能無視通識教育科長期存在的異化情況,如揣測局方科目改革安排的動機,並以此來反對課程持續發展,不但罔顧學生的學習利益,更是漠視局方科目優化背後的教育專業考慮。
4. 課程及考評按機制專業領航
課程發展及修訂,有其既定機制及程序。政府於2020年11月底公布通識教育科改革的主要方向。課程發展議會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隨即成立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負責設計課程(包括不同課題選取的考慮及比重)、評估和實施策略。委員全是教育專業及社會各界具代表性的人士,他們秉持以學生的利益為依歸,按既定程序、參考專責小組報告書的建議,以及採納專業人士的意見而開展課程修訂的工作,體現專業領航的原則。
5. 修訂課程仍是必修必考的高中核心科目
通識教育科的改革以至優化合情合理,回應各界期望,獲得社會廣泛支持。從教育專業角度而言,任何課程實施一段時間後,都要檢討其成效,針對性地修訂改善,是課程持續完善的必要舉措。若然這種自我完善的修正行為,都被誤解為「殺科」的手段,實無視學生的學習需要,亦漠視了教育局提供優質教育的使命和決心。
如要「謀殺」通識, 取消這科更直接了當。修訂通識教育科課程內容,並為科目冠以新的名稱,旨在糾正施教過程中出現異化情況的癥結,讓科目回到正軌,從而行穩致遠。該科仍然是必修必考的高中核心科目,可見「謀殺通識教育科」之說不攻自破。
6. 有序諮詢,盡早推行裨益學子
專責小組工作了近三年,已廣泛諮詢持份者及進行公眾諮詢,收到的書面意見書有112,000份。教育局在去年12月接納了報告,並就通識教育科接受了專責小組大部分意見,對於社會未有共識的項目,教育局定出具體方向,交由課程發展議會及考評局跟進課程及評核的詳情,制定現在建議的課程框架,體現專業領航的原則。
四個核心科目一起優化才能釋出足夠空間照顧學生的多元學習需要,包括讓學生在各學習領域或應用學習之中增修一個選修科目,更深入學習各科目,在修讀數學科的必修部分外再修讀延伸部分(單元一/單元二),更積極參與其他學習經歷/全方位學習活動,或發掘其他個人興趣,以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和抱負。社會回饋正面,希望盡早推行裨益學子。教育局以學校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如何協助學校盡快落實推行。
(以上是教育局網頁2月9日上載「通識教育科改革正面睇 (上篇)」文章)
-
涉強檢師生須有陰性結果才可回校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鑑於社區有大廈被納入指定受限區域或須進行強制檢測,當局正修改指引,規定涉及的師生須通知學校,並在取得陰性結果前不得回校。
楊潤雄今日出席電台節目後會見傳媒,談及筲箕灣官立中學有兩名學生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事宜。
他說,兩人在同一大廈居住,或在該廈內感染。當局檢視筲箕灣官中情況,知悉該校一直做足防疫措施,包括校內須戴口罩、測量體溫、清潔雙手等,暫時未見有關個案導致在校爆發。
楊潤雄表示,當局緊密留意疫情發展,若疫情受控,感染數字進一步減低,不排除再放寬讓更多學生回校安排。
教師檢測方面,他說,當局與衞生專家討論後,認為如全校老師願意接受恆常檢測,可減少學校承受的風險,讓更多學生回校上課。他表明,這只是為學校提供選擇,校方可視乎情況作出決定,當局不希望學校、校長或老師因此受壓。
楊潤雄又說,當局一定會為中學文憑試嚴格執行防疫抗疫措施,以期文憑試順利推行。
-
通識科改革後內容廣泛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行政長官答問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通識教育科改革後並非國民教育科,而是用以取代通識科的新科目,其涵蓋範圍包括了解國家、香港,以至了解全世界。
林鄭月娥今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表示,通識教育作為必修必考科目,推出十年以來問題叢生;有學者認為科目不設課程範圍、沒有經審核的教科書,是衍生問題的根源。
她說,為了教育香港下一代,政府決心改革通識科,新科目不會再以通識教育為名,確實名稱有待各界討論後決定。
-
學校可於農曆年假後有序復課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本港疫情明顯緩和,若疫情沒有惡化,有條件於農曆新年後逐步恢復正常生活,其中首要為讓學生恢復上學,政府也會盡量爭取讓部分被關閉處所重開。
林鄭月娥今日在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說,長期缺乏面授課堂會對學生構成一定影響。教育局正與學校、校長商討如何安全和有序地復課。
被問及教師檢測,林鄭月娥指,如可進一步安排教師接受更多病毒檢測,令學校環境更安全,在適用於全港恢復面授課堂的安排以外,教育局願意考慮並滿足學校要求。她強調希望教師接受檢測並無針對性,冀公眾了解。
部分營業處所已被關閉一段頗長時間,林鄭月娥表示,政府知道他們願意配合加強防疫措施,或應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等,一旦顧客確診時有助追蹤工作。政府會積極考慮業界意見,盡量爭取讓部分被關閉處所重新營業。
-
支援學生自社會事件中重新出發
過去的反修例事件為整個社會,包括學界帶來不少挑戰,教育局一直與學校緊密聯繫,同心攜手維持安全、平穩和寧靜的校園環境,讓學生正常學習,健康成長。在社會事件當中,有學生因可能被誤導或煽動而涉嫌參與違法行為而被捕,甚至最終被起訴,情況令人心痛和惋惜。然而,部分學生能從社會事件中作出反思,之後重新出發,積極尋找人生的方向,在正途上發掘自己的潛能。學生能否重投正常的學習及社交生活,關鍵在於學校及家長的支援。
教育局在2020年6月發出通函,促請學校就社會事件對學生的影響加強學校層面的跟進工作和相關支援,教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正面思維,並因應情況為個別有需要的學生制定和執行個人化的跟進方案。同年8月,我們亦為全港中學舉辦名為「關顧學生 重回正軌」的研討會,提供資訊和策略,讓學校能更有效地推行學生支援工作。為進一步向學校提供支援,在2020至21學年開課後,教育局陸續探訪中學,與學校團隊會面,討論學校的跟進支援計劃,透過專業交流協助學校檢視支援學生的相關工作,並共同探討有效支援學生的策略,以加強學生品德培育。
並肩同行 跨專業協作
學校因應校本需要制定各自的支援策略,在加強學校層面的支援工作上,很多學校都善用本身的危機管理機制,預早商議對策及應變方案,並留意學生的動向,當知悉有個別學生需要支援(例如因參與社會事件而被捕),便可即時啟動危機小組,相關組別的教師及社工互相配合,關顧學生的情緒需要,為學生提供輔導。我們鼓勵學校積極與各持份者,包括辦學團體、校董、校友、家教會成員等溝通,以共同守護孩子的信念制定各種跟進策略。
事實上,若學校的訓育及輔導預防性工作牢固及有穩紮基礎,便能有效地幫助受社會事件影響的學生。教育局一直以來發展了多種評估工具及材料,例如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學校可善用這些資源,分析學生在全人發展的需要,及檢視相關措施在校內推行的成效。我們欣悉有學校的成長/生活教育課的校本課程相當完備,例如特別安排以資訊素養為主題與學生分享如何檢查事實、辨識真假信息;亦有學校的關愛校園文化濃厚,師生關係良好,因應學生的情緒及心理需要提供適切輔導,與有關學生共同訂定改善方案,並與家長配合執行。
我們一直致力推動學校加強正向、德育及個人成長教育,運用社區資源,與家長攜手合作,為有需要的學生制定個人化的跟進方案,讓學生重回正軌。為了幫助學校能更有效地集中支援有需要的學生,我們會將從不同途徑得知的學生被捕/被檢控等資訊,適當地與相關學校分享,以期學校能為相關學生提供更到位的個人化支援服務。
明辨是非 自律守規
要學生自律守規,他們須懂得明辨是非和擁有同理心。明辨是非是知識的歷練;感同身受是深層的人格發展培育。學校可以透過不同形式的活動,例如早會、課堂教導、模擬短片、報紙報道及角色扮演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和正確運用資訊,從而判別是非真偽。課程發展議會去年10月建議將守法及同理心作為首要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讓學生明瞭遵守法規是公民的基本責任,並懂得易地而處,考慮別人的處境及感受,尊重不同的意見,有助營造和諧關愛的社會。我們希望學校能慎重考慮,作出全面規劃,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凝聚經驗 攜手前行
發展性及預防性的訓育及輔導工作必須持之以恆,我們會繼續進行校訪,與學校積極溝通,就學生支援措施的訂定、推行情況及果效互相交流,並提供意見。同時,我們會在了解更多學校的學生支援策略後安排分享會,藉以交流心得,凝聚經驗。教育局冀望能與學校同工攜手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尊重法治、守法守規的良好公民。
(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特別支援)陳展桓2月8日在局方網上專欄「局中人語」發表的文章)
-
年晚掃除 注意職安
近年工業意外數字及意外率,明顯下降,但死亡數字,並未明顯減少。近月有幾宗不幸的新聞,涉及離地一米多至不足數米的高度墮下,可能是失去平衡而引至嚴重的傷亡。這些嚴重意外正好說明,看似簡單的工作,也有機會造成嚴重後果。在現行職安健法例中,《建築地盤(安全)規例》訂有佩戴安全帽及安全帶的要求。我們總不能要求所有人,無論在任何工作場所,只要一有離地工作,便要佩戴這些個人防護裝備。所以,在最近和勞工處同事於例行工作會議中,我希望在未來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一般僱員的安全意識。就算是一名文員,要攀高拿取文件,亦應有基本的工業安全意識。
年近歲晚,本不想多提不幸的事件,但又記得近期有懷疑是抹窗時墮樓的意外。過兩天就是年廿八洗邋遢,不少家庭都會進行大掃除。每年這些時間,家務助理特別渴市,忙起來可能忽略職業安全。今年受疫情影響,更可能多了不熟手人士自行落手落腳清潔家居。所以,無論熟手或不熟手,都應做足安全措施。我亦要特別提醒外傭及僱主,由2017年1月1日開始,外傭的標準僱傭合約已加入一項有關清潔外窗的條款,以保障外傭的職業安全。如僱主要求外傭在違反合約條文的情況下抹外窗,外傭可拒絕有關要求。為人為己,希望大家不厭其煩,聽取以下一些安全貼士:
‧ 過往有不少意外均涉及使用梯子進行離地清潔工作時墮下而致嚴重受傷或死亡。即使在距離地面不高的地方工作,有關風險亦不容忽視,故此在可行情況下不要使用梯子。
‧ 進行離地工作時,盡量使用適當的長手柄的工具,以便進行較高位置的工作。
‧ 如不能使用適當長手柄工具進行較高位置的工作,必須使用穩固的腳踏或梯子輔助。
‧ 在使用梯子前,須細心檢查梯具各部分是否完好無缺,木梯必須沒有裂痕。
‧ 上落梯子時須面向梯具,雙手緊握梯旁,保持三點接觸。
‧ 切勿過分伸展身體於梯子兩旁,應移動梯子就位。
‧ 清潔窗戶前,要確保窗戶已安裝窗花,而該窗花亦須上鎖或固定,以防止窗花開啟;若窗戶沒有安裝窗花,必須站在地上進行清潔窗戶工作。
‧ 不可倚着窗戶或窗花;除手臂外,身體其他部分不得伸出窗外,需要時應使用適當的長柄工具。
疫情之下,僱員再培訓局的樂活一站已提供了一些基本的防疫貼士,供僱主和家務助理留意。僱主在助理入屋前須先量度體溫、單位內人士於服務期間佩戴口罩、提供地方供助理放置個人物品及更換衣物、為助理提供即棄拖鞋及手套、提供足夠數量的毛巾及清潔用品、保持屋內空氣流通。同樣,助理在工作前每天量度體溫、帶備足夠的個人保護裝備(例如口罩、潔手液、手套等)、入屋前徹底消毒雙手、入屋後換上乾淨工作衣服及鞋、全程佩戴口罩、離開前徹底消毒雙手及更換衣物。
家務助理為僱主清潔家居環境時,亦應多參考衞生防護中心的最新建議,以及留心職安健。工作時應戴上適當個人防護裝備(例如:口罩、手套),以防感染。使用清潔化學品時,要注意保持空氣流通,和使用適當個人防護裝備,切勿混合化學品以增強清潔效能,引致發生意外。上述貼士,既適用於僱員或家務助理,亦適用於自己動手的家人。記得去年,有同事談及曾經幫父母大掃除,沒有戴口罩,結果受到細菌感染,咳了多天。所以,提提大家,就算是自己家人大掃除,都要戴好口罩。
在此祝大家金牛賀春,家庭幸福、家宅安康。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2月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國安教育助學生確立國民身分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國家安全教育的概念是培養學生自覺負起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
楊潤雄今日在立法會會見傳媒時說,國家安全教育旨在讓學生確立或認同自己的國民身分,自覺負起保護國家安全的責任,這並非獨立的教育項目。
他指,國家安全和國民教育兩者互相聯繫,國家安全可作國民教育的一部分,與《憲法》、《基本法》等教育內容連結。
至於從小學開始有關教育是否過早,楊潤雄認為,在小學階段可先協助學生認識國民身分、國家範圍等,到中學階段再逐步建立整套國家安全概念。
談及通識科改革刪去法治、政治和其他社會參與,他指,新科目由舊通識科演變而來,內容刪減旨在提供更多課時,讓學生按學習需要作出調節。
楊潤雄說,新課程架構涵蓋香港、國家和世界三個範圍,內容完整而清晰,講授本港的制度、由來和「一國兩制」,也包括國家改革開放後的發展和國際議題。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下一頁
- 第 55 頁,共 6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