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新聞速遞

  • 建築署好媽媽

    今天是母親節,首先祝各位母親節快樂!今年母親節與往年一樣,大家都要在疫情下度過,希望大家保重身體,繼續做好防疫。今次,我特別邀請建築署一位在職媽咪,談談她平日的工作,也分享在疫情下照顧一對龍鳯胎的忙碌生活。

     

    引入創新科技及新建築技術

     

    劉佩玲1997年加入政府,擔任見習屋宇裝備工程師,現於建築署當高級屋宇裝備工程師,其中主要的工作,是把創新科技和新的建築技術引進工程項目,例如她參與興建的西九龍政府合署,就採用了多項創新的建築方法,包括以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讓建造團隊在虛擬環境中進行設計和建造工作,提升工程效率;應用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以空調設備為例,把冷凝設施分為多個模塊,先在工廠預製,然後運往工地接駁,既提升生產力和工地安全,亦大大縮短在工地安裝的時間,由三個月減至一個半月。

     

    應用可持續發展及智能建築設計

     

    另外,劉佩玲說,西九龍政府合署項目亦採用了多項可持續發展的建築技術,例如安裝太陽光照明裝置,以及特別設計的薄膜太陽能發電系統,即使在陰天的情況下也能發電,為大廈提供清潔能源,顯示建築署在採用環保及智能建築設計方面的決心。

     

    短時間內完成多個檢疫營舍

     

    在政府工作廿多年,劉佩玲印象最深刻的,可算是去年參與檢疫設施的設計與施工。她說,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建築署要在短時間內興建多個臨時檢疫營舍,當中最大的挑戰是施工期短,要與時間競賽。她與同事、其他部門同事、顧問、承建商等並肩作戰,一起工作至深夜,下班後,亦繼續與團隊溝通,解決各項問題,監測工程進度。她說,工程期間雖然辛苦,但感受到不論哪個崗位,大家上下一心,有着共同為香港抗疫的精神,非常可貴,故很榮幸能參與這個項目。

     

    龍鳳胎媽媽不易做

     

    劉佩玲除了是一位能幹的工程師,也是一對龍鳳胎的母親。她笑言,想起懷孕初期知道是龍鳳胎時,既驚又喜,其後這對寶貝較預產期早了六星期出生,令她又擔心起來,「當時只希望他們能健康成長!」如今二人已長得比媽媽高。

     

    在疫情下,她一對已步入初中階段的龍鳳胎亦要在家中上網學習。當他們遇到功課難題時,下班回家的劉佩玲要立即化身老師,她笑稱就像打兩份工,可謂忙過不停。由於工作時間一向較長,劉佩玲也擔心會否忽略孩子的需要,因此以往每逢假期,她都選擇與家人到外地旅遊,希望24小時與孩子相處。現在因應疫情不能外遊,所以會多到郊外踏單車、遠足等。

     

    子女按喜好選擇活動和學校

     

    劉佩玲説,由於兩姐弟性格截然不同,一個喜歡機械的事物,另一個喜愛大自然和動物,為了讓他們快樂成長,揀選課外活動和學校時,也讓他們按自己的喜好選擇。對子女的期望,她自言不是催谷型,最重要是他們健康成長,充滿正能量,能夠迎難而上,做正直的人及回饋社會。

     

    分享過劉佩玲的故事,我希望市民更加了解部門同事的工作。為應對抗疫工作的需要,政府要在短時間內增建檢疫營舍,發展局工務部門,如劉佩玲和許多同事,付出了時間和精神,同時亦要扛起照顧家庭的責任,我希望藉着母親節,向各位表達謝意和關懷。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5月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投入新資源 開拓新市場

    在今年的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公布了四大金融業市場資助計劃,分別涵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註1)、開放式基金型公司(OFC)(註2)及保險相連證券(ILS)(註3)。我們這次投入相當多資源,總預算超過5.7億港元,涉及資本市場的不同範疇,讓香港更好地把握全球及內地市場的新趨勢,推動金融業進一步發展。各監管機構將陸續公布計劃詳情,我希望就此闡述四項資助計劃的政策思路和目標。

     

    1. 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

     

    以綠色經濟推動疫後復蘇已經成為全球焦點,綠色投融資活動更趨活躍。全球綠色債券市場的發行金額在2020年再次創下新高至約2,900億美元(附表一),過去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8%。佔比最高的市場為歐洲、其次為亞太區及北美(註4)。我們國家已經訂下30、60的明確減排目標,即在2030年將碳排放總量封頂,並在2060年達至碳中和(carbon neutral)。按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測算,到2060年國家新增氣候領域投資需求將達約139萬億元人民幣,年均資金需求及缺口在3.5萬億元及1.6萬億元人民幣以上(註5),需要通過綠色金融市場的持續發展來滿足及填補。香港方面,行政長官亦已訂下在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的目標,故此政府計劃於未來五年因應市場情況,發行合共約1,755億港元等值的綠色債券,為更多綠色項目進行融資,以改善環境和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為了鞏固香港作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的地位,迎接國際、國家及本地市場的機遇,我們有必要繼續吸引更多海內外機構來港進行綠色和可持續投融資及認證,提升市場深度和廣度。因此,預算案提出整合先前推出的兩項計劃(註6)成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並除綠色債券外新加入綠色貸款元素,在未來三年資助合資格債券發行人和借款人的發債支出及外部評審服務。首次在香港發行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的發行人,如發行金額達15億港元或以上,合資格申請可獲上限為250萬港元的資助。外部評審費用方面,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人及貸款借款人,如使用認可外部評審機構的評審服務及發行金額達兩億港元或以上,合資格申請可獲上限為80萬港元的資助。

     

    2. 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資助計劃

     

    大家對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這產品應該不感陌生。香港首個REIT於2005年上市,目前已有十個REIT於香港市場上供投資者選擇,總市值約2,440億港元。去年以來這個市場迎來了不少新發展,在產品方面,有首個投資於亞太區內30隻不同REIT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上市,最近亦有以往未見的倉儲物流資產在港以REIT形式招股及準備上市。監管方面,證監會於去年12月修訂了《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守則》,為REIT在進行投資時提供更大靈活性,例如將借款限額由資產總值的45%提高至50%。此外,積金局亦已於去年5月擴大強積金投資在REIT的比例及市場數目,投資於香港、英國、美國及澳洲上市的REIT總額不再受限於強積金基金資產10%的上限。目前已有超過230個強積金成分基金投資於REIT,涉及資產約40億港元。

     

    香港REIT的最大特色是須把基金絕大部分收入(即不少於其除稅後淨收入90%)分派,為持有人提供較穩定的投資回報。另一方面,發展REIT將有助香港把握內地商業房地產乃至新經濟(如創科或物流項目)資產證券化的嶄新機遇。因此,預算案宣布將資助未來三年得到香港證監會認可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合資格REIT,涉及因REIT上市而須支付予本地專業服務提供者(例如律師、核數師及物業估值師等)的合資格費用七成,上限為每個基金800萬港元。

     

    3. 開放式基金型公司(OFC)資助計劃

     

    開放式基金型公司(OFC)制度在2018年7月設立,與一般公司有所不同,OFC可靈活發行和註銷股份,供投資者認購和贖回基金。可用OFC形式成立的基金類型繁多(如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跟蹤指數交易所買賣基金、家族辦公室、對沖基金及私募股權基金等)。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13間OFC在港成立。

     

    為豐富本港基金市場的多樣性,預算案宣布推出計劃,資助未來三年於香港設立或遷册來港的OFC。資助就設立或遷移OFC而須支付予本地專業服務提供者(例如律師、會計師及基金行政管理人等)的合資格費用七成,上限為每間OFC 100萬港元。

     

    4. 保險相連證券(ILS)資助先導計劃

     

    《十四五規劃綱要》確立了香港金融市場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定位,其中一個重點是提升我們作為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就此,我們已經在今年3月實施新的規管制度,允許在港成立專為發行保險相連證券(ILS)的特定目的公司。ILS是一種風險管理工具,讓保險或再保險公司將其承保的風險(如地震或其他天災)通過證券化集資轉移至資本市場,而巨災債券則為一種較常見的ILS。ILS一方面可以提升保險業的承保能力,降低保障成本;另一方面亦為機構投資者帶來與經濟週期不關連的另類投資產品,以達分散風險之效。隨着氣候變化和日益都市化令巨災事件愈趨頻繁,全球ILS的發行持續增長,總額由2016年的71億美元(38次發行)增至2020年的164億美元(80次發行),目前主要發行地區為百慕達(發行次數佔比82.5%)、新加坡(7.5%)及開曼群島(5%)等(附表二)。

     

    配合全球通過金融手段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機遇,作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措施之一,中央政府已於2019年11月公布支持內地保險公司在香港發行巨災債券。為協助香港市場把握ILS帶來的商機,預算案宣布推出先導計劃,資助未來兩年在港發行ILS的保險企業或機構的前期費用(如付予法律顧問、風險建模師及核數師等的費用),視乎證券的年期,每次發行的資助上限為1,200萬港元或600萬港元。合資格ILS的發行額須不少於2.5億港元(或等值外幣),發行商須聘用香港服務供應商,有關開支不得少於所有前期費用的20%。

     

    (註1)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註2)Open-ended fund company

    (註3)Insurance-linked securities

    (註4)Sustainable Debt Global State of the Market 2020,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註5)《奮楫者先:"十四五"規劃宏觀趨勢與機遇》, KPMG

    (註6)債券資助先導計劃和綠色債券資助計劃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5月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齊心控制疫情 步向經濟復蘇

    今天是母親節,祝各位節日快樂、身體健康。也許大家亦安排了不同的方式,與家人慶祝母親節,特別是經過近一年半的抗疫之路,與家人及親友相聚的時刻令人倍感珍惜。隨着社交距離措施略為放寬,部分餐廳食肆均指,在這個母親節檔期的訂座情況有所改善。昨天我亦特意到街市逛逛,買了些蔬果和海鮮,與不同商戶聊天時感到這幾天的生意也許不俗。

     

    整體而言,香港經濟的確初見起色,經濟結束了連續六季的收縮,今年首季按年增長7.8%。如果以按季作比較,更是連續三個季度呈增長。其中,私人消費開支亦結束了連續六季的跌勢,上季增加1.6%。不過,上季的經濟復蘇動力主要仍是靠出口拉動。其他行業如零售及餐飲等,表現仍有待進一步改善。

     

    就以餐飲業為例,食肆收益今年首季為197億元,比去年同期低約9%,與前年同期比較更是低37%。餐飲服務業聘用了逾23萬名打工仔,這行業的失業率仍高企在13.3%,遠高於6.8%的整體失業率。

     

    其實受疫情打擊較大的行業,除了餐飲,還有旅遊、零售、運輸及物流等,這些行業合共聘用約100萬名打工仔,佔香港勞動人口約三成,這些行業的企業及從業員對經濟的體感溫度肯定比整體為冷。

     

    無論是本地各行業的大小商戶或在港的外國企業,不約而同的熱切期望香港能成功抗疫控疫。有街市的小商販指,現時生意雖略見改善,但還未完全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另外,有外國企業的代表指,跨國企業有些在港的僱員,由於嚴格的防疫抗疫措施,已超過一年未有回國探望家人,家人又極不容易到港,如果情況持續,恐怕有一些外籍高級管理人員會選擇回國或轉到香港以外的地方工作。不少中資企業的代表,亦指出內地派駐到香港的人員也面對同樣困難。這將不利於香港人才匯聚的優勢,以及這些機構在港業務的部署。

     

    特區政府亦很急切要全力做好控疫、抗疫工作,力求最大程度控制疫情。但同樣重要的是,市民能夠積極參與疫苗接種計劃。唯有接種疫苗,才能讓身體產生病毒抗體,即使萬一感染病毒,可避免出現嚴重的併發症,這是保護自己和家人的最有效和最務實的方法,也是協助整體社會恢復正常活動的關鍵。畢竟,抗疫是一場持久戰,即使避免人多聚集,但為照顧家人或工作緣故,也很難完全避免社交。為了盡快回復正常生活和復蘇經濟,海外各地也積極朝接種疫苗的方向推進,這是不少先進經濟體抗疫路線圖中的關鍵一站。

     

    經濟恢復亦需要路線圖。疫情受控,恢復跟內地通關和國際往還,經濟回穩,個人收入改善,才能持續帶動私人消費增加。過去的數據反映,私人消費持續好轉,才能支持就業市場改善,使失業率逐步回落,以及整體薪酬回升。

     

    我們積極籌備的電子消費券,正是希望在這個經濟恢復的路程中,增添改善的動力,特別是在能提供大量基層就業職位的零售、飲食和個人服務行業。

     

    推出電子消費券的另一個目標,是推動電子支付在商戶,尤其是中小商戶中的使用。今年首季本港零售銷售貨值中,透過網上銷售的貨值為62.9億元,較去年同期急升63%,遠高於整體零售貨值7.5%的增幅,反映這部分的增長動力強勁。不過,網上銷售貨值僅佔總銷貨額的7.7%;反觀內地,透過網上銷售的商品貨值佔總額逾20%,可見香港的零售商品網上銷售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再者,本港的數字顯示,有實體零售點的商戶的網上銷售增長,遠超出沒有店面零售商的表現。可見傳統零售商如果能拓展網上銷售渠道,可以做更多的生意。

     

    過去不少朋友希望政府協助商戶提升競爭力,扶持本地商戶,為它們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電子消費券正是希望發揮這個作用。透過提供市場誘因,鼓勵更多小商戶參與使用電子支付模式,長遠有利於他們接上其他網上銷售平台的機會,從而受惠於這個高速增長的板塊,也為他們提供轉型升級的契機。事實上,昨天我在逛街市的時候,便看到不少商戶也採用了各式各樣的電子支付工具。我自己也特意嘗試以電子方式支付,體驗很不錯,相信電子消費券計劃啟動後,可以進一步深化電子支付在港的應用及發展。

     

    電子消費券計劃正積極籌備中,預計在暑假期間開始接受登記及開始陸續派發。可以預期,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初,電子消費券的使用將會為零售市場締造更多促銷和推廣業務的良機。

     

    經過第一季,本港經濟復蘇的曙光初現。但只有社會上下齊心控制好疫情,創造有利條件,復蘇的勢頭才有機會延續下去。現時本港整體疫苗接種比率仍低、接種速度慢,或會拖慢重啟經濟的步伐,令各行各業的打工仔承受着直接或間接的代價。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為了香港的經濟能盡快全速恢復,請大家都積極支持和參與接種疫苗。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5月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張建宗籲市民接種疫苗

    今天是母親節,讓我祝全港偉大的母親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家庭幸福!我亦想提醒大家在慶祝母親節之餘,要遵守社交距離措施。

     

    戰勝疫情是全港社會的頭等大事,也是政府當務之急。對於涉及變種病毒株的感染源頭不明本地個案,政府果斷、快速地採取嚴厲措施應對,務求以最短時間切斷社區傳播鏈,以免疫情一旦大規模爆發,整體社會要承受沉重後果。

     

    各方配合外傭強檢

     

    為審慎起見,政府於4月30日要求全港所有尚未完成接種疫苗的外籍家庭傭工於5月9日﹙今日﹚或之前接受強制檢測。有關決定完全基於公共衞生考慮,並經過詳細風險評估,當中的考慮因素包括外傭的工作性質主要為照顧家庭成員,包括長者及兒童等,與強制檢測亦同樣適用的安老院舍、殘疾人士院舍及護養院的員工一致。

     

    因應檢測需求在短時間內大增,政府已於全港各區增設超過20個流動採樣站,並延長多個流動採樣站的服務日期及時間。於5月1日至7日期間,全港社區檢測中心和流動採樣站已為超過28萬名外傭採樣,另外超過50,000名外傭已預約於5月8日至9日在檢測中心接受檢測。我在此感謝外傭和僱主們配合強制檢測要求,同心抗疫,並呼籲尚未接受檢測的外傭盡快於今日內接受檢測,善用各社區檢測中心及流動採樣站的免費服務。

     

    疫苗接種 刻不容緩

     

    免費疫苗接種計劃現正在香港全面展開。接種疫苗是克服疫情,走出困局的關鍵,也是全球的共識。事實上,不少國家竭力爭取足夠疫苗以遏止疫情,但卻面對不少困難。反觀香港則有足夠的疫苗滿足整體人口的需求,但接種的進度卻未如人意,有些人漫不經心,也有不少人持觀望態度,我一再呼籲仍未接種疫苗的市民盡早接種。 有市民擔心自己未必適合接種或疫苗有副作用。一般而言,疫苗的常見副作用通常輕微和暫時,例如輕微發燒、接種部位紅腫或疼痛等。若是因自身健康問題而有疑問,可以先諮詢家庭醫生或主診醫生的意見,再決定是否接種疫苗。

     

    疫苗接種計劃自2月26日展開,直至昨日(5月8日)已是第72日,政府已為市民接種共約1,704,400劑疫苗,當中約648,900名市民已接種第二劑疫苗。

     

    多管齊下 增過渡性住屋

     

    全力抗疫之外,在改善基層生活方面,政府通過推動民、商、官三方協作,制訂不同支援弱勢社群的政策措施,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是其中一項。

     

    政府非常重視如何紓緩居住環境惡劣和已長時間輪候公共租住房屋家庭的壓力。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可在政府長遠房屋政策及措施以外,有效靈活運用社區資源,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適切居所。

     

    進展理想 達標在望

     

    行政長官於2019年施政報告公布,在三年內(2020至21年到2022至23年)提供10,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目標。為進一步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政府其後將目標提升至15,000個單位。要如期達成目標並不容易,必須靠社會各方繼續同心協力。經政府的努力,以及非政府機構、有心業主的大力支持,我們現與目標只有一步之遙。

     

    錦田江夏圍動土 項目惠及6,000人

     

    截至今年(2021年)4月,我們已覓得可在2023年提供約14,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土地,當中超過1,100個單位已完成、另外約2,400個單位正動工興建並預計於2021年至2022年落成。其中土瓜灣宋皇臺道項目的110個單位更已在上月成功取得入伙紙,將惠及超過220個居於不適切居所的人士。這位於市區的項目十分受歡迎,營運機構已收到超過700份申請,超額六倍多。此外,元朗錦田江夏圍項目亦於今年3月29日舉行了動土儀式,這個目前全港最大規模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將為超過6,000人帶來溫暖的家和希望。

     

    八鄉七星崗項目 2023年落成

     

    為支援過渡性房屋項目,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於去年(2020年)3月通過撥款50億元,成立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其後立法會於今年4月28日再通過向資助計劃額外注資33億元。資助計劃自去年6月推出以來,至今已批出13個過渡性房屋項目(註1),涉及約38.6億元資助額。其中於上月(4月)批出的元朗八鄉錦田七星崗過渡性房屋項目更在設計上引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理念,當中包括無貧窮、零飢餓、良好健康與福祉、清潔飲水和衞生設施、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氣候行動等目標。項目計劃於2023年第一季落成,可提供約900個單位,惠及超過2,000人。

     

    民商官協作 助基層解困

     

    過渡性房屋進展良好,全賴民、商、官多方合作的良好結合。香港不少人日夜拼搏,求的不外乎一個安樂窩。以南昌街的過渡性房屋為例,有個案受助人就曾訴說,過往因為居所狹小,家人未能同枱食飯。入住過渡性房屋後,終於可聚首晚餐,感動盡在不言中。而過渡性房屋租金較相宜,令入住家庭財政較寬裕,加上營運機構提供社區為本的家庭支援服務,大大減輕媽媽照顧家庭和情緒的壓力,令一家人重拾家的感覺。

     

    創新意念:酒店賓館作過渡性房屋

     

    扶貧委員會已批准從關愛基金撥款9,500萬元,推行先導計劃,透過非政府機構使用合適和入住率偏低的酒店及賓館房間作過渡性房屋之用,預計可提供約8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受惠住戶的資格和租金水平,和其他過渡性房屋項目沒有分別。非政府機構亦可按個別項目的服務特色,自行訂定個別項目申請對象的細節準則。非政府機構釐定的租金必須是住戶可負擔的水平及低於同區住屋的巿值租金,而其上限亦不可超過現行公共租住房屋相應家庭類別入息限額的40%。先導計劃既可令業界在目前訪港旅遊業低迷之際暫獲紓緩,亦可於短時間內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減輕低收入家庭的住屋壓力,實在是一舉兩得,甚有創意的雙贏計劃。計劃自今年4月1日開始接受報名,至今已收到超過150間酒店和賓館的登記申請,反應十分踴躍。我們正盡快處理有關申請,並上載於有興趣參與先導計劃的酒店和賓館的名冊中,以供非政府機構從名冊中選擇合適的合作酒店或賓館。

     

    總的來說,雖然我們距離達15,000個單位的目標不遠,但要長遠解決房屋供應問題,必須要覓地建屋,才是解決供求失衡問題的治本之道。特區政府會多管齊下,透過短、中、長期的措施增加土地供應,匯聚民、商、官的力量,以及社會各界的全力支持,竭力為市民提供適切居所。

     

    註: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包括:元朗錦田江夏圍、紅磡漆咸道北、葵涌業成街、元朗東頭、荃灣海興路、荃灣象山邨前荃灣信義小學校舍、觀塘鴻圖道86號大偉工業大廈、葵涌油麻磡路、前救世軍三聖邨劉伍英學校校舍、彩虹彩興路、元朗八鄉錦田七星崗、大埔船灣黃魚灘和長沙灣長順街。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5月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種電採電 邁向碳中和

    政府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採電學社計劃為有關措施之一,學校及非政府福利機構可獲免費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並獲協助參加上網電價計劃。

     

    採電學社計劃2019年3月推出,外界反應踴躍,機電工程署接獲申請逾500份,超過九成來自學校。

     

    該署屋宇裝備工程師李恒敏表示,不少學校和非政府福利機構希望善用天台安裝太陽能板,礙於財政或技術問題,往往未能實行。

     

    按照該支援計劃,署方為非官立和非牟利學校及獲社會福利署津助的非政府福利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進行實地視察和技術評估、擬定太陽能發電系統設計、採購和安裝設備、進行系統測試等。

     

    此外,署方協助學校或機構申請參加兩間電力公司的上網電價計劃。由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以至申請參加上網電價計劃,所涉開支均由採電學社支付。

     

    系統高效 設計環保

     

    太陽能發電系統設備包含不同綠色元素,所用高效能太陽能板反射率低,並向南傾斜14度,以收集更多日光。

     

    承托太陽能板的鋁支架耐用而易於維修,更可循環再用。底座則以環保磚石代替混凝土,既為支架增加重量,也不會破壞天台的防水結構。

     

    李恒敏說,系統的發電容量約為十千瓦,每年平均產電量約為9,000度電。

     

    「學校可把上網電價的收入用於維修保養系統,若有餘額,更可為學生舉辦環保活動。」

     

    計劃周全 校方肯定

     

    採用太陽能發電系統,將運作原理和低碳生活理念融入教學,成為不少學校推動環保的方向。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去年6月完成安裝工程,在天台太陽能板旁擺放盆栽,並有環保物料製成的長椅,猶如舒適的公園,供師生享用。

     

    總校長劉筱玲表示,該計劃設計周全,機電工程署安排合宜。

     

    「無論採電或學生學習方面,我們不必花費,所獲益處卻不少。有了太陽能公園,學生可獲實際體驗。」

     

    成效可喜 再接再厲

     

    機電工程署已為約170間學校和非政府福利機構完成安裝工程,預計每年可產生約153萬度電。

     

    除採用公園式設計外,署方也按學校喜好和實際環境,以太陽能板砌出心形圖案、學校英文簡稱等,各顯特色。

     

    該計劃新一輪申請7月30日截止,詳情可瀏覽機電工程署網頁。

  • 兩確診者涉隱瞞行蹤被捕

    衞生署暫控一名29歲男子和一名31歲女子違反《預防及控制疾病(披露資料)規例》,兩人涉嫌提供虛假或具誤導性的資料、以及沒有遵守要求提供所需資料,周一在九龍城裁判法院提堂。

     

    兩人為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者,在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跟進確診個案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男子涉嫌於上月16日向獲授權人員提供虛假或具誤導性的資料,女子涉嫌於上月17日沒有遵守獲授權人員的要求提供所需資料。

     

    該署表示,在追蹤期間向獲授權人員隱瞞、提供虛假或誤導性資料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並會阻延病毒追蹤工作,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威脅,署方必定嚴肅跟進。

  • 新冠疫苗累計接種逾170萬劑

    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展開至今,政府已為市民接種約1,704,400劑疫苗。其中,約1,055,500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約648,900人已接種第二劑疫苗。

     

    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的市民中,約473,200人接種科興疫苗,約582,400人接種復必泰疫苗;已接種第二劑疫苗的市民中,約338,200人接種科興疫苗,約310,700人接種復必泰疫苗。

     

    今日約有42,000名市民經計劃接種疫苗。在約4,900名接種第一劑科興疫苗的市民中,約3,300人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約1,600人在私家醫生和診所接種。

     

    在約4,000名接種第二劑科興疫苗的市民中,約2,800人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約1,200人在私家醫生和診所接種。

     

    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復必泰疫苗的市民分別約12,200人和20,900人。

     

    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科興疫苗的整體接種率約為96%,接種復必泰疫苗的整體接種率則約為97%。

     

    同日約2,700名市民在網上預約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科興疫苗,約8,600名市民預約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復必泰疫苗。

     

    截至今日凌晨,過去24小時有16宗送院個案。

  • 衞生署接獲疑接種疫苗後異常事件

    衞生署公布,截至今日下午4時,過去24小時接獲醫院管理局呈報兩宗懷疑涉及接種新冠疫苗後14日內出現的嚴重異常事件,一男一女死亡。該兩宗報告沒有提供臨床證據顯示事件由疫苗引起。

     

    58歲女死者昨日因胸痛和氣促到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求診,醫院檢查發現她大動脈撕裂。她今早離世,初步診斷死因為大動脈撕裂。她曾於本月1日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一劑復必泰新冠疫苗,她在接種中心逗留觀察期間並沒有不適紀錄。 

     

    61歲男死者昨晚在工作地方被發現不省人事,被送往基督教聯合醫院急症室,醫院檢查發現他心室顫動。他在當晚離世,初步診斷死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他曾於本月5日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一劑復必泰新冠疫苗,他在接種中心逗留觀察期間並沒有不適紀錄。

     

    衞生署已聯絡醫管局索取更多資料,並已向死因裁判官呈報個案。該署也會按既定機制將個案交由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進行因果關係評估。暫時未有臨床證據顯示事件由疫苗引起。

     

    截至5月2日,本港共接獲2,402宗異常事件報告,佔疫苗接種總劑量0.16%。衞生署同期收到16宗去世前14日內接種新冠疫苗的死亡報告,專家委員會總結四宗個案與新冠疫苗沒有因果關係,其他個案亦初步認為與新冠疫苗沒有關聯。

  • 五人確診 全屬輸入個案

    本港新增五宗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全屬外地輸入。

     

    一男四女年齡介乎1至40歲,從印尼和西班牙抵港。

     

    過去14天,本港累計新增74宗個案, 15宗屬本地個案,其中一宗源頭不明。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 律政司譴責針對法庭判刑不當言論

    律政司發表聲明,譴責針對區域法院本月6日就一宗案件判刑而引起的不當言論,指有關立即釋放被告的荒謬要求非但不尊重法治,更會被視作企圖干預香港的事務。

     

    聲明表示,律政司絕不同意個別人士提出的荒謬言論,案中四名被告承認違反《公安條例》下「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的罪名。香港法律一直尊重和保障《基本法》下的權利和自由,但這些權利和自由並非絕對,是可受到限制,包括基於公共秩序和保障他人的權利和自由。

     

    法官在公開聆訊中已公布判刑原則,法庭處理案件遵循適當程序,如有人對判刑有所不滿,應經既定和公平的機制以上訴形式提出。

     

    聲明指,任何人都不應無理抨擊香港的司法和法律制度;而按迴避待決案件的法律原則,也不應肆意評論司法程序尚未完結的案件。

  • 柴灣受限區域沒發現確診個案

    政府表示,柴灣指明受限區域的限制與檢測宣告和強制檢測行動完成,53名居民接受2019冠狀病毒檢測,沒有發現確診個案。

     

    政府昨晚將柴灣環翠道18號興華(二)邨豐興樓列為受限區域,限制區內人士留在其處所並接受強制檢測。

     

    政府並發出強制檢測公告,曾於上月23日至昨日身處該大廈逾兩小時者,即使在相關宣告生效時不在受限區域,也須於明日或之前接受強制檢測。

     

    強制檢測行動今早約7時完成,當局隨後在受限區域執法,未發現有人未進行強制檢測。

     

    此外,政府派員到訪區內約260戶,約40戶沒人應門,包括一宗確診個案,政府會採取措施跟進,希望有關居民盡快與當局聯絡,以排除病毒在區內傳播風險。

  • 新冠疫苗累計接種逾166萬劑

    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展開至今,政府已為市民接種約1,662,100劑疫苗。其中,約1,038,300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約623,800人已接種第二劑疫苗。

     

    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的市民中,約468,200人接種科興疫苗,約570,100人接種復必泰疫苗;已接種第二劑疫苗的市民中,約334,200人接種科興疫苗,約289,600人接種復必泰疫苗。

     

    今日約有38,000名市民經計劃接種疫苗。在約5,400名接種第一劑科興疫苗的市民中,約2,500人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約2,900人在私家醫生和診所接種。

     

    在約3,500名接種第二劑科興疫苗的市民中,約1,900人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約1,600人在私家醫生和診所接種。

     

    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復必泰疫苗的市民分別約11,700人和17,400人。

     

    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科興疫苗的整體接種率約為96%,接種復必泰疫苗的整體接種率則約為97%。

     

    同日約3,300名市民在網上預約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科興疫苗,約11,100名市民預約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復必泰疫苗。

     

    截至今日凌晨,過去24小時有八宗送院個案。

  • 第 596 頁,共 72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