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新聞速遞

  • 發展創科 為香港和國家譜新篇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政府近年大力投資推動創科,旨在提升香港競爭力,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增添動能,並服務國家所需。當局將於本月推出香港創新科技藍圖,為創科發展提供清晰方向和戰略,重點包括培育和吸納創科人才。他希望社會各界一起推動創科發展,共譜香港和國家創科故事新篇章。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2月9日在講好中國創科故事系列主題講座開幕禮的致辭全文:

     

    Nick(香港政協青年聯會主席鄧灝康)、翔玲主席(港區省級政協聯誼會主席鄭翔玲)、Irons(港區省級政協聯誼會會長施榮懷)、Johnny(立法會議員吳傑莊)、Sunny(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陳祖恒)、Victor(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林偉喬)、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日下午很開心出席由香港政協青年聯會舉辦的講好中國創科故事系列主題講座開幕禮,正如Nick剛才所講,這個講座系列為期兩年,實在令人充滿期待。創科故事,往往是包含着看似不可能的夢想或者令人意外的新發現,在創科路途也許有曲折起伏,甚至有令人洩氣的時候,或是引致整個研究方向轉變。但是,一個又一個創科故事也實在地讓我們看到感動的內容:夢想指引方向、堅持就會尋找到出路。有興趣的是,創科的實踐可以遠在太空,但亦是近在身邊。

     

    遠在太空的,有上星期神舟15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國家載人航天工程今年第六次的飛行任務。兩個月前,國家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讓我們香港人也有機會親身參與這個事業之中。

     

    近在身邊的,有我們日常會吃到的蕃茄和士多啤梨。你可能會覺得好奇怪,為何我會選擇這兩款蔬果。其實是因為在內地有個AI種植比賽,參賽隊伍分別透過人工智能比拼看誰可以做到頂尖農民:即產量夠多、果實夠大、入口夠甜,種植過程亦要兼具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指標。有些隊伍透過圖像辨識、人工智能及深度學習,在控制溫度和濕度方面做得好,達到增加產量的目標;也有隊伍透過圖像辨識和種植常識,預防蟲蛀病害。其實誰勝誰負結果已經不是最重要,因為在過程中的發現,廣泛提升了農戶的種植技術,受惠是廣大的農民和百姓。這樣的實踐模型,其實也適用於我們不同的範疇的產品和服務。根本的核心是:如何借助科研成果、如何應用創科,為市民帶來更好更貼心的產品、更有效益和體驗愉快的的服務。這亦是透過數字農業,助力國家邁向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其中一些展示。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或許更能深入體會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和戰略性支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特區政府近年也大力投資推動創科,為的是要提升我們香港的競爭力,為我們社會和經濟發展增添動能,並服務國家所需。創科是激活香港經濟朝向更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今日的講座,邀請了多個創科領域,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及綠色科技等領域的優秀企業家和大家分享經驗,覆蓋了我們特區政府在創科發展方面主要着力的範疇,我相信與會的各位必定會有所啟發、獲益良多。

     

    「青年興,則香港興」,在座各位都是我們的未來。香港政協青年聯會多年來吸納香港各界的青年精英,致力推動讓香港青年加深認識祖國的發展和參與相關的活動,並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希望今日的論壇能激發大家對創科行業更大的興趣。

     

    特區政府將於本月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香港的創科發展的未來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戰略,培育和吸納創科人才將是這藍圖四個重點之一,希望大家和我們一起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共譜香港和國家的動人創科故事的新篇章。

     

    現在是時候啟動接下來的討論環節和典禮,祝各位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多謝大家。

  • 非永久居民便利措施延長

    入境事務處延長便利措施,讓身在香港以外地方的合資格非永久性居民可於明年6月30日前按相關措施申請延長逗留期限。

     

    相關措施適用於根據九項入境政策或計劃來港、現時身處香港以外地方而其逗留期限在四星期內屆滿的合資格非永久性居民。

     

    市民可致電2824 6111、傳真至2877 7711或發電郵查詢。 

     

    有關措施自4月8日起實施,原訂於12月31日屆滿,入境處考慮到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下的情況,決定繼續實施。該處會因應疫情發展,檢視需否再度延長相關措施。

  • 逾萬三人感染新冠病毒

    本港新增13,277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本地個案,核酸檢測陽性個案佔2,986宗,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10,291宗,另有647宗輸入個案。

     

    九間安老院、九間殘疾人士院舍共19名院友和七名員工染疫,34名院友列為密切接觸者。

     

    另外,913間學校呈報1,849宗陽性個案,涉及1,528名學生和321名教職員。

     

    醫院管理局公布,23名新冠患者在公立醫院離世;新增九名危殆患者,現時共69人危殆。

     

    社會福利署宣布,由於近日社區和院舍的確診個案增加,三間暫託中心即將投入運作,接收輕症或無症狀確診患者。 

     

    荃灣西約體育館檢疫中心和龍琛路體育館檢疫中心分別於下周一和周三轉為暫託中心,設126和131個床位。亞洲國際博覽館八號館開設新的暫託中心,下周三投入服務,提供204個床位。

     

    三間中心提供基本膳食和護理支援,不另收費。

     

    鑑於沙田和元朗部分住宅的污水樣本病毒量較高,當區民政事務處會向相關居民、清潔工和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 七海濱場地設裝置賀聖誕

    發展局和海濱事務委員會在七個海濱場地展出「期間限定」聖誕裝置,並將舉辦一系列聖誕歌舞表演和工作坊,展現海濱朝氣蓬勃的一面。

     

    今年的海濱聖誕活動傳承「一個聖誕.一個維港」的理念,並以「Your Show Time」為主題 ,串連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金鐘The Connector添馬至會展海濱長廊、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炮台山東岸公園主題區、荃灣海濱長廊共七個海濱場地。

     

    七個海濱變身為聖誕表演舞台,所設聖誕樹和裝置各以一種音樂或舞蹈為主題,市民參與其中,可在璀璨的維港景色下享受節日氣氛。

     

    明日起一連三個周末,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灣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荃灣海濱長廊四個場地將舉行音樂表演、絲帶舞蹈表演和工作坊,費用全免。

  • 旺角土地收回重建

    地政總署宣布收回旺角山東街/地士道街的土地,以推行市區重建項目,詳情今日刊憲。

     

    該項目已納入市區重建局2020至21年度業務計劃,以期改善區內整體居住環境。

     

    項目涉及177項私人物業權益,地盤面積約2,796平方米,將重建作住宅用途,附有零售或商業設施、地下附屬停車場和上落客貨設施。此外,項目將建設地下廣場、公眾休憩用地,以及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

     

    政府會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土地。收地公告張貼起計三個月後,受影響權益歸政府所有。

     

    合資格住宅物業業主除可獲得法定補償,也會在適當情況下獲發特惠自置居所津貼或額外津貼。合資格住宅租戶則可獲安置安排或特惠津貼。

     

    合資格商用物業佔用人可選擇領取特惠津貼,以取代因業務及相關損失而申索法定補償的權利。

  • 昇悅居1座七人違強檢公告

    政府在早前納入強制檢測公告的長沙灣昇悅居1座採取執法行動,檢查392名受檢人士的檢測結果證明,發現七人違反強檢公告。

     

    屋宇署、土地註冊處連同警方和衞生署今早約7時展開行動,上午約10時30分結束,其間向未有遵從公告者發出強制檢測令,並向其中四人發出一萬元定額罰款通知書。

     

    政府感謝大部分受檢人士遵從強檢公告,合作抗疫,重申會繼續嚴格執法。

  • 外傭抵港檢疫安排調整

    勞工處表示,由明日起,於本月2日或之後抵港工作的外籍家庭傭工,只須每天進行快速抗原測試至抵港後第五天,抵港時和抵港後第二天的核酸檢測安排則維持不變。

     

    因應個別家庭狀況,勞工處處長原則上批准僱主安排外傭在該五天於持牌酒店或賓館住宿,無須向部門申請,但僱主須負責外傭的相關住宿費用,以及為外傭提供膳食津貼。

     

    至於本月9日前已抵港,並仍在持牌酒店或賓館進行三天醫學監察及四天自行觀察的外傭,可繼續於酒店或賓館完成不多於七天的監察及觀察。

     

    外傭抵港後可在僱主家中工作,也可乘搭交通工具、進入超級市場、街市等,但受疫苗通行證黃碼限制,不得進入涉及不佩戴口罩或群組活動的高風險場所,以及其他需要重點保護的處所。

     

    來港工作的外傭登機前須提交預定起飛時間前24小時內快速抗原測試陰性結果證明,以及預先在網上完成衞生署健康及檢疫資訊申報表的安排維持不變。

     

    查詢外傭檢疫安排可致電24小時熱線2717 1771、發送電郵,或經專題網站表格聯絡勞工處。

  • 政府接獲港鐵列車事故初步報告

    政府今日收到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就本月5日發生的將軍澳線列車事故向機電工程署提交的初步報告。報告指事故由列車車卡連接器其中一個組件懷疑鬆脫所致,港鐵會於事故發生的兩個月內,即不遲於明年2月4日再向政府提交詳細調查報告。

     

    運輸及物流局表示,初步調查報告說明事發經過及初步評估的事故成因,港鐵公司並已交代即時事故處理和跟進工作,政府正審視報告內容。

     

    港鐵公司正就事故進行詳細調查,並擬定相關改善措施和落實計劃,相關政府部門也會參與。

     

    機電署表示,在事故發生後,該署即時到現場進行調查,並會繼續跟進事故調查工作,以及督促港鐵公司制定合適的跟進改善措施,提升鐵路系統安全。

  • 完成隔離和檢疫時間縮減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政府宣布,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個案患者完成隔離和密切接觸者完成檢疫的日數縮減至五日,明日生效。抵港人士入境後須每日進行快速抗原測試至抵港後第五天,現行社交距離措施則維持不變。

     

    明日凌晨零時起,確診人士如在檢測陽性後第四和第五日的快速抗原測試取得陰性結果,便可於第五日申報測試結果後提早完成隔離。若其中至少一次測試結果為陽性,確診者須在隔離期內往後任何連續兩日進行快速抗原測試並取得陰性結果,方可完成隔離。

     

    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檢疫期也調整至五日,檢疫期間須每日進行快速抗原測試,若每日的快速測試結果均屬陰性,便可於第五日完成檢疫。若任何一次測試結果為陽性,有關人士須向衞生署申報。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在簡報會上表示,9月6日至11月27日本港錄得約35萬名密切接觸者,當中十萬人之後確診,這些確診者逾九成在第五日被找出,因此調整檢疫期至五日實屬隱妥。

     

    醫衞局指,提早完成隔離和檢疫的安排適用於明日生效前已發出的隔離令或檢疫令,例如檢疫令或隔離令首日為本月5日,有關人士本月8日和9日的快速抗原測試取得陰性結果,他們便可在本月9日提早完成檢疫或隔離。

     

    另外,本月2日或之後抵港的人士,抵港後只須每天進行快速抗原測試至抵港後第五天,現有的機場抵港「檢測放行」和抵港後第二天強制核酸檢測則維持不變。

     

    政府又公布,現行社交距離措施將維持至本月28日。李夏茵表示,當局平衡各項因素,包括市民生命健康、社會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所需而作出此項決定。

  • 陳國基籲新聞界說好中國故事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認為,新聞工作者不但要報道正確資訊,還應具備分析、評論、倡議等能力,促進大眾良性討論。他期望新聞界負起社會責任,發揮所長,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

     

    以下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12月8日出席2022大學新聞獎頒獎典禮的致辭:

     

    尊敬的林枬副部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體部副部長)、肖洪副部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台灣事務部副部長)、周立總編輯(中國日報社副總編輯、亞太分社社長兼總編輯)、各位嘉賓、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共聚一堂,出席中國日報(香港版)今年的大學新聞獎頒獎典禮,見證一眾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大學新聞系學生的成果獲得肯定。

     

    25年來,中國日報(香港版)立足香港,幫助英語世界的廣大讀者和觀眾更好了解國家及香港的發展。中國日報(香港版)也致力拓展香港與各地在新聞領域上的交流,而大學新聞獎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新聞系同學提供一個平台,積極參與新聞報道,並鍛煉新聞寫作和多媒體製作的技巧。

     

    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助力推動社會進步。就此,我認為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三個特質,而大學新聞獎正好為新聞界培育有關方面的人才。

     

    第一,新聞工作者要力求新聞真實、客觀、全面,並具有深度。新聞最重要的是尊重事實,實事求是。新聞工作者不單要搜集、發掘和報道正確的資訊,還應該具備分析、解讀、評論、倡議等能力,讓大眾關心和了解社會不同方面的情況,促進良性討論。今年的獲獎作品緊扣時事熱點,作出深入全面的資料分析和報道,例如不少就跟新冠疫情下的人民生活和感人事蹟有關。

     

    第二,新聞工作者要肩負社會責任,傳遞正能量。我期望新聞界發揮所長,向世界各地的讀者、聽眾和觀眾說好中國故事。一如以往,今年的獲獎作品既涵蓋最佳新聞特寫,以及最佳經濟、科技、文化藝術等等不同領域的新聞報道,增進大眾對社會不同面貌的認識,也包括最佳標題、最佳版面設計和最佳攝影圖片,展示新聞報道如何成功做到先聲奪人。

     

    第三,新聞工作者要與時並進,善用資訊科技滿足大眾對新聞的需求。隨着互聯網、通訊科技急速發展,傳媒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傳媒都紛紛應用新媒體和社交媒體,以更快、更立體地報道和發布信息。今年的獲獎作品除了包括各類視頻和新媒體項目以外,也新增最佳數據新聞獎,以表揚善用大數據發掘、統計、分析和報道新聞的同學,實在別具意義。

     

    各位今年大學新聞獎的獲獎同學,你們從數千名參賽者中突圍而出,獲獎絕對實至名歸,我期望你們繼續努力,力求進步。我也期望大學新聞獎越辦越好,為新聞界培育更多人才。謝謝大家。

  • 本港增逾萬三宗新冠本地個案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本港新增13,575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本地個案。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表示,過去一周平均每日新增個案較之前一周增加25.5%,增幅主要來自本地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今日在疫情簡報會上表示,死亡個案也隨整體感染數字趨勢而上升,過去七日共錄得129宗死亡個案,較之前七日增加12.2%。

     

    院舍呈報的感染個案有明顯升幅,過去一周95間安老院出現陽性個案。

     

    學校方面,過去一周錄得6,741宗涉及學生的陽性個案,另有1,325宗涉及教職員的陽性個案,較之前一周增加約17%。

     

    至於單日個案,核酸檢測陽性本地個案佔3,001宗,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10,574宗,另有798宗輸入個案。

     

    24間安老院、13間殘疾人士院舍共63名院友和四名員工染疫,107名院友列為密切接觸者。

     

    930間學校呈報1,975宗陽性個案,涉及1,665名學生和310名教職員。

     

    此外,醫院管理局公布,再多27名新冠患者在公立醫院離世;新增12名危殆患者,現時共76人危殆。

     

    因應多宗陽性個案,以及大圍、沙田、葵涌的污水樣本檢測呈陽性,40個地方納入強制檢測公告

     

    政府已在樂富橫頭磡邨宏禮樓旁籃球場新增常設的社區檢測站。葵涌安蔭邨的臨時流動採樣站延長服務至周六。

     

    鑑於觀塘、九龍城和離島區部分住宅的污水樣本病毒量較高,房屋署和當區民政事務處會向相關居民、清潔工和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 按風險可控原則調整防疫措施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12月9日起調整防疫抗疫措施,包括把確診者的隔離期和密切接觸者的檢疫期從七天減到五天。當局強調科學精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作出恰當調整。

     

    他指,一些措施對防控疫情有特別關鍵作用,包括戴口罩、一老一幼的高疫苗接種率等,都是極其重要、有效保護市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措施,必須做好,尤其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可能增加新冠疫情防控壓力,所以香港社會應繼續保持警惕。

     

    以下是行政長官李家超12月8日在香港商報創刊70周年誌慶酒會的演辭:

      

    盧新寧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潘雲東副特派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陳寅主席(《香港商報》董事局主席及社長)、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今天是《香港商報》70周年報慶的大日子,我首先祝賀《商報》生日快樂,並祝願《商報》業務繼續蒸蒸日上。

     

    70年來,《商報》在促進香港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作出重要貢獻。《商報》愛國愛港,以香港為家,以祖國為念,搭建橋樑,推動香港與內地及海外工商界的交流與合作,加強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往來,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商報》專注報道經濟新聞,為工商界分析時事,為全社會建言獻策。《商報》的文字言論聚焦經濟政策和發展,信息豐富,評論精闢,有助商界掌握經濟脈搏和市場資訊,推動內地和香港的經貿發展。

     

    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中文財經報紙,《商報》與香港一起成長,與時代一起進步。今天,《商報》不僅是一份報紙,更是多元發展的跨地域全媒體,在網絡、在手機、在社交媒體,實時提供翔實的資訊。

     

    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重要時刻,《商報》迎接70周年報慶。現在是香港開創新局面的關鍵期,我們要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宣揚香港在「一國兩制」原則下,享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讓國際了解香港最新的發展、成就和機遇,吸引世界各方的朋友來港投資、經商、創業、旅遊等。

     

    我寄望《商報》繼續發揮好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說好香港和國家的故事,同時繼續秉持公正持平的精神和新聞操守,為廣大讀者服務。

     

    我更希望《商報》在青年發展工作方面與我們同心協力。《商報》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和建設,呈現大灣區的機遇、發展和未來,最近更與深圳報業集團聯手開設「港深合作」頻道。《商報》可以利用多年來在大灣區建立的聯通優勢和公信力,為香港的年輕人開創更多發展機會,讓他們在大灣區交流、合作、就業、創業,發揮所長,飛躍馳騁。

     

    昨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布了《關於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對風險區劃定和管理、核酸檢測、隔離方式等工作提出十個方面進一步的優化要求。「新十條」聚焦優化,強調精準。

     

    特區政府今天下午公布防疫抗疫措施的一些調整,包括把確診者的隔離期和密切接觸者的檢疫期從七天減到五天。我們強調同一科學精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作出恰當調整。

     

    一些措施對防控疫情有特別關鍵作用,包括戴口罩、一老一幼的高疫苗接種率等,都極其重要、有效保護市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措施,必須做好,尤其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可能增加新冠疫情防控壓力,所以香港社會應繼續保持警惕。

     

    我注意到入境深圳健康驛站的預約名額,明天起增加到每天2,000個。這是很正面的信息。我完全理解香港市民對通關的期盼,特區政府將繼續與內地商討,也會繼續密切監察本地疫情,根據實際情況,優化防疫措施,確保一切有序穩妥,向前推進。

     

    報章七十煥新姿,一份報紙能夠成功辦了70年,殊不簡單。經歷了70年,《香港商報》自強不息,生機勃勃,守正創新。我祝願《香港商報》繼續惠商利民,精益求精,迎來更多個精彩的70年。謝謝大家。

  • 第 73 頁,共 72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