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本木序推出全新的金盞花紓緩精華油 30ml

香港政府新聞網 - 社區與健康

  • 近三百人參與觀塘區疫苗接種日

    近300名市民在秀茂坪社區會堂參與觀塘區新冠疫苗接種日,約半數接種者為18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表示期望凝聚地區力量,在鄰里之間傳揚按時接種新冠疫苗的信息。

     

    接種日由九龍社團聯會主辦、觀塘民政事務處合辦。楊何蓓茵說,地區人士和團體不但可在社區組織外展疫苗接種服務,更可向街坊傳遞疫苗接種的最新資訊,對推動疫苗接種十分重要。

     

    本港單日錄得逾8,200宗新冠本地個案,楊何蓓茵指出,長者和兒童均極需要接種疫苗,以減低一旦染疫後患重症和死亡的風險。

     

    她又表示,透過地區力量,希望未接種者認清風險,了解接種疫苗有其時間性和迫切性。他們不應心存僥倖,也不應低估新冠病毒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

  • 守正創新 建灣區中醫藥高地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香港在中醫藥人才培訓、醫療服務、標準制定等範疇取得重要成果,特區政府會繼續推動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融入國家健康中國的發展大局。

     

    以下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8月25日在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的致辭全文:

     

    尊敬的黃璐琦副局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兼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的各位領導、各位在香港分會場參與大會的中醫藥界朋友、各位嘉賓:

     

    早上好!我非常榮幸出席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推動粵港澳三地中醫藥深度融合發展,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2020至2025)年》,是香港特區政府在醫療衞生方面的重要工作。

     

    我很高興有機會在今天的大會上,與粵港澳三地九市的中醫藥同道,深入交流大灣區中醫藥建設的最新發展。這也是我履新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後第一次參與大會。我期待與各位領導和嘉賓有更多的分享,在將來開展更多的合作。

     

    中醫藥是香港醫療系統的重要部分。雖然近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一些交流活動未能如期進行,但香港特區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面,仍然有不少重要的發展和成果。

     

    人才培訓及交流

     

    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基礎。在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下,香港中醫藥人員已經可以參與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評選,以及岐黃學者等高水平中醫人才培養項目。2020年,兩名香港中醫師獲選定為青年岐黃學者,獲資助參加專題培訓、交流等活動。最近,香港更有首位中醫師獲授予全國名中醫稱號,對香港中醫藥發展有重要意義。

     

    內地城市公立中醫醫療機構試點在2021年招聘香港註冊中醫師。香港中醫師有機會到大灣區發展,並在國家醫療體系內工作。有關措施也可讓參與的中醫師累積住院服務臨床經驗,有利專業發展,為未來香港首家中醫醫院儲備更多骨幹人才。

     

    此外,粵港澳中醫藥院校積極推展多項中醫藥人才協同培養項目,促進灣區內優質中醫基礎課程共享。同時,香港中醫藥院校已開始建設名中醫的傳承工作室,對促進中醫藥學術交流和傳承有重要的作用。

     

    為進一步加強在中醫臨床人才培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特區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簽訂《關於中醫高級臨床人才培訓的合作協定》,對較高資歷的年青中醫師進行培訓,使其成為高水平的中醫理論及臨床骨幹人才。未來我們會視乎疫情發展,繼續推進落實有關計劃。

     

    中醫藥醫療服務發展

     

    在中醫服務方面,特區政府積極建構政府資助中醫藥服務網絡,投放更多資源推動中醫藥服務發展,當中包括地區中醫門診服務及中西醫協作住院服務。

     

    同時,特區政府現正興建香港首家中醫醫院,預期會在2025年起分階段投入服務。中醫醫院將提供政府資助的住院和門診服務。中醫醫院將成為人才培訓及研究的重要基地,與大灣區醫療機構建立更緊密的溝通,並探索拓展境外中醫醫療服務模式。感謝國家相關部委支持繼續推薦中醫藥專家,支援香港中醫醫院的籌備工作。特區政府會與營運機構磋商有關與內地合作的計劃及項目,以期推動中醫醫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中醫醫療聯合體和中醫醫院集群之內。

     

    在防治新冠疫情方面,中醫藥已全方位、全鏈條、全覆蓋深度參與疫情預防、治療及復康的全過程。中醫藥界與其他醫護專業一同為抗擊新冠疫情作出貢獻,紓緩醫療系統的壓力。在疫情期間,特區政府感謝中央政府派出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來港指導,為本港中醫藥抗疫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意見,進一步推進了中醫藥全方位抗疫的工作。此外,我們與香港中醫藥界充分合作,全面動員中醫藥界的力量,善用遠程醫療的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疫抗疫的優勢,取得重要的成果。在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的基礎上,中醫藥未來在參與應對公共衞生事件定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標準制定及產業發展

     

    在中醫藥研究及中藥標準制定方面,特區政府設立了中醫藥發展基金,為中醫藥界提供財政支援,幫助業界提升整體水平,包括推動中醫藥科研項目。在此基礎上,我們會進一步鼓勵香港學術、科研機構和中醫藥界與大灣區其他機構合作,開展更多中醫藥基礎理論、臨床及標準制定方面的研究。

     

    同時,特區政府正在興建一所政府中藥檢測中心,透過加強與不同地區的專業合作,為中藥的檢測方法建立參考標準,支援中藥鑑別及檢測方法的研究,加強業界對產品的品質控制。檢測中心將設立符合國際水平的檢測實驗室,也會向公眾展示中藥標本,致力於中藥檢測、研究和教育工作。

     

    在產業發展方面,香港註冊傳統外用中成藥已經可以透過簡化審批流程,在大灣區註冊及銷售。有關措施對香港中藥行業到大灣區發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並為中成藥走出去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結語

     

    香港一直背靠祖國,受惠於內地的蓬勃發展,也獲得祖國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導。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2020至2025年)》充分展示了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大力支持。

     

    特區政府會繼續推動香港進一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守正創新,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貢獻我們的力量,融入國家「健康中國」的發展大局。

     

    最後,我祝願大會圓滿成功,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繼續緊密合作交流,攜手促進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謝謝各位。

  • 馬鞍襲港一人傷

    熱帶氣旋「馬鞍」逐漸遠離本港,天文台上午9時2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取代凌晨1時40分發出的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風暴期間,一名市民受傷,到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

     

    政府1823電話中心收到四宗塌樹報告。另外,渠務署確認一宗水浸個案。 

     

    民政事務總署開放31個臨時庇護中心,共141人入住。

  • 盧寵茂冀各界配合轉介病人安排

    隨着疫情發展轉趨嚴竣,公營醫療系統面對的壓力與日俱增,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再次呼籲各界積極配合醫院管理局轉介病人到私家醫院的安排,讓醫管局得以集中資源,更有效抗擊疫情。

     

    盧寵茂早前與香港私家醫院聯會代表會面,之後全數13間私家醫院響應呼籲,騰出364張病床,並會視乎需要陸續將病床數目增至約1,000張。

     

    公立醫院上月底逐步把病人轉送私家醫院繼續接受治療,惟近日整體私家醫院病床使用量未如預期,盧寵茂深表關注,呼籲各界更積極配合醫管局的轉介安排。

       

    他促請私家醫院因應最新疫情發展,盡最大努力接收更多類型的病人、加快接收病人的流程效率,以及加強周末和假日收症安排。他又呼籲公立醫院病人和家屬積極配合,讓醫管局可騰出空間集中應對疫情。

     

    醫管局重申,公立醫院在轉送病人往私家醫院前,必定進行專業評估,確保病人情況合適才作出安排。病人在私家醫院住院期間只需繳交相等於醫管局服務的收費,而合資格獲得費用減免的病人於計劃下仍會獲得與使用醫管局服務相同的費用減免。

     

    盧寵茂特別感謝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該院是目前唯一為醫管局轉介新冠病人提供治療的私家醫院,並正計劃調撥更多病床。聖德肋撒醫院和播道醫院也積極響應接收病人。

  • 工作小組分析舞台鋼纜斷裂原因

    調查香港體育館嚴重事故工作小組表示,斷裂鋼纜可承受的力度較市面同類產品小,而且被護繩器擠壓,加上現場屏幕的重量與主辦機構申報不符,導致鋼纜在短時間內出現金屬疲勞。

     

    香港體育館上月發生嚴重事故,懸掛於舞台上方的屏幕墮下,導致工作人員受傷。工作小組今日舉行第四次會議後交代調查進展,主席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李子俊說,肇事屏幕由兩組鋼纜懸掛於舞台上方,事發時一條鋼纜斷裂,另一條鋼纜的吊環螺絲斷開,令屏幕墮地。

     

    工作小組專家顧問林超雄指,專家利用電子顯微鏡放大斷裂鋼纜約5,000倍,確認斷裂表面有金屬疲勞條紋。

     

    專家也對未曾受力部分的金屬絲進行拉力測試,發現它可承受的力度較市面上結構相若的鋼絲繩少兩成。

     

    此外,鋼纜置於護繩器內,若運用得當,護繩器應可轉動,不會壓着鋼纜。然而,專家發現護繩器安裝後夾住鋼纜,令鋼纜通過護繩器時被擠壓以致受損,並在短時間內出現金屬疲勞。

     

    林超雄又表示,屏幕的實際重量與主辦機構報稱的重量相去甚遠,鋼纜吊起屏幕所需力度遠較預期大,加速金屬疲勞。

     

    工作小組會繼續進行實驗和化驗以確定事件成因,期望9月內完成調查。 

  • 逾七千六人確診 公院現感染群組

    本港新增7,677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本地個案。公立醫院出現醫護人員感染群組,患者曾出席婚宴,醫院管理局呼籲員工減少聚餐。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今日在簡報會上表示,本地個案中,核酸檢測陽性個案佔2,934宗,其餘4,743宗為經核實的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另有207宗輸入個案。死亡個案增14宗。

     

    九間安老院和六間殘疾人士院舍錄確診個案,相關密切接觸者須接受檢疫。學校方面,72間學校共呈報101宗陽性個案,涉及74名學生和27名教職員。過去七日,27間學校呈報兩宗或以上個案,六間學校指定班別須暫停面授課堂。

     

    張竹君表示,按照現時升勢,單日確診個案突破一萬宗並非不可能,而且政府或會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她呼籲市民保持警覺,減少參加人多或不戴口罩的聚會。

     

    公立醫院方面,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臨床服務)李立業表示,四名廣華醫院婦產科醫生、一名瑪麗醫院婦產科醫生和一名瑪嘉烈醫院內科醫生確診,他們本月20日出席同一婚宴。沒有病人被列為密切接觸者,局方提醒市民盡量避免聚餐,即使聚餐,飲食時也應避免交談,而且用膳後應即時戴上口罩。

     

    東區醫院內科女病房也出現傳播,一名95歲女病人經入院篩查發現確診,其後再有五名病人和四名醫院員工染疫,各人情況穩定,病房停收新症。

     

    由於確診個案增加,社會福利署設於港灣道體育館的暫託中心下月1日投入運作,接收輕症或無症狀確診長者。該暫託中心設有130個床位。

     

    鑑於南區、黃大仙、屯門部分住宅的污水樣本病毒量較高,房屋署和當區民政事務處會向相關居民、清潔工和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 黃大仙瓊軒苑錄14宗新冠個案

    政府完成在黃大仙瓊軒苑的強制檢測行動,發現14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個案和一宗檢測結果不確定個案。

     

    政府昨日作出限制與檢測宣告,將瓊軒苑劃為受限區域,約860人接受檢測。

     

    當局並派員到訪該廈約340戶,會跟進無人應門的單位。

  • 馬鞍山錦暉苑66人違強檢公告

    政府在早前納入強制檢測公告的馬鞍山錦暉苑採取執法行動,檢查562名受檢人士的檢測結果證明,發現66人違反強檢公告。

     

    屋宇署、土地註冊處連同沙田警區、衞生署今早7時展開行動,上午10時結束,其間向66人發出強制檢測令,並向當中36人發出一萬元定額罰款通知書。

     

    政府會繼續嚴格執法,確保所有受檢人士遵從強制檢測公告。

  • 上水景祥樓錄13宗新冠個案

    政府完成在上水祥龍圍邨景祥樓的強制檢測行動,發現13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個案和四宗檢測結果不確定個案。

     

    政府昨日作出限制與檢測宣告,將景祥樓劃為受限區域,約1,580人接受檢測。

     

    當局並派員到訪該廈710戶,會跟進無人應門的單位。

  • 食環署今起就紅黃碼規定嚴厲執法

    食物環境衞生署表示,「疫苗通行證」加入紅碼和黃碼安排的14日適應期屆滿,署方今日起就新規定嚴厲執法。

      

    屬紅或黃碼的顧客或訪客如沒有遵從適用於他們的要求,例如進入餐飲處所,最高可被罰款10,000元,或可藉繳付定額罰款5,000元解除因該罪行而須負上的法律責任;餐飲處所負責人須禁止屬紅或黃碼的顧客或訪客進入其處所,違者最高可被罰款50,000元及監禁六個月。

     

    食環署呼籲市民和處所負責人嚴守相關規定和指示。

     

    政府早前公布在「疫苗通行證」加入紅碼和黃碼,新規定生效後有14日適應期,讓餐飲處所負責人作好準備,包括更新其驗證二維碼掃描器流動應用程式至最新版本,並確保其載有掃描器的流動裝置在處所營業時間維持網絡連線。

     

    食環署已為餐飲業界舉辦網上研討會,也發信和通過日常巡查向餐飲處所負責人講解新安排和提供協助,並更新食環署專題網頁,提醒餐飲處所負責人嚴格遵從防疫規例和限制。

     

    此外,食環署提醒市民遵守有關餐飲處所群組聚集和佩戴口罩的規定和指示,減低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

  • 楊何蓓茵視察健康院疫苗接種服務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今日到西九龍母嬰健康院,了解健康院為幼童提供新冠疫苗接種服務的安排,並與家長傾談,了解他們的意見。

     

    楊何蓓茵聽取衞生署署長林文健介紹母嬰健康院為幼童接種疫苗的服務。自上周一起,家長帶同年幼子女到衞生署轄下28間母嬰健康院接受服務時,可同時接種科興疫苗。

     

    楊何蓓茵表示,明白在疫情下,父母未必常帶幼兒外出,但絕大部分會帶幼兒到母嬰健康院接受檢查、評估,或接種各種疫苗,因此母嬰健康院在推廣幼兒接種新冠疫苗方面的角色不可或缺。

     

    她希望更多家長通過母嬰健康院這個方便的渠道為子女接種疫苗,同時希望醫護人員加強向家長解說,讓家長釋除疑慮,明白接種新冠疫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為了進一步方便家長為年幼子女安排接種,六個月大至三歲幼兒下周一起可在五間指定母嬰健康院,即西灣河母嬰健康院、鄧志昂母嬰健康院、藍田母嬰健康院、馬鞍山母嬰健康院和仁愛母嬰健康院,接受科興疫苗接種服務。

     

    家長周五上午9時起可經網上預約系統為子女預約服務。 

  • 黃碼人士可參與企業對企業展覽

    政府公布大致延續現行社交距離措施,並調整進入場地限制,讓「疫苗通行證」被區分為黃碼人士可在符合特定要求下參與企業對企業會議及展覽。新一輪社交距離措施周四至下月7日期間生效。

     

    本港每日新增個案升至超越6,000宗,主因是社會經濟活動復常但Omicron變異病毒株BA.4和BA.5亞系比例上升。

     

    政府於下一個14天周期大致延續現行社交距離措施,以持續應對病毒傳播風險,包括容許餐飲及表列處所在嚴格執行「疫苗通行證」和「安心出行」等要求下繼續營業。市民於交通工具和指明公眾地方佩戴口罩,以及在公眾地方禁止羣組聚集等要求均維持不變。

     

    當局本月9日起在「疫苗通行證」加入紅、黃碼,運作暢順,有助減低較高風險人士進入一些處所和進行活動而感染他人的風險。

     

    考慮到會議及展覽業人士參與企業對企業專題貿易展覽及有關活動的性質與上班類同,且有別於其他大規模羣組聚集,政府平衡社會及經濟活動需要後,決定調整有關進入場地限制。

     

    周四起,只要符合特定要求,海外地區或台灣抵港人士被區分為黃碼期間可參與企業對企業會議及展覽。有關要求包括所有身處相關場地人士於活動期間須全程佩戴口罩,講者致辭則不在此限;有關活動必須主要屬企業對企業性質;主辦單位須要求參與者事先登記,方可進場。

     

    至於其他涉及較多本地公眾人士參與的大型會議及展覽,舉辦機構可提出申請。政府審視後如認為情況合適並對香港經濟發展有裨益,可考慮提供便利安排。

  • 第 67 頁,共 349 頁