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教育與就業

  • 人口普查招聘臨時外勤人員

    政府統計處正招聘約13,800名臨時外勤工作人員,支援2021年人口普查的資料搜集工作。人口普查明年6月23日至8月4日進行。

     

    在職中小學教師和教學助理、全日制經本地評審學位和副學位課程學生可通過2021年人口普查網上職位申請系統申請各個職位,12月31日截止。

     

    本港每十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搜集本港人口的社會經濟特徵和地區分布的最新基準資料。

     

    大部分臨時外勤人員明年7月中起會到訪尚未經網上或其他途徑填交問卷的住戶,搜集所需資料。部分人員明年6月中起會在人口普查服務中心工作,解答電話查詢和進行電話訪問。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發展,統計處會採取應變措施,減少社交接觸。

     

    查詢可致電3428 2516或發電郵

  • 政府資助逾二千五副學位

    政府公布,2021至22學年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將資助2,546個學額,供學生修讀八所專上院校共32個副學位課程

     

    該32個指定副學位課程屬於六個對人才需求殷切的範疇,分別為建築及工程、電腦科學、創意工業、護理、運動及康樂、旅遊及款待。

     

    實驗室為本課程資助金額將由上一學年每年37,300元增至38,400元,非實驗室為本課程資助金額則由每年21,400元增至22,050元。

     

    調整後的資助金額適用於符合資格的新生和舊生,同學可直接向有關院校申請報讀獲資助課程。

     

    至於2021至22學年資助計劃下的指定學士學位課程、學額數目、資助金額,已於9月21日公布。

  • 政府僱員特別上班安排周三實施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記者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政府宣布,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嚴峻,周三起實施政府僱員特別上班安排,除提供緊急和必要公共服務的人員外,其他僱員在家工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呼籲公私營機構仿效,以減少社區人流和人群聚集。

     

    林鄭月娥今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鑑於本地疫情迅速惡化,政府有必要收緊防疫措施至7月時最嚴格的水平,再次安排大部分政府僱員留在家中工作,以減少社區人流和社交接觸,阻止病毒進一步在社區傳播。有關措施為期兩周,直至下月15日。

     

    她說,考慮到上次政府僱員在家工作安排實施期間,不少巿民無法得到所需服務,這次個別部門將作更精準安排,盡量維持市民急切需要的服務,例如社會福利署會維持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申請服務。個別部門會就各項服務的最新安排另行公布。

     

    林鄭月娥指,政府實施公務員在家工作安排有牽頭作用,私人機構、大學等一般都會跟從。她希望各公私營機構這次也效法政府,按運作需要,盡量讓員工留在家中工作。

     

    在政府減少提供公共服務期間,有需要的市民可盡量利用郵寄、投遞箱或網上等方法獲取所需服務。市民進入或身處政府大樓和辦事處,必須佩戴口罩,並遵從相關部門實施的感染控制和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體溫檢測和人流控制安排。

  • 加強港人國家安全教育勢在必行

    隨着《香港國安法》實施,香港的局勢已經穩定下來。但在新冠疫情的陰霾下,疫情一日未明朗化,香港經濟復蘇仍然是荊棘滿途。儘管如此,特區政府會以積極有為、排除萬難的決心和魄力處理好「一國兩制」在實踐中的問題、奮力嚴控疫情和解決社會的深層次矛盾,不懼風雨,砥礪前行。

     

    行政長官剛發表其任內第四份以「砥礪前行 重新出發」為主題的施政報告,連同附篇合共涵蓋了約200項新措施。特區政府正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結合了香港的傳統優勢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體現了中央對特區一如既往的支持,盛載着為香港打拼的決心。

     

    施政報告務求在政治體制上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在經濟發展上着力鞏固和提升香港優勢,多元並進,及在民生建設上繼往開來,力求解決眼前和長遠的社會問題。這是一份相當全面、豐富、務實和進取的施政報告,亦是具有前瞻性和開創性的施政藍圖。

     

    施政報告兼具短中長期的政策措施,不會因本屆政府任期所限而只顧做短期工作,中長期的措施更展示特區政府的承擔及長遠眼光,冀為香港帶來新希望,讓市民重拾信心。

     

    我們衷心感謝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施政報告涵蓋了中央政府在七個主要政策方向的支持,惠港措施範圍遠超從前,實在是提振人心,是報告的亮點之一。當中的措施以大灣區發展為主軸,有助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銳意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會完善港深陸路口岸建設和協助港企開拓內地市場。

     

    堅守「一國兩制」

     

    施政報告以一個獨立篇章,開宗明義論述堅持「一國兩制」,重申香港特區的憲制秩序的重要性,充分顯示了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帶領香港重回正軌的決心和承擔。特區政府一定會堅定不移地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

     

    香港特別行政區是根據《憲法》第31條設立,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1990年4月4日通過的《基本法》正是根據國家憲法和按照香港具體情況制定的憲制性文件,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政策和法律提供依據。

     

    國家安全教育對於全面保障國家安全和香港繁榮穩定發揮重要作用,特區政府加強港人國家安全教育勢在必行。施政報告中提到,特區政府有必要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港人的國家安全概念和守法意識。我們會用好每年的憲法日和國家安全教育日,進行更具規模的公眾教育工作。特區政府將於下星期五憲法日舉辦座談會,主題為憲法與國家安全,邀請法律專家及學者等與市民分享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市民屆時可通過傳媒或互聯網收看。

     

    加強學生對國家歷史、中華文化和國情的認識,深化《憲法》和《基本法》教育,是培養學生國家觀念及國家安全意識的基礎工作。教育局會透過多元化活動,讓中小學生全方位認識國家發展、《憲法》和 《基本法》、「一國兩制」的實踐、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尊重和維護國旗和國歌這些國家的象徵,以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以及加強他們對國家的向心力、認同感和歸屬感。

     

    奮力抗疫 爭取清零

     

    防疫抗疫方面,施政報告明確交代了特區政府的工作及方向,採取一切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措施嚴控疫情,增加防疫措施的精準度,包括全面收緊入境管制措施,以及要求高風險群組接受強制檢測,更廣泛地推行沒有病徵人士願檢盡檢,或再次推行大規模的社區檢測,力爭在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下達至「清零」,期望可早日符合恢復兩地人員往來的目標。中央支持香港確保新冠肺炎病毒疫苗供應,在有需要時,預留一定數量的內地研發或生產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

     

    融入灣區發展

     

    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大發展戰略,亦是香港在疫情後恢復經濟動力的重點方向。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大灣區發展為切入點,銳意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

     

    在青年發展方面,為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發展事業,特區政府將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資助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2,000個,當中有400個專為創科職位而設。

     

    早前,就此計劃我親自接觸20多個主要商會及大企業 ,它們反應積極及正面,令人鼓舞。我會繼續邀請及鼓勵更多企業參與計劃。

     

    我要特別指出,大灣區為港青提供一條就業和事業發展的新跑道,以及多一個選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大灣區是港青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舞台,在國家和特區政府積極鼓勵和支持的大環境之下,青年人應趕上國家新時代發展的浪潮,敢於突破自我,勇於接受挑戰,必定會有所得着。

     

    着力解決土地及房屋供應

     

    建屋需要土地,覓尋適合足夠的住宅用地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也必須社會各界通力合作去走出困局。特區政府已覓得330公頃土地以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滿足未來十年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政府亦會實施先導計劃資助受疫情嚴重影響的酒店和賓館單位作為過渡房屋用途,並以破格思維推出試行計劃,為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合資格申請住戶提供現金津貼,約90,000個住戶受惠。

     

    明日大嶼願景在眾多土地供應選項中,是規模最大、可提供的土地最多,是絕對值得投資的造地計劃。目前申請撥款涉及1,000公頃填海及相關策略性交通基建的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特區政府會努力爭取盡快開展有關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政府會繼續聆聽各方意見,並積極探討創新的融資方案。計劃有多個明顯好處:

     

    開發新的土地(而非只是把現有土地由一個用途改為另一個用途)﹔ 增加以七成公營房屋為比例的房屋供應﹔ 通過連結港島、北大嶼山以至屯門沿海地帶的道路和鐵路,完善香港整體交通網絡及解決新界西北交通擠塞﹔ 建設近零碳排放的宜居社區﹔ 提升北大嶼山的商業發展潛力﹔ 吸納本港建築填料而避免了運往境外填海的環境問題﹔以及 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結語

     

    面對經濟不景,政府明白及關心基層市民面對的困難。施政報告在教育、勞工福利、醫療衞生、可持續發展等範疇提出多項新措施,紓解民困。

     

    我們當務之急是防疫抗疫,這是重振經濟和改善民生的大前提。特區政府會全力嚴控抗疫,並盡快落實惠民利民的措施。雨過天晴,香港必定可走出困局,重新出發。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11月2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院舍員工強制檢測即將推行

    安老院住客感染的死亡率

     

    有留意國際疫情的朋友,在今年4月初都會留意到一個難以令人相信的新聞,便是一間位於加拿大蒙特利爾(Montreal)的護養院,涉嫌因疫情爆發,數十名體弱長者被遺棄在院中,無人照顧,直接或間接導致超過30名長者於事發一個月內離世。在歐美各地疫情,不斷傳來有關疫情於安老設施爆發,令人觸目驚心。根據一項研究1,指出在相關資料中的21個國家,近半數(46%)的死者都是護養院住客。在香港,於多方努力加強安老院防疫工作下,可惜到7月6日仍是失守,安老院出現第一宗感染個案。在第三波疫情下,有102名安老院住客受到感染,當中30名離世。不論是安老院住客感染的死亡率,或是香港整體死亡人數中安老院住客所佔百分比都接近三成。

     

    上述死亡率的數字告訴我們,必須要做好安老院的防疫工作,以保障數以萬計住客的生命。

     

    院舍的病毒檢測工作

     

    自7月14日開始,社會福利署安排為超過1,000所安老院、殘疾人士院舍及護養院的員工,提供免費病毒檢測,先後進行了五輪檢測,而第五輪檢測亦會在明天11月30日完成。在第一輪、第二輪和第五輪的檢測都發現陽性個案,特別最近的一宗個案在確診時並沒有病徵,若非在安老院為員工進行病毒檢測,這位員工便有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其他員工及住客,後果不堪設想。

     

    第一輪的院舍員工病毒檢測,是透過安排採樣人員到訪每間院舍,為員工進行咽喉拭子採樣,員工參與率達86%。但由於要安排人員到超過千間院舍,結果用了約三個星期才完成第一輪檢測,從防疫的角度,並不理想。由第三輪開始,改用自行採集深喉唾液方法,但參與率跌至約68%。雖然68%不算低,但仍有近三分一的員工沒有參與檢測。

     

    強制檢測

     

    面對近期疫情的變化,加上冬天的來臨,我們必須嚴陣以待,及早準備。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及行政長官在早前已先後表明需為安老院員工進行強制病毒檢測。雖然院舍員工本身並不是高危群組,但若他們受到感染,再傳給體弱住客,則後果可以十分嚴重。為了不令香港步其他歐美國家的後塵,避免院舍病毒爆發而導致大量院友死亡,為院舍員工實行強制檢測是必要措施,目的是為保障住客的健康和生命,而比較理想的做法,應是每星期一檢。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快將發出強制檢測公告,規定所有於安老院、殘疾人士院舍及護養院工作的員工,包括全職、兼職、外地勞工、替假員工以及外購合約服務員工(如陪診員)等,須到政府設立的社區檢測中心,接受鼻腔和咽喉合併拭子樣本採集的免費病毒檢測服務。員工亦可自費自行安排接受由衞生署認可私營化驗所提供同樣方式的檢測。社署及衞生署稍後會發信通知院舍有關安排及要求。由於這次是實行院舍員工強制檢測的第一輪,需給予院舍及員工時間適應安排,所以預了兩星期時間讓員工接受指明檢測。

     

    同時,為了增加採樣的容量,及方便要接受強制檢測的人士,政府已將社區檢測中心的數目由四個增至九個,並會繼續物色合適的場地開設更多社區檢測中心或流動檢測點。視乎第一輪院舍員工強制檢測的情況和經驗,我們會考慮是否由第二輪開始,每一星期都要求員工進行一次檢測。

     

    我們明白這會對院舍及員工帶來不方便,但面對疫情在社區擴散的風險,為了保障住客的生命,這是我們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11月2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1 Adelina Comas-Herrera et. 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COVID among people living in care homes”, International Long Term Care Policy Network, 14 October 2020

  • 教局料教師能應對通識科改革挑戰

    自通識教育科在2009年9月成為高中必修科以來,社會的爭議不休。當時已有業內人士擔心公開試的倒流效應,會令通識科教學流於應試化,無法達到培育學生明辨思考能力的課程目標。亦有意見認為,學生在缺乏穩固和有系統的知識理論基礎下討論時事議題,會導致課堂討論空泛,有意義的探究空間不足。

     

    推行十載 荊棘滿途

     

    那些年,我是第一批任教新高中通識科的教師,對這些批評仍記憶猶新。事實上,當時除了社會上的不同聲音,學校也要面對家長的種種疑問。由於大部分家長都沒有修讀過通識科,他們普遍較難掌握它的課程目標和考評準則。依稀記得,就學校為何不採用參考書的問題,我和同事便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向家長說明,才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可是,社會始終對通識科的推行缺乏信任。面對永不止息的爭議,甚至被取笑「通識、通識,通通唔識」,學科的發展確實舉步維艱,越來越得不到整體社會的支持。

     

    保持信心 靈活應變

     

    早幾天,教育局公布通識科改革的重點,按原有的課程宗旨及目標,精簡課程內容,鞏固知識基礎,優化教材及考評安排,並會設立「適用書目表」。局方希望為同學創造空間,釋放考試壓力,並減輕師生工作量。同學可利用騰出的空間多讀一個選修科,或者參與其他學習經歷,這符合他們的學習利益。

     

    改革方案公布後,我明白部分教師會為專業前景感到憂慮。走筆之際,剛收到一位教育學院同學傳來的短信,提到他的學校有四位專科專教的同工,希望了解教育局有何措施協助通識科教師轉型。我是過來人,也看到教師們都投放了不少心血在學科的發展上。然而,通識科的目標,正是培養同學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協助他們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教學相長,通識科教師亦一定有能力在轉變的環境中成長,透過參與不同培訓課程,在專業發展上持續增值,不斷提升自己。

     

    初入行時,我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個通識科教師。大學時期修讀數學和經濟的我,本來被聘請任教數學科。其後適逢推行通識科,學校安排我加入通識科團隊。當時,科組內也有任教語文、歷史、地理、經濟等學科的同事。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我們都多才多藝,勇於接受挑戰。經過參與教師培訓課程,大家對學科的課程詮釋、學習評估、專題探究等範疇有了基本認識,足以勝任教學工作。

     

    眼前的轉變,確實對整個教育系統帶來一些影響,但我相信通識科教師有能力應對新挑戰。日後的新課程仍屬必修必考,教育局會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以及配合課程內容的內地考察,讓教師更準確掌握科目的理念、宗旨和教學法。由於重整後的課程包含現時通識科的內容,現任通識科教師可以勝任教授經修訂的課程。

     

    學生為本 重新出發

     

    新課程的一大特色,是所有同學都獲得到內地考察的機會,讓他們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雖然細節尚待敲定,但是今時今日,學習再不能只局限在課堂內,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走出課室,沉浸於體驗式學習之中,更能提升同學的學習動機,學與教效能往往更高。不論是科技、環保、歷史、地理、文化等領域,內地不同省市都有非常豐富學習資源,供同學們深入探索。相信考察團將是同學在高中階段一次難忘的學習體驗,而且他們會從中獲益良多,終身受用。

     

    年前,我曾經擔任一個中學生公共政策倡議比賽的評審,題目是「通識科去留?」。部分參賽者當時提出的優化通識科建議,包括簡化課程和評核內容、改變同學只關心成績和考試技巧的觀念等,都與教育局的改革方案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年來,社會對通識科已經有非常詳細的討論,是時候讓教育回歸教育。冀望大家能讓冠以新名稱後的科目重新出發,以同學的學習利益為大前提,攜手為培育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而努力。

     

    (以上是教育局局長政治助理施俊輝11月29日在局方網上專欄「局中人語」發表的文章

  • 離島院舍員工獲豁免首輪強制檢測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考慮到實際可行情況,第一輪院舍員工強制檢測推行時,數間離島區院舍的員工會獲豁免。

     

    羅致光今日出席電台節目後會見傳媒時說,強制檢測會要求院舍員工到社區檢測中心接受採樣。

     

    考慮到由離島到市區接受檢測需用上半天以至整天時間,數間位於離島區的院舍員工會獲豁免接受首輪強制檢測。他期望日後可協助這些員工接受強制檢測。

     

    此外,羅致光指會參考第一輪強制檢測經驗,目標日後做到院舍員工每星期檢測一次。

     

    羅致光說,明白會為須接受強制檢測的人士帶來不便,但為保障院友的生命和健康,呼籲大家合作。

  • 疫情惡化 學校周三起停面授課堂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繼續惡化,政府今日宣布星期三起暫停全港幼稚園、中小學、特殊學校、提供非本地課程學校的面授課堂和校內活動,直至學校聖誕假期開始。補習學校需暫停面授課堂兩周。

     

    教育局指,早前與學界商討有關暫停面授課堂安排,理解學校需在事前作一些安排,包括學生在家學習、小六呈分試、畢業班的學習情況,明日會發信通知學校相關細節安排。

     

    對於學界和家長十分關心疫情下小學呈分試和中六學生快將面對公開考試等安排,局方表示理解,並會與學界商討應對方案,讓學校按校本需要考慮安排小六進行呈分試,以及畢業班回校上課以準備公開考試或進行校內考試。

     

    教育局提醒,學校在暫停面授課堂期間,應彈性運用不同教學模式教學,讓學生持續在家學習。學校也須如常保持校舍開放,讓家中乏人照顧的學生回校,並做足防疫措施,確保校園環境清潔衞生。

     

    政府早前已先後宣布所有幼稚園、小一至小三班級暫停面授課堂和校內活動至12月6日。

  • 綠色就業資助項目批逾五百職位

    環境局表示,綠色就業計劃下的大專畢業生資助項目完成審批,共批出逾500個受資助職位,其中逾350個成功聘用合資格畢業生,環境保護署會陸續向僱主發放資助;其餘職位正積極進行招聘。

     

    該局指,項目申請者來自不同行業的公司和機構,獲批的受資助職位涵蓋多個環保範疇,包括環境顧問、環境管理、環保技術設備和化驗、綠色建造和管理、環保教育、新能源車輛和空氣質素、可再生能源、生態保育、廢物回收以及綠色金融。

     

    環境局為受聘畢業生提供綠色專才計劃專業培訓課程,涵蓋全球環境議題及可持續發展、環評與規劃、氣候變化、空氣質素、廢物管理、水質及噪音管制等不同環保專業課題,讓畢業生掌握專業知識。


    首場課堂周四在東區新啟用的「環境學院@智慧場館」舉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向畢業生講解環保政策和措施。培訓課程由環保署環境學院與專業學會、團體合辦。

     

    項目在現時就業相對困難的情況下,為有志投身環保行業的畢業生提供入行機會,並培育人才應對不同環保工作的需要。

     

    該局指,業界對項目反應正面,資助名額已由原來約200個增至逾500個。每位合資格畢業生的僱主每月可獲5,610元資助,以支付僱員部分月薪,為期18個月。

  • 勞工處再為轉工外傭免費檢測

    勞工處宣布,等待到新僱主家庭履新的外籍家庭傭工下月1日至24日可免費接受2019冠狀病毒檢測服務。

     

    合資格外傭可到灣仔運動場的臨時派發和收集點領取及交回樣本收集包,無須預約。臨時派發和收集點周一至周六上午11時至下午4時開放,領取樣本收集包的最後日期為12月23日。

     

    派發樣本收集包時,當值人員會要求外傭提供簡單資料,例如香港身份證或護照號碼、入境處發出最新簽證上的檔案編號和逗留期限,或入境處就申請簽證或以訪客身分延長逗留期限而發出文件的檔案編號。

     

    領取樣本收集包後,外傭須於政府網頁選擇「非政府人員---等待到新僱主家庭履新的外籍家庭傭工」登記個人資料。檢測結果呈陰性者會獲電話短信通知,呈陽性的個案會轉交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跟進。  

     

    查詢可致電2157 9537,或通過電郵與勞工處聯絡。

  • 改革通識科不影響教師數目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高中通識教育科仍然是必修的主科,即使課程時數減少,教師數目也不會改變。該局會盡量協助受影響老師適應轉變。

     

    楊潤雄今日出席電台節目後向傳媒說,通識科改革後,課時會減少,學生可利用多出的時間選修多一個學科或參與其他學習活動,老師可從旁帶領和協助。

     

    他又說,任何改革都會對整個教育系統有影響,局方會與業界保持溝通,盡量協助老師適應。他指,部分老師在通識科推出前是教授其他學科的,也許日後他們可以轉教這些科目。

     

    通識科改革後提供內地考察機會,楊潤雄表示,此安排是為了讓學生增廣見聞,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和了解不同議題。至於推行細節會交由課程發展議會考慮和決定。

  • 多管齊下應對失業問題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記者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施政報告提出從數方面處理失業問題帶來的挑戰,包括創造就業、協助僱員再培訓,以及援助失業人士。

     

    羅致光今日在記者會闡述施政報告中相關政策範疇的措施。他說,政府正從多方面着手應對失業情況,首先是創造就業機會;其次是加強再培訓服務,協助需要轉職的僱員重投職場,政府已把特別‧愛增值計劃名額增加一倍。

     

    第三,優化社會福利安全網,協助基層解決經濟困難。政府早前已放寬援助失業人士特別計劃申請者的資產上限,放寬措施會延長。

     

    羅致光說,過去有意見提出中收入人士失業時,由於他們持有的保險計劃多為具儲蓄成分的人壽保險,其現金價值或導致他不合資格申請綜援計劃,當局會考慮放寬有關限制。

  • 第 62 頁,共 6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