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新聞速遞

  • 八旬婦染新型肺炎離世

    醫院管理局表示,一名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死亡,累計162名確診者在公立醫院離世。

     

    88歲女患者有長期病患,去年12月29日因發燒被送入瑪嘉烈醫院,確診染疫。患者病情其後惡化,延至昨晚離世。

     

    院方表示難過,會為家屬提供適切協助。

  • 探討調節職津計劃 協助基層市民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政府正探討如何調節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令開工不足致不符合計劃工時要求的基層市民可以受惠,有方案後會作出公布。

     

    羅致光今日出席電台節目後會見傳媒指,部分基層市民本來有領取職津,卻因開工不足致工作時數未符計劃要求,無法繼續領取津貼,對他們構成雙重打擊。

     

    他表示,當局正思考以何種方法調校職津制度以協助上述開工不足人士,分析工作完成後會公布細節,並到立法會交代。

     

    他又說,疫情發展難以預料,勞福局會檢視協助失業或就業不足人士的措施,提供適切協助。

  • 律政司:不應揣測待決案件

    律政司表示,一宗涉及《公安條例》下組織及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的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基於迴避待決案件法律原則,任何人不應評論案件,也不應作毫無根據揣測。

     

    律政司就傳媒有關外判律師的查詢發聲明。

     

    聲明指,律政司委聘David Perry處理該宗案件的檢控工作;David Perry接受律政司委聘,並於本月12日獲高等法院首席法官准以專案認許方式為案件出庭。

     

    此後,不斷有來自英國社會、針對David Perry參與案件工作的壓力和批評,其中一些片面批評將案件與《香港國安法》混為一談。

     

    David Perry對有關壓力和豁免強制檢疫安排表示關注,並指出審訊在沒有他的情況下應如期進行。

     

    基於公眾利益和審訊日期臨近,律政司已委聘另一名律師如期處理案件的檢控工作。

     

    律政司表示,必定會強烈反駁圖損害和詆毀本港獨立刑事司法制度的所有不公和失實指控。

  • 指定區域逾萬八居民受檢

    政府本月15日及16日就油麻地指定區域內有一宗或以上確診個案的22幢大廈發出強制檢測公告,過去數天,逾18,000名居民到區內相關設施接受檢測。

     

    民政事務總署表示,20幢在指定區域的大廈的強制檢測期限昨日屆滿,另兩幢大廈今日屆滿。油尖旺民政事務處與檢測承辦商聯絡合作,在官涌體育館成立地區流動採樣站,並在廣東道介乎佐敦道和西貢街一段(又稱玉器街)安排流動採樣車,為居民進行免費檢測。

     

    此外,須強制檢測的居民可到設於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的檢測中心接受免費檢測。

     

    根據初步紀錄,共約2,220名居民依從強制檢測公告的規定,到上述地點接受檢測;另逾16 ,430名居民到上述地點檢測。由1月16日至1月19日,逾18,000名居民到上述地點接受檢測。

  • 15年宵場地復售年花 攤位減半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政府宣布安排花農下月在原定舉行農曆年宵市場的15個場地銷售年花和盆栽,但攤位數目會減少一半,場內並實施人流管制和一系列防疫措施,以減低群眾聚集和病毒傳播風險。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今日會見傳媒時表示,政府早前宣布取消農曆年宵市場,其後仍與業界保持溝通。為回應花農和市民對買賣年花的訴求,並平衡防疫抗疫需要,政府決定大幅縮減年花銷售規模,把有關場地的攤位數目減少一半。

     

    除進入場地前量度體溫、場內提供消毒搓手液等防疫措施外,食物環境衞生署會視乎各場地面積劃分小區,實施人流管制安排。場地出入口會設置紅外線探測儀監察人流,以紅、黃、綠三色代表場內人數級別。有關資料會在場地展示,並在網上及透過傳媒發放。

     

    攤位會以抽籤形式,分配予原本投得年宵攤位的檔主免費使用。政府要求檔主提供員工名單和聯絡方法,以便有需要時進行個案追蹤工作,並會安排檔主及其員工在花市啟市前48小時內接受免費病毒檢測。

     

    食物環境衞生署署長劉利群表示,市民出發前應查閱有關場地人流資訊,避開人多時段,購買年花後應盡快離開。如場地人數已達上限,市民會被安排在等候區等候入場,該區域會實施社交距離措施。

     

    她又說,署方與業界會面期間,持份者同意抗疫為先,會盡量配合政府防疫安排。

  • 深水埗劃強制檢測指定區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政府進一步擴闊以大廈為基礎的強制檢測準則,包括在深水埗劃出指定區域,區域內大廈過去14日如有一個單位出現一宗或以上確診個案,將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

     

    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今日出席簡報會,講述有關檢測三項新措施。其一,進一步擴大油麻地和佐敦一帶「須檢必檢」行動,在油麻地和佐敦指定區域內再劃定核心區域,範圍北至北海街,東至廟街兩旁,南至寧波街,西至新填地街兩旁。

     

    徐德義指,考慮到核心區域內部分大廈環境較差、屬「三無大廈」、出現較多確診個案等因素,區域內全部樓宇,不論有否確診個案,均會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涉及約70幢樓宇。

     

    其二,將「須檢必檢」行動擴至其他區域,考慮所涉因素包括大廈環境較差、屬「三無大廈」、確診個案較多等。按稍後憲報所示,深水埗將劃出指定區域,範圍為西北至欽州街,東北至大埔道,東南至楓樹街,西南至荔枝角道。若指定區域內的大廈過去14日有一個單位出現一宗或以上確診個案,便會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做法與油麻地和佐敦一帶類同。

     

    其三,在油麻地和佐敦指定區域內,香港大學跨學科團隊在政府資助下會繼續進行監測污水中2019冠狀病毒量的研究。若大廈的污水樣本檢測呈陽性,即使該些大廈未有確診個案,也會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

     

    徐德義表示,為落實有關強制檢測公告,政府會延長官涌體育館流動採樣站和玉器街流動採樣車服務至本月22日,並由明日起在深水埗楓樹街遊樂場設立流動採樣站。流動採樣站免費為當區所有居民提供檢測服務,須受強制檢測的居民也可到各區檢測中心接受免費檢測。

  • 社交距離措施延長至1月27日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政府宣布,現行社交距離措施有效期延長七天至1月27日,外防輸入措施亦有所加強,曾逗留巴西或愛爾蘭者將不獲准登機來港。

     

    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今日在簡報會上表示,最近本港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反彈,本月5至11日錄得266宗個案,屬本地個案或與本地個案有關連的共243宗,其中32%源頭不明。

     

    及至本月12至18日,則錄得個案共381宗,本地個案或與本地個案有關關連的365宗,源頭不明佔33%。過去兩周,無病徵個案約佔33%。為此,本周四到期的社交距離措施會延長至下周三。

     

    外防輸入方面,鑑於近日巴西和愛爾蘭出現傳播力強的新變種病毒個案,政府將刊憲限制曾逗留該兩地的人士登機來港,相關限制本月23日凌晨零時生效。

     

    徐德義表示,所有在登機當日或之前21日內曾於巴西或愛爾蘭逗留逾兩小時的人士,將不獲准登機來港。

  • 56人確診 23個案源頭不明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本港新增56宗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55宗屬本地感染,源頭不明個案佔23宗,另有逾60宗初步陽性個案。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今日在簡報會上表示,新增個案中,22宗經社區檢測中心或流動採樣站發現,其中21宗來自油麻地。

     

    源頭不明個案方面,約十名患者居於油尖旺區;與早前確診個案相關的個案則有32宗,中九龍幹線---中段隧道工程地盤群組再添一個案。

     

    張竹君指,新增個案中共有31名患者居於油尖旺區,其中15人住在佐敦和油麻地實施強制檢測的指定區域內。此外,新增個案涉及17名尼泊爾人、兩名印度人、三名孟加拉人。

     

    列於強制檢測名單的大廈方面,張竹君指,柴灣峰華邨曉峰樓1至12樓13室的住戶昨日已徹離,共有24人被送往檢疫中心。該處新增一宗個案,患者並非13室住戶,但另一宗初步陽性個案患者則住在12樓以上數層的13室單位。

     

    專家到場研究後認為病毒或有向上傳播風險,防護中心今日安排曉峰樓13樓往上樓層居民到檢疫中心。

     

    60多宗初步陽性個案中,約30宗在油麻地社區檢測中心或流動採樣站發現。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 醫管局兩職員初步確診

    醫院管理局表示,油麻地普通科門診診所一名收銀處文員、沙田醫院一名文員初步確診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沒有病人或其他職員被列為密切接觸者,暫未知感染源頭。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成效及科技管理)庾慧玲今日在簡報會上公布兩宗個案時說,油麻地診所染疫人員星期日在同一診所求醫並接受病毒測試,當日最後一日上班。患者主要負責收取診金,並無接觸確診病人,上班時佩戴外科口罩。

     

    至於在沙田醫院工作的文員隸屬新界東聯網人力資源部,昨日到職員診所求醫並接受測試。患者最後上班日期為本月15日,主要在辦公室處理文職工作,上班有佩戴外科口罩。該辦公室已徹底消毒。

  • 失業率6.6% 創16年新高

    政府統計處公布,10月至12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6.6%,較9月至11月數字上升0.3個百分點,創16年來高位,就業不足率則維持3.4%。

     

    10月至12月期間,總就業人數較9月至11月減少約2,400人至3,647,700人,總勞動人口為3,893,400人,與9月至11月數字大致相若。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本地第四波疫情11月後期開始爆發,導致勞工市場再度惡化。按行業分析,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和膳食服務業合計的失業率回升0.5個百分點至10.6%,其中餐飲服務活動的失業率升至13.8%,多個其他行業的失業率也上升。

     

    羅致光預期第四波疫情將繼續影響本地消費氣氛和干擾經濟活動,勞工市場短期內仍顯著受壓。政府已推出針對性措施,進一步支援受重創行業。

  • 12月綜援個案升0.4%

    社會福利署公布,12月領取綜援個案224,895宗,按月增加476宗,升幅0.2%,受助總人數為319,200。

     

    低收入類別個案2,520宗,按月跌幅為1%;年老個案130,647宗,下跌0.2%。

     

    失業個案19,506宗,按月上升2.2%,按年增55.2%;申請數字按月上升12.2%至1,045宗,按年增65.1%。

     

    健康欠佳個案26,056宗,上升0.8%;單親個案24,760宗,上升0.4%;永久性殘疾個案17,377宗,上升0.1%。

  • 海關破獲歷來最大宗冒牌口罩案

    海關本月14日檢獲約33萬個經香港轉口海外懷疑冒牌醫療級別口罩,估計市值約850萬元,為海關歷來破獲最大宗懷疑冒牌口罩案件。

     

    海關早前接獲舉報,經調查和在商標持有人協助下採取執法行動,突擊搜查葵涌一間物流公司,檢獲該批懷疑冒牌醫療級別口罩。

     

    初步調查顯示,該批口罩未有流出本地零售市場,相信不法商人意圖把該批口罩轉運至海外銷售圖利。海關正調查涉案口罩來源,並已將樣本送往化驗所作測試,以確定其安全性。

     

    根據《商品說明條例》,任何人銷售或為售賣用途而管有冒牌物品,最高可被判罰款50萬元和監禁五年。

     

    海關自去年1月27日起開展代號「守護者」的全港性防疫產品巡查執法行動,至今巡查零售點接近四萬間次,並就24宗懷疑違反《商品說明條例》和13宗懷疑違反《消費品安全條例》案件進行調查,至今共拘捕88人,檢獲懷疑違規貨品包括約623萬個外科口罩、317支消毒酒精、23支生理鹽水。

     

    市民可致電2545 6182或經電郵舉報懷疑違例活動。

  • 第 701 頁,共 72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