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新聞速遞

  • 疫苗通行證適用年齡降至五歲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政府公布,「疫苗通行證」的適用年齡9月30日起降低至涵蓋5至11歲兒童。12歲或以上人士的「疫苗通行證」接種要求也調整,接種第二劑和第三劑新冠疫苗之間的寬限期由六個月縮短至五個月。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今日在簡報會上表示,近日疫情非常嚴峻,第五波疫情至今有38名3至11歲兒童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出現嚴重或危殆情況,其中31人從未接種新冠疫苗,四人只接種一劑疫苗。

     

    此外,第五波疫情期間,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3至11歲兒童共有六人,全部均未有接種或只接種一劑新冠疫苗。

     

    她指,有足夠證據顯示,已接種三劑新冠疫苗的成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後的死亡率遠低於未完成接種三劑疫苗的人士。香港大學最新研究也顯示,不論復必泰或科興疫苗,接種三劑疫苗保護力達90%以上,可預防死亡和重症,政府因此調整「疫苗通行證」的接種要求。

     

    9月30日起,5至11歲兒童至少須已接種第一劑疫苗而未滿三個月,才可進入指明處所。如他們是在三個月或以前接種第一劑疫苗,則須接種第二劑疫苗,方可符合接種要求,繼續使用「疫苗通行證」。

     

    11月30日起,5至11歲兒童的「疫苗通行證」接種要求統一為須已接種第二劑疫苗。

     

    至於曾感染新冠病毒的5至11歲康復兒童,如在感染前未曾接種任何新冠疫苗,須在康復六個月後接種第一劑疫苗。若在感染前已接種第二劑疫苗,或仍在康復後六個月內,「疫苗通行證」下並無額外接種要求。

     

    康復滿六個月者如同時已接種第一劑疫苗滿六個月,則須接種第二劑疫苗方能繼續使用「疫苗通行證」。接種第二劑的要求並不適用於已接種一劑復必泰疫苗的5至17歲康復者。

     

    考慮到兒童或未擁有智能手提電話而無法出示「疫苗通行證」,兒童或家人可出示印有二維碼的紙本紀錄或以儲存於手提電話的相片展示二維碼作「疫苗通行證」之用。

     

    家長也可在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內將子女添加為「我的家庭成員」,以同時查閱及出示自身及子女的「疫苗通行證」。當局稍後也會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加入新功能,讓家長同時儲存自身及其子女的「疫苗通行證」。

     

    12歲或以上人士的「疫苗通行證」接種要求方面,9月30日起,12歲或以上人士須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五個月內接種第三劑疫苗,方能在其後繼續使用「疫苗通行證」。

     

    11月30日起,12歲或以上人士須已接種第三劑疫苗,方能符合「疫苗通行證」的接種要求。12歲或以上康復人士的「疫苗通行證」接種要求維持不變。

     

    另外,政府明日起增加5至11歲兒童接種復必泰疫苗的名額,現時已可網上預約

     

    香港兒童醫院、林士德體育館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的接種間數目已即時增加。星期日起,香港大學駐港怡醫院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的復必泰疫苗接種服務會擴展至逢星期二、四、五、六及日。

     

    科興疫苗方面,政府過去兩個月已擴大免費接種科興疫苗的接種網絡,應付兒童以至不同年齡組別的接種需求。政府會繼續密切監察接種情況,適當調節服務。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預計,更新「疫苗通行證」適用年齡後會有較多市民接種疫苗,她呼籲家長盡早安排子女接種,以免子女因所選的疫苗接種點滿額而未能在生效日期前符合「疫苗通行證」要求。

  • 本港續錄逾萬宗新冠個案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本港新增10,910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本地個案。醫院管理局公布,位於九龍城的中九龍診所明日轉為確診個案指定診所,以應付持續上升的服務需求。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今日在簡報會上表示,本地個案中,核酸檢測陽性個案佔2,825宗,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8,085宗;另有181宗輸入個案。再多12名患者死亡。

     

    學校方面,777間學校呈報1,356宗陽性個案,患者包括1,163名學生和193名教職員。24間學校個別班別須暫停面授課堂。三間安老院和兩間殘疾人士院舍新增感染個案,涉及13名院友和兩名員工,密切接觸者須接受檢疫。

     

    歐家榮重申,接種新冠疫苗可有效降低確診後的死亡率。他指出,未有接種新冠疫苗的60歲以上人士死亡率高達7.76%,已接種一劑、兩劑、三劑疫苗者的死亡率分別降至2.52%、0.67%和0.15%,接種三劑疫苗的死亡率與未接種者相差約52倍,而已接種四劑疫苗人士的死亡率更進一步跌至0.04%,與未有接種疫苗者相差約194倍。

     

    中九龍診所明日起暫停普通科門診服務,屆時指定診所增至八間。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臨床服務) 李立業表示,為集中人手和資源以進一步加強指定診所和遙距診症服務,當局轄下普通科門診診所明日起會進一步調整服務,包括減少部分診所的診症時段。

     

    當局會繼續密切監察情況,特別是開學和長假期後,按需要調整服務。本月12日即中秋節翌日假期,八間指定診所連同八間普通科門診診所會提供公眾假期服務。

     

    鑑於九龍城、黃大仙、觀塘、沙田多個地點的污水樣本病毒量較高,當區民政事務處會向相關居民、清潔工和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公布

    教育局今日公布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2022),闡明課程發展方向和更新學習宗旨,訂定課程更新重點。局方期望小學聚焦課程更新重點,持續推動「學會學習2+」。

     

    指引以「立德樹人重啟迪 創造空間育全人」為主題,各分章提供建議策略、示例、教育局製作的資源等,協助學校按校情和學生需要進一步優化整體課程規劃,持續在課堂內外為學生提供多元、適切和有意義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教育局表示,《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和《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在2017年更新,《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2014)內容需要相應更新,以優化學生學習。

     

    該局又指,小學指引與幼稚園和中學指引互相銜接,貫徹聚焦、深化、持續的方向,並呼應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提出的方向性建議。小學指引的主要更新包括七個學習宗旨、小學課程持續更新的三大方向和七大重點,以及善用學時及建議課時。

     

    小學指引會於2022至23學年以試行模式推行,當局蒐集學校實踐的經驗和反思後會優化指引。

  • 香港具備一帶一路建設優良條件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香港擁有自由開放和規範的營商環境,對於「一帶一路」企業和經濟體,以及他們參與的合作項目而言,香港具備一切所需配套,包括必要的項目融資和專業服務支援、創新科技、能力建設、文化認知和廣泛聯繫。

     

    以下是行政長官李家超9月8日在工商界增強香港發展動能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座談會的演辭:

     

    尊敬的駱惠寧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林建岳主席(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各位嘉賓、各位工商及專業界別的朋友:

     

    大家好,很高興出席今天的「一帶一路」座談會,與大家探討香港工商界為共建「一帶一路」事業作出貢獻,增強香港發展動能,攜手共進,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7月1日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

     

    習主席指出,香港擁有聯通世界和背靠祖國的顯著優勢,寄望香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全力支持香港與世界各地展開更廣泛、更緊密的交流合作,吸引滿懷夢想的創業者來此發展抱負。

     

    習主席的講話為香港指路引航,提供了清晰的發展藍圖,無疑給香港的經濟發展和工商界的發展打了一支強心針,更精準描畫了香港構建更理想營商環境的實現路徑。香港工商各界要把握良機,拓展國際化的深度和廣度,積極推動與內地和海外工商企業更緊密聯繫,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朝着「不斷增強發展動能」這個方向而努力奮鬥。

     

    2013年,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更屬於世界;植根於過去的歷史,更着眼於未來的發展願景,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回應,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影響力也日益擴大。

     

    8月31日,特區政府與香港貿易發展局成功舉辦了第七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論壇得到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國務院韓正副總理發表主旨演講,充分支持和鼓勵香港在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上發揮重要作用。

     

    韓正副總理就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角色提出四個希望:希望香港繼續主動作為,推動與共建國家開展更多務實合作;希望香港做強專業服務,打造「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台;希望香港加強人文交流,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以及希望香港深化與內地合作,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我在這裏與各位香港工商界朋友共勉,繼續為增強香港發展動能而不懈努力,在「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上邁步向前,不負習主席和韓副總理的囑託。

     

    香港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貢獻者,也是受益者。特區政府主動推進相關工作,積極構建企業和專業服務交流對接平台、企業交流會、項目對接會、營商研討會,組織經貿及專業海外考察團等,促進香港企業和專業服務界別參與共建「一帶一路」。

     

    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既是國家與世界各地營商的橋樑,也是連繫各方的關鍵門戶。香港可以發揮連通海外的通道定位,把握好國家十四五規劃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增強發展動能,在「一帶一路」機遇下大展所長。

     

    香港擁有深化「一帶一路」建設的豐厚條件。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擁有自由開放和規範的營商環境,也是國家境內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對於「一帶一路」的企業和經濟體,以及他們參與的合作項目而言,香港具備一切所需的配套,包括必要的項目融資和專業服務支援、創新科技、能力建設、文化認知、廣泛聯繫等。在香港開啟由治及興發展新篇章的關鍵時期,香港要更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香港的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能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功能。「一帶一路」建設拓展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合作空間。隨着內地企業走向世界,依法維護我國企業和公民的海外合法權益更形重要。香港是全球最受歡迎的仲裁地點之一,為內地以至全世界企業提供符合國際商貿標準的一流專業服務。這不但為香港企業和專業服務提供者擴大業務提供無限機遇,更是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協助維護國家發展利益的應有之義。

     

    香港工商界在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上也能主動作為,發揮積極作用。各大商會如香港總商會、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香港工業總會,以及一帶一路總商會等,一直以來都大力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各大商會既與特區政府合辦包括交流及對接活動和網上研討會等,又積極推動旗下會員參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對促進各地人文交流、民心相通起積極作用。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未來五年是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機遇大於挑戰。香港工商及專業服務實力雄厚,是我們未來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我相信通過在座各位共商合作,共謀發展,必將持續提升香港的發展動能,增進「一帶一路」的建設能力,促進香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為國家和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打開新篇章。

     

    最後,我祝願本次座談會取得圓滿成功,各位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謝謝大家。

  • 增撥資源促進交流 建文化之都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政府正逐步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加強與內地及海外藝文機構的交流、鼓勵文創業界擁抱數碼科技,以及壯大文化藝術人才庫,循四大方向推動香港成為文化之都。

     

    以下是行政長官李家超9月8日在「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的演辭:

     

    盧新寧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張怡嘉執行董事(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錦強總編輯(《明報》總編輯)、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很高興來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出席「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歷史時刻。25年來,香港在國家的全力支持下,在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成功實踐「一國兩制」這個偉大構想。香港已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時刻。

     

    習近平主席在7月1日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到,中央珍視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顯著優勢,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等國家戰略,與世界各地展開更廣泛、更緊密的交流合作。

     

    國家去年公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不但指出國家將積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開拓海外文化市場,更首次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不但是對香港多年來蓬勃發展的文化藝術事業充分肯定,更為業界帶來源源不絕的發展機會。

     

    因此,今年香港新坐標高峰論壇以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主題,實在是正當其時。高峰論壇為文化藝術界、展覽界翹楚以及相關產業參與者提供互動交流平台,集思廣益探討香港如何成為連接國家與世界的文化樞紐。

     

    我在競選政綱已經提出要塑造文化之都,推動創意經濟。藝術文化創意產業除了蘊含龐大的社會價值,能夠為市民生活增添姿彩,亦是經濟的新引擎,可以增強香港的發展動能,為我們的市民,包括青年,開拓多元出路。因此,本屆政府新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專責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政策,銳意加快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地位。

     

    要塑造香港成為文化之都,香港除了要目標清晰,確定香港在國際文化藝術產業版圖上的新坐標,亦要在促進中外交流方面,追求新的高度,在發掘本地產業潛能方面,更要搜尋新的深度。為此,特區政府正循四大方向,致力推動這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府會逐步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為藝術家、藝團和從業者提供土壤,共同孕育文化藝術創作。其中,西九文化區正發展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集中地,當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已於今年7月開幕,向公眾展示珍貴的故宮文物;而現正興建的西九文化區演藝綜合劇場將在日後提供另一個頂級舞蹈和戲劇表演場地。我認為,西九文化區完全具備充足的條件,可以進一步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樞紐。

     

    同時,東九文化中心可望於明年起分階段啟用,到時將成為藝術科技重鎮及培訓搖籃。連同預期將在明年底至2024年分期竣工的啟德體育園,香港舉辦文娛康樂盛事的場地將大增,可望與西九文化區產生協同效應,帶動香港成為國家級文物及藝術品全國首選的展出地、全國首選的表演藝術文化旅遊中心。

     

    第二,政府將會加強與內地以及海外藝術文化機構的交流合作,進一步確立香港在國際藝壇的地位。我們將善用「一國兩制」的優勢,傳揚中華文化,透過香港的平台,加強內地與海外文化藝術的交流,向世界說好中國的文化藝術故事。同時,我們將增進本地藝術家和不同地方藝團交流的機會,發揮香港聯通國際的優勢。

     

    我們會積極籌辦大型國際會議和論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籌辦的國際演藝協會年中會議,今年5月已經舉行,令香港成為首個兩度成功舉辦這項國際盛會的亞洲城市。今年12月,亞洲文化合作論壇及博物館高峰論壇亦會在香港舉行,為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提供集思廣益的平台。

     

    我們同時亦加強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為彼此文化發展帶來新動力。我們在內地不同省市透過香港周等活動,展示香港的文化藝術成就和促進文化交流,又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不同表演場地的協作以打造新品牌,為本地藝團提供更多演出機會,擴展香港藝術文化節目觀眾層。

     

    第三,政府將把握國際趨勢,增撥資源鼓勵文化及創意業界擁抱數碼科技。面對全球產業數碼化,以及新冠疫情帶來的挑戰,善用科技發展及推廣文化藝術與創意,越來越重要。政府會推動運用科技,協助藝文界在創作上有更大發揮。我們會投放更多資源於藝術科技和提升康文署轄下演藝場地的設備,讓藝團可以在表演項目更進一步應用科技,提升觀眾的體驗。

     

    第四,政府要壯大香港的文化藝術人才庫。政府會連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藝術中心等合作單位推進人才培育。我們會繼續致力培訓包括藝術行政、藝術科技和文物修復等多個範疇的人才,並促進交流。

     

    在下個月,我將會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現正進行公眾諮詢。我期待各位藝文界領袖向我們出謀獻策,為發展本港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同開新篇。政府會與各界攜手同行,全面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目標,讓香港成為充滿活力的國際文化都會。

     

    最後,我祝願今日的高峰論壇圓滿成功。多謝大家!

  • 共創明Teen計劃招募學員

    政府宣布,共創明Teen計劃即日起招募學員,弱勢社群家庭尤其居於劏房的中一至中三學生均可報名,名額2,000個。

     

    計劃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的跨部門行動小組推出,包含三大元素,即「師友配對」、「個人發展規劃」和「財政支援」。每名學員獲配對一名義務友師,友師會與學員分享人生經驗、啟發學員探索更多個人發展的可能性、幫助學員加強自信,並鼓勵學員以積極正向的態度定下個人目標。

     

    友師也會幫助學員培養正確理財觀念,指導他們有效使用計劃提供的5,000元啟動資金,實踐個人發展規劃。學員完成計劃後會另外獲發5,000元獎學金。

     

    計劃第一期為期一年,提供迎新活動、基礎訓練、多元團體活動、友師與學員互動環節等。學生可向學校或協助推行計劃的社福機構查詢和報名。9月28日截止報名。

  • 深港聯動發展 發揮雙引擎功能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18項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的措施能發揮兩地的雙引擎功能,增強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優勢。香港會把握機遇,為深化國家金融市場改革作出貢獻。

     

    以下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9月8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近日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的十八條措施》,展現香港特區和深圳市兩地政府支持私募及創投基金發展的決心,發揮兩地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雙引擎功能,同時也進一步增強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優勢。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對新一屆政府提出四點希望,當中包括不斷增強發展動能。資產及財富管理業近年在金融服務業中已無可置疑地成為新的發展引擎,增長迅速,而當中的私募股權基金是傳統首次公開招股或銀行融資以外,企業越發重要的融資渠道,有望成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動能。據一份行業研究報告統計(註一),亞洲私募及創投基金已募集但未投放的資本(行業內稱為dry powder)創下新高,達6,500億美元。

     

    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一向是個聚寶盆,管理資產規模達35.5萬億港元,大約是我們GDP的12倍,當中超過65%資產來自非香港投資者,是名副其實的全球聚財之地。以資產管理規模計算,香港目前已經是亞洲區內第二大私募基金市場(管理超過1,900億美元),僅次於內地。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近年以三步曲策略強化香港私募基金產業的整體配套,先後引入有限合夥基金(LPF)制度、為在本港營運的私募基金所分發的附帶權益提供稅務寬減,以及設立吸引外地基金遷冊來港的機制,令香港的投資基金制度更趨完善。這些措施廣受業界歡迎,截至今年7月,已有超過510個LPF成立,有助我們打造香港成為國際一流的私募基金註冊及營運基地,捕捉私募基金業的龐大機遇。

     

    正如習主席所說:「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香港可憑「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發揮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下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功能定位,擔當通往內地和國際市場雙向門戶的橋樑角色,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資基金在香港落戶,通過私募資本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及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明確提出支持香港機構投資者按規定在大灣區募集人民幣資金投資香港資本市場,參與投資境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

     

    2020年5月發布的《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香港與前海在外商投資股權投資管理企業(QFLP)方面的合作和便利政策,包括開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跨境投資試點,允許港澳機構投資者通過QFLP參與投資大灣區內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企業。截至2021年底,前海合作區港資QFLP管理企業122家,管理基金規模400億元人民幣。此外,《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於去年9月出台,支持將國家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在前海合作區落地實施。

     

    在以上的雄厚背景支持下,近日公布的18條措施就是突破機制並創新的「聯合政策包」,實現香港和前海在QFLP方面的合作,打造前海深港國際風投創投集聚區。在便利深港跨境投資雙向合作方面,從拓寬投資範圍、簡化申請流程(註二)、增強跨境調撥資金靈活度等多方面入手,以及推進香港LPF與前海QFLP試點機制對接;並探索通過跨境金融創新的監管沙盒機制,促進深港私募股權投資市場聯動發展。種種舉措,相信能進一步吸引有意投資於內地的私募及創投市場基金以香港作為大本營。同時,有關措施是促進香港和前海私募股權基金業的一項創新政策,我們期望藉此打通兩地的資本流通脈絡,引導來自四方八面的資金投資大灣區的創新科技產業,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事實上,有相當數量的香港LPF的投資目標以大灣區為主,說明這項政策有充分的市場需求基礎。

     

    通過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深圳科創資源集聚的優勢,以及前海跨境金融先行先試的政策,兩地私募股權基金市場的共同發展和互聯互通將帶來極大協同效應,可引領資本投資在大灣區誕生的前沿科技,助力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逐步推動國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撐。對兩地企業而言,蓬勃的私募及創投基金市場及創新的跨境金融政策亦為它們擴闊了融資渠道,有助吸納國內及國際資本。

     

    為豐富相關人才庫,特區政府已將資深資產管理專才及資深資產管理合規專才加入香港人才清單,以吸引具相關經驗的專才來港,有一定數目的基金業精英已透過人才清單獲批來港發展。最新公布的18條措施也包括支持香港會計、稅務、法律等專業人士在前海便利化跨境執業,進一步加強兩地的人才流通。

     

    展望未來,香港會繼續強化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功能,把握大灣區發展和前海方案帶來的機遇,加強與深圳和前海的金融合作,共同為高質量建設大灣區及深化國家金融市場改革作出貢獻,並同時為香港金融業界開拓更廣闊的市場,促進本地金融界的長足發展。

     

    註一:Bain & Company - Asia-Pacific Private Equity Report 2022

    註二:《關於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的十八條措施》中提出將優化准入門檻和申請流程,自機構提交完整合格申請材料十個工作日完成聯合會商

     

     

  • 勞工處警方調查秀茂坪地盤意外

    秀茂坪安達臣道一個地盤昨日發生工作意外,導致三死六傷。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勞工處和警務處均會調查事件,警方會撰寫死因調查報告,如發現疏忽行為會展開刑事調查。

     

    昨日發生的意外中,九名男工被一部突然倒塌的塔式起重機擊中,三人不治、六人受傷。勞工處已發出暫時停工通知書,停止承建商在涉事地盤搭建、更改、拆卸和使用塔式起重機。

     

    李家超今日會見傳媒時表示對事故感到非常難過,向死者家屬和傷者致以深切慰問,希望傷者早日康復。

     

    他說,政府會展開兩項調查。勞工處會邀請專家一同就塔式起重機事故查找原因和責任誰屬。

     

    警方重案組則會全面和深入調查事件引致傷亡的原因,向死因裁判官呈交死因調查報告,以供判斷是否需要召開死因研訊。若警方查出事故涉及疏忽行為,會展開刑事調查。

     

    李家超補充,政府會巡查其他地盤使用塔式起重機的安全狀況,也會就賠償和工傷問題協助家屬,確保他們獲得應有補償。

  • 慈愛苑愛寧閣24人違強檢公告

    政府在早前納入強制檢測公告的慈雲山慈愛苑愛寧閣採取執法行動,檢查399名受檢人士的檢測結果證明,發現24人違反強檢公告。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連同警方、衞生署今早約7時30分展開行動,約10時30分結束。

     

    當局已向違反公告人士發出強制檢測令,並向其中13人發出一萬元定額罰款通知書。

     

    政府感謝大部分受檢人士遵從強檢公告,合作抗疫,重申會繼續嚴格執法。 

  • 安達臣道天秤倒塌起因調查展開

    秀茂坪安達臣道今早發生天秤倒塌致命工作意外,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懷疑天秤基座出現問題,勞工處會循此方向調查事故起因。此外,該處已展開全港地盤天秤的檢查,確保天秤運作安全。

     

    意外中九名男工被擊中,造成三死六傷。孫玉菡下午視察地盤後會見傳媒時說,政府高度關注這次嚴重工業意外,他已向行政長官匯報初步情況。對於遇難和受傷的工友,他深表難過,並對身故工友家屬和傷者致以最深切慰問。社會福利署已聯絡有關家屬,會提供適切協助。

     

    孫玉菡指,天秤的設計、安裝和驗收均有法律規定,需由專業人士設計、檢查和驗收,確保符合法例規定才可運用。他在現場所見,整支天秤橫向倒塌,本應在基座下面的紅色工字鐵整條反起,此乃調查的重要方向。

     

    據他理解,天秤倒塌時正在運作,但沒有吊運任何物料。涉事地盤有三支天秤,其中一支倒塌後,其餘兩支均已停止運作。勞工處已向有關承建商發出暫時停工通知書,停止其在該建築地盤搭建、更改、拆卸和使用天秤,直至承建商已採取措施消除有關危害才可復工。

     

    他強調,當局定會徹查這次工業傷亡事故,如發現有任何人需要負責,會毫不猶疑追究其法律責任。

     

    孫玉菡又表示,整支天秤倒塌的嚴重意外很罕見,過去十多年也未發生過,要認真處理。發生意外後,當局已第一時間排查,檢查香港所有地盤的天秤,確保天秤安全運作、工友的工作安全和穩妥。

     

    勞工處表示,正全速調查,以確定意外成因,查找有關持責者的法律責任,並提出改善措施。若調查發現有違例事項,定會依法處理。

  • 陳國基出席施政報告諮詢會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出席諮詢會,聽取專上學生對新一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的意見。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和常任秘書長李美嫦、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和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也有出席。

     

    諮詢會在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舉行,80多名專上院校以及毅進文憑和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的學生出席。諮詢會涵蓋教育、青年發展、社會流動、國家發展機遇等議題,40多名學生向出席官員提出建議。

     

    陳國基感謝學生參加諮詢會,就行政長官下月19日發表的施政報告踴躍發表意見。他說,青年是香港的未來、希望和棟樑,更是推動社會和經濟長遠發展的引擎,政府十分重視青年的建議,殷切期待與他們攜手並肩,同為香港開新篇。

  • 謝展寰訪昂船洲污水處理廠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到訪渠務署昂船洲污水處理廠,了解該署的工作,副局長黃淑嫻同行。

     

    謝展寰與渠務署署長彭雅妮會面,並聽取署方人員介紹部門最新情況和面對的挑戰。渠務署正推展多個大型污水處理或淨化項目,包括石湖墟淨水設施和元朗淨水設施,配合新界北的最新土地和房屋發展,不斷增強香港的發展動能。此外,該署正推展多個河道活化項目,以改善生活環境及推廣近水文化。

     

    隨後,謝展寰到訪昂船洲污水處理廠中央控制室,了解署方如何24小時監控各個污水處理程序。他也視察為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工程而建造的運送污泥船「淨港一號」。該污泥船會將污泥轉送到環境保護署位於屯門的T.PARK[源.區]作焚化以產生電力,紓緩堆填區的壓力,轉廢為能。

     

    謝展寰也參觀廠內的水力渦輪發電系統。該系統利用流動污水的液壓能量推動渦輪機,繼而產生電力供廠內設施使用,達致節能減排。

     

    謝展寰表示,渠務署致力提供世界級的污水和雨水處理及排放服務,也積極配合土地發展,支持實現碳中和,成績有目共睹。

     

    他期望渠務署繼續積極發展和推廣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應對氣候變化,為市民創建潔淨而健康的生活環境。

  • 第 152 頁,共 72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