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新聞速遞

  • 羅致光網誌談學前康復服務

    學前康復服務

     

    學前康復服務對有特殊需要的幼兒至為重要,對他們長遠的成長和發展起了關鍵的作用,這亦是現屆政府着力改善的服務之一。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於2018年10月恆常化,並將服務名額由試驗階段的3,000個,分階段增加至2019至20年的約7,000個。於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更宣布於2020至21到2022至23年三個學年,每年增加1,000個名額。其他學前康復服務的名額增加相對較少,在過往四年間(即2016至17到2020至21年),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名額由3,124個增加了20.7%至3,771個,特殊幼兒中心名額由1,834個增加了18.3%至2,170個,而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名額則維持不變。

     

    學前康復服務名額

    服務類別

    2016至17

    2017至18

    2018至19

    2019至20

    2020至21*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試驗階段)

    5,187

    7,074

    8,074

    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3,124

    3,454

    3,520

    3,771

    3,771

    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

    1,980

    1,980

    1,980

    1,980

    1,980

    特殊幼兒中心

    1,834

    1,834

    1,960

    2,020

    2,170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明顯是由於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名額大增,雖然其他服務名額增幅有限或是不變,所有學前康復服務的輪候人數都大幅度下降。在過往四年間(即2016至17到2020至21),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輪候人數減少80.8%,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的輪候人數減少了77.8%,特殊幼兒中心的輪候人數減少了44.3%。

     

    學前康復服務輪候人數

    服務類別

    2016至17

    2017至18

    2018至19#

    2019至20#

    2020至21*#

    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5,217

    5,533

    2,867

    1,472

    1,001

    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

    2,048

    1,855

    870

    575

    455

    特殊幼兒中心

    1,790

    2,007

    1,550

    1,454

    997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不適用

    不適用

    1,096

    2,276

    1,347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該數字不包括正接受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或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過渡服務,或輪候變更服務類別/中心選擇的學前康復服務使用者。)

     

    大家或許會想到,服務輪候人數是否會與人口數目減少有關。以0至4歲的幼兒數目計算,人口由2016年年中的279,500人,到2020年年中的264,800人,只減少了5.3%。

     

    反之,我亦曾經公開表達過,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成功的一點,是讓一般家長都觀察到服務對幼兒發展的成效,因而減少了家長的心理障礙,願意為有需要的子女提出康復服務及評估的要求,導致服務需求上升。大家只要將2020至21年服務名額與輪候人數的總和,與2018至19年的同樣總和比較,便看到學前康復服務總需求由2018至19年的19,030增加至2020至21年的19,795,即增加了4%。換言之,雖然幼兒人口輕微下降,但學前康復服務需求卻上升1。

     

    服務類別

    學前康復服務平均輪候時間(*以月計)

    2015至16年度

    2016至17年度

    2017至18年度

    2018至19年度

    2019至20年度

    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17.9

    16.8

    16.2

    16.6

    11.2

    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

    12.3

    13.5

    13.1

    12.6

    7.5

    特殊幼兒中心

    18.8

    18.2

    19.6

    18.4

    17.5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4.8

     

    亦由於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恆常化與名額大幅度增加,各項學前康復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都大大縮短,五年之間,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輪候時間由17.9個月,減少至11.2個月。不過,特殊幼兒中心的輪候時間只減少了1.3個月。我們預期在未來兩、三年之間,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與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輪候時間將會接近零,所需只會是行政與服務安排的時間,所以勞工及福利局與社會福利署亦會檢視仍在規劃發展中的部分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可否轉化成特殊幼兒中心。

     

    院舍服務

     

    由於康復院舍服務種類十分之多,以殘疾類別和嚴重程度劃分,我在此不一一列出。大家日後待這些數字在立法會網頁出現時,便可以作詳細參考。

     

    康復服務中的宿舍服務輪候時間十分之長,嚴重肢體傷殘人士宿舍服務更是多年來輪候時間最長之一,雖然於2019至20年的輪候時間,已由2018至19年的168個月,減至123.6個月,仍是要超過十年時間。而在2019至20年有另外兩類服務的輪候時間更長,嚴重弱智人士宿舍服務需要160.5個月,以及中度弱智人士宿舍144.3個月。

     

    多年來上述三項院舍服務的長輪候時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雖然不少的父母都捨不得將子女送入院舍,但知道院舍輪候時間十分之長,而又擔心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不知道自己可否繼續照顧子女,所以就算覺得現時可以照顧子女,都一早為子女申請院舍。現時的康復服務院舍入住安排並不理想,若當其子女已成功輪候院舍服務,如果不安排子女入住,便要重新排隊,結果令到部分父母雖然仍想自己照顧子女,但無奈地,便安排子女入住。整個安排,已做成一定程度上的服務錯配:未需要入住的入住了,有需要入住的仍要輪候。

     

    在2020年6月完成的《殘疾人及康復計劃方案》,已確立上述安排應予以修訂,即當有需要服務的人士已成功輪候康復院舍服務時,若其監護人(一般是父母)仍想繼續自己照顧,輪候人士在輪候名冊上將變成非活躍的身分,而其在隊頭的位置則予以保留,直至監護人改變主意,希望盡快安排輪候人士入住院舍,輪候身分改回活躍,有空缺時便可安排入住。社署現正進行更改輪候名冊的資訊系統,待完成後便可實行上述政策的更改。

     

    康復服務中的宿舍服務輪候時間長,歸根究底都是一個服務規劃問題。上述用了兩年時間制定的《殘疾人及康復計劃方案》便就多項院舍照顧及社區支援康復服務的需求,定下規劃標準。勞福局將會連同相關政府部門,將這些康復服務相關的需求納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

     

    修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時,而直至其在規劃上發揮效用,都可能是八至十年之後。在中短期,便是運用幾個大型的重建項目,如在來年陸續投入服務的小欖綜合康復服務大樓,已快進入詳細設計階段的黃竹坑醫院重建項目,都會為康復院舍服務提供較多的名額。此外,善用非政府機構所擁有的土地重建或改建;透過發展項目及購置處所以提供福利設施,大幅增加社福服務處所,在短中期內可以額外提供5,949個康復服務名額。單是在2021至22年度,將會有1,361個康復院舍宿位投入服務。

     

    後語

     

    我在過往網誌曾指出,康復服務是眾多社福服務中起步較遲的服務,在追落後的情況,較安老服務更甚。現屆政府已採取長中短期的策略,長遠而言由上述的規劃工作入手,中短期而言便是利用非政府機構所擁有的土地、透過發展項目及購置處所,及在現有服務中尋求空間,增加服務量(可參閲2020年12月6日的網誌);在優次上放重學前康復服務,不但是對這些有特別教育及訓練需要的幼童及其家庭重要,長遠而言,亦會減少他們成長後對服務的需求。

     

    1上述的現象不是新事物,大部分的資助服務當供應上升時,都會帶動需求上升。背後涉及到公營資助服務與私營服務在收費水平及質素的差異、公營資助服務輪候時間長短對服務使用者的間接成本、及潛在服務使用者的行為轉變等。這些都是在服務發展規劃中要考慮的因素。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4月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何東夫人醫局活化料年中完工

    要保育珍貴的歷史建築,除保存其建築結構,更要讓它重拾活力,同時讓巿民有機會欣賞和使用,以為它們增添新的社會意義。早前,我介紹了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兩個項目。這次,我會介紹餘下一項同具相當意義的項目:修復何東夫人醫局作生態研習中心,並邀請負責活化工程的嗇色園副主席陳燦輝分享計劃詳情。

     

    原為新界最早期鄉郊診療所

     

    位於古洞路38號的何東夫人醫局由何東爵士(Sir Robert Ho Tung)捐資建成,並以其原配夫人麥秀英命名。醫局1932年興建,1933年落成,為新界區最早期鄉郊診療所之一。1934至1973年間,醫局主要用作產科中心和印度籍軍人療養所。醫局亦曾用作普通科門診診療所,提供醫療服務和舉辦健康教育活動,直至2005年為止。2009年12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活化工程今年年中完工

     

    2015年6月,嗇色園成功獲選把醫局活化為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嗇色園副主席陳燦輝說,醫局位處綠樹林蔭的古洞鄉郊,鄰近塱原一帶,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特殊的生態環境,適合發展為本地生態探索中心,提供一系列社區生物速查課程及體驗活動,向新一代推廣保育自然生態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醫局的活化工程於2019年4月展開,預計今年年中完工並開始營運。

     

    糅合中西建築風格

     

    舊醫局由兩幢樓高一層的主樓和平房組成,以有蓋行人道連接。主樓入口上方飾以石匾,上面刻有「何東麥夫人醫局」字樣,背面建有柱廊式外廊,而平房中間有一天井。陳燦輝說,醫局糅合了中西建築風格,將西方的藝術與工藝特色元素,如牆壁以抹灰批盪、底部基座塗上灰色漆油、村舍平房風格的門窗,以及窗楣、窗台下、煙囪飾有紅磚鑲邊等,與中式如雙筒雙瓦設計的斜屋頂、屋脊末端上翹等本地元素結合。這種被稱為帶有藝術與工藝特色元素的中式折衷主義風格建築,在香港甚為罕見。

     

    盡力維持醫局原貌及特色

     

    陳燦輝說,為尊重醫局的建築設計原意,在活化過程中,盡力保留建築物的外觀、設計、內部間隔,以至整個建築群的布局。活化後,主樓將用作生態展覽區,設立生態顯像館、實驗室及生態書房。生態顯像館設有大型屏幕,用以投射生態的影像及介紹本地生物多樣性的現況;實驗室會放置顯微鏡及其他實驗室儀器,讓同學進行簡單實驗;生態書房會展示本地物種照片、標本、手繪圖、參考書等。

     

    農業縮影區

     

    平房內設有兩個展館---醫局宿舍及古洞故人‧醫局故事展館,展示醫局的建築特色、活化醫局的過程,以及與醫局有關的故事。戶外地方將成為農業縮影區,設有生態池、中藥園圃、有機菜田等,讓參觀的學生進行生態考察。由於何東夫人喜愛養蠶,故亦會在區內種植桑樹以紀念她。至於新建的副樓,樓高一層,設有電機房和洗手間,與現有建築物兼容,不會影響遊客欣賞醫局的建築特色。

     

    醫局活化項目是相當有意義的計劃,我期望市民欣賞醫局鮮明的建築特色外,亦加深對自然生態的認識。此外,上星期《局長隨筆》提到我與多位同事、專家和持份者參與製作的電視節目---《尋土覓地》,上星期已播出第六至十集,繼續帶大家了解香港的土地問題,歡迎按入本局的專題影片網頁,重溫有關內容。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4月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 推新查冊安排 防個人資料成武器

    財庫局早前向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建議實施現行《公司條例》中保護公司登記冊上個人資料的有關條文,我亦將於4月9日到立法會向委員簡介建議及聽取意見。在提交文件後社會各界對擬實施的條文有不少討論、疑問甚至誤解。繼周三發布了新聞稿後,我希望通過這篇網誌的「五問五答」,向大家解釋建議實施條文的政策考慮。

     

    (一)相關條文已在2012年通過的《公司條例》中訂明,為何九年後的今天才有實施條文的需要?

     

    2012年的社會環境及政治形勢與今天比較實在不可同日而語。面對更倚重網絡平台及社交媒體作溝通渠道的今天,起底後所得的個人資料更容易在網上廣泛及快速地傳播,為受害人帶來更大傷害。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於2019年6月至2020年年底共處理超過5,400宗有關起底的個案,揭示了有關問題的嚴重性。我們不能再容許個人資料被武器化,用作傷害被起底的人士。事實上,《公司條例》下就公眾查冊目的一直有明確規定,例如確定某公司的董事或其他人員的身分。所有人士都應在符合公共登記冊用途的前提下索取和使用資料,非必要的資料應當受到保護,沒有人可有特權。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亦歡迎政府加強保障個人私隱的措施。

     

    在今年1月舉行的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多位議員表達了對起底問題的關注。其中,李慧琼議員及陳健波議員發言時都指出了公司登記冊公開董事住址和身份證號碼的安排,有可能令個人資料被濫用並助長起底問題。我們這次擬實施的相關條文,正好積極地回應了多位議員的務實建議。

     

    (二)條文實施後不再可以有公司查冊安排?

     

    在新查冊安排實施後,所有查冊人士將可繼續取覽公司登記冊上的公司董事資料,當中包括董事個人的通訊地址(以取代現有的個人住址)和部分身分識別號碼(就香港身份證而言,為字母另加三個數字),其他現時可查閱的資料仍然可供查閱。這些資料連同董事的姓名及公司名稱,已足夠讓查冊人士辨認有關董事的身分。

     

    (三)刪去登記冊上部分個人資料,會影響商業運作以至勞工權益?

     

    在實施新查冊安排的建議中,我們已兼顧對不同持份者的影響,亦將引入指明人士安排容許透過申請取得完整個人資料。以下簡述幾個媒體討論較多的持份者組別:

     

    公司小股東:在新查冊安排下,可透過申請取得完整受保護資料的指明人士將包括公司股東,小股東的權益得以保障。

     

    需進行客戶盡職審查的金融機構及專業團體:在新查冊安排實施後,金融機構及專業團體將可繼續透過現行機制即時取得董事個人的通訊地址和部分身分識別號碼。這些資料連同董事的姓名及公司名稱,已足夠確認有關董事的身分。然而,有關機構若仍要取得董事的受保護資料,他們可在獲得有關人士授權後向公司註冊處申請取得。我們留意到香港上市公司商會亦對新查冊安排表示贊同,認為做法能合理和合適地平衡公司董事的個人私隱權和業務往來知情權的需要。

     

    在勞資糾紛中需追討欠薪的僱員:在符合《公司條例》相關條文訂明的情況下,有充分利害關係的人士可尋求法院頒令,取得公司登記冊內受保護的完整個人資料。如通訊地址失效,公司註冊處處長亦可提供董事的住址讓公眾查閱。此外,政府部門及執法機關(包括勞工處)亦可經公司註冊處取得受保護的完整個人資料,以進行執法工作。

     

    (四)與國際上其他地區比較,香港擬實施的條文過於嚴厲?

     

    我們擬實施的條文與其他普通法司法管轄區做法相若。英國、澳洲等地的公眾登記冊上都沒有載列個人身分識別號碼。就董事住址方面,英國的公司法訂明,每名董事可選擇把供送達文件的地址載入公眾紀錄,而住址則備存於另一紀錄之內,只限指定的公共主管當局等機構取覽。有其他司法管轄區容許公司董事提供替代地址,取代必須提供住址的要求。

     

    (五)傳媒不可進行公司查冊為報道搜集資料?

     

    如在以上第二條答問所述,在新查冊安排實施後,所有查冊人士將可繼續取覽公司登記冊上公司董事的資料。傳媒亦可繼續以填報目前第七項(即為了確定該公司、其董事或其他高級人員、或其前董事(如有的話)的詳情)作查冊目的並透過現行機制即時取得董事個人的通訊地址和部分身分識別號碼,以辨認有關董事的身分。

     

    總結:新安排合理平衡

     

    新查冊安排在繼續容許公眾獲取所需個人資料以確定公司的董事和其他主要人員的身分,以及保障個人私隱之間已經取得了合理平衡。事實上,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早於2015年發表報告,當中指出從公共登記冊取覽的個人資料,如在使用方面沒有考慮到原本收集資料及將其公開披露的目的,又或沒有適當的保障措施,會引發一連串的私隱風險,因而損害資料當事人的利益,並建議政府應把握契機恢復先前提出的建議,限制披露向公司註冊處提供的公司董事身分證明文件號碼及住址。當清晰看到社會上有人將個人資料武器化,以起底方式來傷害他人時,我們的確有責任採取措施堵塞漏洞。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4月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保一國兩制 促安定繁榮

    本周,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訂《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以完善香港特區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選舉制度。有關修訂堵塞了原制度的漏洞,讓「愛國者治港」的根本原則得以貫徹落實,同時為香港構建一個更符合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並由各界廣泛參與的新選舉制度。

     

    這次修訂有幾項重點,首先是調整和優化選舉委員會的構成,並賦予它新的職能。前者是增加選舉委員會的人數至1,500人,並增加一個界別至五大界別。新增的界別是全國人大、政協和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代表,這些委員在履職時應能更好地從國家和香港整體利益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有別於現時其他界別委員較易傾向以其代表的團體或地區的利益為優先考慮。此外,界別分組亦由原來的38個增加至40個,其中有些亦進行了優化或合併。至於後者,選舉委員會新增的兩項職能是:(一)選出40位代表選舉委員會的立法會議員;和(二)提名全部立法會議員候選人。

     

    立法會方面,議席數目將因上述修訂而增加至90席。現時,功能界別議員主要是代表行業、界別利益,分區直選議員則主要代表地區的利益。而新增的由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的議員,則主要代表香港社會的整體利益,而且在立法會的構成中佔較高比例,有助克服過去立法會議事時出現的利益碎片化和局部化的問題。此外,由於他們與行政長官都是由同一批選民產生,有利在立法會內形成支持行政長官施政的一定力量、有助行政和立法之間暢順溝通,維護行政主導體制的踐行。至於規定有意參選立法會的候選人須在各個選舉委員會界別均得到提名,則是希望有關人士在各個界別都有一定的接受程度,並在議政時能超越自身界別的利益、顧及香港廣大市民的整體利益。

     

    過去數天,特區政府整個問責團隊都努力與社會不同界別的代表會面交流,講解有關修訂並聽取各界的想法和意見,加強相互的溝通與交流。在我與部分商界代表和專業界別人士解說時,與會者表達了一些感受與期望,我在這裏和大家扼要分享。

     

    首先,2019年下半年的社會事件和暴力衝擊,危害了香港的社會穩定和治安,大大打擊了香港的營商和投資環境,令不少香港和外國企業一度對在港增加投資感到猶豫。此外,大家都注意到,近十年香港的政治爭拗不斷,議會內耗空轉日趨嚴重,大大阻礙了政府的施政效率,拖慢了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而這幾年分離主義主張的冒起,以至有議員和政治人物到外國尋求別國政府對香港以及國家進行所謂的制裁,以推動其政治主張,更加劇香港社會和政治的不穩定、經濟前景不明朗,令人憂心忡忡。因此,繼去年香港特區國家安全立法後,今年進一步完善選舉制度,讓香港重回政治穩定、社會安全、守法有序,非但重要,更是必要和迫切。

     

    與會者普遍期望,完善選舉制度後,行政主導的體制得以加強落實,政府的治理效能得以提高,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例如土地房屋能早日得到更有效的處理;而香港如何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經濟如何更好的發展,也需要作長遠考慮、及早籌謀。

     

    國家安全立法加上選舉制度完善,讓香港社會恢復安全穩定,政治發展重回正軌,預料極端的政治爭拗和攻擊將會減少,立法會過往那種費時失事、對立空轉的狀態將得以避免,大家可以集中精力辦實事、謀發展,希望在這個新氛圍下,有更多有識之士願意投身公職、服務香港,共建美好家園。

     

    香港社會對這次完善選舉制度還需要更多的了解,國際上對此出現了誤解以至刻意的攻擊,特區政府除了推動修例工作,早日落實新的選舉制度外,還須做好宣傳和說明的工作。就此,未來這段日子,特區政府問責團隊會繼續努力密集式地向各方面宣講和說明,堅定支持人大常委會對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完善,讓香港社會回復安定繁榮、實幹高效,經濟發展的成果得以更均衡、更廣泛地分享。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4月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完善選舉制度助港開創新局面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本周二(3月30日)的會議全票通過新修訂的《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和附件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

     

    通過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意義重大及深遠。除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確保落實「愛國者治港」根本原則,及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外,亦讓香港的政治體制立足新起點,推動香港政制發展邁上新台階,開創新局面。

     

    完善制度 遏止亂局

     

    守護政治穩定、政權安全至關重要。自制定實施《香港國安法》後,填補了國家安全在香港的缺口,令社會恢復穩定。不過,香港選舉制度存有漏洞一日不堵塞,反中亂港勢力就會利用漏洞進入香港治理架構,對國家安全、主權、發展利益構成威脅,損害「一國兩制」。

     

    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有望從此擺脫政治爭拗的羈絆,走出政治泥沼,開啟良政善治的新局面。此外,強化行政和立法之間的有效配合,切實提高特區政府治理效能,使香港社會集中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有廣泛代表性 體現均衡參與

     

    選舉委員會是完善選舉制度的核心要素。選舉委員會調整界別組成由四個界別的1,200名委員,擴大至五個界別的1,500名委員,每個界別所佔席位均是300人。

     

    在五個界別當中,工商、金融界和專業界這兩個是原有的。第三個界別是基層、勞工和宗教等界,以往這個界別是沒有基層代表的,新增基層代表正正是要增加選舉委員會的廣泛代表性。第四個界別立法會議員、地區組織代表等界與原來的第四個界別接近,現加入更多地區組織的代表。而第五個界別是港區人大代表、港區政協委員、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代表界。縱觀而言,規模擴大後的選舉委員會,涵蓋更多界別和階層的代表,更能代表香港社會的整體利益及根本利益。

     

    此外,為確保行政長官候選人有廣泛代表性,新選舉制度增加了額外要求,行政長官候選人需在選舉委員會五個界別當中,每一個界別均拿到不少於15票的提名票。五個界別均有廣泛代表性和認受性。

     

    除了原先的提名和選舉行政長官職能外,選舉委員會將被賦予選舉產生立法會部分議員和提名立法會候選人的新職能,有利於擴大和保障社會各界均衡有序的政治參與。

     

    落實行政主導 提高議事效率

     

    至於立法會方面,議席數目由目前70席增加至90席,增強民意代表性。除了過往的分區直選和功能團體選舉外,會增加一個組別由選舉委員會選舉。選舉委員會界別有較大的比例,有利於落實行政主導,實現良政善治。

     

    對於功能團體的界別與選民資格的調整,體現更廣泛界別的利益和均衡參與。在分區直選部分,通過重劃選區,以雙議席單票制取代比例代表制。

     

    確保候選人資格

     

    人大常委的修訂包括設立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並確認選舉委員會委員候選人、行政長官候選人和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的資格。資格審查不是新生事物,一直以來都是由個別選舉主任執行負責。

     

    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會根據警務處維護國家安全部門的審查情況,就行政長官候選人、選舉委員會委員候選人和立法會議員候選人是否符合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的法定要求和條件作出判斷,並就不符合上述法定要求和條件的參選人向資審會發出審查意見書。對資審會根據國安委的審查意見書所作出的候選人資格確認的決定,不得提出訴訟。

     

    完善選舉制度顯然是香港民主的進步,並非別有用心者大肆歪曲抹黑所說的民主倒退。我要重申,中央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對於《基本法》第45條關於行政長官的選舉辦法及《基本法》第68條對立法會的產生辦法的條文一字不改,最終達到普選的目標亦沒有改變。

     

    全力以赴 落實立法

     

    為確保決定加修法得以順利完成,特區政府會全力配合及依照新修訂的《基本法》附件一和二,推動三方面的工作:

     

    進行公眾解說。作為政務司司長,我已連同政府管治團隊及公務員隊伍,全面展開向社會做好解說工作。我於本周三及周四主持了六場解說會,與立法會大部分議員以小組形式會面和進行深入解說,爭取議員支持本地立法工作,解說會下周將會繼續。

     

    本地立法。特區政府正密鑼緊鼓、爭分奪秒進行本地修例工作,把《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的具體內容本地法律化,當中涉及超過20條主體法例及附屬法例,我們會全力以赴爭取在4月中提交條例草案予立法會審議。

     

    安排選舉。未來一年香港將會有三場選舉,即選舉委員會、立法會和行政長官的選舉。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能夠在5月底前完成審議條例草案並三讀通過,以開展接下來大量的選舉籌備工作,包括需要在今年6月進行選民登記、9月進行選舉委員會的界別分組選舉,12月舉行第七屆立法會換屆選舉,以及在明年(2022年)3月舉行行政長官選舉。

     

    總結

     

    中央以長遠戰略目光,以香港社會的整體及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為依歸,迅速解決香港的政制、政治及政權穩定的難題,保障香港750多萬市民的福祉。在完善選舉制度後,當香港政局穩定下來,我們會集中精力聚焦發展,改善民生,切實提升政府的管治能力,着手解決香港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

     

    國家是香港的堅強後盾,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用好香港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功能,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好好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龐大的發展機遇,香港一定能夠乘勢而上、大有作為,再創輝煌。

     

    當然,香港要早日盡快擺脫疫情,才能繼續穩步發展,開創新局面。接種新冠疫苗是抗疫的良方,我再次呼籲市民護己護人,積極參加新冠疫苗接種計劃。

     

    我亦藉此機會提醒市民在復活節及清明節長假期外出活動或掃墓時,要時刻保持警惕,嚴格遵守社交距離措施和戴上口罩,盡量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如果市民掉以輕心,樂極忘形,疫情在假期後大有可能反彈,令我們最近努力抗疫的成果付諸東流。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4月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 後起之秀 「疫」境蓄實力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肆虐,全球經濟陷入寒冬,大學生實習機會減少。生產力促進局去年加開冬季實習計劃,招攬青年到不同部門累積工作經驗,為香港工業和科研界別注入新動力。

     

    在香港科技大學修讀生物科技及商學的陳泳霖參加首屆冬季實習計劃,獲安排到綠色生活與創新部汲取經驗。

     

    「我參與了利用微生物處理廢水和廚餘的項目,有機會量度微生物特質和進行處理污水的實驗。以往只在實驗室才用得上的技巧,終於可在商業化環境應用,令我獲益良多。」

     

    前輩指路 受益匪淺

     

    陳泳霖表示,實習導師和部分同事的教育背景與她相近,彼此意氣相投,交流時常有新點子冒出,更勝課堂所學。

     

    「許多同事都在本地大學修讀與科研相關的博士或碩士課程,我也希望投身這一行,所以會在實習期間詢問他們,怎樣才能得到更多機會,他們都大方分享個人經驗,我可從中取經。」

     

    實習計劃於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舉行,為期六周,名額25個,供本地及海外大專生參加。

     

    善用時間 充實自己

     

    生產力促進局首席人才總監伍雪芬表示,局方每年舉辦的夏季實習計劃均大受歡迎,這次推出冬季實習計劃更造福因疫情而無法如期到海外升學的本地學生。

     

    「他們可以利用留在香港的時間參與計劃,提升技能,累積在職場實戰的經驗,不致虛度光陰。」

     

    余永晞和黃智鴻分別在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就讀,他們都因為國外疫情嚴重,決定休學一年。

     

    余永晞說:「我相信在英國不會有很多企業願意向大學一年級生提供實習機會,這次能在香港實習,我覺得很幸運。」

     

    另一名實習生黃智鴻修讀電腦科學和經濟學,他認為計劃讓他接觸不同學科,機會難得。

     

    「這次實習令我對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科技發展的興趣加深,我想在大學涉獵相關學科知識。我相信鑽研這些學科,可對香港發展為資訊科技樞紐作出貢獻。」

           

    生產力促進局正在籌備夏季實習計劃,伍雪芬表示,今年也會繼續舉辦冬季實習計劃,培育本港及海外大專生。

  • 新冠疫苗累計接種逾54萬劑

    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展開至今,政府已為市民接種約544,000劑疫苗。

     

    其中,約475,100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包括約323,800人接種科興疫苗,約151,300人接種復必泰疫苗;約68,900人已接種第二劑科興疫苗。

     

    今日分別有約3,600名和約9,100名市民經計劃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科興疫苗。

     

    接種第一劑科興疫苗的人士中,約3,300人在八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約300人在私家醫生和診所接種;接種第二劑科興疫苗的人士中,約7,400人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約1,700人在私家醫生和診所接種。

     

    八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科興疫苗的整體接種率約為96%。

     

    同日約3,200名市民在網上預約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科興疫苗;約42,300名市民預約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復必泰疫苗。

     

    截至今日凌晨,過去24小時有一宗送院個案。

  • 西營盤16人違強檢公告

    政府在西營盤一幢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的大廈採取執法行動,檢查約435名居民的檢測報告,其中16人違反強檢公告。

     

    中西區民政事務處連同西區警區、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和醫療輔助隊上午約7時在德輔道西271至285號均益大廈第3期B座展開行動,上午約10時30分結束。

     

    政府重申,發出強制檢測公告旨在盡快堵截2019冠狀病毒病在社區散播,以保障整體公眾衞生安全。政府會繼續嚴格執法,確保受檢人士遵從強制檢測公告要求。

  • 兩人確診 無源頭不明個案

    本港新增兩宗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外地輸入和本地感染個案各佔一宗,後者與早前確診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

     

    本地個案患者為五歲男童,居於將軍澳村,上月31日發病。

     

    外地輸入個案女患者36歲,從菲律賓到港。

     

    過去14天,累計新增確診個案136宗,45宗屬本地感染,其中12宗源頭不明。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 嶺澳核電站通報運行事件

    保安局表示,嶺澳核電站工作人員上月31日定期檢測一號機組的後備柴油發電機時發現一個繼電器異常,隨即按程序更換,其後繼電器的功能回復正常。

     

    有關數據顯示,該繼電器異常的時間超出運行技術規範要求。

     

    根據國際核事件分級表和核安全法規,事件確定為「0級」偏差,對機組安全運行、員工健康、周邊公眾和環境沒有影響。

     

    事件詳情可瀏覽大亞灣運營公司網頁

  • 143項空氣淨化設備合規

    食物環境衞生署公布,在所接獲約500項空氣淨化設備資料中,143項符合指定規格,綜合清單已上載該署網頁,供餐飲處所負責人和通風設備承辦商參考。

     

    有關堂食餐飲處所換氣量或空氣淨化設備規定的工作小組發現多份表格資料不齊全,已通過電郵要求提交者在本月11日下午5時前補交資料。

     

    工作小組也正處理多份上月28日限期後遲交的表格,本月11日下午5時後將停止收取遲交表格。

     

    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餐飲處所負責人須在本月30日或之前,在食環署網頁登記其處所座位間的換氣量已達到每小時最少六次,或已按實際情況加裝符合指定規格的空氣淨化設備,並附以註冊專門承建商發出的證明書。

     

    餐飲處所完成登記並獲食環署確認後,可在署方網頁下載告示,並張貼於處所入口。

  • 新冠疫苗累計接種逾53萬劑

    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展開至今,政府已為市民接種約531,200劑疫苗。

     

    其中,約471,400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包括約320,100人接種科興疫苗,約151,300人接種復必泰疫苗;約59,800人已接種第二劑科興疫苗。

     

    今日分別有約5,100名和約5,700名市民經計劃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科興疫苗。

     

    接種第一劑科興疫苗的人士中,約4,800人在八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約300人在私家醫生和診所接種;接種第二劑科興疫苗的人士中,約3,600人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約2,100人在私家醫生和診所接種。

     

    八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科興疫苗的整體接種率約為95%。

     

    同日約2,800名市民在網上預約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科興疫苗。

     

    截至今日凌晨,過去24小時有一宗送院個案。

  • 第 627 頁,共 72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