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新聞速遞

  • 新型肺炎確診個案增三宗

    本港新增三宗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兩宗屬外地輸入,一宗本地感染個案與早前確診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

     

    新增本地個案女患者40歲,為早前確診患者的家居接觸者。二人曾於上月13日到柴灣興華(二)邨豐興樓出席家庭聚會,並於同月18日到深水埗福榮街37號出席另一聚會,出席者包括涉及N501Y變異病毒株的確診個案患者。

     

    至於輸入個案,其中一名43歲男患者居於中環士丹頓街29號,本月6日前往法國,同月9日返港。患者離港前接受病毒測試,結果呈陰性,回港後於酒店檢疫期間發燒,被送往瑪嘉烈醫院後確診。

     

    根據其流行病學資料,個案列作法國輸入。為審慎起見,患者於潛伏期內曾居住的士丹頓街大廈今日將納入強制檢測公告。

     

    另一輸入個案女患者35歲,從印尼抵港。

     

    因應世界衞生組織宣布將變異病毒株B.1.617界定為第四種引發關切的變異新冠病毒,衞生防護中心會以L452R作為識別新變異病毒的指標。正如以N501Y作為識別另外三種變異病毒的指標,中心處理帶有L452R確診個案的流行病學防控措施,將與帶有N501Y確診個案的安排相同。

     

    此外,防護中心提醒福榮街37至39號相關指明人士須於明日遵從強制檢測公告接受檢測。

     

    過去14天,本港累計新增59宗個案,八宗屬本地感染,其中一宗源頭不明。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 4月環保違例個案56宗

    環境保護署公布,4月觸犯該署條例被定罪的個案共56宗。一間公司因排放廢物或污染物於水質管制區,被罰款二萬元,為月內最高罰款。

     

    定罪個案中,違反公眾潔淨及防止妨擾規例26宗、違反廢物處置條例14宗、涉及噪音七宗、空氣污染五宗,違反產品環保責任條例和水污染管制條例各兩宗。

  • 3月出口貨量升23.4%

    政府統計處公布,3月商品整體出口貨量按年上升23.4%,進口貨量也升19.8%;整體出口價格則升2.4%,進口價格也升1.8%。

     

    經季節性調整,今年首季與去年第四季比較,整體出口貨量上升17.9%,進口貨量也升12.9%。

  • 鄭若驊赴深簽署法院互認會談紀要

    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下午前往深圳,明日上午與最高人民法院簽署有關內地與香港特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協助破產程序的會談紀要,下午出席有關內地與香港跨境破產合作的法律與實務論壇。

     

    她周六返港。

  • 柯家樂任沙田民政事務專員

    政府宣布,旅遊事務助理專員柯家樂明日接替黃展翹出任沙田民政事務專員。

     

    柯家樂2002年加入政務職系,曾任職多個政策局和部門,包括前教育統籌局、民政事務總署、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運輸及房屋局、香港駐日內瓦經濟貿易辦事處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 綠在區區回收量增

    2018年中,即約三年前,網誌題為「綠在區區:點止回收咁簡單」,介紹環保署轄下與非政府團體合作的社區回收網絡新里程。當時,「綠在區區」覆蓋七區,推廣及教育源頭減廢、二手重用及「七式回收」等,夥伴團體亦各自嘗試開創乾淨回收有賞計劃,推動大眾減廢回收。當時,「綠在沙田」、「綠在東區」及「綠在觀塘」等各自的回收量,平均每天約達一公噸。

     

    配合2021年初推出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綠在區區」正與時並進,亮點至少有三方面:

     

    經整合及創新的社區回收網絡,包括回收環保站 (如「綠在沙田」等大站)、全新的回收便利點(如「綠在天后」)、回收流動點(即小型「街站」),令服務覆蓋範圍在今年初已迅速擴至全港18區。 回收物方面,全線統一支持「點止三色咁簡單」,主體涵蓋廢紙、膠、金屬、玻璃樽、四電一腦、小家電、充電池、慳電膽/光管/LED燈等「八式回收」,亦乾淨回收紙包飲品盒。 發行「 綠綠賞」回收積分卡,配合新品牌以「6」字為記,一卡通行全港「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約半年間已發卡逾六萬張!

     

    至近月,回收環保站如「綠在沙田」、「綠在東區」及「綠在觀塘」的各自回收量,已升至平均每天1.5至2公噸;全新回收便利點共22間,總回收量日均逾20公噸,即平均每天每間約一公噸!

     

    新「6」字為記

     

    同心抗疫,不忘環保減廢。在周末,我不時自行路經各「綠在區區」,觀察街坊對環保署最新社區回收配套的反應。就近期所見,可謂門庭如巿。

     

    「綠在區區」現已包括九間回收環保站、22間回收便利點及逾100個定時定點回收流動點。為統一形象,便利服務大眾,環保署同事連同品牌設計師及建築設計師等,一方面創造了簡約清爽的全新回收便利點,另一方面創新設計了「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的新標記。

     

    「6」字標記簡單易認,背後還有小故事。同事及設計師以綠字為概念,取廣東話諧音6為標誌,其設計亦與英文Green的字首G及資源循環標記的形態相近,寓意「綠綠」無窮,區區咁Green!

     

    新回收便利點

     

    回收便利點多落戶於單幢樓密集的社區,以配合地區所需。服務時間方面,除特別節日外全年開放,更設夜間自助回收安排,以便上班一族都可於放工後到訪回收,相當貼心。

     

    回收便利點的新形象及配套為社區的減廢回收帶來了新氣象,令乾淨回收成為城中熱話。抗疫期間,市民會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了即棄塑膠產物,剛巧「綠在區區」現時所回收的廢膠已更全面,大家只要預先處理乾淨,膠樽、外賣膠餐具、生果網、發泡膠等均可回收。而所收集的各類廢膠,會由下游回收商進行分揀、破碎、清洗及熱溶等工序,造成再生原材料,如膠粒或膠片等,可出口或於本地應用,轉廢為材。以近期回收物的總重量計算,塑膠約佔半,須知乾淨回收雖好,源頭「走塑」減廢更是上策。

     

    故此,回收便利點的角色:「點止回收咁簡單!」在支持乾淨回收的同時,亦肩負推廣源頭減廢及惜物重用的工作。例如,全線回收便利點均設置加水機,方便市民自己水壺自己帶,源頭減廢「走塑」,善用加水機可免費補水,尤其適合香港炎夏所需。另外,歡迎大家跟隨各回收便利點的臉書專頁,多留意其減廢重用的實用資訊。

     

    新「綠綠賞」積分計劃

     

    另一新猷就是「綠綠賞」電子積分計劃。大家憑卡前往「綠在區區」大、中、小回收點進行乾淨回收,皆可賺取「綠綠賞」積分,以兌換禮品,包括多類生活用品、糧油乾貨,以至「大嘥鬼」及「慳BB」的限量產品。聞說,日常實用物品如紙巾類、白米、即食麵等相當受歡迎;亦有小朋友「粉絲」專攻「慳BB」紀念品。

     

    「綠綠賞」一卡通行全港,便利儲積分。此計劃歡迎各家庭甚至公司團體等,集體共用一張「綠綠賞」入帳,便利合力儲積分,及早揀選心水禮品。

     

    「綠綠賞」計劃正逐步提升服務。最近開始各卡主可自行登上網頁,查閱「綠綠賞」積分。

     

    新里程「揼少啲 慳多啲 識回收」

     

    整體而言,減廢回收乃大勢所趨。環保署轄下「綠在區區」的升級轉型,結合「綠綠賞」積分計劃,致力令全港社區回收網絡更方便及提升吸引力。

     

    自投入運作至今,22間回收便利點已接待超過40萬人次,即平均每星期到訪人次以數萬計。

     

    減廢又減碳,正配合香港力爭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路向。希望大家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揼少啲!慳多啲!多多支持「綠在區區」及「綠綠賞」。

     

    (以上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5月1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鄉郊代表選舉選民登記展開

    2021年鄉郊代表選舉的選民登記運動今日展開,7月16日截止。已登記選民資料如有更改,須在指定限期前提交申請。

     

    鄉郊代表分為原居民、居民和街坊代表。原居民代表由原居鄉村或共有代表鄉村的原居民及其配偶選出。居民代表由現有鄉村的原居民和非原居民選出。街坊代表由墟鎮居民選出。

     

    年滿18歲、持有認可身分證明文件的原居民及其配偶可登記為原居鄉村或共有代表鄉村原居民代表選舉的選民。

     

    居民代表和街坊代表選舉的選民須為年滿18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並在申請登記為選民當日之前的三年內一直為現有鄉村或墟鎮的居民,且以該處為主要住址。

     

    已登記的居民代表和街坊代表選舉選民如更改姓名和主要住址,須於6月16日或之前遞交更改登記資料申請表。

     

    已登記的原居民代表選舉選民如更改姓名,須於6月16日或之前遞交更改登記資料申請表;如更改主要住址、通訊地址或所登記的鄉村,須於7月16日或之前提交申請。

     

    市民可在民政事務總署、各區民政諮詢中心及各香港特區政府境外辦事處索取選民新登記申請表和更改登記資料申請表,或從鄉郊代表選舉網站下載表格。該網站的鄉郊代表選舉選民登記資料查閱系統可查閱個人登記資料。

     

    申請人填妥表格後,可在鄉郊代表選舉網站遞表,也可親身或郵寄至民政總署或各區民政諮詢中心、傳真至2591 6392,或以電郵遞交。

     

    查詢可致電2152 1521。

  • 鄭若驊鼓勵年輕律師參加借調計劃

    為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領導地位,年輕的法律專業人士應具備國際法律知識及國際視野。

     

    早於2019年11月,當國際統一私法協會秘書長Ignacio Tirado教授來港出席第三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亞太司法會議時,我與他已經就借調本地法律專業人士(包括私人執業、在政府或公營機構工作)前往意大利羅馬私法協會秘書處的安排進行磋商,昨日終於正式簽訂諒解備忘錄。我很高興律政司再次與國際著名機構落實借調計劃,為法律人員提供非常難得的機會。

     

    私法協會作為政府之間的獨立組織,致力現代化、協調和統一國家與國家集團之間的私法,尤其是商事法。該會並為此在擔保權益、資本市場、商業合同、國際銷售和民事訴訟等領域制定了統一的法律文書、原則和規則。值得注意的是,私法協會一直專注於處理全新和具挑戰性的法律問題,例如數碼資產法和私法。

     

    除了私法協會,律政司去年12月和海牙國際私法會議達成相若的恆常安排。具香港永久居民身分的本地律師,不論是私人執業,還是在政府或公營機構工作,均可申請參加借調計劃。

     

    律政司亦與聯合國貿法委在不同範疇緊密合作,年輕的法律人員獲得參與貿法委初級專業人員計劃的機會;最近,律政司在貿法委的支持下,設立普惠全球法律創新平台,研究有關網上爭議解決的議題。

     

    我衷心感謝中央政府及私法協會對這項安排的鼎力支持,令參加這項計劃的年輕律師得以加深對國際組織運作的認識,向不同司法管轄區的國際法律專家學習和增廣見聞,並參與國際法的發展。

     

    成功申請者將會在位於羅馬的私法協會工作6至12個月,而參加計劃的私人執業律師會透過私法協會每月獲得港幣50,000元津貼。有興趣者歡迎瀏覽我們的專頁,了解計劃詳情及報名參加,借調計劃將於5月20日至6月19日接受報名,為期一個月。我希望年輕的律師把握機會報名參加,工作所得的經驗和接觸都是難能可貴,對於個人、大律師辦事處、律師事務所,以至整個香港來說,帶來莫大的禆益。

     

    (以上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5月1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現行社交距離措施延續14天

    現行社交距離措施延長14天至本月26日,適用於餐飲業務處所和表列處所的限制,以及有關群組聚集和佩戴口罩的要求繼續維持。

     

    政府上月底以「疫苗氣泡」為基礎放寬部分限制,回應各行各業和市民希望盡快恢復正常生活的訴求。

     

    政府表示,「疫苗氣泡」第一階段措施的落實情況大致穩定有序,為了讓相關處所負責人和市民適應相關措施,會繼續維持現行社交距離措施。

  • 新冠疫苗累計接種逾183萬劑

    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展開至今,政府已為市民接種約1,830,800劑疫苗。其中,約1,112,100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約718,700人已接種第二劑疫苗。

     

    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的市民中,約489,900人接種科興疫苗,約622,300人接種復必泰疫苗;已接種第二劑疫苗的市民中,約351,500人接種科興疫苗,約367,200人接種復必泰疫苗。

     

    今日約有25,700名市民經計劃接種疫苗。在約3,900名接種第一劑科興疫苗的市民中,約1,700人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約2,200人在私家醫生和診所接種。

     

    在約3,400名接種第二劑科興疫苗的市民中,約1,600人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約1,800人在私家醫生和診所接種。

     

    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復必泰疫苗的市民分別約7,700人和10,600人。

     

    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科興疫苗的整體接種率約為95%,接種復必泰疫苗的整體接種率則約為96%。

     

    同日約2,600名市民在網上預約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科興疫苗,約7,600名市民預約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復必泰疫苗。

     

    截至今日凌晨,過去24小時有九宗送院個案。

  • 無證據顯示接種疫苗增死亡風險

    截至本月9日的一星期,衞生署共接獲254宗涉及曾接種新冠疫苗人士的異常事件報告,包括五宗醫院管理局呈報的死亡個案。另外,根據統計分析,未有證據顯示接種疫苗增加接種者死亡風險。

       

    截至當日,該署共接獲約2,660宗異常事件報告,佔疫苗接種總劑量0.15%。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總結七宗死亡個案與疫苗接種沒有因果關係,初步認為21宗個案與疫苗接種沒有關連,五宗個案尚待評估。

     

    異常事件報告中,19宗為曾於離世前14日內接種疫苗人士的死亡個案,佔疫苗接種總劑量0.0011%。

     

    專家委員會認為至今並未發現不尋常現象,會繼續密切監察情況並收集數據以作評估。

       

    根據醫管局資料,上月5日至本月2日期間,未有接種疫苗紀錄的死亡個案比率為每十萬人53.1宗,而有接種疫苗紀錄的死亡個案比率為每十萬人2.3宗,整體死亡率與過去三年同期相若。

     

    該局資料顯示,未有接種疫苗紀錄的急性中風或急性心肌梗塞死亡個案比率為每十萬人2.7宗,而有接種疫苗紀錄的同類死亡個案比率為每十萬人0.4宗。未有證據顯示接種疫苗增加死亡風險。

       

    衞生署表示,至今接獲的非死亡異常事件個案大部分為較輕微個案,詳情可參考《香港新冠疫苗的安全監察報告》。

  • 外傭須接受第二次強制檢測

    政府將發出強制檢測公告,要求所有在港工作的外籍家庭傭工須於本月15至30日期間接受第二次2019冠狀病毒核酸檢測。

     

    政府感謝逾34萬名外傭配合本月初的強制檢測安排,讓當局能及時發現三宗涉及N501Y變異病毒株的確診個案,從而堵截社區隱性傳播鏈。

     

    經風險評估和考慮到外傭需要照顧長者和兒童,政府認為因應涉及N501Y變異病毒株的群組個案,要求外傭接受第二次強制檢測屬較保險做法,相關檢測安排與勞工及福利局公布不推行要求外傭申請工作簽證時接種疫苗的建議無關。

     

    是次強制檢測期共16天,包括三個周末,以方便外傭接受檢測。政府會和承辦商合作,提升社區檢測中心和流動採樣站的檢測量。

     

    截至今日下午3時,本月15至30日期間可供預約的檢測名額超過60萬個。

     

    接種兩劑新冠疫苗後滿14天的外傭可獲豁免接受檢測,即本月16日或之前在港接種第二劑疫苗的外傭可獲豁免。本月16日或之前在香港以外地區接種所有建議劑量新冠疫苗的人士同獲視為已完成接種。

     

    政府表示,獲豁免的外傭可將疫苗紀錄存於手提電話,又或攜帶疫苗紀錄列印文本或副本,以便證明豁免資格。

  • 第 592 頁,共 72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